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军~东汉末年河北的农民起义军(185--205年)
黑山军
年代:东汉末年
中文名:黑山军
性质:河北的农民起义军
主要人物:张牛角、张燕等。
都城:黑山
概述
黑山军是东汉末年(185年),在河北地区兴起的一支重要的农民起义军。这支队伍在当时的动荡局势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黑山军的主要领袖人物包括张牛角和张燕等人。 张牛角是黑山军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在他的带领下,黑山军开始组织并开展反抗活动。后来张燕接替领导地位,进一步壮大了这支农民武装力量。黑山军的崛起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以及底层民众对不公平统治的抗争。他们在河北一带活跃,对东汉末年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黑山军简介
黄巾起义军的主力部队被镇压之后,当时的统治阶级内部却陷入了激烈的内讧之中。这种动荡不安的局面使得社会矛盾愈发尖锐,民众生活困苦不堪。在此期间,冀州、黑山等地区的农民们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处境,他们纷纷揭竿而起,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起义。 这些起义的农民们以各种不同的名号组织起来,每个名号背后都凝聚着他们对改变现状的渴望和决心。他们或许有着各自独特的目标与诉求,但无一例外地都在为争取自身的生存权利而抗争。这些起义犹如星星之火,在广袤的大地上迅速蔓延开来,给摇摇欲坠的统治秩序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
黑山军的具体情况,《后汉书皇甫嵩传》载:“自黄巾贼后,复有黑山、黄龙、白波、左校、郭大贤、于氐根、青牛角、张白骑、刘石、左髭丈八、平汉、大计、司隶、掾哉、雷公、浮云、飞燕、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眭固、苦哂、罗市之徒,并起山谷间,不可胜数。……各有所因。大者二三万,小者六七千。贼帅常山人张燕,乃与中山、常山、赵郡、上党、河内诸山谷寇贼更相交通,众至百万,号曰黑山贼。”由此可知,黑山军的活动区域是中山、常山、赵郡、上党、河内等地太行山脉的诸山谷之中。黑山则位于太行山脉的南端,故史书称之为黑山军 。而太行山脉高峰迭起,海拔多在两千公尺以上。山脉东南为河北平原,西北则为山西高原,河北平原通向山西高原的陉道多分布在太行山脉之间 。太行山脉这一地势特点为分布在太行山各山谷中黑山军各部的相互联络和战略上相互配合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
又据《三国志魏书张燕传》注引《典略》曰:“黑山、黄巾诸帅,本非冠盖,自相号字,谓骑白马者为张白骑,谓轻捷者为张飞燕,谓声大者为张雷公,其饶须者则自称于羝根,其眼大者自称李大目。” 可见,黑山军诸帅多出于社会的底层,其名号往往源于其个人行为的某项特征。
又参照上引《皇甫嵩传》可知黑山军诸帅有名号记载的共25人,,如果以25人为25股,每股人数在2.5万至0.65万计算,黑山军总人数在6.25-16.25万人之间,“众至百万”则很可能是虚数,而根据《续汉书郡国志》所载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五郡人口总数为240.6721万,黑山军则占该地区总人口的1/4至1/15之间。而当时袁绍、曹操两大军事集团所能动员的兵力均为30万上下 。可见,黑山军在当时的关东地区确实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由于分散作战,最后被袁绍、曹操等人各个击破,镇压下去,但他们对统治者的打击是沉重的。
【主要人物】
张牛角~这位英雄人物出自博陵,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定州地区。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投身于黄巾起义的浪潮之中,担任了将兵从事这一重要职务,与著名的张燕共同领军作战。 当时,张燕十分器重这位将领,推举他为军队的统帅。他们一起率领部队攻打瘿陶,即现今河北宁晋西南一带。然而,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这位将领不幸被流矢击中,身负重伤,生命垂危。 临终前,他深知局势的严峻性,为了确保队伍的稳定和未来的走向,特意嘱咐部下一定要拥护张燕作为新的领袖。他坚定地说道:“务必拥戴张燕为统帅,这是我对大家最后的期望。” 这种以大局为重、临终托孤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他对起义事业的忠诚以及对战友的信任。他的奉献精神和高尚情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张燕~原籍常山真定,本姓褚。在黄巾起义爆发之时,他聚集当地的年轻人,成为了一股势力,麾下拥有一万多人的队伍。起初,他与另一位领袖张牛角结盟共同作战。后来张牛角不幸去世,众人推举褚燕为首领,因此他改姓为张。 张燕以其非凡的武艺和敏捷的身手著称,远超常人,在军中赢得了“飞燕”的称号。随着势力不断壮大,他的影响力逐渐扩展到常山、赵郡、中山、上党以及河内等地区,这些地方的山谷之间交通便利,相互呼应。众多小股武装力量如孙轻、王当等人也纷纷率部归附张燕,最终形成了拥有百万之众的强大势力,号称黑山军。东汉灵帝无力征讨这支庞大的叛军,导致河北各郡县深受其害。 面对朝廷的压力,张燕派遣使者前往京都请求归降,被朝廷任命为平难中郎将。在袁绍与公孙瓒争夺冀州的过程中,张燕曾派遣将领杜长等人支援公孙瓒对抗袁绍,但最终遭到失败,导致部分部众离散。当曹操(太祖)准备平定冀州时,张燕主动派使者寻求合作,表示愿意协助王师。曹操对张燕的归顺表示认可,任命他为平北将军。随后,张燕率领部队来到邺城,因功绩显著,被封为安国亭侯,食邑五百户。 这段历史展现了张燕从一名地方武装首领成长为一方割据势力,并最终选择归顺朝廷的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复杂的政治军事局势。
杨凤~黑山军将领是东汉末年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中的领导者。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汉灵帝为了稳定局势,特派遣使者授予杨凤黑山校尉这一重要官职,让他统领各个山贼势力。 黑山校尉这个职位具有相当的权力和责任,杨凤被委以此任后,不仅能够统领众多山贼,还拥有举孝廉计吏的权利。举孝廉是当时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之一,而计吏也承担着诸多重要的行政事务职能。这表明朝廷对杨凤所统领的黑山军一定程度上的认可与重视,希望他能发挥积极作用,在地方治理和社会秩序维护等方面贡献力量。
于毒~黑山军将领曾跟随张燕攻破邺城,斩杀了太守栗成。在这一战中,他们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战斗精神。 后来,袁绍率领大军前往朝歌鹿场山苍岩谷征讨于毒。经过五天五夜激烈的围攻,袁绍军队终于攻破了敌人的防线。在这场战役中,不仅于毒被斩杀,同时被消灭的还有长安所任命的冀州牧壶寿。此役过后,袁绍乘胜追击,沿着山脉向北行进,对左髭丈八等势力发起了攻击,并成功将其斩杀。 袁绍继续扩大战果,又相继攻打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部。这些敌对势力的据点都被彻底摧毁,许多士兵或被歼灭或仓皇逃窜,最终在这系列战斗中,袁绍军队共斩获数万颗首级。这一系列胜利大大巩固了袁绍在该地区的统治地位,也彰显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
白绕~黑山军将领是东汉末年一支重要的地方军事力量的领导者。在汉献帝初平二年,即公元191年,当时的中原大地正处于群雄割据、战乱频仍的动荡时期。 此时,曹操率领军队出兵镇压黑山军的一支重要分支黑白绕部。这一军事行动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一场局部战役,更是曹操在逐鹿中原过程中关键的一步棋。曹操的部队一路挺进,最终成功地占据了濮阳,而濮阳位于今天河南省的西南部地区。这次占据使得曹操在中原地区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也为他后续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眭固~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黑山军的将领。在小说的描述里,他原本是河内太守张杨的部下。 当时张杨遭到了杨丑的背叛而惨遭杀害,这一变故让局势变得十分紧张。然而眭固并没有坐以待毙,他果断地采取了行动,杀掉了叛徒杨丑。之后,为了寻求更强大的势力庇护,眭固选择投靠了当时的豪强袁绍。 不过,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与曹军的激烈交锋中,眭固最终不幸阵亡。他的故事虽然在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画卷中只是短暂的一笔,但也从侧面反映了那个英雄辈出、战火纷飞的时代背景下,众多武将的命运沉浮。这一段描写不仅体现了眭固个人的经历,也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格局以及各路诸侯之间的激烈角逐。
陶升~是东汉末年黑山军中的一位重要将领。 在初平四年,也就是公元193年的三月,冀州魏郡的袁绍军队发生了兵变。当时局势动荡不安,混乱之中,黑山军与发生兵变的袁绍军相互勾结,成功地占据了邺城这一战略要地。在这危急时刻,陶升做出了叛变的选择,但他的叛变并非针对袁绍本人,而是为了保护袁绍以及州史家属的安全。他凭借着自己的智谋和勇气,将袁绍一行人安全护送到了斥丘。袁绍对陶升的这一义举十分感激,为了表彰他的忠诚与勇敢,任命陶升为建义中郎将。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陶升个人在乱世中的抉择与担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军事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