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泓~十六国时期后秦末代皇帝(416年正月-417年在位)

首页标题    五胡十六国    【八】后秦,羌    姚泓~十六国时期后秦末代皇帝(416年正月-417年在位)






末主姚泓



416年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东晋.十六国
全名:姚泓
字:元子
年号:永和
(416正月-417八月)
民族族群:羌族
出生地:京兆郡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
生卒:388年~417年
在位时间:416年正月--417年八月
前任:后秦文桓帝
姚兴

继任:(417年八月.被晋大都督刘裕杀害.国亡)


个人简介

     姚泓(388年~417年),字元子,出生于京兆郡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是后秦文桓帝姚兴的长子,同时也是后秦最后一位皇帝。 姚泓自幼便以仁孝友爱、宽宏和气而著称。他为人谦逊温和,深得朝野上下的敬重与爱戴。弘始十八年(416年),姚泓继位为帝,并宣布改元永和,开启了他短暂而充满挑战的统治时期。然而,永和二年(417年),东晋名将刘裕率领大军北伐后秦,面对强大的军事压力,后秦迅速走向覆灭。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姚泓选择出城投降,标志着后秦政权的终结。 投降之后,姚泓被刘裕押解至东晋的都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最终,在建康闹市中,姚泓被处以斩首之刑,时年仅三十岁。他的生命虽短,却见证了十六国时期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人物生平】
敬爱尊师

      姚泓,字元子,是姚兴的长子。他为人孝顺恭敬、友爱宽厚,性格温和仁慈,但缺乏治理国家的能力,且身体虚弱多病。姚兴虽然有意将他立为继承人,但对其能力始终有所顾虑。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权衡,姚兴最终还是立姚泓为太子。 在姚兴外出征伐或巡视期间,常常留下姚泓负责总管后方事务。姚泓学识渊博,擅长清谈论辩,尤其喜爱诗歌创作,才华横溢。当时,尚书王尚、黄门郎段章以及尚书郎富允文凭借深厚的儒学造诣担任侍讲,而胡义周和夏侯稚则因其出众的文章才华与姚泓结交游历,成为他的文学顾问和朋友。 当时,尚书王敏和右丞郭播认为当时的刑律政纪过于宽松,于是商议想要严格法纪以整顿朝纲。然而,姚泓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一个人如果遭受挫折和侮辱,往往会激发出壮烈奋发的雄心;而如果政令教化过于烦琐苛薄,则会促使人们产生苟且狡猾的行为。上行下效,如同风吹草低一般自然。你们作为朝廷的重要官员,参与协助推行教化,弘扬彰明政治法度时,不应忽视仁德宽恕的原则,而一味追求法律刑罚的严酷。这显然违背了安定社会、驾驭民众的根本之道。”听完姚泓的一番话,王敏等人深感信服,于是打消了严刑峻法的念头。 姚泓曾师从博士淳于岐学习经学。当淳于岐患病时,姚泓亲自登门探望,不仅关心其病情,还在床边向老师行礼致意。这一举动彰显了他对师道的尊重,也为后世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自此以后,公侯贵族见到自己的师傅时都会行跪拜之礼,形成了尊师重道的良好风尚。


开明大度
        姚兴前往平凉之际,冯翊地区的刘厥聚众数千人,占据万年县发动叛乱。得知这一消息后,姚泓迅速派遣镇军将军彭白狼率领东宫的精锐禁卫部队前去讨伐刘厥。经过一番激战,彭白狼成功斩杀了刘厥,并对余党予以赦免,平定了这场叛乱。 战斗结束后,部将们纷纷劝谏姚泓道:“殿下凭借卓越的谋略与果敢的决策,荡平了这些叛逆之徒。应当以露布宣扬此等功绩,将刘厥首级示众,以此告慰各地臣民,彰显胜利之威严。”然而,姚泓却淡然回应道:“主上将后方事务托付于我,令我遏制寇贼反叛。然而,由于我的安抚管理不善,未能及时制止奸人作乱,这才导致事态恶化。我本当引咎自责,在军中待罪,又怎敢过分夸耀功劳,从而加重自己的罪责呢?”他谦逊的态度赢得了将士们的尊敬。 右仆射韦华听闻此事后,不禁感叹道:“皇太子确实具备谦恭仁惠的美好品德,这无疑是国家社稷的一大幸事啊!”他的弟弟姚弼怀有夺取继承权的野心,时常暗中谋划,但姚泓始终以宽厚之心对待他,一如既往地施恩抚慰,从未在言辞或神色间流露出不满之意。而姚绍作为姚弼的支持者,也常常为后者出谋划策。即便如此,姚泓依旧以宗亲之礼倾心相待,毫无猜忌之心。 及至继位之后,姚泓更是毫不犹豫地将兵权交予姚绍。这份信任深深感动了姚绍,使他心悦诚服地归顺效忠。最终,姚绍以忠诚义烈著称,始终坚定地支持着姚泓。从这些事迹中可以看出,姚泓不仅拥有非凡的开明远见,更展现出令人敬佩的宽宏大度,诸如此类的事例数不胜数,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君主的卓越品质。


父死即位
         姚兴去世后,后秦朝廷秘不发丧。然而,在这一非常时期,南阳公姚愔与大将军尹元等人却暗中图谋作乱。得知此消息后,姚泓果断采取行动,将这些叛乱分子全部诛杀,从而稳固了局势。随后,姚泓命令齐公姚恢讨伐安定太守吕超。然而,姚恢在接到命令后迟迟未有动作,经过许久才最终完成任务。姚泓因此对姚恢产生了怀疑,认为他可能怀有二心。而姚恢也因受到猜忌,从此对姚泓心存不满,并开始暗中准备兵马和武器,为将来可能的变故做打算。

       后秦弘始十八年(公元416年),姚泓正式为姚兴发丧,并继位成为皇帝。继位之后,他宣布大赦天下,特赦殊死以下的所有罪犯,并改年号为“永和”。为了表达对先帝的哀思,姚泓在谘议堂内设置了庐居,亲自守丧。直到安葬仪式完成后,他才重新亲理政务。同时,他还下令提升朝廷内外百官一级品位,以示恩宠。此外,姚泓还特别颁布诏令,鼓励文武百官畅所欲言,希望他们能够针对当时不利于国家发展的政令或有益于宗庙社稷之事提出建议,要求大家直言无讳,不必有所顾虑。此举体现了姚泓作为新君励精图治的决心以及对国家治理的高度重视。


羌胡反叛
       最初,他将李闰的羌人三千多家迁徙至安定郡,不久又迁往新支。然而,当姚泓继位后,羌人首领党容率领部落的人叛逃回原籍。面对这一变故,姚泓迅速派遣抚军将军姚赞进行讨伐。最终,党容选择投降。姚泓采取了分化策略,将其中的豪强大户数百户迁至长安,而其余部分则遣送回李闰。 与此同时,北地太守毛雍占据赵氏坞并背叛姚泓。姚绍奉命讨伐,并成功擒获毛雍。当时,姚宣正镇守李闰,尚未得知毛雍失败的消息,便派部将姚佛生等人前来保卫长安。然而,在兵众已经出发之际,姚宣的参军韦宗却因奸诈谄媚、喜好作乱的性格,劝说姚宣:“主上刚刚即位,威望与教化尚未彰显,勃勃势力强盛,对我们的侵害必定很大,本朝面临的困难难以克服消除。殿下身为宗室成员,应当慎重考虑应对之策。邢望地形险要坚固,是三方面会合的重要关口。若能占据此地,虚心安抚百姓,不但能稳固自己在宗室中的地位,更可奠定霸主王侯般的基业。” 受此蛊惑,姚宣率三万八千户人放弃李闰,南下守卫邢望。姚宣南迁之后,羌人各部落趁机占据李闰并反叛。姚绍进兵讨伐,成功打败他们。随后,姚宣前往姚绍处认罪,却因姚绍大怒而被杀。在此之前,当姚宣驻守邢望时,姚泓曾派姚佛生告谕姚宣,但姚佛生却赞同姚宣的主意。姚绍数落其罪行后,也将姚佛生处死。 为了激励士气,姚泓下诏规定:凡为国事战死的士卒,追赠爵位,并永远免除其家的劳役。他还打算封东宫中的十六个臣子为五等子男的爵位。然而,姚赞劝阻道:“东宫的文武官员固然应保持忠诚,但他们尚未建立赫然突出的功绩,为何受封者如此众多?”姚泓回应道:“朝廷设置爵位,是用来鼓励人民效力,并显示盛德的。元子我遭遇家中失依,与东宫臣属共同经历过巨大的忧患。如今我独自享福,岂能无愧于心?” 尽管如此,姚绍仍进言道:“陛下未忘报德,封赏他们是合理的。古人对此类事务极为慎重,通常会在一年开始时颁发命令。不妨等到明年春天,再议定此事。”最终,此事得以搁置。然而,局势并未因此平静。并州、定阳、贰城的胡人数万村落背叛姚泓,进入平阳,在匈奴堡攻打立义将军姚成都,并推举匈奴人曹弘为大单于。所到之处,他们残杀抢掠,肆意妄为。征东将军姚懿从蒲坂出发讨伐曹弘,双方在平阳交战。姚懿大败敌军,擒获曹弘,并将其押送至长安。同时,一万五千落的胡人豪族大户被迁徙至雍州,以削弱其势力。


仇池夏攻
       当时,仇池公杨盛的军事行动颇具影响力。他攻陷祁山后,成功捕获了建节将军王总。随后,杨盛继续向秦州推进,对姚泓政权构成了直接威胁。面对这一严峻局势,姚泓迅速派遣后将军姚平前往救援。然而,杨盛似乎并未打算与姚平正面交锋,在姚平到达之前便撤兵退走。 尽管杨盛暂时撤离,但战事并未因此结束。姚嵩和姚平一路追击至竹岭,再次遭遇杨盛军队。与此同时,姚赞率领陇西太守姚秦都、略阳太守王焕带领精锐禁卫军紧急增援。当姚赞抵达清水时,传来不幸的消息:姚嵩在与杨盛的战斗中惨败,不仅自身阵亡,连同姚秦都、王焕也英勇战死。姚赞赶到秦州后,杨盛见对方援军已到,遂选择退回仇池。

      在此之前,天水郡冀县发生了一件奇异现象——石鼓无故自鸣,其声音响彻数百里之遥,甚至惊动了野外的雉鸟使其齐声鸣叫。此外,秦州多地还发生了地震,其中三十二处受灾严重,更有八处伴随隆隆巨响,导致山峰崩塌、房屋损毁。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这些异象预示着不祥之事将至。果然,当姚嵩准备出征时,他的僚属们多次劝阻,希望他能谨慎行事。然而,姚嵩却坚定地表示:“若有不测,那是天命所归,又岂能逃避?”最终,他未能幸免于难。 有见识的人士分析认为,秦州是姚泓的故乡,而上述种种异常现象实为姚氏家族即将衰亡的前兆。 与此同时,大夏皇帝赫连勃勃率军攻陷阴密,俘虏了后秦秦州刺史姚军都,并残忍地活埋了五千多名士兵。面对赫连勃勃的暴行,姚军都怒目圆睁,厉声斥责其残暴罪孽,宁死不屈。赫连勃勃对此勃然大怒,旋即将姚军都杀害。攻克阴密之后,赫连勃勃乘胜进军雍州,致使岭北散居的民众纷纷逃往五将山避难。 征北将军姚恢因形势不利,放弃了安定城,带领五千户百姓逃奔新平。安定本地人胡俨、华韬等人则组织力量抵抗姚恢,迫使姚恢只身一人骑马返回长安。

       在此过程中,立节将军弥姐成、建武将军裴岐被胡俨击杀,镇西将军姚谌更是丢弃所守之地向东逃跑。借此机会,赫连勃勃顺利占据雍州,并对郿城进行了大规模掠夺。 为了应对赫连勃勃的入侵,姚绍联合征虏将军尹昭、镇军将军姚洽等人,率领五万步骑兵展开反击,同时由姚恢带领一万精锐骑兵作为后援部队。两军在横水相遇,赫连勃勃见敌军势大,果断撤退至安定。胡俨趁机紧闭城门进行防御,成功击杀了数千名鲜卑士兵,并坚守安定城直至投降。姚绍随即指挥大军追击赫连勃勃,在马鞍坂展开激战,将其击败后一路追击至朝那,但由于距离过远未能彻底消灭敌人,只能无奈班师回朝。

        另一方面,杨盛派遣侄儿杨倦入侵长蛇地区。与此同时,平阳的氐族首领苟渴聚集一千多人,占据五丈原发动叛乱。后秦朝廷迅速派遣镇远将军姚万、恢武将军姚难前去讨伐,但却被苟渴击败。随后,姚谌亲自出马,最终擒获了苟渴,平定了此次叛乱。 为了进一步巩固边疆安全,姚泓派遣辅国将军敛曼嵬、前将军姚光儿前往陈仓讨伐杨倦。杨倦见势不妙,迅速撤退至散关。而在北方,赫连勃勃派其兄长之子赫连提南下入侵池阳。后秦方面迅速做出反应,由车骑将军姚裕、前将军彭白狼、建义将军蛇玄共同抵御,成功将赫连提击退,确保了边境的暂时安宁。


晋军来伐
          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东晋太尉刘裕统领大军讨伐后秦的姚泓。当时,刘裕驻扎在彭城,并派遣冠军将军檀道济、龙骧将军王镇恶从淮河、肥水一带进攻,目标直指漆丘与项城;同时,将军沈林子则率军沿汴河进入黄河,攻打仓垣。这一系列军事行动标志着东晋对后秦展开了全面攻势。 在战争初期,后秦将领王苟生献出漆丘投降了王镇恶,而徐州刺史姚掌也带着项城归顺檀道济。随着这些关键地点的相继失守,东晋军队顺利推进至颖口地区。一路上,大部分地方势力纷纷选择投降或归顺东晋。然而,在新蔡郡,太守董遵却坚持抵抗,拒绝投降。最终,檀道济攻破新蔡城,将董遵俘虏并押解到军营前。 面对檀道济,董遵态度坚决地说道:“古代圣明之君讨伐诸侯时,即便胜利也会以礼相待士人。你如今兴师动众,却用非礼的方式对待国士,这难道不是违背道义之举吗?”此言令檀道济勃然大怒,随即下令处死了董遵。 与此同时,姚绍听闻晋军逼近的消息后,迅速返回长安并向姚泓进谏道:“如今晋军已越过许昌,豫州和安定两地孤立无援且路途遥远,短时间内难以获得有效支援。为确保安全,我们应当迁移各地居民至内地充实京畿区域,如此一来便可集结十万精锐兵力,足以纵横天下。即便东西两线敌军同时入侵,对我方影响也相对有限。若不采取此策,一旦晋军深入豫州,赫连勃勃又趁机骚扰安定,我们将如何应对?此刻正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时刻,请陛下速做决断!” 左仆射梁喜对此持反对意见,他认为齐公姚恢英勇善战,其威名早已让岭北敌人闻风丧胆。况且当地百姓与赫连勃勃之间积怨已久,定会誓死捍卫家园,绝不可能轻易放弃安定城池。他进一步分析道,如果没有安定作为屏障,赫连勃勃的部队极有可能长驱直入,直逼郿、雍等地。目前关中地区的兵力完全能够抵御晋军来袭,完全没有必要因过度担忧而削弱自身实力。

         最终,姚泓采纳了梁喜的建议,未采纳姚绍提出的迁徙策略。 此外,吏部郎懿横也曾秘密向姚泓进言:“齐公姚恢在广平之难中表现出非凡忠诚与勇毅,为陛下立下赫赫战功。自陛下登基以来,却始终未能给予他特殊嘉奖以表彰其忠心。如今让他身处险境,既无法参与朝政决策,又面临重重危机,这显然有失公允。倘若安定地区四万精兵突然起事,鸣鼓进军京城,必将对国家社稷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应立即召回姚恢,安抚其情绪,避免潜在隐患。” 然而,姚泓并未接受懿横的建议,反而认为如果姚恢真怀异心,强行召回只会加速灾祸降临。于是,他果断否决了这项提议。 随着战局发展,东晋军队很快抵达成皋。此时,征南将军姚洸正驻守洛阳,得知敌情后立即派人飞马求援。姚泓迅速作出反应,派遣越骑校尉阎生率领三千骑兵火速增援,同时命令武卫将军姚益男统帅一万步兵协助防守洛阳。另外,他还安排征东将军、并州牧姚懿南下驻扎陕津,形成战略呼应之势。 在此危急关头,姚洸麾下的部将赵玄提出了一条重要建议:“当前敌军迫近,民心惶惶,双方实力悬殊,实难正面抗衡。我建议集合所有防御力量,全力固守金墉城,静候京都援军到来,切勿轻举妄动贸然迎战。万一失利,后果不堪设想。只要金墉不失,我军主力尚存,敌军必然不敢轻易西进。届时,我们可以凭借坚固城防逐步瓦解敌军攻势。” 遗憾的是,赵玄的合理建议遭到司马姚禹及其同党主簿阎恢、杨虔等人的强烈反对。这些人出于私利考虑,故意诋毁赵玄,极力怂恿姚洸主动出击。无奈之下,姚洸最终选择了出战方案。他命赵玄率领一千多名精锐士兵前往南方驻守柏谷坞,同时派遣广武将军石无讳向东戍守巩城,意图阻挡晋军前进脚步。 临行前,赵玄痛心疾首地对姚洸说道:“我深受三代皇帝恩泽,唯有尽忠报国一条道路可走。可惜明公未能采纳忠臣良言,反被奸佞小人蒙蔽视听,日后必定追悔莫及,只是那时恐怕已经无力回天了。”果不其然,随着阳城、成皋、荥阳、武牢等城相继落入晋军手中,檀道济等人一路势如破竹,直逼洛阳。 石无讳率部到达石关后见势不妙,匆忙撤退回防。而赵玄则在柏谷与东晋名将毛德祖展开激烈交锋,但由于敌众我寡,最终不幸落败。战斗中,赵玄身受十余处重伤,仍强撑身体大声呼喊。他的司马蹇鉴不顾危险冲上前去抱住赵玄,泪流满面地哭诉着。赵玄虚弱地说道:“我的伤势太重,你最好赶紧离开吧。”蹇鉴悲愤地回答:“将军若是倒下,我也愿与您共赴黄泉。除此之外,我还能去哪儿呢?”最终,二人皆壮烈殉国。 至于姚禹,则乘乱逃出城外投靠了晋军。不久之后,檀道济率大军顺利攻占洛阳,姚洸见大势已去,只能选择开城投降。而原本计划前来救援的阎生和姚益男,分别到达新安与湖城后,得知洛阳失陷的消息,只得被迫停止前进,徒留遗憾。


懿恢谋反
        姚懿性格乖僻且行为轻薄,容易被阿谀奉承之人迷惑。他的司马孙畅是一个奸猾谄媚、反复无常的小人,此人喜欢动乱并以灾祸为乐事。他劝说姚懿袭击长安,杀害姚绍,废黜姚泓,进而自立为帝。姚懿采纳了这一建议,于是率兵到达陕津,将粮食分发给河北地区的各族人民,企图消耗国家的储备粮,并招引戎羌各部落,以此树立自己的私人恩惠。 姚懿的左常侍张敞和侍郎左雅极力劝阻他说:“殿下凭借与皇上的同母兄弟之情,肩负着分陕而治的重大责任,安危休戚都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西汉时期吴楚七国之乱时,全靠梁孝王刘武才得以平定。如今晋军入侵,四州沦陷,西边胡虏扰乱边境,秦凉二州难以保全,朝廷的危险如同累卵,这正是诸侯勤王的关键时刻。粮食是国家的根本,如今若将其散发殆尽,日后朝廷责问殿下时,又该如何作答?”然而,姚懿听后大怒,不仅鞭笞二人,还将他们处死。 姚泓得知此事后,召集姚绍等人在朝堂秘密商议对策。姚绍说道:“姚懿性格见识鄙陋短浅,随事变化,导致今日局面的罪魁祸首必是孙畅。我们只需派遣使者飞骑征召孙畅,命抚军将军姚赞据守陕城,我则前往潼关指挥各军。如果孙畅遵从诏令前来,我将派遣姚懿率领河东现有的兵卒共同平定晋军。倘若他叛逆之心已定,违抗旨意,则当向天下公布其罪行,鸣鼓讨伐。”姚泓听后称赞道:“叔父所言,实为社稷安定的大计。”于是派遣姚赞与冠军将军司马国璠、建义将军蛇玄驻扎陕津,同时命令武卫将军姚驴屯兵潼关。 随后,姚懿正式起兵称帝,并传送檄文至各州郡,计划运送匈奴堡的粮食发放给镇民。然而,宁东将军姚成都拒绝了他的要求。姚懿便用谦恭言辞引诱他,主动结交,并赠送自己的佩刀作为信物,但姚成都却将佩刀呈送给了姚泓。接着,姚懿派遣骁骑将军王国率领数百甲士攻打姚成都,结果姚成都活捉王国并囚禁起来,派人斥责姚懿:“明公凭同母弟的身份受皇帝重托,如今社稷危如摇旗,理应恭敬忠恪,匡扶王室。怎可包藏祸心,使宗庙陷入危境?三代祖宗的神灵岂能容忍你的行为?粮食乃一方军民的命根子,镇民有何功劳值得你给予?王国多此一举,已是国家罪人,现已被囚禁,只待诏令即可处死。我正集结忠义之士,惩治你的罪行,待大军集结完毕,必定与你在黄河边相会。”于是,他宣告各城,以忠义激励民众,厉兵秣马,征集义租。结果,河东士兵无人响应姚懿,这让他深感忧虑。而临晋数千户叛变响应姚懿,姚绍遂从蒲津渡河,攻击这些叛徒,取得大胜,令姚懿等人震惊恐惧。最终,郭纯、王奴等人率众包围姚懿,姚绍进入蒲坂,将姚懿抓获囚禁,并诛杀孙畅等人。 此时,由于内外离心背叛,晋军渐渐逼近。元旦当日,姚泓在前殿朝会群臣,不禁凄然泪下,群臣也都跟着哭泣。在此背景下,征北将军姚恢率领安定三万八千镇户,焚烧房屋,用车辆组成方阵,从北雍州直奔长安,自称大都督、建义大将军,移檄文至各州郡,声称要清除君主身边的恶人。扬威将军姜纪率部投奔他。建节将军彭完都闻讯后放弃阴密,逃回长安。姚恢抵达新支时,姜纪劝说道:“国家重要将领都在东边,京师空虚,您可用轻兵径直袭击,大事必成。”但姚恢未采纳此建议,反而南攻郿城。镇西将军姚谌被姚恢击败后,姚恢军势更盛,长安震动不已。姚泓急忙派遣使者飞骑征召姚绍,并派姚裕和辅国将军胡翼度屯兵沣西。然而,扶风太守姚隽、安夷护军姚墨蠡、建威将军姚娥都、扬威将军彭蚝等皆因恐惧而投降姚恢。 姚恢的舅舅苟和当时担任立节将军,他对姚泓忠诚不二。姚泓召见他时问道:“众人都想离去,卿为何能安心?”苟和回答:“若上天放纵妖贼,使其叛逆得逞,凭舅甥关系,无需额外攀附来加深亲情。若其罪恶终将失败,上天欲彻底惩罚,保持忠诚不变乃是臣子本分。违反亲情背叛国君,实为臣之耻辱。”姚泓赞赏他的忠诚,授予金章紫绶。随后,姚绍率领轻骑先赴事发地点,让姚洽、司马国璠统领三万步兵奔赴长安。姚恢从曲牢进驻杜成,与姚绍在灵台对峙。 姚赞听说姚恢逐渐逼近,留下宁朔将军尹雅任弘农太守,守护潼关,自己则率领各部返回长安。姚泓感激姚赞说:“朕未能发扬光大德义,引导统率群臣,致使祸起萧墙,变乱出自同胞兄弟,既愧对祖宗,也无颜面对诸位叔父。姚懿先谋逆而亡,姚恢又带兵内反,不知该如何应对?”姚赞回答:“姚懿等人敢于称兵犯上,想必是由于臣等疏忽大意,未能有效防范。”说完,他拉起衣角掩面大哭道:“臣与大将军若不能消灭此叛贼,就无颜再见陛下!”于是,姚泓赏赐军士财物后派遣他们出征。 姚恢的部众看到各路军队集结而来,全都惊恐不安,纷纷打算归服。部将齐黄等人甚至抛弃姚恢投降。姚恢率军逼近姚绍时,姚赞从后方夹击,最终大败姚恢的军队,斩杀了姚恢及其三位弟弟。姚泓闻讯悲痛哭泣,按照公礼安葬了他们。


国亡被杀
          当时,王镇恶已经顺利抵达宜阳。而毛德祖则在蠡城对弘农太守尹雅发起猛烈进攻,最终导致尹雅所率部队溃败。毛德祖随即派遣骑兵进行追击,并成功捕获了尹雅。然而不久之后,尹雅却出人意料地杀死了看守自己的晋军士兵,成功逃奔至潼关并固守于此。

     与此同时,檀道济与沈林子也取得了显著战果,他们成功攻陷了襄邑堡。建威将军薛帛见势不妙,迅速逃往河东以避其锋芒。檀道济随后从陕地向北渡过黄河,直指蒲坂展开攻势。他命令手下的将军苟卓攻打匈奴堡,但不幸的是,这次行动被姚泓的宁东将军姚成都成功击退。面对晋军的压力,姚泓紧急派遣姚驴前往蒲坂进行支援,同时胡翼度则据守潼关,形成前后夹击之势。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局势,姚泓晋升姚绍为太宰、大将军、大都督等要职,并授予他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大权,还赐予象征权力的黄钺,改封其为鲁公。此外,姚绍仍然保留侍中、司隶、宗正等原有职务,朝廷中的重大决策皆由他一人裁定。尽管姚绍多次推辞这些高位,但均未获批准。于是,姚泓命令姚绍率领武卫将军姚鸾等五万步骑精锐部队,奔赴潼关抵御晋军。与此同时,姚驴与并州刺史尹昭相互配合,共同对檀道济形成夹击之势。 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檀道济采取深沟高垒的战略,坚守不出,试图消耗对方的力量。在此关键时刻,沈林子向檀道济进言道:“如今蒲坂城池坚固,护城河又极为深邃,短时间内难以攻克。如果我们强行攻打,必然会造成大量伤亡;若是选择长期围困,则会拖延时间,不利于整体战略部署。因此,不如暂时放弃对蒲坂的进攻,转而先攻打潼关。潼关乃天险之地,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目前王镇恶所部孤军深入,形势虽然危险,但实力尚不足以完全控制该地区。如果让姚绍占据潼关,我们后续的行动将会变得更加困难。一旦我们攻克潼关,就可以顺势压制姚绍,使其陷入被动局面。”檀道济听后深以为然,当即决定放弃蒲坂,率军南下直逼潼关。

       另一方面,姚赞率领七千禁卫军自渭北向东进军,迅速占领蒲津这一战略要地。而刘裕则派遣沈田子和傅弘之率领一万多名将士进入上洛郡。一路上,后秦地方守官大多弃城而逃,纷纷撤往长安。沈田子等人一路长驱直入,直至青泥。此时,姚绍早已严阵以待,摆好方阵迎击檀道济。然而,檀道济却依旧坚守营垒,拒绝出战。姚绍见状,遂下令攻击晋军西营,但未能得逞。随后,姚绍指挥主力部队逼近晋军营地,企图一举突破防线。檀道济当机立断,亲率王敬、沈林子等人主动出击,直接冲击姚绍军阵。姚绍军士气受挫,四散而逃,最终撤回定城。姚绍留下姚鸾驻守险要之地,切断檀道济的粮道供应。 就在此时,刘裕派遣的别将姚珍从子午谷攻入,窦霸则从洛谷方向发起进攻,两支部队各有数千人马。姚泓闻讯后,迅速派遣姚万抵御窦霸,同时命令姚彊迎击姚珍。姚鸾则派遣部将尹雅在潼关南面与檀道济的司马徐琰交战,结果尹雅被俘,随后被押送至刘裕处。刘裕因尹雅曾有背叛之举,本欲将其处死。然而,尹雅临危不惧,慷慨陈词道:“昔日蒙受恩惠得以保全性命已是意外之喜,今日即便赴死亦无怨言。但明公若真想以大义平定天下,又怎能让后秦失去一位坚守信义的臣子呢?”刘裕听后颇为感动,最终赦免了尹雅。 为了进一步巩固防线,姚泓派遣给事黄门侍郎姚和都率军屯驻尧柳,以防备沈田子可能发动的突袭。姚绍召集众将商议对策,他分析道:“檀道济等人远道而来,兵力有限,之所以围起营垒坚守不战,不过是想拖延时间,等待后援罢了。我打算分兵直取阌乡,切断他们的粮道。如此一来,不出一个月,檀道济的人头便可悬于旗杆之上。一旦檀道济被消灭,刘裕的整体战略也将随之瓦解。”此计得到众将一致认可。然而,姚绍麾下将领胡翼度却提出异议,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于集中兵力,不可轻易分散。倘若分兵后某一路遭遇失败,必将动摇全军士气,届时如何继续作战?”姚绍权衡再三,最终放弃了这一计划。 然而,就在姚绍犹豫之际,建威将军薛帛突然凭借河曲之地发动叛乱。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姚绍不得不调整部署,将各部分兵布防,形成掎角之势以应对晋军的威胁。他命令辅国将军胡翼度据守东原,武卫将军姚鸾则在大道上扎营,与晋军形成对峙局面。

        然而,沈林子敏锐地察觉到敌军的薄弱环节,他精心挑选精锐士兵,在夜色掩护下衔枚疾进,对姚鸾部发动突袭。姚鸾部众毫无防备,瞬间溃散,姚鸾本人也在混战中战死。此战过后,后秦军损失惨重,共计阵亡九千余人。
         后秦与东晋之间的战争是一段充满波澜壮阔情节的故事。姚赞将军屯兵于河岸边,派遣恢武将军姚难从蒲坂谷运送粮食以供给军队。然而,当军队抵达香城时,却不幸被晋军击败。当时,姚泓派遣姚谌驻守尧柳,而姚和则在河东讨伐薛帛。得知晋军夹击姚难的消息后,他们急忙赶去救援,但尚未到达,姚难便已失败。随后,他们在河曲击破了刘裕的一位裨将,并暂时屯兵于蒲坂。 姚赞在此战中被沈林子打败,最终单人独骑逃往定城。姚绍派遣左长史姚洽和姚墨蠡等人率领三千骑兵驻扎在河北岸的九原,意图切断檀道济从各县送来的租赋补给。然而,姚洽对此次行动持有异议,他认为轻视敌人只会看到其短处而忽视整体实力。面对孤军深入的危险,他劝谏说:“如今我军势单力薄,远征至河对岸,即使明公神武非凡,但毕竟鞭长莫及且势力悬殊,恐怕不会有好结果。”可惜姚绍并未采纳此建议。

        果然,沈林子率八千兵众在河岸边夹击姚洽,导致姚洽战死,部众全军覆没。得知这一噩耗后,姚绍悲愤交加引发疾病,临终前将后事托付给姚赞,命姚难屯兵关西。不久之后,姚绍因呕血而亡。 随着晋军步步逼近,姚泓不得不派遣使者向北魏求援。北魏随即派遣司徒、南平公长孙嵩,正直将军、安平公乙旃眷进据河内,同时游击将军王洛生屯兵河东,以此作为声援姚泓的战略部署。 另一方面,刘裕驻扎在陕城,派遣沈林子率领一万多精兵翻越山岭开辟通道,在青泥与沈田子等人会合,准备攻打尧柳。姚泓闻讯后,派姚裕率八千步骑兵抵御,自己则亲自统领大军随后出发。然而,姚裕被沈田子打败,姚泓只能退兵驻扎在灞上。此时,关中各郡县多数都秘密地与晋军保持联系。

        刘裕到达潼关后,派遣将军朱超石、徐猗之在河北与薛帛会合,共同攻打蒲坂。姚赞把刘裕挡在关西,而姚难则屯兵香城。刘裕又派王镇恶、王敬从秋社向西渡过渭水,威逼姚难的军队。在蒲坂之战中,镇东将军姚璞和姚和成功击败徐猗之等人,徐猗之遇害,朱超石侥幸逃脱回到潼关。姚赞派遣司马休之和司马国璠从轵关前往河内,试图引领魏军攻击刘裕的后方。然而,姚难在遭受王镇恶逼近的情况下被迫向西撤军。由于连日大雨,渭水泛滥,姚赞等无法渡河。王镇恶水陆兼程推进,最终追赶上姚难。姚泓从灞上回兵驻扎在石桥进行援助,而姚赞则退兵屯守郑城。镇北将军姚彊率领郡中数千人马,与姚难在泾水岸边列阵抵御王镇恶。然而,王镇恶派毛德祖进攻姚彊,大败姚彊,姚彊战死,姚难逃回长安。

         随着战局的发展,刘裕的军队逐步占据郑城。姚泓安排姚裕、尚书庞统在宫中驻兵,姚洸守沣西,尚书姚白瓜将四军杂户迁入长安,姚丕把守渭桥,胡翼度驻石积,姚赞屯兵霸东,而姚泓自己则驻在逍遥园。王镇恶沿渭水两岸进兵,在渭桥攻破姚丕。姚泓从逍遥园赶来救援,但由于地形狭窄加上姚丕的败军影响,部队互相践踏而退回。姚谌、前军将军姚烈、左卫将军姚宝安、散骑王帛、建武将军姚进、扬威将军姚蚝、尚书右丞孙玄等皆战死沙场,姚泓仅以单骑返回宫中。王镇恶从平朔门攻入城内,姚泓与姚裕等数百骑兵逃离宫殿前往石桥。姚赞得知姚泓失败的消息后,召集将士告知情况,众人悲愤交加,甚至用刀撞击地面,捋起衣袖痛哭流涕。然而,胡翼度早已与刘裕暗通款曲,这一天果断抛下部众投奔刘裕。姚赞在夜晚率领各部打算前往石桥与姚泓会合,但晋军已经控制各个城门,导致其部众无法进入,最终全军溃散。

        面对如此困境,姚泓束手无策,决定向刘裕投降。他的儿子姚佛念年仅十一岁,却对父亲说道:“晋人得志后必将为所欲为,我们终究难保性命,不如自行了断。”姚泓听后茫然失措,未作回应。于是,姚佛念毅然登上宫墙投地而死。随后,姚泓带着妻妾子女到营垒门前投降,后秦至此灭亡。姚赞也率领宗室子弟一百多人向刘裕投降,但刘裕将他们全部杀害,其余宗族成员则被迁往江南。最终,姚泓被押送到建康闹市斩首,年仅三十岁。这段历史充分展现了古代战争中的残酷与无奈,同时也记录了英雄末路的悲剧色彩。


【历史评价】

韦华:皇太子实有恭惠之德,社稷之福也。
朱敬则:姚泓宗枝猜贰,借手於人。
房玄龄《晋书》:元子以庸懦之质,属倾扰之余,内难方殷,外御斯辍。王师杖顺,弭节而下长安;凶嗣失图,系组而降轵道。物极则反,抑斯之谓欤!
蔡东藩:
后秦主姚兴父子,其恶皆不若姚苌,兴得幸免,泓竟速亡,祸实由苌贻之。内有诸子之相争,外有强邻之相逼,虽曰人事,亦由天道。如姚苌之狡鸷,犹得传祚三世,不可谓非幸事。姚泓以仁孝闻,卒致失国陨身,乃知凶人之必归无后也。史称秦主泓孝友宽和,尊师好学,似亦一守文之主,误在仁柔有余,英武不足,内变未靖于萧墙,外侮复迫于疆场,卒至泥首献阙,被戮市曹,弱肉强食,由来已久,固无所谓公理也。

 
史籍记载:《晋书·卷一百十九·载记第十九》
 

【家庭成员】

曾祖:景元帝姚弋仲
祖父:武昭帝姚苌
父亲:姚兴,后秦第二位皇帝,史称秦文桓帝。
妻妾:皇后,刘裕北侵,虏帝后及宗室至建康屠杀。(皇后不知其名)
兄弟:
帝为长兄,余为弟。
1.姚懿,并州牧、太原公。(姚懿曾在后秦灭亡前夕自称皇帝)
2.姚弼,大将军、广平公。
3.姚洸,征南将军、陈留公。
4.姚宣,公爵。
5.姚谌,镇西将军、公爵。
6.姚愔,南阳公。
7.姚璞,平原公。
8.姚质,公爵。
9.姚逵,公爵。
10.姚裕,车骑将军、公爵。
11.姚国儿,公爵。
12.姚耕儿。
13.姚黄眉,北魏太常卿、驸马都尉、陇西献王。赠雍州刺史。尚魏明元帝女阳翟公主。
姐妹:
帝为长兄,余为妹。
1.姚氏,西平公主,也称西平长公主。后秦灭亡为魏明元帝拓跋嗣正室妻子,死后追封昭哀皇后。
2.姚夫人,后秦灭亡为宋武帝刘裕嫔妃。(姚夫人为文桓从女,史书未载其父为何人)

【其他阅读】
=======
2025年4月25日 19:57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