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海王元颢



528年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南北朝(北魏

本名:元颢
别名:北海王
字:子明
封号:北海王(削爵)、北海王(复爵、僭伪前),北海王(元修追封) [9] [12]
年号:

1.孝基(?--529年6月16日农历五月二十四)

2.建武(529年6月17日农历五月二十五~~五月亡(一说七月亡))
民族族群:鲜卑族

在位时间:529年十月 ~ (528年十月~529年6月16日)
出生地:河南洛阳(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生卒:494年~529年8月11日(五月亡(一说七月亡)
逝世地:临颍 (位于今河南省漯河市)
主要成就:平定宿勤明达叛乱、坐领洛阳

 

【个人简介】

         元颢(494年—529年8月11日),字子明,河南洛阳人,鲜卑族。他是北魏宗室成员,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北海平王元详的嫡长子,东海王元顼的兄长。出身皇族贵胄,早年便承袭父爵,被封为北海郡王。 元颢曾担任徐州刺史,但在任期间因贪污受贿,遭御史中尉弹劾,最终被罢免官职、削去爵位。然而,由于其宗室身份及朝廷局势的变化,孝昌三年(527年),他得以恢复王爵,并被任命为平西将军、西道大行台,率军讨伐叛将宿勤明达,展现了一定的军事才能。

      孝昌四年(528年),北魏内部动荡不安,加之葛荣起义军席卷北方,局势日益恶化。在此背景下,元颢迫于形势压力,选择投奔南梁。在南梁的支持下,他借助名将陈庆之所率兵力,反攻北魏。同年十月,元颢立元孝基为帝,次年四月攻克荥阳、睢阳等地,并于睢阳正式称帝,改元“孝基”。 五月,元颢乘胜进军,成功占领都城洛阳,改元“建武”,建立短暂政权。然而,在位期间,他沉溺酒色,荒废朝政,疏于治理国家与调度军务,未能稳固政权。不久之后,面对敌对势力的反扑,兵败身亡,时年仅三十五岁。 尽管元颢的统治极为短暂,且政绩不佳,但作为北魏宗室成员,其生平经历反映了当时王朝内乱频仍、政权更迭剧烈的历史背景。

         永熙元年(532年),北魏末帝孝武帝元修即位后,念其宗亲身份,追念旧勋,追复其北海王爵位,并追赠使持节、太师、侍中、骠骑大将军、大司马、冀州刺史等荣誉头衔,以示尊崇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元颢,字子明,年轻时便展现出慷慨激昂的气概与远大的志向。其父元详去世后,元颢承袭爵位,进封为北海王,肩负起家族的荣耀与责任。然而,在担任徐州刺史期间,因被御史弹劾贪污之罪,朝廷决定削除其爵位,并罢免其官职,人生一度陷入低谷。

       直到孝昌三年(公元527年),边疆动荡,宿勤明达与叱干麒麟起兵反叛,侵扰豳州与北华州地区,局势危急。在此背景下,元颢得以重新被朝廷启用,恢复爵位,并被任命为左仆射、西道行台,率军出征讨伐叛乱。他再度披挂上阵,投身于国家安定的大业之中。

      武泰元年(公元528年),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大肆屠杀宗室成员两千余人,朝堂震动,政局骤然陷入混乱。这一事件引发了连锁反应,郢州刺史元显达惊惧之下,直接向南梁请降,郢州随之被南梁吞并,并更名为北司州。汝南王元悦、东道行台元彧等宗室重臣亦闻风而动,纷纷投奔南梁。北青州刺史、南荆州刺史等人也相继举州归附南梁。北魏边境官员在恐惧中纷纷潜逃或投降,导致北魏对南朝的防御体系全面崩溃。而作为始作俑者的尔朱荣,却未采取任何有效的补救措施,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恶化。 此时的元颢,目睹京城内乱不止、宗室惨遭屠戮,加之北方葛荣兵力强盛,不断挥军南侵,形势愈发严峻。相州已成必争之地,若贸然前往邺城,无异于自投罗网。内外交困之下,元颢深感自身处境艰难,难以自保,遂在汲郡徘徊观望,暗中筹谋应对之策。 经过反复权衡,元颢最终决定采取权宜之计:他派遣自己的舅舅——殷州刺史范尊代行相州事务,代替原刺史李神守卫邺城,以此形成遥相呼应之势。

        然而,此举并未逃过相州行台甄密的察觉。甄密察觉到元颢心怀异志,担心范尊可能生变,于是果断废黜范尊,重新迎回李神执掌相州,并派兵迎接元颢入城,实则意在观察其动向。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元颢内心不安,意识到自己已无退路,为了保全性命与未来,只得带着儿子元冠受及左右亲信,仓促投奔南梁。在这场南北势力博弈中,元颢为求自保,毅然选择归顺南梁政权。 抵达南梁后,元颢拜见梁武帝萧衍,言辞恳切,涕泣陈情,恳请南梁支持他重返北方,重建北魏政权。他言辞壮烈、情感真挚,给梁武帝留下了深刻印象。梁武帝感其忠义与抱负,遂册封其为魏王,正式支持他北伐复国,开启了一段新的政治征程。

北上复国
       孝昌四年(公元529年)十月,北魏宗室元颢在南梁将军陈庆之的鼎力支持下,首战告捷,攻克铚城。这一胜利为元颢后续的政治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永安二年(公元529年),由于邢杲起兵扰乱三齐之地,其势力迅速壮大,北魏朝廷误判形势,认为元颢势单力薄、不足为患,遂命尔朱荣与元天穆率军东征。 在这关键时刻,南梁名将陈庆之敏锐把握战机,在护送元颢的过程中接连攻占荥阳、睢阳等地,为整个战役走向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特别是荥阳一役中,陈庆之以七千精锐大破北魏上党王元天穆所率三十万大军,堪称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充分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 同年四月,元颢于睢阳城南筑坛祭天,正式登基称帝,改元“孝基”,建立短暂政权。

       随后,他继续在陈庆之的辅佐下,连克北魏重镇,最终进入洛阳,并于五月改元“建武”,标志着其政权达到巅峰。 然而,元颢资质平庸,缺乏治国理政的能力与远见。他沉溺酒色,不体恤将士疾苦,加之南梁军队纪律松弛,士兵时常侵扰市井百姓,致使民心尽失,政权根基动摇。 随着时间推移,元颢对南梁逐渐心生疑虑,甚至萌发叛意,与陈庆之之间也产生了隔阂。面对严峻局势,陈庆之曾诚恳进言:“我等虽已深入敌境,然天下尚多不服者。若敌人探知虚实,联合围攻,则我军危矣。望殿下速请陛下增派援兵,并传令北魏诸州,凡有南人沦陷于此者,皆须护送至洛阳。”然而,元颢并未如实转达,反而向南梁皇帝萧衍奏报:“河北、河南已然平定,唯尔朱荣尚存,但陈庆之一人足以应对。陛下不必再遣大军,以免惊扰百姓。”此举导致原本计划驰援的南梁军队被滞留境内,错失良机。 当时,驻守洛阳的梁军兵力不足万人,而尔朱荣率领的羌胡联军则多达十万以上。在敌众我寡、内外交困的危急时刻,副将马佛念劝谏陈庆之:“将军自出师以来,一路挺进河洛,威名震动中原,功勋卓著。然今遭元颢猜忌,若突生意外,恐难自保。不如先发制人,除掉元颢,占据洛阳,自立为王,此乃千载难逢之机。

        陈庆之忠于南梁,坚决拒绝了这一建议。 之后,陈庆之请求前往徐州驻守,希望缓解当前紧张局势。但元颢对其已有防备,遂婉言拒绝道:“陛下将洛阳重任托付于你,若你贸然离开,前往彭城(徐州治所),陛下必以为你只图个人富贵,不顾国家大局。如此不仅损害你的声誉,也会让我受到责难。”陈庆之听后,只得默然作罢,无法再言。 这段历史不仅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博弈,也彰显了陈庆之作为一代名将的忠诚与胆识,以及他在逆境中坚守信念的高尚品格。
 

 

兵败被杀
       陈庆之奉命镇守北中城,而元颢则据守黄河南岸。即便此时元颢与陈庆之之间已生嫌隙、矛盾加剧,尔朱荣仍未能成功击败陈庆之。在三日之内,尔朱荣连续发动十一场战斗,却屡战屡败,损失惨重,始终无法突破陈庆之所布防线。面对战局不利的局面,尔朱荣心生一计,秘密联系驻守河中渚、为元颢效力的夏州士兵,企图策动其临阵倒戈,再配合自己从外部进攻元颢。 然而计划尚未完全展开,局势便发生剧变。当尔朱荣试图攻破河中渚桥梁时,兵力调度失当,导致应接不暇,反被元颢军抓住战机大败一场,派去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此役之后,尔朱荣不禁黯然神伤,对战局感到深深的失望和无力。 在此形势下,尔朱荣一度萌生退意,打算放弃中原大片土地,率军北撤。他对外宣称“缺乏船只,无法渡河与梁军作战”,并以“安丰王元延明防守坚固”为借口,试图掩饰其撤离意图。但这一决定遭到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及其亲信杨侃、高恭之的坚决反对,认为此举将严重动摇军心,影响朝廷威信。 关键时刻,谋士杨侃提出了一个扭转局势的战略构想,劝阻尔朱荣北逃。他分析道:“若今日仓促撤退,必失信于天下。况且,并非必须撤回北方才能重整旗鼓。我们应当征召附近百姓,大量制造木筏,并沿黄河数百里广为布置,营造出即将全面渡河的假象。如此一来,敌军将难以判断我方主攻方向。待其防备分散之时,我军可择机选择一处关键地点强行渡河,发起突袭,定能出奇制胜。” 与此同时,此前受元子攸委派负责收集船只的将领杨檦也挺身而出,献上早已准备妥当的多艘战船,并自愿担任向导,带领魏军通过水路直扑元颢防线。

         六月十八日(公元529年8月8日),杨侃与尔朱兆联手指挥部队,在马渚西硖石一带成功强渡黄河,迅速击溃元颢军防线,一举擒获元颢之子——冠军将军元冠受。消息传至安丰王元延明处后,未及交战,其部下便已人心惶惶,纷纷溃散奔逃。元颢闻讯大惊,前线骤失,被迫率领残部数百骑向南败退。行至临颍县时,元颢遭当地县卒截杀,最终殒命于此。 随着元颢势力的彻底瓦解,北魏政局趋于稳定。北魏孝武帝即位后,念及元颢旧有身份与功绩,追念前情,恢复其北海王爵位,并追赠太师、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大司马、冀州刺史等显赫官衔,以示尊崇与哀悼之意。
 


【历史评价】
   魏子建:“北海自绝社稷,称藩萧衍,吾老矣,岂能为陪臣?
   崔光韶:“元颢受制梁国,称兵本朝,拔本塞源,以资仇敌,贼臣乱子,旷代少俦!
  节闵帝元恭:“昔岁北海入朝,暂窃神器。
   裴粲:“北海志在沉湎,故谏其所失。
   魏收《魏书》:颢以数千之众,转战辄克,据有都邑,号令自己,天下人情,想其风政。而自谓天之所授,颇怀骄怠。宿昔宾客近习之徒咸见宠待,干扰政事,又日夜纵酒,不恤军国。所统南兵,凌窃市里。朝野莫不失望。时又酷敛,公私不安。

【史籍记载】
   魏收《魏书·卷十·帝纪第十》
   李延寿《北史·卷十九·元颢传》 
   司马光《资治通鉴·梁纪九》

【轶事典故】
  当初,元颢攻入洛阳的那一天,无故刮起了暴风。元颢进入阊阖门时,他乘坐的马受到惊吓,死活不肯向前走,元颢只好命人驾车,自己乘车而入。恒农郡杨昙华对人说:“元颢必定做不成皇帝,他身上偷来的的龙袍,最多能穿六十天。”谏议大夫元昭业说:“当年更始帝刘玄自洛阳出发。刚出发时,他的马受到惊吓,一路狂奔,撞到北宫的铁柱上死了。最终,更始帝没有做稳皇位。”同年七月,元颢就败亡了。 
 

【家族成员】

祖父:拓跋弘,北魏献文帝。

父亲:元详,太尉、太傅、录尚书事、北海平王。
母亲:范氏,殷州刺史范遵的姐妹
夫人:李元姜,顿丘宣王李峻的孙女。
(兄弟)
1.元顼,侍中、左仆射、车骑将军、东海王
2.元保,早夭。
(儿子)
1.元冠受,为尔朱荣所擒杀
2.元娑罗,北海王。

【其他阅读】
=======

元颢~南北朝北魏宗室(528年十月~529年6月16日在位)

2023年10月21日 18:50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南北朝    北魏    元颢~南北朝北魏宗室(528年十月~529年6月16日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