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王(高巨连)~高句丽第二十代国王(412年-491年在位)

首页标题    其它国家    朝鲜    长寿王(高巨连)~高句丽第二十代国王(412年-491年在位)








长寿王(高巨连)



412年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东晋.南北朝
本名:高巨连或高琏
别名:长寿王
民族族群:高句丽民族
出生地:吉林省集安市
生卒:394年~491年
主要成就:统治期间国家达到全盛局面
前任:
(好太王,高谈德)
继任:文咨明王(高罗云)


个人简介

        长寿王(394—491年),本名高巨连,亦作高琏,是高句丽王国的第二十代君主,其在位时间为413年至491年。长寿王统治时期被认为是高句丽历史上最为辉煌和强盛的阶段之一。 在长寿王的领导下,高句丽不仅巩固了自身的政权,还进一步拓展了领土范围与影响力。其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举措发生在427年,当时长寿王决定将高句丽的都城从国内城迁至平壤。这一决策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标志着高句丽国家发展方向的重要转变——从以中国辽河以东地区为主要扩张目标,逐渐转向以朝鲜半岛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此举不仅增强了高句丽在朝鲜半岛上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影响力,同时也为其后续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寿王在位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与发展措施,使得高句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显著提升,军事力量也得到了极大增强,从而确立了高句丽在东北亚地区的强国地位。


【早期记录】
       长寿王即位之初,其主要任务是巩固与稳定国家局势。在此之前,他的父亲好太王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和政治策略,迅速扩展了高句丽的疆域。然而,如此快速的扩张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长寿王在即位后,首先致力于确保国内的安定与团结。为了纪念其父好太王的丰功伟绩,长寿王为其修建了一座宏伟的陵墓,并竖立了一块高达6.39米的好太王碑,用以记录好太王一生的卓越成就和历史贡献。 此外,长寿王还特别下令,从高句丽各地及不同部落中挑选出330名人员,专门负责常年守护好太王的陵墓。

        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对先王的崇高敬意,更象征着高句丽内部的团结一致,同时也彰显了高句丽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地位。 公元427年,面对北魏日益增长的威胁,以及为了进一步巩固高句丽在朝鲜半岛上的影响力,长寿王做出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将都城从位于东北地区的国内城迁往平壤城(今朝鲜平壤市东北约六七公里处的大圣山城和安鹤宫城)。此次迁都不仅有助于抵御外部威胁,还增强了高句丽对周边地区尤其是百济和新罗的控制力。通过这一举措,长寿王成功地延续了好太王时期的扩张政策,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国家步入全盛时期,使高句丽成为当时东亚地区的重要强国之一。


【西北战役】
       十六国后燕,其兴衰沉浮与周边政权的互动交织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后燕位于今天的辽宁省一带,由于长期与好太王展开战争,国力遭受了极大的削弱,最终在公元407年走向了灭亡的命运。 在这片土地上,汉人将领冯跋、冯弘兄弟以及高云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他们取代了后燕,建立了北燕。然而,与那个时期统一中国北方的强大鲜卑北魏相比,北燕的力量显然无法与之抗衡。为了能够抵御北魏的压力,北燕开始寻求与高句丽结成联盟,以期共同对抗强大的北魏。 当后燕灭亡之际,高句丽趁机占据了辽西地区。时间流转到公元436年,高句丽派遣军队援助北燕对抗北魏。同年五月乙卯日,冯弘带领着自己的子女、后宫佳丽、宗族成员,还有龙城的百姓们,跟随高句丽的援军从都城龙城(现今的辽宁朝阳)撤退。临行前,他下令焚烧宫殿和城邑,熊熊大火整整燃烧了十天才渐渐熄灭,这也标志着北燕的彻底覆灭。

         来到高句丽的冯弘,在那里依然保持着如同在自己国家般的号令权,这种行为引起了长寿王的不满。于是,长寿王撤销了他的侍卫,并且将冯弘的太子冯王仁押解回兴京作为人质。冯弘心中萌生了归附南朝宋的想法,因此派遣他的儿子冯业率领三百人前往建康,请求宋文帝允许他们全家迁居建康。宋文帝应允了这一请求,并派出了将军王白驹率领七千兵马北上迎接。与此同时,高句丽也向南朝宋表示臣服。长寿王不希望冯弘南下成为敌人,多次劝说,但冯弘并不听从。

         公元438年,长寿王派遣使者杀害了冯弘及其妻子,并为他追封谥号为昭成皇帝。高句丽借此机会兼并了北燕的一部分遗民,进一步稳固了其在辽东的地位,从而在中原的内战中获得了实际利益。 这一时期的刘宋原本计划联合北燕和高句丽共同对付北魏,但未能如愿。由于长寿王杀死了冯弘,刘宋曾打算发兵攻打高句丽,但由于北魏的阻隔,这一计划未能实施。次年,长寿王为了集中精力进攻百济和新罗,派遣使者向刘宋赠送了八百匹骏马,双方因此达成和解。

         公元459年,长寿王再次向刘宋进贡弓箭和金银,用作北伐的军需物资。 高句丽与北魏在公元435年建立了外交关系,目的是共同应对百济的威胁。然而,公元436年长寿王收留冯弘的行为,导致北魏与高句丽之间的外交关系变得紧张起来。但由于北魏当时正忙于与刘宋和柔然的斗争,不得不继续维持与高句丽的友好关系。随着冯弘被杀,北魏与高句丽的关系逐渐缓和。 到了长寿王统治末年,高句丽的人口增长至九万户,疆域也达到了空前广阔的程度。其南部边界自牙山湾经过鸟岭、竹岭延伸至平海,与百济、新罗相接壤,扩展到了今天朝鲜的大同江、载宁江、临津江、汉江沿岸地区,进入了全盛时期。

        《魏书·高句丽列传》记载,此时高句丽的民户数量是之前北魏时期的三倍,国土东西绵延二千里,南北跨越一千余里。也就是说,东边濒临日本海,西边靠近黄海,南边抵达汉江流域,北边以辽河为界,成为了东北亚地区最强大的王国之一。此时的高句丽声威远播中原,甚至可以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不过,由于其扩张方向逐渐转向朝鲜半岛,所以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较少被提及。 再看百济,虽然因为好太王的攻击而导致国力大减,但它依然是朝鲜半岛上的三大势力之一。

     公元472年,百济盖卤王派遣信使到达北魏,诉说由于高句丽的频繁阻挠,百济无法与北魏正常往来,并提议双方联手攻打高句丽。为了瓦解百济的实力,长寿王派出了一名和尚前往百济宣扬佛教。盖卤王对这名和尚十分欣赏,每日都与他下棋。在和尚的劝导下,盖卤王耗费巨资修建佛教工程,这使得百济的资源被大量消耗。 公元475年,长寿王从陆地和海上两条路线全面大规模进攻百济。毫无防备的盖卤王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措手不及。长寿王轻松攻占了百济的都城汉城,处死了盖卤王,并且焚毁了百济的王宫。百济被迫将都城迁往熊津。这次战争让高句丽成功夺取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汉江流域。百济占据这一地区近五百年才得以成为朝鲜半岛的一极,失去该地区后,基本丧失了对朝鲜半岛的控制能力。 成功击败百济之后,长寿王的目光转向了新罗。他在如今韩国忠清北道忠州市立下了石碑,用来歌颂好太王和他的丰功伟绩,同时这块石碑也成为了高句丽与百济、新罗的边界标志。 长寿王在位超过七十年,寿命接近百岁。在他去世后,他的孙子文咨王继承了王位,开启了新的篇章。

 
【各朝册封】
413年(晋义熙九年,北魏永兴五年)
晋安帝册封长寿王乐浪郡公,高句丽王
420年(晋元熙二年;北魏泰常五年)
宋武帝封长寿王征东大将军
422年(宋永初三年,北魏泰常七年)
宋武帝加封长寿王散骑常侍、都督平州诸军事
435年(宋元嘉十二年,北魏太延元年)
北魏世祖册封长寿王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463年(宋大明七年,北魏和平四年)
宋孝武帝册封长寿王为使持节、散骑常侍、督平营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
479年(南齐建元元年,北魏太和三年)
齐高帝册封长寿王为骠骑大将军
491年(南齐永明九年,北魏太和十五年)
北魏孝文帝册封长寿王为车骑大将军、太傅、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建筑】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所发掘的安鹤宫遗址,被广泛认为是长寿王时期平壤城的早期建筑之一。这一发现为研究高句丽王朝的历史与建筑风格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与此同时,在中国吉林省集安市发现的将军坟,也被部分学者推测为长寿王的陵墓。这一推测表明了一种可能性,即长寿王去世后可能被归葬于其“故国”。然而,由于缺乏直接的文献记载,这种观点目前仍停留在假设阶段。 此外,还存在另一种学术上的可能性:长寿王迁都时所指的“平壤”并非今日位于大同江流域的平壤,而是另一个地理位置的古城。这一假设进一步引发了学界对高句丽时期政治、地理及文化变迁的深入探讨。 无论是安鹤宫遗址还是将军坟,这些历史遗迹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当时高句丽王朝在建筑技艺、城市规划以及丧葬制度方面的高度发展水平。通过对这些遗址的研究,我们得以更全面地了解那个时代的辉煌成就及其深远影响。


【高氏后裔去向】
        1990年,李殿福与孙玉良共同编著的《高句丽简史》一书中,详细介绍了辽宁省台安县大高丽房子村的情况。这个村庄中有一个特殊的高氏家族聚居于此,根据他们的家谱记载,这个家族是高句丽长寿王的后裔,如今已经完全融入汉族社会。 书中引用这一案例作为重要证据,用以说明“长期留居辽东地区的高句丽后裔,在漫长的岁月里,与汉族居民杂居共处,彼此通婚,最终自然而然地转变为了汉族的一员。”

       到了1995年,高氏家族的一位后裔高之谦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高句丽长寿王后裔的研究:以高氏家谱为中心》的文章。文章深入探讨并论证了“高氏家族的汉化过程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文章还进一步指出,“高句丽灭亡之后,那些留在故土的高句丽遗民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从辽金时期开始,其汉化进程明显加速。”直至今日,“高氏家族中的高句丽传统风俗习惯已几乎完全消失。” 同一著作中还收录了一份由韩国研究者提供的调查表格。当被问及是否有意向改为朝鲜族时,高氏后裔明确表示“没有这样的意向,因为我们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早已完全汉化。”这充分表明,他们已经形成了强烈的汉族民族自我认同意识。这一发现为研究高句丽族群如何逐渐融入汉族提供了宝贵的实证依据。


【家庭成员】
父亲:广开土王(好太王,高谈德)第十九任国王
孙子:文咨王(高句丽第二十一代君主

【其他阅读】
=======
2025年4月24日 19:21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