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2.昌意】[上古]生一子【颛顼】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上古
本名:昌意
民族族群:华夏族
出生地:
1.帝丘(今河南濮阳)(可信度高些)
2.黄帝二十九年,出生地为若水(今四川雅砻江流域)
都城:昌意城:北迁中原后所建
封地:
1.河南南乐(主封地)(筑昌意城,教化部族
2.四川若水(联姻蜀山氏,生颛顼,黄帝七十七年受命“降居若水”,成为诸侯
【个人简介】
昌意,上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姬姓,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与正妃嫘祖所生的次子,出生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市),是五帝之一颛顼帝的父亲。据《山海经》记载:“黄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这一记载不仅反映了上古时期神话与历史交织的特殊叙事方式,也彰显了昌意在华夏文明谱系中的重要地位。
据古籍记载,黄帝共有二十五位子嗣,其中长子玄嚣与次子昌意为嫘祖所生。昌意出生于黄帝二十九年,出生地为若水之畔。黄帝七十七年,昌意奉命迁居若水,开始了他在南方地区的繁衍与发展。昌意娶蜀山氏女子昌仆为妻,两人育有一子,即后来的颛顼帝。颛顼继承了黄帝的德行与智慧,成为上古时期一位卓越的领袖,为华夏文明的延续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昌意作为黄帝与嫘祖之子,不仅承袭了先祖的血脉,也在历史与神话的交汇中扮演了承前启后的角色。他虽未直接继承黄帝之位,但其子颛顼继承帝业,延续了黄帝一脉的统治与精神传承。昌意的事迹虽多见于古籍与传说之中,但他作为华夏民族祖先谱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历久弥新,值得后人铭记与传承。
【人物经历与传说】
据《史记》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嫘祖今河南西平县人。嫘祖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这段记载不仅揭示了嫘祖作为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正妃的重要地位,也奠定了玄嚣与昌意两位贤能后裔的历史地位。
他们分别在江水与若水一带定居,为后来的华夏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新郑县城南关外,有一条清澈见底、奔流不息的河流,人们称之为“双洎河”。这条河承载着一个流传千年的美丽传说,与黄帝晚年选贤继位的故事密切相关。
双洎河来历
相传,黄帝活到一百岁时,意识到自己年事已高,需为天下苍生挑选一位贤能的继承人。他召集风后、岐伯、力牧等老臣商议此事。岐伯建议:“您有二十五个儿子,从中挑选一位即可。”黄帝却说:“父有功业,子未必能承。为了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必须选出真正有德有才之人,必须经过测试与选拔。” 于是,黄帝下令张榜天下,广纳贤才,设立文、武、德三科进行考核。前来应试者成千上万,经过层层筛选,最终只剩下两位候选人——玄嚣与昌意,他们分别是黄帝的长子与次子。
黄帝亲自召见他们,每人赠予一个珍藏多年的宝葫芦,说道:“此葫芦一开,可流出三丈宽、一丈深的水流,流二百里方尽。如今从嵩山南坡至东边的颍水有三百里之遥,你们各执一葫芦,谁能令水流达颍水,谁便可继我王位。” 玄嚣与昌意皆聪慧过人,心怀志向,各自在嵩山脚下放水,只见清流如瀑,穿越峡谷,越过平川,却仅流二百里便枯竭。多次尝试未果,二人焦急万分。第三日清晨,玄嚣兴奋地找到昌意:“弟弟,我想到一个妙法。”他提出将两个葫芦同时放水,合二为一,水流便会加倍,自然能流得更远。昌意顿悟其意,兄弟二人遂携手上山,共同放水。 果然,两股清泉汇流,奔腾东去,直入颍河,从此颍水水量丰沛,常年不竭。黄帝与群臣亲临现场,见此奇景,无不赞叹称奇。
黄帝语重心长地对二人说:“水汇则成海,人合则成国。治国之道,贵在同心协力。你们兄弟二人,无论谁继位,都应以民为本,齐心协力,共治天下。”玄嚣与昌意互相谦让,黄帝见其诚意,最终决定由玄嚣继位,昌意辅佐,共同治理国家。 后人为了纪念这段佳话,将玄嚣所放之水称为“溱水”,昌意所放之水称为“洧水”,两水交汇处流经新郑南关的河段,被命名为“双洎河”。这条河至今仍在,成为黄帝智慧与教诲的象征。
雅安桃树的传说与历史渊源
四川雅安,地处川西腹地,山川秀美,四季分明,气候湿润,素有“天府之肺”之美誉。这里孕育了无数自然奇观与人文传说,其中尤以“雅安桃树”的故事最为动人。
在远古时期,雅安地区属于青衣江流域,因境内广布若木而被称为“若水”。若木高大挺拔,枝繁叶茂,花开时节,芳香四溢,艳丽夺目,成为当时闻名遐迩的奇树。那时的若水地区仍处于母系社会阶段,人民骁勇善战,民风淳朴。 在轩辕黄帝时期,若水地区的儿女曾积极参与黄帝与蚩尤之间的大战,为统一华夏立下赫赫战功。其中,若水的女首领昌仆,更是巾帼不让须眉,率领若水子弟英勇奋战,屡建奇功。 战后,黄帝为表彰昌仆及其部族的卓越贡献,将自己最宠爱的儿子昌意封于若水,并将昌仆许配于他,成就了一段“昌意娶蜀山氏”的千古佳话。
这段婚姻不仅是英雄与美人的情感见证,更象征着中原与西南地区的文化融合与血脉相连。 昌意与昌仆婚后定居于今雅安市荥经县六合乡(古称严道古城坪),他们以若木为材,修建居所,过着幸福安宁的生活。昌意精通园艺农林之术,善于嫁接培育植物。他将若木与其他树种嫁接,创造出扶桑、若木马桑、桃都等新树种。其中,桃都即为最早的桃树原型,虽只开花不结果,却花色艳丽,极富观赏价值。 当他们的儿子颛顼年满十二岁时,昌意亲手将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根若木树苗封装,由颛顼带回中原,分植各地,广为传播。颛顼后来随黄帝学习治国之道,成长为五帝之一,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随着时间推移,若木在中原地区逐渐消失,而在岭南与两广地区却繁衍旺盛,演化为今日的桃树与攀枝花树。而在青衣江流域的若木,经过神农氏的改良嫁接,最终演变为“雅安桃树”。
如今的雅安桃树,花繁果硕,香气袭人。在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的精心培育下,雅安桃树不仅成为地方特色农业的重要支柱,更以其优良品质享誉海内外,被誉为“华夏桃王”。
雅安桃花,不仅承载着远古的神话与传说,更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融合发展。它既是自然的馈赠,也是人文的传承,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绿色纽带。
【人物讨论】
史料记载
盐边,这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热土,承载着厚重的文明积淀与人文记忆。这里不仅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更是中华远古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从“昌意降居若水”的传说,到司马相如经略南中、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的历史记载,再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历记录,盐边始终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更令人振奋的是,一些专家学者通过深入研究,提出盐边极有可能是夏朝始祖颛顼的故里,也是中国傈僳族的重要发祥地。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这段文字清晰地勾勒出黄帝家族的迁徙脉络,也为盐边与远古帝王的渊源埋下了伏笔。
《帝王世纪》则对这段历史有更为详尽的记载:“帝颛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母曰嫘仆,蜀山氏女,为昌意正妃,谓之女枢。金天氏之末,女枢生颛顼于若水。昌意虽黄帝之嫡,以德劣,不足绍承大位,降居若水为侯。及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昌意因德行不足,被黄帝派遣至西南若水流域定居,而颛顼正是在若水一带出生并成长起来的。若水即今雅砻江,其下游流经盐边地区,因此,盐边极有可能是颛顼的出生地和成长之地。 从地理与历史的角度来看,黄帝为了扩展势力范围,派遣其子玄嚣与昌意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迁徙。其中,“青阳降居江水”所指的江水,多数学者认为是岷江流域;而“昌意降居若水”中的若水,正是今天的雅砻江流域。昌意带领部落南下,穿越千山万水,最终定居于盐边一带,与当地蜀山氏通婚,生下了具有圣德的颛顼。颛顼十岁时便协助少昊治理部落,二十岁登帝位,成为五帝之一,并为后来的夏朝建立奠定了基础。
关于“若水”是否即为雅砻江的问题,也有人提出质疑。要解答这一疑问,需从民族语言学角度入手。在彝语中,“若”意为“黑色”,与“诺”、“泸”发音相通,是同一词汇的不同写法。雅砻江水流深色浓,故彝族先民称其为“若矣”、“诺矣”或“泸矣”,其中“矣”即为“水”的意思。
语言学佐证
盐边地处雅砻江中下游,历史上属越嶲郡管辖,而越嶲郡自古以来就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地,因此,当地以彝语命名河流,具有高度的历史合理性与语言学依据。 此外,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汉书·地理志》中记载:“若水亦出徼外,南至大笮入绳。”这里的“大笮”即今盐边县,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立的县邑。雅砻江流经盐边后汇入金沙江(古称绳水),因此在汇流之后不再称为“若水”,这也进一步印证了“若水”即为雅砻江的上游与中游段。而金沙江在流经丽江时被称为“丽江”,澜沧江下游称“湄公河”,怒江下游称“萨尔温江”,这些例子也说明同一条河流在不同地区因民族语言不同而称谓各异,是历史上的普遍现象。
民族识别
民族识别与考古发现也为盐边与昌意部落的渊源提供了有力支持。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说明颛顼后裔与古代氐羌族有着密切联系。而昌意部落正是源自西北黄土高原的氐羌游牧民族。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盐边老县城附近的三源河台地渔门乡地界,发现了大量石棺墓群。经专家鉴定,这些墓葬属于古代氐羌民族的典型葬俗。这一发现与史书记载的“昌意降居若水”形成了有力印证。 此外,对攀枝花(原属盐边地界)境内多处早期人类遗址的考古研究显示,这些遗址多为元谋人后裔的遗迹,其葬俗使用木质棺材,与盐边发现的石棺墓葬存在明显差异。这说明盐边地区的氐羌人是后来迁徙而来的,而非本地土著,与《史记》中关于昌意南迁的记载高度吻合。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史书记载、语言学分析、民族识别,还是考古发现来看,盐边都极有可能是昌意部落南迁后的落籍之地,也是颛顼的出生与成长之地。作为夏朝始祖的故里,盐边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也与中国古代第一代帝王有着深厚的渊源。 因此,盐边人可以自豪地说:“我们这片土地,孕育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开国元勋——颛顼大帝。”这是盐边的骄傲,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曾祖:伏羲
爷爷:少典
父亲:黄帝 (前2717~前2599) 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
005.【昌意】
儿子:颛顼
008.鲧祖—
009.鲧父—
10.鲧—
11.禹(大禹/夏禹,本名姒文命,夏朝开国君主)—
12.姒启(夏启)—
13.姒太康、
14.姒元康、
15.姒伯康、
16.姒仲康、
17.姒武观
【家族世系】
一世 燧人氏(配华胥氏),二世 伏羲 (配女娲),三世 少典(配女登),四世 黄帝 (元妃西陵氏,曰嫘祖)5昌意,6颛顼帝(对手共工)7鲧(白马)(配有莘氏)8大禹(娶涂山氏,女娇,是为攸女,辛壬癸甲,行十月而生启)9夏启,10太康 (有崇部落)
一世 燧人氏(配华胥氏),二世 伏羲(配女娲),三世 少典(配女登),四世 黄帝 (元妃西陵氏,曰嫘祖)—少昊—蟜极—帝喾—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王亥(又名振)—王恒—上甲微—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也作示壬)—主癸(也作示癸)—汤(商朝开国君主)—文丁、帝乙、帝辛、箕子、微子启、比干
(3)一世 燧人氏(配华胥氏),二世 伏羲(配女娲),三世 少典(配女登),四世 黄帝 —少昊—蟜极—帝喾—弃(史称后稷,本名姬弃)—台玺—叔均—不窋—鞠—公刘(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姬隃)—公非(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姬类)—周太王(又称古公亶父,本名姬亶)—周王季(也称季历,本名姬历)—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朝开国君主)
(4)一世 燧人氏(配华胥氏),二世 伏羲(配女娲),三世 少典(配女登),四世 黄帝 —少昊—蟜极—帝喾(配陈丰氏,曰庆都)—尧—丹朱—刘秀(枭雄)
(5)一世 燧人氏(配华胥氏),二世 伏羲(配女娲),三世 少典(配女登),四世 黄帝 —少昊—蟜极—帝喾—力牧(黄帝大臣)—伊挚
(6)一世 燧人氏(配华胥氏),二世 伏羲(配女娲),三世 少典(配女登),四世 黄帝 —少昊—蟜极—大业(配少典氏曰华)—皋陶—伯益(伯夷)(四岳)—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轩祖—轩父—戎胥轩—中潏—蜚廉—恶来—女防—旁皋—太己—大骆—秦非子(秦国首任国君)—秦侯—公伯—秦仲—秦庄公—……—秦始皇(嬴政,中国首位皇帝)
(7)一世 燧人氏(配华胥氏),二世 伏羲(配女娲),三世 少典(配女登),四世 黄帝 —少昊—蟜极—大业—皋陶—伯益(四岳)—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轩祖—轩父—戎胥轩—中潏—蜚廉—季胜—孟增—衡父—造父—渠父—安父—梁父—莒父—奄父—叔带(赵国始祖)
(8)一世 燧人氏(配华胥氏),二世 伏羲(配女娲),三世 少典(配女登),四世 黄帝 —少昊—蟜极—大业—皋陶(李唐皇帝得姓始祖)
(9)一世 燧人氏(配华胥氏),二世 伏羲(配女娲),三世 少典(配女登),四世 黄帝 —挥(即张挥,张姓始祖)
(10)一世 燧人氏(配华胥氏),二世 伏羲(配女娲),三世 少典(配女登),四世 黄帝 —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帝舜或虞舜)—商均(城隍)—……—遏父(或称虞阏父,是商均的三十二世孙)—陈胡公(陈国开国君主)
(11)一世 燧人氏(配华胥氏),二世 伏羲(配女娲),三世 少典(配女登)—炎帝—轩辕—??昌意—颛顼—称—老童(又名卷章)—祝融—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楚国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