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歆~十六国西凉第二位国君(417-420年在位)
末帝李歆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东晋.十六国
本名:李歆
别名:李士业、李桐椎
字:士业(字)
年号:嘉兴(417年二月~420年)
都城:酒泉
在位:(417年二月~420年,约七月下旬机率大些,八月上旬)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
家世:陇西李氏
前任:第一位君主武昭王李暠
继任:李恂
生卒:?-420年(卒时.约七月下旬机率大些,八月上旬机率小些).详见《资治通鉴》宋纪:高祖武皇帝永初元年(庚申,公元四二零年))
个人简介
李歆(?~420年),字士业,小字桐椎,出生于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临洮县),是西凉开国君主凉武昭王李暠的次子,同时也是西凉历史上的第二位国君,在公元417年至420年间在位。 李歆出身于名门望族——陇西李氏。公元417年(嘉兴元年),在其父李暠去世后,他继承了王位,并自称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等职位,同时宣布改元为“嘉兴”,以彰显其统治的新气象与雄心壮志。然而,在其短暂的统治期间,李歆的施政风格却引发了诸多争议。他以刑罚严酷著称,对待犯罪者往往采取过于严厉的手段,这使得民心渐失。此外,他还热衷于大兴土木,频繁建造宫殿,耗费了大量的国力和民力。面对大臣们的劝谏,李歆常常充耳不闻,坚持己见,这种刚愎自用的态度进一步加剧了国家内部的矛盾与不稳定。
公元420年(嘉兴四年),北凉国君沮渠蒙逊趁西凉内政混乱之际发动进攻。在这场战争中,李歆不幸战败被杀,这也直接导致了西凉政权的覆灭。作为一位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李歆的统治虽然短暂,但其政策与决策对西凉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故事也成为后人反思治国之道的重要案例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歆,字士业,小字桐椎,祖籍陇西郡狄道县(今甘肃省临洮县)。他出生于名门望族,自幼聪慧过人,才智出众,深得家族器重。 公元399年(东晋隆安三年),当时北凉的右卫将军索嗣向北凉君主段业进言,建议不要让李暠长期驻守敦煌。段业采纳了这一建议,决定派遣索嗣接替李暠担任敦煌太守,并命令索嗣尽快前往敦煌上任。然而,李暠在效谷县令张邈和宋繇等人的协助下,采取了明智的应对策略。他先派宋繇前去拜会索嗣,用温和的言辞稳住对方。宋繇返回后,向李暠汇报说,索嗣为人骄傲轻慢,且兵力薄弱,难以抵抗。于是,李暠果断决策,派遣自己的儿子李歆与张邈、宋繇等人率军进攻索嗣。最终,索嗣大败而逃,仓皇撤回张掖。不久之后,索嗣被段业处死。
公元400年(东晋隆安四年),李暠在敦煌正式称冠军大将军、沙州刺史、凉公,并兼任敦煌太守,同时建立年号“庚子”,宣告西凉政权的成立。 公元404年(庚子五年),李暠的长子、太子李谭不幸去世。同年,李暠立次子李歆为太子,继承其政治遗志,继续巩固和发展西凉政权。
公元405年(建初元年),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并抵御外敌,李暠将都城从敦煌迁至酒泉。此后,北凉君主沮渠蒙逊频繁侵犯西凉边境。面对北凉的挑衅,李暠秉持以德服人的理念,选择与其讲和并订立盟约,避免直接交战,力求通过和平手段维护境内稳定。
公元410年(建初六年),沮渠蒙逊背弃盟约,再次兴兵侵犯西凉。在这危急时刻,李暠果断派遣太子李歆率军迎击敌军。经过激烈的战斗,西凉军队成功击败北凉军,并擒获北凉将领且渠百年,取得了重大胜利。这次胜利不仅彰显了李歆卓越的军事才能,也为西凉政权的稳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继承父位
公元417年,即嘉兴元年的正月,西凉国的创建者李暠因病卧床不起。临终之际,他将长史宋繇召至榻前,语重心长地嘱托道:“我辞世之后,我的世子李歆就如同你的亲生儿子一般,请你务必悉心教导,精心辅佐他治理国家。”这一遗言充分体现了李暠对宋繇的信任与倚重,也彰显了他对西凉未来的深切关怀。 到了同年二月,一代英主李暠不幸去世。在他的身后,朝廷文武百官一致拥戴其子李歆继位,正式加封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凉州牧以及护羌校尉等重要职位。为了纪念先王,境内颁布大赦令,并改年号为嘉兴,以示新纪元的开启。同时,李歆尊奉母亲尹氏为太后,任命宋繇为武卫将军、广夏太守、军谘祭酒及录三府事,而索仙则被授予征虏将军和张掖太守之职。这一系列举措不仅稳固了政权内部的秩序,还展现了新君登基后积极进取的姿态。 同年四月,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采取诈降策略,派遣张掖太守沮渠广宗向西凉示好投降,意图引诱李歆出兵迎接。然而,李歆并非易与之辈,他派遣武卫温宜等人先行前往探查,自己则亲率大军作为后援以防不测。果然,沮渠蒙逊率领三万精锐埋伏于蓼泉一带,企图一举歼灭西凉军队。察觉到敌方阴谋后,李歆果断下令撤退。尽管如此,沮渠蒙逊仍穷追不舍,最终双方在解支涧展开激烈会战。在这场关键战役中,李歆凭借卓越的指挥才能,成功击溃北凉军,斩杀敌军七千余人,极大地挫败了对方的气焰。
公元418年,也就是嘉兴二年的九月,沮渠蒙逊再次兴兵讨伐西凉。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李歆本欲亲自率军迎战,但左长史张体顺极力劝阻,强调此时不宜轻举妄动。经过深思熟虑,李歆采纳了建议,选择按兵不动。而沮渠蒙逊见无法速战速决,便转而收割西凉境内的成熟庄稼,随后班师回朝。同月,李歆派遣使者东行前往东晋,向其通报自己已经顺利继位的消息。十月,东晋朝廷正式下诏,任命李歆为持节、都督七郡诸军事、镇西大将军、护羌校尉以及酒泉公,进一步巩固了西凉在中原地区的地位与声望。
不纳劝谏
李歆在位期间,施政手段过于严苛,刑罚极为严厉。同时,他还热衷于大兴土木,频繁建造宫殿。公元419年(嘉兴三年)五月,从事中郎张显上疏劝谏道:“如今凉州的疆域已被分割为三部分,这种局面显然难以长久维持。要实现军事上的兼并与扩张,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农业;而怀柔远方部族、巩固边疆的方法,则在于实行宽大的统治政策,简化刑罚程序。然而,自今年年初以来,阴阳失调,风雨无序,这正是上天发出的警示信号。此时更应当减少膳食开支,撤除乐器以示节俭,并且谨慎修身、修明政治。然而,当前的情况却是刑罚繁重,法规严峻,同时还不断进行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建设。这样的做法不仅无法使国家走向兴盛,反而可能加速其衰落。
回顾历史,周文王凭借仅一百多里的狭小土地,最终成就了帝王之业;而秦二世虽然拥有广袤的四海疆域,却因暴政而导致国家灭亡。这些前车之鉴,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是非常明显的。太祖李暠以圣明的英姿,深受西夏百姓的爱戴。他向东攻取了酒泉,向西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为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殿下未能继承太祖的遗志,统一凉州的疆土,也未能达到与张轨相媲美的高度。试问,将来您将以何面目去见先王呢? 此外,沮渠蒙逊作为胡族中的杰出人物,他在内政方面治理得当,在外交上礼遇贤才。每逢战事,他总是与士兵同甘共苦,因此深得民心,百姓对他心悦诚服,愿意接受他的统治。依我之见,殿下不仅难以平定沮渠蒙逊,反而恐怕他会觊觎我们的疆土。”李歆看完奏章后,心中十分不悦。
与此同时,主簿汜称也上疏进谏,指出上天将人主视为自己的儿子般爱护,因此当政治不清明时,上天便会通过灾异现象来警示人主。凡是能够及时改正错误的人主,即使国家暂时陷入危难,最终也能迎来昌盛;而那些固执己见、不知悔改的人主,即便当下看似安定,最终也难免走向灭亡。汜称还列举了近年来发生的种种灾祸和怪异事件,希望李歆能够尽快停止兴建宫室,减少出游狩猎等娱乐活动,积极邀请并礼遇英才俊杰,用心爱护百姓,以回应上天的警告,防患于未然。然而,李歆并未采纳这一建议。
被杀亡国
公元420年,即嘉兴四年六月十四日,刘裕正式接受禅让登基称帝,建立了南朝宋。同年七月二十二日,刘裕颁布诏书,任命李歆为都督高昌等七郡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并封其为酒泉公。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当时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 彼时,北凉国君沮渠蒙逊正密谋进攻西凉。
为了迷惑对手,他精心设计了一次佯攻行动——先向东进发,对西秦的浩亹发起攻势,当大军抵达浩亹后迅速秘密撤回,将部队驻扎于川岩一带。此举意在转移敌方注意力,同时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 西凉王李歆得知沮渠蒙逊进攻浩亹的消息后,立即下令全国进入戒备状态。他计划趁北凉西部防务空虚之际,出兵攻打张掖。然而,这一决策遭到了右长史宋繇和左长史张体顺的强烈反对,他们竭力劝阻李歆不要轻启战端,但李歆并未采纳他们的建议。 面对儿子的鲁莽行为,太后尹氏深感忧虑。她郑重告诫李歆:“我们的国家刚刚建立,国土狭小,人口稀少,连自保都显得力不从心,又怎能有余力去讨伐他人?先王临终前再三叮嘱你要谨慎行事,以保境安民为重,静待良机。这些话言犹在耳,你却轻易抛之脑后。沮渠蒙逊精通兵法,你绝非他的对手。况且他多年来一直怀有吞并我们的野心。我们虽弱小,但只要施行善政,修养德行,安抚百姓,耐心等待时机,总会有转机。若他昏庸暴虐,民心自然会归向我们;若他贤明且施仁政,我们也应臣服于他。切不可贸然行动,妄图侥幸取胜。”然而,李歆依旧固执己见,未能听从母亲的忠告。宋繇对此叹息道:“局势已至此,恐怕大势已去!” 不顾众人的劝阻,李歆最终决定亲率三万步骑兵,自都城酒泉向东进发,准备对北凉发动攻击。沮渠蒙逊闻讯后喜出望外,他深知李歆已经落入了自己的圈套。
为了进一步麻痹对方,沮渠蒙逊命令在西部边境广传攻克浩亹的消息,并扬言接下来还要进攻黄谷。李歆果然中计,听到这些消息后异常兴奋,随即率领大军挺进至都渎涧。 不久之后,双方军队在怀城展开激战。结果,西凉军惨败。有人建议李歆撤退以保卫都城酒泉,但他断然拒绝,说道:“我违背了母亲的教诲才导致今日的失败,若不能斩杀这个胡蛮,我又有什么颜面再去见老母!”于是,他再次集结残部,在蓼泉与沮渠蒙逊的军队展开了第二次决战。然而,这次战斗同样以西凉军的大败告终,李歆也在战斗中被沮渠蒙逊所杀。 随着李歆的阵亡,西凉局势急转直下,沮渠蒙逊顺利攻克西凉都城酒泉。李歆的弟弟酒泉太守李翻、新城太守李预、领羽林军右监李密、左将军李眺以及右将军李亮等人被迫向西逃往敦煌投奔李恂,之后,李恂及兄弟又逃往北山,不久,李恂被敦煌人宋承等密迎李恂进入敦煌,被拥立为君主,自称冠军将军、凉州刺史,改元永建。随后,沮渠蒙逊派军讨伐,李恂兵败自杀,宣告西凉灭亡。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当时的区域势力分布,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审慎决策、量力而行尤为重要。
李歆在位期间,统治风格较为严苛,刑罚繁重且法规极为严峻。他不仅热衷于出游狩猎这类享乐活动,还频繁大兴土木,不断修造宫殿楼舍,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这些举措使得国家资源被严重浪费,民众负担加重,从而直接导致了西凉国力的逐渐衰弱。 与此同时,李歆也十分崇尚武力,喜好征战。在其统治之下,西凉多次对北凉发起军事行动。连年的战争不仅未能增强国力,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困境和社会动荡。最终,由于内外交困,西凉走向了灭亡的命运。这一系列决策失误,成为历史上令人深思的教训。
《晋书·卷八十七·列传第五十七》
《魏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
《十六国春秋别传·卷八·西凉录》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八》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九》
《晋书》:“士业用刑颇严,又缮筑不止。
《资治通鉴》:“凉公歆用刑过严,又好治宫室。
李歆出身陇西李氏,
先祖:李广,西汉名将
五世祖:李雍,晋郡守
高祖父:李柔,晋相国从事中郎、北地太守
曾祖父:李弇,前凉武卫将军、天水郡太守、安世亭侯,追谥景王
祖父:李昶,追谥简王
父亲:西凉第一位君主武昭王李暠
母亲:太后尹氏
哥哥:李谭,李暠在位时,被立为太子
弟弟:
1.李翻,酒泉太守
2.李预,新城太守
3.李密,领羽林右监
4.李眺,左将军
5.李亮,右将军
6.六弟李恂,初为敦煌太守,李歆死后,被宋承等人推为西凉之主
子女:三子李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