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杲~北魏青州流民起义首领



528年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南北朝(北魏)

本名邢杲
民族族群:汉族
起义之前官职:幽州平北府主簿

起义时间:528年

地点: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

年号:天统(528年六月-529年四月)

生卒:?-529

出生地:河间郡鄚县(今河北省任丘市)
主要成就:领导青州农民起义,兴兵反魏

 

【个人简介】

     

邢杲(?—529年),字仲明,河间郡鄚县(今河北省任丘市)人,出身于名门望族河间邢氏。他是北魏时期著名的青州流民起义领袖,同时也是北魏第十一位皇帝——魏敬宗元子攸在位时期的反叛人物之一。邢杲早年曾在北魏朝廷任职,担任幽州主簿,展现出一定的才干与声望。 随着北魏末年社会矛盾的加剧,政治腐败、赋役繁重,加之天灾频仍,导致大量百姓流离失所,形成庞大的流民群体。建义元年(528年),在魏敬宗元子攸即位不久之际,邢杲毅然率领十余万流民发动起义,反抗北魏统治。他自称建立“汉国”,改元“天统”,表达了对旧政权的不满与重建秩序的决心。 然而,这场声势浩大的起义并未持续太久。永安二年(529年),北魏朝廷派遣上党王元天穆、高欢以及颍川王尔朱兆等重要将领率军镇压。邢杲在济南地区遭遇重创,兵败被俘,随后被押解至洛阳,最终被处死。 尽管邢杲领导的起义最终失败,但它与当时的河北大起义、六镇起义一起,成为动摇北魏统治根基的重要力量。这些起义不仅严重削弱了北魏中央政权的控制力,也加速了这个曾经强盛王朝的衰落与分裂,为后来东魏、西魏乃至北齐、北周的更替埋下了伏笔。


【人物生平】
         邢杲出身于士族地主家庭,早年曾在幽州担任平北府主簿,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和文化素养。在北魏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背景下,杜洛周与鲜于修礼先后在河北地区发动起义,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动乱。由于战乱和压迫,瀛州与冀州的大量士民被迫流亡至青州一带(今山东益都县),希望寻求安定的生活环境。 然而,这些流亡民众不仅未能获得应有的安置与接纳,反而遭受当地官僚与地主阶层的歧视与剥削,生活困苦、怨声载道。在这种情况下,邢杲因其出身显赫、德行出众,被流亡百姓推举为领袖,成为他们诉求与希望的代表人物。

         建义元年(公元528年),邢杲在北海(今山东潍坊市)正式起兵反魏,自称“汉王”,建立政权,定年号为“天统”,以此表达其恢复汉人统治、反对北魏胡政的政治主张。起义迅速获得了广大流民的支持与响应,短短十数日之内,队伍便壮大至十余万户,声势浩大,震动一时。 起义军随后攻占了光州(今山东莱州市)等地,显示出强大的组织力与战斗力。然而,随着北魏朝廷调集重兵围剿,邢杲所领导的起义军逐渐陷入困境。

        永安元年(公元529年),他在济南一带遭遇北魏上党王元天穆与尔朱兆率领的军队,终因力量悬殊而兵败被俘。 最终,邢杲被押解至洛阳,在那里英勇就义,结束了短暂却充满抗争色彩的一生。他的起义虽未成功,但却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民众对不公制度的反抗意志,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北魏后期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


【主要成就】

        社会背景 在北魏孝文帝元宏统治期间,国家政局相对稳定,社会经济与政治形势均呈现出较为繁荣的景象。然而,随着孝文帝的去世,继任者未能延续其治国理念,北魏的政治局势迅速恶化。自宣武帝元恪即位以来,百姓所承受的赋税和徭役日益繁重,统治阶层内部腐败成风,生活奢靡、贪图享乐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民众困苦不堪,阶级矛盾逐渐加剧。 迁都洛阳之后,北魏频繁对南朝发动战争,使得人民的兵役和劳役负担愈发沉重。

       史书记载,从河南到河北,几乎家家都有人应征入伍,青壮年男子不仅要参军打仗,还要承担物资运输的任务,造成了“死丧离旷,十室而九”的惨状,大片田地因此荒废无人耕种。在这种严酷的剥削和压迫下,大量农民被迫背井离乡,流亡他地以求生存。 部分逃亡农民投靠地方豪强,成为他们的依附农奴,依靠地主提供衣食;也有人隐居山林,以捕鱼打猎为生;还有一部分人选择出家为僧尼,加入寺庙,以此逃避朝廷的苛捐杂税和沉重的徭役。这些现象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经济发展。 在景明二年(501年),青州、徐州、齐州、兖州四地相继发生严重饥荒,饿死者数以万计。永平四年(511年),同样的地区再次遭遇灾荒,民生进一步恶化,社会动荡不安的情绪持续酝酿,最终为后来的大规模民变埋下了伏笔。

 

 起义经过

    进入永安元年(528年)六月,一场由流民引发的起义在青州爆发,领导者为邢杲。邢杲出身于河间(今河北河间)名门望族,拥有强大的部曲武装力量。早在孝昌三年(527年),北魏驻守河北的主力军队被起义军击败后,各地豪强纷纷带领宗族、乡里及私兵南渡黄河避难,邢杲亦率众迁移至青州北海一带。 为了安抚涌入山东地区的流民,北魏朝廷下令在流民聚居地设立“河北侨郡县”,并任命当地豪强担任地方官职。然而,这些流民不仅未得到妥善安置,反而遭受本地豪强的欺压与歧视,积怨已久。当听闻邢杲起兵的消息后,广大流民群起响应,四方奔赴,迅速形成一股声势浩大的起义浪潮。邢杲自称汉王,建年号“天统”,短短一个月内,起义队伍便发展至十余万人。

          面对邢杲的迅猛势头,北魏朝廷急调征东大将军李叔仁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率军讨伐。双方多次交战,战事陷入胶着状态。此时,北魏正集中兵力镇压河北地区的起义,尔朱荣、元天穆、杨椿等将领率大军驻扎河北,山东防务相对空虚,给了邢杲可乘之机。 与此同时,另一位重要人物——泰山太守羊侃也在同年七月起兵反魏,使山东局势更加复杂化。羊侃起兵后,试图攻占其堂兄、兖州刺史羊敦所据之城池,但未能攻克,遂在周围筑起十余座城垒进行围困。 由于局势危急,北魏朝廷不得不采取怀柔政策,试图招抚羊侃与邢杲。朝廷任命羊侃为骠骑大将军、泰山公、兖州刺史,但羊侃斩杀使者,拒绝接受招安。对于邢杲,朝廷派遣征虏将军韩子熙前去劝降,邢杲表面答应归顺,实则暗中策划反击,在潍水之战中重创魏军,大败李叔仁部。 尽管取得阶段性胜利,邢杲并未趁势扩大战果。就在他诈降的同时,北魏已在河北成功镇压葛荣领导的起义,并将其押送洛阳处决。随后,朝廷命行台尚书左仆射于晖率领数十万大军开赴山东,首先围攻羊侃所在的瑕丘(今山东兖州区)。羊侃虽向南朝梁求援,但由于于晖的重重包围,梁军难以接应,羊侃部弹尽粮绝,最终于十一月突围南撤,一路边战边退,昼夜兼程,终于脱离北魏境域,投奔南朝梁。 击退羊侃后,于晖立即转兵对付邢杲。然而就在此时,葛荣余部韩楼再度举兵,占据幽州,于晖部将彭乐叛逃投奔韩楼,致使于晖不敢贸然进攻,只得退兵。邢杲抓住战机,挥师西进,攻占济南。 北魏朝廷对此极为震惊,急令上党王元天穆率军讨伐邢杲。

         至永安二年(529年)四月,邢杲在济南兵败被俘,被押解至洛阳后斩首示众,标志着这场历时近一年的起义最终被镇压。 这场起义虽然失败,却深刻反映了当时北魏政权内部的腐败与社会矛盾的激化,也为后续更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埋下了导火索。

 

 


【历史意义】
邢杲起义与河北大起义、六镇起义均告失败,但这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王朝的统治,加速了北魏王朝的衰亡。

【参考资料】
1邢杲起义.山东省情网
2邢杲.中新社--河北新闻网 
【其他阅读】
=======

邢杲~北魏青州流民起义首领(528年六月-529年四月)

2023年10月21日 12:27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南北朝    北魏    邢杲~北魏青州流民起义首领(528年六月-529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