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魏叛臣~元法僧



 525年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南北朝(北魏)

全名:元法僧
字:法僧

官职开府 郢州刺史 侍中 太尉 军师将军
爵位:始安郡开国公
封赠:太尉
谥 号:襄厉

年号:天启(一作大启)(525年正月十五日—三月)

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
生卒:454年~536年
主要成就:北魏宗室 投奔南梁

民族族群:鲜卑
出生地:河南洛阳


 

【个人简介】

         元法僧(454年—536年),字法僧,河南洛阳人(今河南省洛阳市),鲜卑族,是北魏宗室成员,亦是一位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作为道武帝拓跋珪的玄孙、江阳郡王拓跋钟葵之子,他出身显赫,早年便步入仕途。 元法僧初入仕途时,担任太尉元继的参军,此后历任多个要职,逐步升迁,曾出任益州刺史。他在朝中依附权臣元乂,后被任命为徐州刺史,驻守彭城,负责地方军事与政务。

        普通五年(524年),正值北魏朝廷动荡不安之际,元法僧在徐州起兵反叛,自立为帝,改元“天启”。然而,他的称帝之举未能持久,很快便被安乐王元鉴击败。 兵败之后,元法僧投奔南朝梁国,受到梁武帝萧衍的接纳。梁朝授予他侍中、司空等高官职位,并封其为始安郡公,给予极高的礼遇。

      大通二年(528年),他又被加封为冠军将军;中大通元年(529年),转任车骑将军。此后,元法僧地位不断提升,获授太尉、金紫光禄大夫等荣誉头衔,并出任使持节、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兼郢州刺史,成为梁朝的重要边将。

        大同二年(536年),元法僧官拜侍中、军师将军,继续在朝中发挥影响。同年,他在任职期间去世,享年八十三岁。梁朝追念旧功,追赠其为太尉,并赐谥号“襄厉”,以表彰其生前的贡献与经历。 元法僧一生历经北魏与南朝梁两个政权,身份复杂多变,从宗室贵胄到叛臣再到南朝重臣,其人生轨迹折射出南北朝时期政局的剧烈动荡与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

 


【人物生平】
皇室宗亲

        元法僧出身于北魏皇室宗亲,其父拓跋钟葵受封为江阳王,始祖则是威名赫赫的北魏开国君主道武帝拓跋珪。作为皇族支系之后,元法僧不仅身份显贵,且为郡王之子,因此仕途顺遂、平步青云。他早年历任太尉行参军、龙骧将军,并担任益州刺史,后又获授使持节、都督徐州诸军事、徐州刺史等要职,镇守战略重地彭城。 然而,元法僧虽身居高位,却并无治政之才与统御之能。他性格骄横、行事残暴,性情反复无常,动辄滥施刑戮,毫无章法可循。在执掌益州期间,他仗恃权势,不顾地方稳定,强行征召王侯、商贾及士族子弟入伍从军,全然不考虑此举对地方豪强的冲击。此举严重触犯了当地势力的利益,激起民怨沸腾,最终导致全境叛乱四起,局势失控。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场内乱还引来了南朝梁国趁虚而入,大举入侵。面对外敌压境,元法僧命其子元景隆率兵迎战,双方激战于葭萌(今四川广元市西南),结果元军惨败,损失惨重,十余座城池相继失守。梁军乘胜追击,直逼武兴郡(今陕西略阳市),元法僧惊惧万分,竟在白日紧闭城门,致使百姓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大乱。 朝廷闻讯后,不得不将这位只知惹祸、却无力平乱的官员调回京城。接替其职务的是干练有为的大臣傅竖眼。傅竖眼到任后迅速展开行动,仅用三日便九战九捷,转战二百余里,短短数日之内便平定了叛乱,击退了梁军,成功稳定了益州局势。 尽管元法僧在地方任职期间酿成大祸,回到朝廷后却并未受到应有的惩处,反而被任命为光禄大夫。

        不久之后,他又因得到当时深受胡太后宠信的权臣元叉的举荐,被任命为安东将军、徐州刺史,再度成为独镇一方的重要官员。 这一系列经历反映出北魏晚期用人制度中的弊端以及权臣操控朝政的现实,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历史镜鉴。


谋反自立
          北魏孝明帝元诩即位时年仅六岁,尚在冲龄,朝政大权遂由其母胡太后临朝称制。然而这位胡太后虽有理政之才,却远不及她的前辈冯太后贤明干练。她生活奢靡、行为放纵,以致秽名远播,几年之间,朝纲不振,法纪松弛,皇室内部纷争不断,边镇将领叛乱频发,民间流民四起,天下动荡不安,国势日衰。 当时担任徐州刺史的元法僧,素来依附权臣元叉。元叉掌权之后,骄横跋扈,恣意妄为,日益失尽人心。元法僧预感元叉终将败亡,担心受到牵连;加之朝廷混乱,四方兵起,遂萌生异志,暗中筹划谋逆之事,意图自立。 恰逢朝廷派遣中书舍人张文伯出使徐州,来到彭城。元法僧试图拉拢他一同反叛,试探性地说道:“我有意与你共图大事,你可愿随我同举?”张文伯正气凛然,断然拒绝道:“宁死不可弃忠义而附叛逆!”此言令元法僧恼羞成怒,竟当场将其杀害。 此举无异于公然反叛,元法僧知事已败露,再难回头,索性决意彻底反叛。他迅速清除异己,铲除障碍,杀死了行台高谅,随即占据彭城,公开举兵反叛朝廷。

          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正月十五日,年已七十二岁的元法僧在彭城正式登基称帝,建国号为“宋”,改元“天启”,并封其诸子为王,任命文武百官,部署将领,调集兵马,积极备战,以图长久割据。 朝廷闻讯震怒。作为宗室亲王,元法僧竟杀害朝廷使臣、诛除异己、僭号称帝,实属大逆不道之举。北魏朝廷立即下诏,命安乐王元鉴统领大军,气势汹汹奔赴徐州,讨伐这一叛逆之举,誓要平定这场震惊朝野的内乱。

 

降梁享尊
            在南北朝纷争的动荡年代,北魏将领元法僧原本野心勃勃,却因实力不足而陷入困境。当朝廷迅速调派大军前来征讨他时,这位曾妄图称帝的地方权臣始料未及,眼见大军压境,兵临城下,顿时惊慌失措,自知难敌,只得仓促寻求退路。为了保全性命,他不顾所谓的“帝位”,急忙派遣其子元景仲南下梁朝请降,愿为附庸。 徐州地处鲁、豫、皖、苏四省交界,辖七郡二十四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此时正值梁武帝萧衍意图北扩之际,元法僧的归降犹如天赐良机,令其大喜过望。随即,梁武帝派遣散骑常侍朱异出使徐州安抚民心,并任命归降的北魏宗室元略为大都督,会同将军陈庆之等率军前往接应,以示重视与支持。 然而,援军尚未抵达,北魏徐州安东府长史元显和便已率先起兵讨伐叛逆,引军杀至。面对昔日属下的讨伐,元法僧匆忙迎战,最终击溃来犯之敌,擒获元显和。作为北魏宗室,元法僧乃元显和之叔祖,素知其才识出众、忠义有加,颇具宰辅之风,遂有意招揽其辅佐。他亲自握住显和之手,热情邀其同坐共议前程,但元显和不为所动,厉声斥责道:“我与阿翁皆出身皇家,本为社稷栋梁,今你竟背弃国家、投靠外邦,难道不怕史官笔下直书你的罪行吗?”元法僧仍试图劝慰,元显和则坚定表明心志:“我宁可死而为忠义之鬼,也不愿生而为叛逆之臣!”一番正气凛然之言,令元法僧羞愧难当,恼羞成怒之下,下令将元显和斩首。显和神色自若,坦然就义,令人敬仰。

         随后,安乐王元鉴率大军逼近彭城,与元略所率梁军遭遇,双方于城南展开激战。此役中,元法僧初遭惨败,仅率数十骑逃入城内。元鉴乘胜追击,却因轻敌疏防被元法僧趁虚偷袭,反遭重创,元鉴仅以身免,狼狈逃走。 尽管侥幸获胜,元法僧深知自己终难逃脱北魏朝廷的清算,于是上表梁武帝,请求入朝归附。同年三月,梁武帝命其子豫章王萧综镇守彭城,召元法僧赴建康觐见。元法僧遂强令彭城吏民万余人随其南迁,并强行将三千余名戍守将士额上刺字,贬为奴仆,一同南渡。 梁武帝对此事高度重视,特发布《应接元法僧诏》曰:庙谟已定,王略方举。侍中领军将军西昌侯萧深藻,可即日亲率兵马先行启程;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豫章王萧综统领雄师,迅速跟进;其余诸军亦将陆续遣发,前后三军部署有序,准备周密。朕将亲率六军,龙舟济江,以示隆重接待之意。(据《梁书·武帝纪》) 元法僧抵达建康后,受到梁武帝极高礼遇,不仅赏赐甲第豪宅、女乐歌舞、金银绸缎无数,更先后任命其为侍中、司空,封为始安郡开国公,食邑五千户。同为北魏宗室的降臣元略对元法僧的为人极为鄙视,与其交谈从无笑容。然而梁武帝却对其恩宠有加,不久更封其为宋王,晋升太尉。

         中大通四年(公元532年)二月,梁武帝见北魏内部混乱不堪,意欲扶持傀儡政权以谋己利,因元法僧出身北魏宗室,遂立其为东魏王,计划遣其北返,建立附庸政权。后因局势复杂、机会未至,此事作罢。但梁武帝依旧厚待元法僧,继续授予其使持节、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郢州刺史等要职,并升任其为侍中、太尉、领军师将军。 元法僧一生历经波折,却因善于投机而得以善终,享年八十三岁,谥号“襄厉”。其生平虽不乏争议,却也成为南北朝时期政治风云变幻中的一个典型缩影。


【史书记载】
《北史·卷十六·列传第四》
《魏书·卷十六·列传第四》
《梁书·卷三十九·列传第三十三》

【人物评价】
魏收:”素无治干,加以贪虐。杀戮自任,威怒无恒。
姚思廉:”元法僧之徒入国,并降恩遇,位重任隆,击钟鼎食,美矣。
李延寿:”杀戮自任,威怒无恒。

 
【家族成员】家族情况
高祖:拓跋珪,北魏道武帝
曾祖:拓跋熙,阳平郡王
祖父:拓跋他,阳平靖王
父亲:拓跋钟葵,江阳王
儿子:元景和;元景隆,广州刺史。


【其他阅读】
=======

元法僧~北魏叛臣(525年在位)

2023年10月20日 19:40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南北朝    北魏    元法僧~北魏叛臣(525年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