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泰始王~程道养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南朝刘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枹罕(今甘肃临夏)
本名:程道养
尊号:蜀王
年号:泰始
起义地点:益州
在位时间:432年9月—437年4月
【个人简介】
程道养(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5世纪初至437年),又名龙兴,是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市)人。他在中国南朝宋时期曾担任益州起义军首领,并自称蜀泰始王。 程道养早年为蜀地阳泉寺的一名道士。
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由于当时益州刺史刘道济任用奸佞官吏,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严重损害了百姓利益,导致民众怨声载道,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同年九月,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中,程道养被义军领袖赵广、帛氐奴等人推举为“蜀王”。为了增强号召力,他假托自己是东晋皇室近亲司马飞龙,以此争取更多支持者。随后,他设立了完整的官僚体系,定年号为“泰始”,正式建立政权。很快,他便集结起十余万大军,对成都展开了猛烈围攻,多次击溃守城的官军。 然而,同年十一月,程道养的部队遭到益州刺史刘道济麾下中兵参军裴方明等人的反击,被迫撤退到广汉(今四川省广汉市以北),而赵广则退守涪城(今四川省三台县西北)。到了十二月,鉴于成都粮草储备耗尽,程道养再次组织力量围攻该城。
元嘉十年(433年)二月,他的军队又一次被裴方明击败,只能退守广汉。此时,荆州刺史、临川王刘义庆派遣援军救援成都,义军接连失利。同年九月,程道养率领两千余户百姓撤入广汉郪山,其余部众则分散隐匿于山谷之间,时常出山骚扰官军。
元嘉十三年(436年)六月,程道养的起义军遭到宋宁朔将军萧汪之的重创,主力几乎全军覆没,他本人退回郪山据守。不久之后,其重要将领帛氐奴投降了宋军。到了元嘉十四年(437年)四月,随着赵广等人相继率部归降,义军势力大幅削弱。最终,程道养被自己的部将王道恩所杀,这场持续数年的起义至此宣告失败。 程道养领导的这场起义虽然未能成功推翻南朝宋的统治,但它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程度,同时也彰显了基层民众追求公平与正义的决心和勇气。这段历史至今仍值得后人深思与铭记。
【人物生平】
程道养,东晋末年出生于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市)。他早年便对道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云游四海,遍访名山大川,致力于修行与参悟。后来,他定居于益州阳泉山的一座道观中,过着清心寡欲、潜心修道的生活。
元嘉九年(公元432年)三月,南朝宋的益州刺史刘道济因残暴不仁、横征暴敛而失去了民心。当时,益州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仇池地区却正遭受饥荒之苦。在这种背景下,仇池首领杨难当派遣流民许穆之假扮晋朝宗室司马飞龙,以“复兴晋室”为名出征益州。很快,这支队伍攻破了巴兴(今四川省蓬溪县)和阴平(今四川省德阳市一带)。然而,不久之后,许穆之被益州刺史刘道济击败并斩杀。但“司马飞龙”的威名却已传遍益州,成为民间反抗势力的重要象征。 同年七月,益州五城(今四川省中江县)的三位军官——帛氐奴、梁显和赵广,因仕途受阻以及利益分配不均而心生不满。他们利用民众对司马飞龙的崇拜心理,诈称司马飞龙仍藏身于阳泉山中,并以此为号召,聚集数千人揭竿而起。起义军迅速攻占广汉,并击杀了益州参军程展及治中李抗之所率领的五百援兵。随后,巴西人唐频也率众响应赵广,与起义军联合攻陷涪城(今四川省绵阳市东部),迫使涪陵、江阳、遂宁等郡的太守弃城逃窜。至此,起义军成功占领了涪陵、江阳、遂宁等地。 九月,赵广等人决定进一步扩大战果,领兵攻打成都。然而,由于迟迟未能见到所谓的“司马飞龙”,义军士气逐渐低落,许多人萌生退意。为了稳定军心,赵广带领三千士兵以及精心装扮的“帝王卫队”,前往阳泉山寻找道士程道养。程道养相貌堂堂、气质非凡,令赵广眼前一亮。于是,赵广逼迫程道养穿上特制的龙袍,戴上王冠,冒充司马飞龙。尽管程道养起初极力推辞,但在赵广的威逼利诱之下,最终无奈答应。 程道养在众多侍卫的簇拥下到达成都城外,在营帐中被尊奉为“蜀王”。
作为一位饱读诗书之人,程道养随即宣布改元,建立“泰始”年号,自称“蜀泰始王”。他着手进行了一系列封赏:任命自己的兄弟程道助为骠骑将军、长沙王,驻守涪城;封赵广为镇军将军,帛氐奴为征虏将军,梁显为镇北将军;其余如张寻、严遐等起义军骨干也都被授予将军之职。这一系列举措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义军人数迅速扩充至十余万。他们的营地从广汉一直延伸到郫县,再至成都,连绵数百里,蔚为壮观。 然而,刘道济并未坐以待毙。他发现义军虽然人数众多,但缺乏训练,纪律松散,战斗力较弱。因此,他采取了分而击之的战术。十二月,刘道济派出中兵参军裴方明和任浪之各率千余人出城迎战,义军虽奋力抵抗,但终因实力悬殊而惨败。随后,刘道济侦察到程道养所居军营的具体位置,命令裴方明、任浪之率精兵突袭其主营。义军猝不及防,阵脚大乱,官军一举摧毁了程道养的大本营。刘道济还试图通过劝降起义军将领孟子来实施里应外合的策略,但计划泄露,赵广果断处决了孟子,化解了危机。 经过多次战斗,刘道济意识到义军的弱点,继续采用各个击破的方式。裴方明屡次率精锐部队出城作战,接连获胜,将义军打得节节后退。
为了保存实力,蜀泰始王程道养带领七千余部众撤退至广汉,而赵广则集中五千人马退守涪城,暂时避免了全军覆没的命运。 这段历史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性,也展现了普通民众在极端困境下的抗争精神,同时更凸显了个人命运如何在动荡时局中被裹挟、改变甚至重塑。程道养从一名隐居山林的道士,最终被迫卷入这场波澜壮阔的政治斗争,成为一段传奇故事的主角之一。
公元433年,正值刘宋元嘉十年正月,成都城内粮食储备几近枯竭。彼时,裴方明率领两千兵马出城寻找粮草以解燃眉之急。然而,赵广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设下伏兵等待官军。最终,官军遭遇重创,全面溃败。裴方明在这场战役中惨败而逃,仅剩单骑狼狈返回成都城。由于城门紧闭,裴方明只能趁着夜色,被城上的士兵用绳索拉吊上城墙。 回到城中的裴方明本以为会受到责罚,但刘道济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为他安排了饮食。面对裴方明因失败而悲痛到无法进食的情况,刘道济安慰他说:“男子汉大丈夫,一次小败算不了什么!如今敌人的势力已经有所衰减,我们的援军也即将到达。只要你能回来,还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呢?”为了鼓舞士气,刘道济还将自己的一部分兵马交由裴方明统领。 赵广在这次胜利后声威大振,原本溃散的义军再度聚集起来。于是,赵广乘势率领义军再次包围成都。
二月,刘宋益州刺史刘道济,这个贪财害民的官员,最终在忧愁和疾病中去世。为了稳定军心,裴方明决定暂时不对外公布刘道济的死讯,从而成为刘宋政权在成都的实际主将。 不久之后,裴方明抓住蜀泰始王程道养在成都城外的毁金桥进行祭天仪式的机会,率领三千士兵突然出城偷袭。由于程道养疏于防范,慌乱之中只能选择撤退,再次退守至广汉。 此时,刘宋荆州刺史、临川王刘义庆派遣巴东太守周籍之督率巴西等五郡诸军事,并带领两千兵马前来救援成都。 令人不解的是,赵广与上次一样,对成都城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可能是想等到城内粮食耗尽,从而不战而胜。
三月,蜀泰始王程道养与赵广从广汉进抵郫县,建立了数百座连营。他们并未主动攻打成都城,而是等待刘宋军队主动进攻。同月,刘宋的援军抵达成都,周籍之与裴方明合兵一处,成功攻克郫县。随后,他们乘胜追击,在广汉再次击败赵广。程道养、赵广等人被迫逃回涪城及五城。
五月,裴方明进军涪城,接连击败张寻、唐频,擒获程道助,斩杀严遐,赵广等人四散而逃。凭借此次战功,裴方明被升任为龙骧将军。
九月,程道养率领两千余人逃入郪山谷中。帛氐奴攻打广汉失利后,也进入了郪山。赵广等人则藏匿于山谷之间,伺机出击。同月,刘宋新任益州刺史甄法崇抵达成都,将前任益州刺史刘道济的长史费谦处斩。费谦与刘道济勾结,搜刮百姓,是引发此次蜀地民众起义的主要责任人,其被处死可谓罪有应得。
公元436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再次派遣宁朔将军萧汪之率军继续围剿蜀泰始王程道养。当大军抵达郪口时,帛氐奴便率先率众投降。蜀王程道养亲自率兵迎战,但因实力悬殊,再次掉头逃入郪山潜藏。 公元437年四月,赵广、张寻、梁显等人各自率领部众向刘宋军投降。在人心涣散之际,义军将领王道恩趁机袭杀了蜀泰始王程道养,随后投降刘宋。至此,赵广、帛氐奴所领导的起义彻底失败。后来,赵广、张寻等人被刘宋文帝迁往京师,以实现更好的控制。
公元439年,赵广、张寻与国山令司马敬琳因谋反被杀。
弟弟:程道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