北燕~十六国时期慕容云、冯跋建立的割据政权(407年9月15日.七月二十八--436年五月)

首页标题    五胡十六国    【15】‌北燕‌    北燕~十六国时期慕容云、冯跋建立的割据政权(407年9月15日.七月二十八--436年五月)






十六国北燕



407年东晋年号

【基本信息】

中文名:北燕
别名:东燕、黄龙国
时间范围:407年-436年
建立者:慕容云、冯跋

历任君主:高云,冯跋,冯弘
都城:龙城,
昌黎


概述

       北燕(公元407年—公元436年),是十六国时期由高云和冯跋所建立的一个重要政权。该政权历经两位君主,共计存续28年。因其都城位于龙城,而龙城又名黄龙,故此南方的刘宋政权将其称为“黄龙国”。此外,在一些史书中,由于北燕地处东北地区,也有将其称为“东燕”的记载,不过这种称呼相对较为少见。 公元407年,冯跋发动了一场政变,成功灭掉了后燕。随后,他拥立后燕惠愍帝慕容宝的养子、同时也是高句丽人——高云(即慕容云)为皇帝,并将都城定于龙城,沿用“燕”作为国号,

       这一政权在历史上被称为“北燕”。然而到了公元409年,高云却被自己的部下离班与桃仁杀害,其谥号为惠懿帝。在此之后,冯跋平定了这场内乱,并于昌黎龙城正式即位称帝。当时,北燕的疆域主要涵盖现今辽宁省的西南部以及河北省的东北部地区。 直至公元436年,北燕最终被强大的北魏所征服,从而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段短暂却充满波澜的历史,成为十六国时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历史脉络】
高云建国

       北燕的开创者是高云,也就是历史上的慕容云。他是燕惠愍帝慕容宝的养子,出身于高句骊的旁支宗族,曾被封为夕阳公。高云最初在后燕任职,当时慕容宝还是太子时,他便因武艺超群而侍奉东宫,并被授予侍御郎一职。 永康二年(公元397年),慕容宝之子慕容会发动叛乱,高云率军平定叛乱并进逼龙城,因此立下大功。随后,他被任命为建威将军,并获封夕阳公。慕容宝将他视为己出,不仅收养了他,还赐予他慕容氏的姓氏。然而,在慕容熙即位后,由于其统治残暴且政风苛虐,高云深感威胁,为自保而称病离职,退出了朝廷的核心权力圈。

         建始元年(公元407年),后燕昭文帝慕容熙的皇后苻训英去世。在苻训英下葬之际,冯跋等人秘密谒见高云,向他透露了推翻慕容熙政权的计划。经过一番商议,冯跋等人最终强迫高云登基称帝。高云随即宣布即天王位,恢复本姓“高”,同时颁布大赦令,改年号为“正始”,正式建立国号为“燕”的新政权,史称北燕。 在登基之后,高云对新政权进行了重要的人事任命:冯跋被任命为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事,封爵武邑郡公;冯万泥被任命为尚书令,冯素弗担任昌黎尹,冯弘则出任征东大将军;孙护被封为尚书左仆射,张兴被任命为辅国大将军。此外,他还册封了五十多位有功之臣为伯、子、男、乡侯或亭侯,并根据各自的贡献赏赐谷物和布帛。值得一提的是,原属于慕容熙政权的官僚们大多得以恢复原有的爵位,从而稳定了新政权的内部秩序。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巩固了高云作为北燕开国君主的地位,也奠定了北燕初期的政治基础,为后续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冯跋代政
        冯跋,字文起,小字乞直伐,是长乐信都(今河北省冀州市)人。他的祖父冯和在永嘉之乱时期为躲避战乱迁居至上党(今山西省长子县)。冯跋的父亲冯安曾效力于西燕慕容永麾下,慕容永败亡后,举家迁至和龙(今辽宁省朝阳市),逐渐融入鲜卑文化,成为鲜卑化的汉人。在后燕慕容宝执政时期,冯安被任命为中卫将军。冯跋与慕容宝的养子慕容云(即后来的高云)关系密切,二人情谊深厚。 慕容宝的弟弟慕容熙继位称帝后,统治暴虐无道,朝野上下怨声载道。在此背景下,冯跋发动政变,诛杀了慕容熙,并拥立慕容云为天王,改元正始。慕容云登基后,任命冯跋为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征北大将军,并封其为武邑公。然而,正始三年(公元409年),高云被宠臣离班、桃仁杀害。冯跋迅速平定叛乱,随后被众将推举为天王,改元太平,开启了自己长达二十余年的统治。 冯跋在位期间,继承并沿用了后燕的政治制度,同时深刻总结了后燕灭亡的教训,致力于整顿朝政,肃清吏治。

         他鼓励农业生产,提倡耕桑并重,减少徭役和赋税负担,以减轻百姓的压力。他还设立了太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文化繁荣。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冯跋多次颁布诏令,要求百姓每人种植一百株桑树、二十株柘树,并明确表示对怠惰农事者将予以严惩,而勤奋耕作者则会受到褒奖。此外,冯跋还积极推行殡葬改革,提倡丧事从简,以节省社会资源,体现了他对国家财力物力的珍惜。 在外交方面,冯跋采取了和平友好的政策,与柔然、契丹以及东晋等周边势力保持良好关系,从而稳固了国内局势,维持了偏安局面达二十多年之久。太平二十二年(公元430年),冯跋因病去世,谥号文成帝,庙号太祖。他的统治时期,不仅巩固了政权基础,还促进了经济文化的恢复与发展。


冯弘篡立
      太平二十二年,即公元430年的八月,冯跋身染重病。他紧急召集中书监申秀与侍中阳哲来到寝殿,嘱托身后之事。到了九月,冯跋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他命令太子冯翼主持朝政,并统率全国的军队,以防止发生变故。同年,冯跋去世后,北燕宫廷内部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冯弘派遣人马逼迫冯翼自杀。冯跋共有百余位儿子,却全都被冯弘杀害。 大兴元年,也就是公元431年的正月初一,冯弘颁布大赦天下的诏令,并改年号为大兴。

        大兴二年,即公元432年五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平城南郊整训兵马,准备对北燕发动进攻。六月,魏太武帝正式发兵讨伐北燕。同时,他派遣左仆射安原、建宁王拓跋崇等人驻扎漠南,以防柔然趁虚而入袭击其后方。七月,魏太武帝抵达濡水后,命令安东将军奚斤征调幽州民众以及密云丁零族的一万多人,运输攻城器具,从南道出发,与主力部队在燕都和龙会师。魏太武帝经过辽西到达和龙时,北燕石城郡太守李崇等十郡投降于魏军。魏太武帝命令用三万名北燕民众挖掘围堑,以此来困住和龙城。 八月,北燕君主冯弘派数万人出城挑战,却被魏昌黎公拓跋丘、河间公拓跋齐击败,损失惨重,死亡人数过万。北燕尚书高绍率领万余家退守羌胡固,然而被魏主攻打,高绍被斩杀。与此同时,魏平东将军贺多罗攻打带方,抚军大将军、永昌王拓跋健攻打建德郡,骠骑大将军、乐平王拓跋丕攻打冀阳,皆取得了胜利。九月,魏太武帝率领军队向西撤退,迁移营丘、成周、辽东、乐浪、带方、玄菟六个郡的三万家民众至幽州安置。


北魏灭燕
         大兴四年(公元434年)正月初四,冯弘派遣使臣前往北魏,希望能够达成和解。然而,北魏太武帝却拒绝了这一请求。同年闰三月,冯弘再次采取行动,派遣尚书高颙出使北魏请罪,并提出愿意将小女儿送入北魏后宫充当嫔妃以示诚意。太武帝拓跋焘对此表示同意,同时下令征召冯弘之子冯王仁入朝侍奉。然而,冯弘并未接受这一条件。面对持续紧张的局势,太武帝随即诏令乐平王拓跋丕等人率军前往征讨,战事一触即发,上下皆感局势危急。 在此关键时刻,冯弘属下的太常阳岷再度劝谏冯弘向北魏请罪并请求投降,建议尽快派太子冯王仁前往北魏充当人质以缓解危机。然而,冯弘并未采纳此建议,而是秘密派人联络高句丽,希望寻求庇护。

       大兴六年(公元436年),高句丽派遣将领葛卢等人率领部众前来迎接冯弘。当葛卢等人抵达和龙城时,他们脱下自己粗陋的布衣,换上了冯弘提供的精良兵器装备。随后,冯弘带领和龙城内的成年男女逃离故土,投奔高句丽。冯弘一行抵达辽东后,被高句丽安置在平郭,不久之后又被迁往北丰。尽管身处异国他乡,冯弘依旧保持其一贯作风,对高句丽表现出轻视态度。在其统治区域内,他依然施行自己的政令、刑法以及赏罚制度,仿佛仍处于自己的国土之上。这种行为引起了高句丽方面的不满,于是高句丽夺走了冯弘的侍从,并扣押了冯王仁作为人质。冯弘对此深感愤怒与怨恨,开始计划南下寻找新的出路。 与此同时,北魏太武帝再次向高句丽索要冯弘。为了防止冯弘继续南逃,高句丽最终在北丰将其及其子孙十余人全部杀害。《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五》中记载:“高丽王不欲使弘南来,遣将孙漱、高仇等杀弘于北丰,并其子孙十余人,谥弘曰昭成皇帝。”这一事件标志着冯弘政权的彻底终结。


北燕后续
      北燕皇室并没有因为国家的覆灭而彻底消亡。冯弘的几个儿子各自分散逃亡,

     一支归顺了北魏,而北魏文明皇后(即冯太后)正是北燕末代皇帝冯弘的孙女。

     另一支由300人组成,在437年时,由冯业率领从海边登船逃离,历经万里波涛,最终投奔到当时与北魏为敌的刘宋政权,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北燕南渡”。

           此段史实在《隋书·谯国夫人传》中有详细记载:“梁大同初年(公元535年),罗州刺史冯融听闻冼夫人志行高远,便为其子高凉太守冯宝迎娶她为妻。冯融家族本是北燕后裔,最初在冯弘投奔高句丽之际,派遣冯融的祖父冯业率领三百人乘船渡海归顺刘宋,并定居于新会地区。自冯业至冯融,三代人均担任地方太守或刺史之职。”冯宝所娶的妻子便是岭南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冼夫人,两人联姻也被史家称为“冯冼联姻”。这一联姻不仅巩固了地方势力,还对岭南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
        冯氏北燕政权呈现出极为鲜明的家族政治特征。在这个政权中,处于权力核心地位的是以冯氏兄弟为代表的姻亲血缘集团。在北燕可考证的官吏集团中,冯氏家族成员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成为支撑政权的重要力量。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冯氏家族的政治影响力,冯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他清理了那些心怀不满的功臣集团成员,以消除潜在威胁;另一方面,他采纳了河间人褚匡的建议,在太平六年(公元414年),积极招徕散居外地的冯氏家族成员前往都城和龙任职。

          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冯氏家族在政权中的核心地位,还带动了大批长乐地区的民众迁移至和龙,形成了以冯氏家族为核心的5000余户移民群体,为北燕政权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壮大自身家族势力的同时,冯跋也注重对社会基层的治理与安抚。他派遣使者巡行各郡国,关注民生问题,对孤寡老人、长期患病且生活困难者给予不同程度的粮食和布帛救济,展现了其仁政的一面。同时,他还注重表彰和激励民间的优秀人才,对于家庭和睦、孝顺长辈、勤奋耕作的人予以褒奖和宣扬。通过这种方式,冯跋成功地选拔出了一批民间精英,例如昌黎的郝越、营丘的张买成、周刁、温建德以及何纂等贤良之士,都被提拔到重要岗位上,为北燕政权注入了新鲜血液。 此外,冯跋还致力于系统性的政治制度建设,倡导儒学教化,强调以文治经国的理念。他希望通过这些措施,不仅能够稳固政权基础,还能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推动北燕社会的整体进步与发展。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冯氏北燕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展现出独特的统治特色与治理智慧。

【社会】
          北燕国作为历史上一个小而弱的政权,在周边强邻环伺、虎视眈眈的情况下,能够存续并谋求发展实属不易。冯跋即位后,鉴于国家实力有限,采取以自守为主、力求苟安的策略,无疑是当时最为现实和明智的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维持统治机构的有效运转,争取获取更加充分的经济资源与人口支持,成为支撑国家稳定发展的关键基础。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冯跋曾三次派遣使者分赴各地郡国进行巡查。“观察风俗”不仅是对地方治理状况的一次全面审视,更是深入民间、倾听百姓心声的重要举措。通过这一行动,冯跋得以掌握基层社会的真实情况,为制定更为合理的政策提供了依据。对于那些因年老无依或长期患病而无法维持生计的孤寡老人,政府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粮食和布帛救济,展现了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同时,对于那些孝顺长辈、友爱兄弟、勤于耕作、家庭和睦的家庭和个人,则予以表彰和宣扬,以此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激励民众向善向上。 冯跋的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增强民众对政权的信任和支持,也为北燕国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注重民生、倡导德行的治理理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君主世系 】
【一】
庙号:
谥号:元皇帝(冯跋追谥)  
姓名:冯和
在位时期:
年号及使用时间:
陵墓:
 
【二】
庙号:
谥号:宣皇帝(冯跋追谥)
姓名:冯安
在位时期:
年号及使用时间:
陵墓:
 
【三】
庙号:景宗
谥号:惠懿皇帝
姓名:慕容云
在位时期:407--409

年号:::正始

使用时间:407--409
陵墓:

 
【四】

庙号:太祖    
谥号:文成皇帝
姓名:冯跋
在位时期:409--430
年号:::太平

使用时间:409--430
陵墓:::长谷陵

 
【五】

庙号:
谥号:昭成皇帝
姓名:冯弘
在位时期:430——436
年号:::大兴

使用时间:431——436
陵墓:

 

      北燕(407——436)是十六国时期慕容云、冯跋建立的政权。
407年,冯跋发动政变灭后燕,拥立后燕惠愍帝慕容宝的养子,高句丽人高云(慕容云)为帝,都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仍沿用燕国号,史称“北燕”。
409年,慕容云被部下离班、桃仁所杀,谥号惠懿帝。冯跋平定政变后即位于昌黎(今辽宁省义县)。据有今辽宁省西南部和河北省东北部。436年被北魏所灭。
北燕因其都龙城,又名黄龙,因此南方的刘宋称其为黄龙国。也有史书因其地处东北称其为东燕,但较为罕见。
慕容云(?-409年),本姓高,即高云,字子雨,高句丽族, 慕容宝养子。 十六国时期北燕国君(407-409年在位)。在位年号~正始。慕容云于建始元年(407年)被将军冯跋推为主,共袭杀熙。即天王位,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复姓高氏。改元正始,国号大燕(即北燕)。旋委冯跋等以高官重任。北燕正始三年(409年),高云为部将所杀。
【家庭成员】(家族情况
祖父:高和
生父:高拔
养父:后燕惠愍帝慕容宝
妻子:天王后李氏
儿子:太子高彭城
    冯跋(?~430年),字文起,小字乞直伐,长乐郡信都县(今河北省衡水市)人,十六国北燕第二位君主(409年~430年)。春秋时期晋国大臣毕万之后。父亲冯安,在西燕皇帝慕容永时任将军。后燕惠愍帝慕容宝继位时,任命冯跋为中卫将军。后燕昭文帝慕容熙时,冯跋和弟弟冯素弗因事得罪慕容熙,慕容熙有杀冯跋兄弟之意,兄弟二人逃匿深山。建始元年(407年),冯跋兄弟和堂兄冯万泥等二十二人策划刺杀慕容熙。冯跋和两个弟弟乘车,让妇女驾车,潜入龙城,藏在北部司马孙护的房子里。伺机杀死了慕容熙。拥立高云为帝。高云任命冯跋为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事、武邑公。义熙五年(409年),高云被近臣离班、桃仁杀死,冯跋登上洪光门(弘光门)观察形势的变化。帐下督张泰、李桑对冯跋说:“这帮小子的气势怎么这么嚣张!请允许我们替你杀了他们。”于是挥着刀剑下去,桑斩班于西门,泰杀仁于庭中。冯跋便在昌黎龙城(今辽宁朝阳)僭称天王,仍以“燕”为国号,史称北燕,大赦境内,改元太平。冯跋称王后,追尊祖父冯和为元皇帝,父亲冯安为宣皇帝,尊母亲张氏为太后,立妻子孙氏为王后,儿子冯永为太子。任弟弟冯素弗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录尚书事,冯弘为侍中、征东大将军、尚书右仆射、汲郡公,堂兄冯万泥为骠骑大将军、幽平二州牧,高云时司隶校尉.尚书令的务银提为上大将军.辽东太守。高云时比部尚书.北部司马孙护为侍中.尚书令.阳平公。高云时辅国大将军张兴为卫将军.尚书左仆射.永宁公。高云时郭生为镇东大将军、领右卫将军、陈留公(职位不变),堂兄之子冯乳陈为征西大将军、并青二州牧、上谷公,姚昭为镇南大将军.司隶校尉.上党公。马弗勤为吏部尚书、广宗公,王难为侍中、抚军将军、颖川公,其余的人拜官授职拜授、文武进位各有差。430年八月,冯跋病重,命太子冯翼摄理国家大事,未料宋夫人有为其子冯受居图谋王位之意,冯跋之弟司徒.录尚书事.中山公冯弘于是带兵进宫平变。冯跋于惊惧中去世,随后冯弘来到金銮殿,登上了大位,他派人到城中街巷中宣告:我以天王大弟的身份,暂时登上大位,安定国家;百官中入宫朝见的人,进级二等。”太子冯翼统率东宫卫队出宫抵抗,大败,手下的士卒全部溃散,冯弘派人逼迫冯翼自尽。冯弘把冯跋的儿子们全部杀死。谥冯跋为文成皇帝,庙号太祖,安葬于长谷陵。
【家庭成员】
祖父:冯和,永嘉之乱时迁居上党郡,谥号元皇帝。
父亲:冯安,西燕慕容永时官至将军,谥号宣皇帝。
母亲:张氏,冯跋之母,冯跋自立后被尊为太后(张太后)
(诸弟)
冯素弗,北燕时录尚书事,封辽西公。
冯弘,北燕第三位君主,在位期间北燕亡国,谥号昭文皇帝。
冯丕,北燕时尚书仆射,封常山公。
(妻妾)
王后,孙氏,北燕第二位王后。
夫人,宋氏,冯跋病重时意图政变,立其子冯受居为君主,冯弘篡位后被杀。
长子:冯永,北燕第二位太子,太平十八年(426年)病逝。
诸子:冯翼,北燕第三位太子,冯跋病重时摄行天王权利,冯弘篡位后被杀。
冯受居:冯弘篡位后被杀。
女儿:?封为乐浪公主,以和亲公主的身份嫁给了柔然可汗斛律。
 
冯弘(?~438年),字文通,长乐郡信都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人。十六国时期北燕末代国君,文成帝冯跋之弟。冯跋在位时,担任司徒、录尚书事,受封中山郡公,辅弼朝政。冯跋死后,冯弘逼令太子冯翼自杀,自立为君,年号太兴。太延二年(436年),北魏兵临城下,冯弘逃往高句丽。两年后,被高句丽国王杀死。
【家族成员】
祖父:冯和
父亲:冯安,燕宣帝,文成帝追尊
母亲:张氏,太后,文成帝追尊
长兄:冯跋,燕文成帝
次兄:冯素弗,辽西公
四弟:冯丕,常山公
王后:慕容氏
王后,生子冯王仁
妾室:王夫人,生子冯崇,冯朗,冯邈
长子:冯王仁,太子
次子:冯崇,燕长乐公,魏辽西王
三子:冯朗,燕广平公,魏辽西公
四子:冯邈,燕乐陵公
五子:冯业,宋怀化侯
长女:冯昭仪,魏太武帝左昭仪
孙子:冯熙,魏南平武王
孙女:冯太后,魏文明皇后,为政主持太和改制,为日后的孝文帝全面汉化奠定基础
 
冯太后441年~490年10月17日),长乐郡信都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人。北魏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文成帝拓跋濬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嫡祖母,辽西郡公冯朗之女。冯太后出身北燕皇族,是燕王冯弘的孙女。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掖庭,充为奴婢;正平二年(452年),选为文成帝的贵人;太安二年(456年),册封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即位后,尊为皇太后,面对政局动荡,临朝听政,定策诛杀权臣乙浑,归政于献文帝;献文帝去世后,拥立孙子元宏即位,成为太皇太后,二度临朝称制,执掌天下十五年。太和十四年九月(490年10月17日),病逝于平城,享年五十,安葬于永固陵,谥号文明,史称“文成文明皇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龙门石窟修建古阳洞,以纪念冯太后。
【家庭成员】
伯祖父:冯跋,北燕文成帝
祖父:冯弘,北燕昭成帝
父亲:冯朗,北魏秦雍二州刺史、辽西郡公
姑姑:冯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左昭仪
哥哥:冯熙,北魏太师、洛州刺史、昌黎王
丈夫:拓跋濬,北魏文成帝

(侄子)

冯诞,冯熙之子,北魏南平王、司徒、车骑大将军、太子太师

冯修,北魏东平侯、侍中、镇北大将军
冯聿,北魏信都伯、河南尹
冯风,北魏北平侯、太子中庶子
(侄女)
冯氏,冯熙第三女,北魏孝文废皇后
冯氏,冯熙第二女,北魏孝文幽皇后
冯氏,冯熙第五女,北魏孝文帝元宏左昭仪
冯氏,冯熙第四女,北魏孝文帝元宏昭仪

 

冯太后,名字不详,祖籍长乐郡信都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北魏王朝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文成帝拓跋浚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嫡祖母,辽西郡公冯朗之女。13岁的文成帝拓跋濬登基不久,就选中冯氏做了贵人。这一年,冯氏只有12岁。太安二年(456年)正月二十九日乙卯,15岁的冯氏被文成帝立为中宫皇后。和平六年(465年)五月,文成帝死后第二天,年仅12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冯后被尊为皇太后。皇兴元年(467年)八月戊申,京师平城的紫宫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原来是献文帝之妃李夫人生了一个儿子拓跋宏。冯太后喜得长孙,自然十分惬意。太和十四年九月(490年10月17日),冯太后死于平城皇宫的太和殿,谥号文明太皇太后。安葬于永固陵,谥号文明,史称"文成文明太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龙门石窟修建古阳洞,以纪念冯太后。
【家庭成员】
伯祖父:冯跋,北燕文成帝。

祖父:冯弘,北燕昭成帝。
父亲:冯朗,冯弘次子,北魏辽西郡公,秦雍二州刺史。
姑姑:冯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左昭仪。
哥哥:冯熙,北魏昌黎王,太师,洛州刺史。
丈夫:拓跋浚,北魏文成帝。
(侄子)

冯诞,冯熙之子,北魏南平王,司徒,车骑大将军、太子太师。

冯修,冯熙之子,北魏东平公,侍中,镇北大将军。

冯聿,冯熙之子,北魏信都伯,河南尹。

冯风,冯熙之子,北魏北平侯,太子中庶子。

(侄女)

冯氏,冯熙第三女,北魏孝文废皇后。

冯氏,冯熙第二女,北魏孝文幽皇后。

冯氏,冯熙第五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左昭仪。

冯氏,冯熙第四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昭仪。

 

冯熙(438年~495年),字晋国,长乐郡信都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人。北魏外戚大臣,北燕昭成帝冯弘之孙,太宰燕宣王冯朗之中子、文明皇后兄长,献文帝拓跋弘元舅,孝文帝元宏岳父。冯太后入宫后,使人访知冯熙所在,将其接至宫中。和平四年封为冠军将军,赐爵肥如侯。后出任定州刺史,进爵昌黎王。孝文帝时,出任洛州刺史、侍中、太师。八个女儿中有四女皆嫁于孝文帝元宏,两个封为皇后(废皇后、幽皇后),一个封为左昭仪,另一个于史无载。太和十九年(495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追赠假黄钺、侍中、大司马、太尉公、冀州都督,备九锡,谥号为武。
【家庭成员】(家族情况)
曾祖父:冯安,燕宣帝,文成帝追尊
曾祖母:张氏,太后,文成帝追尊
祖父:冯弘,北燕昭成帝
父亲:冯朗,秦雍二州刺史、辽西郡公,追赠假黄钺、太宰,追封燕宣王

(妻妾)

1.妻子:博陵公主,北魏景穆帝拓跋晃之女,生二子冯诞、冯修
2.某氏,生子冯聿、冯风 孝文帝废后冯氏
3.常氏,生孝文帝幽皇后、北平公冯夙
4.乐陵郡君某氏,生第八女乐安王妃冯季华

(嫡子)
1.冯诞,字思政,迎娶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女乐安公主,
2.冯修,字宝业,侍中、镇北大将军、尚书、东平侯,迎娶司空穆亮女。
姑姑:冯氏,昭成帝冯弘的小女儿,世祖拓跋焘左昭仪
妹妹:冯氏,北魏文成文明太后

姐妹:冯氏,嫁穆崇曾孙穆真
(嫡子)
1.冯诞,字思政,迎娶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女乐安公主,拜驸马都尉、侍中、征西大将军、南平王,后除仪曹尚书,知殿中事,及罢庶姓王,为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中军将军、特进,改封长乐郡公,赠假黄钺、使持节、大司、司徒公、侍中、太师、备九锡,谥号元懿。
2.冯修,字宝业,侍中、镇北大将军、尚书、东平侯,迎娶司空穆亮女。
(庶子)
1.冯聿,字保兴,黄门侍郎,封信都伯,北魏宣武帝元恪时,卒于河南尹。
2.冯夙,字始兴,拜太子中庶子,北平侯,赠青州刺史。
3.冯次兴,出身小内行,官给事中。
4.冯辅兴,《北史·外戚传》记载冯辅兴,《北史·冯子琮传》记载冯嗣兴,子冯昕墓志铭记载冯兴,官相州刺史。另根据鲁才全所撰《长乐冯氏与元魏宗室婚姻关系考---以墓志为中心》的分析考证,”辅兴与嗣兴二名实为一人"
5.冯俊兴,官员外郎。
(女儿)
1.冯氏,冯熙长女,北魏南平王元纂妃
2.冯氏,冯熙第二女,北魏孝文帝元宏,谥号幽皇后,
3.冯氏,冯熙第三女,北魏孝文帝元宏,谥号废皇后。
4.冯氏,冯熙第四女,北魏孝文帝元宏昭仪,早薨
5.冯氏,冯熙第五女,北魏孝文帝元宏左昭仪
6.冯令仪,冯熙第六女,北魏安丰文宣王元延明妃
7.冯令华,冯熙第七女,北魏任城文宣王元澄妃
8.冯季华,冯熙第八女,北魏乐安哀王元悦妃
9.冯氏,也作冯熙第三女、冯诞妹,嫁宁远将军、青州刺史元竫
10.冯氏,齿序不明,嫁司徒参军元诱
11.冯氏,齿序不明,嫁元显魏
(孙辈)
1.冯穆,冯诞子,袭爵,封扶风郡公,拜金紫光禄大夫,追赠司空、雍州刺史。
2.冯颢,冯诞子,封光禄大夫、长乐郡开国公。
3.冯昕,字灵曦,冯辅兴子。历平东将军、太中大夫、安东将军,授银青光禄大夫,赠使持节都督齐州诸军事、镇东将军、齐州刺史。 
4.冯灵绍,冯辅兴子,尚书郎、太中大夫
曾孙:冯子琮:冯灵绍子,迎娶北齐高湛胡皇后之妹

 


【其他阅读】
=======
 
2023年8月23日 21:50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