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权国



 

商周子姓诸侯国
1.地理枢纽:位于荆楚北上的战略要地,是楚国扩张的关键目标。
2.制度转型:楚灭权国设县事件为郡县制起源提供早期案例。
3.文献争议:地方志与《左传》的记载差异需结合考古(如荆门权县遗址)进一步验证。

 

【基本信息】
‌01. 所处时代‌‌:商朝晚期至春秋初期‌(约公元前12世纪—前704年),存续约400年。
‌02. 中文名‌‌:权国‌(以封地“权”命名)。
‌03. 别称‌‌:子姓权国‌(强调其商王族血统)、‌汉西权国‌(地理别称)。
‌04. 国号‌‌:权‌(源于封地名,今湖北荆门沙洋县马良镇一带)。
‌05. 爵位‌‌:伯爵‌(商周时期子姓诸侯国多封伯爵,如梅国同为子姓伯爵)。
‌06. 开国君主‌‌:季载‌(商王武丁之子,受封于权地)(权国开国君主‌季载‌应为商王武丁后裔,属子姓,与周文王之子季载(姬姓)为不同人物‌)
‌07. 首都‌‌权城‌(今湖北荆门沙洋县马良镇古城遗址)。
‌08. 主要城市‌权城(政治中心)、汉水西岸军事要塞(具体名称无明确记载)。
‌09. 政治体制‌‌诸侯分封制‌(商周典型方国模式,附属于中央王朝)。
‌10. 国土面积无明确记载,推测为‌小型方国‌(汉水西岸局部区域)。
‌11. 存续‌‌约公元前12世纪—前704年‌,亡于楚武王,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个设县(权县)的地区。
‌12. 相邻国家‌
‌商周时期‌:与楚国、庸国等相邻;
‌春秋初期‌:楚国为主要威胁。
‌13. 末代君主‌名讳失传,公元前704年‌被楚武王吞并‌,权国贵族后裔以“权”为氏。

 

一、权国基本信息
1.
时代与性质
权国为商周时期子姓诸侯国,与梅国同属商代子姓封国体系。其历史可追溯至商代晚期,延续至春秋初期。
文献依据:
“权国,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南一带,南宋《通志·氏族略》记述,权国为子姓,商武丁后裔所建。”

 

2.地理位置
核心区域:今湖北省荆门市东南部(荆门沙洋县马良镇有权县遗址)。

 

文献记载:
“《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商武丁之裔孙封于权,其地南郡当阳县权城是也。’当阳县即今湖北当阳市。”

 

二、历史沿革:商周更迭与楚灭权国
1.商代起源
权国为商王武丁后裔所建,子姓,初期作为商王朝的南方屏障存在。

存续时间:约前12世纪至前11世纪(商代晚期)。

 

2.周初分封与政治地位
周灭商后,权国归顺周室,被重新分封为诸侯国,仍奉子姓 。
职能:镇守南方边疆,防御荆楚势力 。

 

3.灭亡过程:楚武王扩张与郡县制开端
时间节点:公元前676年(春秋早期) 。

 

关键事件:
1.楚武王熊通(前740年—前690年在位)推行“开疆拓土”战略,先通过联姻稳定邓、卢等国后 targeting 权国 。

 

2.楚武王灭权国后,首次尝试打破分封制,任命大臣斗缗为“县尹”管理权地,开创中国郡县制先河 。

 

3.斗缗受权民蛊惑反叛,楚武王平叛后,将权民迁至“那处”(今湖北荆门),另派阎敖治理 。
历史意义:
“楚武王克权……迁权于那处……权地成为中国第一县,斗缗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县长(县尹)。”

 

 

三、文化影响与争议
1.姓氏与族群
权国子姓后裔可能形成“权”氏,但文献记载较少,姓氏播迁路径不明确 。

 

2.郡县制起源争议
权国设县事件被部分学者视为中国郡县制萌芽的标志,但需注意:
楚武王改革初衷是强化中央集权,非系统性制度设计 。
早期县制具有“军事占领区”性质,与战国以后成熟的郡县制有别 。

 

3.文献争议
《左传·庄公十八年》(前676年)仅简略记载楚灭权国,未提“县制”细节,后世方志(如《荆门州志》)补充细节可能存在附会 。

《左传·庄公十八年》原文记载‌:“初,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以叛,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使阎敖尹之。
四、与梅国等子姓诸侯国的对比

 

相似性:
均为商代子姓封国,周初延续分封。
皆因楚国扩张而亡(梅国亡于吴,权国亡于楚)。

 

差异性:
权国因设县事件在制度史上更具标志性,而梅国以忠谏文化(梅伯)成为姓氏溯源核心 。

 
【其它阅读】

=====

古权国(gǔ quán guó)商王武丁的后裔在汉水西岸建立的 子姓小国 子元封国

2025年9月26日 10:18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公元前    二 子姓诸侯国    古权国(gǔ quán guó)商王武丁的后裔在汉水西岸建立的 子姓小国 子元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