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唐寓之
【485年】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南北朝
本名:唐寓之
在位:485-486年在位
生卒:?-486年
国号:吴
年号:兴平(485年十二月-486年春)
结果:兵败被杀(失败)
个人简介
唐宇之(?-486年),是南朝齐时期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阳一带)人,也是当时三吴地区农民起义的重要领袖。 从建元二年(公元480年)起,齐王朝为了增加赋税收入,开始着手清理户籍。这一政策规定,凡是被查出伪冒的户口都将从正式户籍中剔除,这一过程被称为“却籍”。然而,“却籍”政策的实施不仅使大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还迫使他们背井离乡,沦为远戍士兵。同时,地方上的地主和官吏趁机滥用职权,从中牟利,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许多农民因此破产或逃亡,人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永明三年(公元485年)十二月,以唐宇之为首的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了。起义军在新城(今浙江富阳)集结,迅速获得了三吴地区广大农民的支持,队伍迅速壮大到三万余人。并在此宣布建立新的政权。唐宇之自称皇帝,国号为“吴”,年号定为“兴平”。此次起义犹如一场风暴,席卷了整个江南地区。
永明四年(公元486年),起义军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成果。他们成功攻占了钱塘(今浙江杭州),随后,他派遣将领高道度攻打东阳(今浙江金华),最终攻克该城,并处死了东阳太守肖崇之。与此同时,另一名将领孙泓率部向东发展,一路推进至浦阳江(即今天的曹娥江流域)。一时间,起义军声势浩大,严重威胁到了齐王朝的统治稳定。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齐武帝萧赜不得不亲自调集数万精锐禁兵与骑兵,前往镇压起义军。经过激烈的战斗,起义军最终因实力悬殊而失败。唐宇之在战斗中被捕,并英勇就义,结束了他短暂而壮烈的一生。尽管这次起义未能取得最终胜利,但它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深层矛盾,也反映了底层民众对于不公平制度的强烈反抗精神。
【人物生平】
唐宇之祖籍为富春,后迁居至桐庐。其家族世代以风水堪舆、择选墓地为业,祖孙三代皆以此为生计。自幼时起,唐宇之便习练武艺,成年后热衷于济贫救困,因其侠义之举深受乡里百姓爱戴。 齐武帝时期,继续推行“检籍”政策,将逃避赋税与徭役的人家称为“却籍户”。一旦被查出,便会遭受严厉的惩罚。这一政策引发了极大的民怨,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永明三年(公元485年),在“抗检籍,反萧齐”的口号下,唐宇之聚集了四百余人,在新城(今浙江新登县)正式举兵起义。起义军夺取官军武器,打开仓库救济贫苦百姓。随着声势渐长,他们迅速挥师直捣富阳,邻近各县的百姓纷纷响应,最终聚众达三万余人,形成浩大声势。唐宇之在钱唐建立政权,自称皇帝,国号为吴,改元兴平,并设立太子及百官制度。在此期间,起义军接连攻克桐庐、钱唐、盐官(今海宁)、余杭、嘉兴、永兴、诸暨等地,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
次年春天,他派遣部将高道度进攻东阳郡。东阳太守萧崇之与长山(今浙江金华)县令刘国重率军抵抗,不幸战败身亡,一时之间朝野震动。 恰逢会稽太守王敬则进京述职,起义军欲趁虚而入,派部将孙泓攻打山阴(今浙江绍兴)。然而,当军队行至浦阳江时,遭到山阴郡丞张思祖命令下的浃口戍主杨休武的顽强抵御,最终孙泓部队被击败。 面对日益严峻的局势,齐武帝派遣禁军率领骑兵南下进行镇压。双方在钱唐展开激烈交锋。由于起义军缺乏充分的应战准备,且对抗骑兵的经验不足,最终全线溃败。在这场战役中,唐宇之英勇奋战,但最终不幸战死,起义宣告失败。尽管如此,他的事迹却成为历史上一段令人难忘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