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主乞伏暮末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南北朝.十六国
生卒:?--431年六月
本名:乞伏暮末
在位时间:428年 - 431年
年号:永弘(428年五月—431年正月)
民族族群:鲜卑族
出生地:陇西郡襄武县(今甘肃省陇西县)
前任:乞伏炽磐
个人简介
乞伏暮末(?~431年),字安石跋,出生于陇西郡襄武县(今甘肃省陇西县),是鲜卑族的重要人物,也是十六国时期西秦的末代君主。他的父亲是赫赫有名的秦文昭王乞伏炽磐,而乞伏暮末作为乞伏炽磐的次子,在家族与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永康八年(419年),乞伏暮末被正式立为太子,并被授予抚军大将军的职位,同时兼任都督中外诸军事一职,这标志着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建弘九年(428年),随着乞伏炽磐的去世,乞伏暮末继位成为西秦的新君主。他即位后,立即颁布诏令,宣布大赦境内所有罪犯,并改元“永弘”,以此开启新的统治纪元。 然而,乞伏暮末在位期间,其治下的政治环境却逐渐走向混乱。他推行的政策以严酷著称,刑罚极为苛刻,导致朝廷内外人心浮动,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这种治理方式使得西秦内部离心离德,外部则面临诸多威胁,境内的动乱此起彼伏,民众对政权的信任也日益减弱。
永弘三年(430年),由于北凉的持续压迫,乞伏暮末不得不考虑向强大的北魏寻求庇护。然而,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现,因为他遭到了胡夏的阻挠,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
永弘四年(431年),胡夏军队发动进攻,直逼西秦都城南安。面对敌军的强大攻势,乞伏暮末无力抵抗,只能选择投降,至此,曾经辉煌一时的西秦宣告灭亡。 同年六月,乞伏暮末及其宗族共计五百余人,被胡夏皇帝赫连定残忍杀害。这一事件不仅终结了乞伏暮末个人的命运,也标志着西秦作为一个独立政权的彻底覆灭。乞伏暮末的一生充满了动荡与悲剧色彩,他的统治虽然短暂,但对西秦历史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人物生平】
继位与任职 乞伏暮末,又名乞伏慕末,字安石跋,是河西鲜卑族的重要人物之一,出生于西秦王朝的皇室之家。他是西秦文昭王乞伏炽磐的次子。自幼聪慧好学,勤于经史,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治国之志。 在元熙元年(公元419年),乞伏暮末被正式立为太子,并兼任抚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等重要职务,这标志着他开始逐步承担起国家治理的重大责任。
元嘉五年(公元428年)五月,随着父亲乞伏炽磐的去世,乞伏暮末继承王位,成为西秦的新一代统治者。即位之后,他在国内颁布大赦令,以示新朝气象,并将年号更改为“永弘”(亦有史料记载为“永洪”)。 同年五月,乞伏暮末亲自主持了父亲乞伏炽磐的葬礼,将其安葬于武平陵,并追尊庙号为太祖,以表达对先王功绩的缅怀与敬仰。 在朝廷人事安排方面,乞伏暮末进行了大规模的官职调整。他任命右丞相乞伏元基为侍中、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以及录尚书事等多重要职,赋予其极高的权力以辅佐朝政。同时,他还提拔镇军大将军、河州牧乞伏谦屯为骠骑大将军,增强地方军事力量;征召安北将军、凉州刺史段晖担任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强化监察体系。 此外,乞伏暮末还对其叔父、右禁将军乞伏千年予以重用,任命他为镇北将军兼凉州牧,负责湟河地区的防务与治理。对于征北将军乞伏木弈干,则授予尚书令、车骑大将军等显赫职位,进一步巩固中央政权的核心团队。最后,他任命征南将军乞伏吉毗为尚书仆射兼卫大将军,确保内政外交事务的顺利运行。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乞伏暮末不仅稳固了自身的统治地位,也展现了他对国家治理的远见卓识和统筹能力。
击退北凉
北凉国主沮渠蒙逊在西秦乞伏炽磐去世之际,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迅速调动军队,将目标锁定为西秦所属的西平地区。然而,当沮渠蒙逊率领大军抵达西平城下时,西平太守却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勇气。他对沮渠蒙逊说道:“殿下若能先攻取乐都,那么西平必然会归附于您。倘若我因畏惧而投降,这样的将领也绝非英明君主所欣赏之人。”这番话不仅彰显了西平太守的忠诚与骨气,也让沮渠蒙逊意识到强攻西平并非明智之举。 于是,沮渠蒙逊果断改变战略,放弃对西平的进攻,转而挥师直奔乐都。与此同时,西秦相国乞伏元基闻讯后,立即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奔赴乐都进行救援。当乞伏元基的援军刚刚进入乐都城内,沮渠蒙逊的大军便已兵临城下,展开猛烈攻势。短时间内,乐都的外城便被攻陷,北凉军队切断了城内的水源供应,导致城中百姓和守军陷入极度饥渴之中,超过一半的人因此丧生。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东羌部落酋长乞提原本随乞伏元基一同前来救援乐都,但他却暗中与北凉军队勾结,企图从内部瓦解乐都的防御。他命令士兵从城墙上抛下绳索,协助北凉士卒攀爬登城。很快,百余名北凉士兵成功登上城墙,他们高声呐喊,点燃大火焚烧城门,试图一举突破防线。然而,面对如此危急的局面,乞伏元基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和无畏的勇气。他亲自率领身边的亲信将士,奋不顾身地迎击入侵者,经过一番殊死搏斗,终于将北凉军队击退,暂时保住了乐都的安全。
这场战役充分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策略、忠诚与背叛的复杂交织,同时也展现了各方将领在危机时刻的不同应对方式。无论是沮渠蒙逊的灵活调整,还是西平太守的坚定立场,亦或是乞伏元基的英勇反击,都为这段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请和北凉
西秦与北凉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充满着博弈与和解。最初,当乞伏炽磐身染重病时,他曾对继承人乞伏暮末语重心长地说道:“我离世之后,你若能保全现有的国土不被他人侵吞,就已经是非常出色的表现了。而沮渠成都作为沮渠蒙逊极为信任并重用之人,为了国家的稳定与长远发展,你应当将他送回北凉。” 基于这一遗命,在乞伏炽磐去世后,乞伏暮末派遣使者前往沮渠蒙逊所在的营帐,表明愿意归还沮渠成都,并请求双方能够达成和解。沮渠蒙逊权衡利弊后,接受了西秦方面的提议,随即撤军回国。同时,他还派遣使臣前往西秦,以吊唁的方式表达对故人的敬意。 乞伏暮末则准备了丰厚的礼物,护送沮渠成都返回北凉,此次任务由将军王伐亲自率领队伍护航。然而,尽管表面上看似和解,但沮渠蒙逊对西秦的举动依然心存疑虑。为了确保自身安全及利益,他命令恢武将军沮渠奇珍于扪天岭设下埋伏。最终,王伐及其所率领的三百骑兵不幸被擒,带回北凉。 事情并未就此结束。不久之后,沮渠蒙逊又派遣尚书郎王杼护送王伐返回西秦,并且赠送乞伏暮末一千匹战马以及众多珍贵的锦缎绫罗,以此作为友好姿态的进一步展现。同年七月,乞伏暮末派遣记室郎中马艾前往北凉进行回访,此举象征着两国关系在经历波折后逐渐走向缓和。 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当时各政权之间微妙的关系处理方式,也体现了在复杂局势下,不同势力如何通过外交手段谋求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对于现代观众而言,了解这些过往的故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古代政治智慧以及文化传承的价值所在。
责叔失城
在十月的时节,凉州地区发生了一件引人注目的事件。当时担任凉州牧的乞伏千年,因长期沉溺于酗酒之中,行为变得愈发暴虐无道,对公务更是置若罔闻,完全不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一情况引起了上级的高度重视。于是,乞伏暮末派遣使臣前往责备乞伏千年的失职行为。面对突如其来的问责,乞伏千年内心充满了恐惧,最终选择了逃离,投奔到了北凉。 鉴于此情况,乞伏暮末迅速做出应对决策,他任命自己的叔父、时任光禄大夫的乞伏沃陵为新的凉州牧,负责镇守湟河地区,以确保该地的稳定与安宁。 时间转至十二月,又一场激烈的冲突拉开帷幕。沮渠蒙逊再次将目标锁定在西秦,带领军队展开讨伐行动。北凉军一路行进至磐夷地带时,遭遇了由乞伏元基率领的一万五千名骑兵的顽强阻击。面对如此强大的阻力,沮渠蒙逊果断调整战略,率领部队回师攻打西平。与此同时,征虏将军出连辅政等人则迅速集结了两千名骑兵,火速赶往西平进行支援。
元嘉六年(公元429年),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出连辅政等人所率领的援军还在赶往西平的路上时,沮渠蒙逊已经率先攻陷了西平城,并成功活捉了西平太守,取得了这场战役的重要胜利。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展现了当时各方势力之间的复杂博弈,也凸显了战争中策略与速度的重要性。
安内攘外
公元429年的五月,北凉的沮渠蒙逊发兵讨伐西秦。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西秦国主乞伏暮末迅速作出部署:他命相国乞伏元基留守都城罕,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退守定连城,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激烈战斗。 然而,在这场战争中,西秦内部却出现了严重的叛乱情况。南安太守翟承伯等人突然发动叛变,占据罕谷,并公开响应北凉军队的进攻行动。尽管局势复杂多变,但乞伏暮末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果断出击,成功击溃了翟承伯所率领的叛军,并顺势推进至治城。 然而,就在乞伏暮末全力平定内乱之时,西安太守莫者幼眷也趁机起事,占据了川城并宣布背叛西秦政权。面对这一新的威胁,乞伏暮末不得不立即调转兵力,前往川城进行讨伐。然而,在这次战役中,西秦军队遭遇失败,被迫撤退回定连城重新调整战略。 与此同时,北凉的沮渠蒙逊大军已经完成了对西秦都城罕的包围。
为了进一步削弱西秦的实力,沮渠蒙逊还派遣自己的世子沮渠兴国率部攻打定连城。到了六月,乞伏暮末决定在治城展开反击,与沮渠兴国所率领的北凉军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交锋。最终,西秦军队取得了胜利,不仅成功击退了敌军,还生擒了北凉世子沮渠兴国。得知战败消息后,沮渠蒙逊迅速下令全军撤退。而乞伏暮末则抓住战机,亲自率领部队追击北凉军队,一直追赶到谭郊地区。 就在此时,吐谷浑可汗慕容慕也加入了这场战局。他派遣弟弟慕容没利延率领五千精锐骑兵,与北凉沮渠蒙逊的大军会师,共同向西秦发起联合进攻。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乞伏暮末展现了非凡的指挥能力。他命令辅国大将军段晖等人率军迎击敌人,在战场上给予北凉与吐谷浑联军沉重打击,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到了七月,沮渠蒙逊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世子被俘的问题。他派遣使臣携带三十万斛粮食前往西秦,希望能够赎回被俘的世子沮渠兴国。然而,乞伏暮末断然拒绝了这一请求。沮渠蒙逊无奈之下,只能改立沮渠兴国的弟弟沮渠菩提为新的世子。而乞伏暮末则将沮渠兴国留在身边,任命其为散骑常侍,并且将自己的妹妹平昌公主许配给他,以此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手段,彰显出他在处理复杂局势时的深思熟虑和权谋智慧。
诛杀宗室
乞伏暮末的弟弟乞伏殊罗,与他们的父亲乞伏炽磐的左夫人秃发氏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当乞伏暮末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采取措施,禁止了两人之间的往来。然而,乞伏殊罗对此感到十分害怕,于是他联合自己的叔父乞伏什夤,密谋杀害乞伏暮末。 在此过程中,秃发氏在宫内偷取了用于锁门的钥匙,但由于疏忽,拿错了钥匙。这一意外被守门人察觉,并迅速将此事报告给了乞伏暮末。乞伏暮末得知真相后,立刻展开行动,逮捕了所有与此事相关的党羽,并将他们全部处死。 随后,乞伏暮末决定对乞伏什夤施以鞭刑。然而,乞伏什夤却毫不畏惧地说道:“我欠你一条命,但我并不欠你这顿鞭打。”乞伏暮末听后大怒,下令将乞伏什夤开膛破肚,并将其尸体抛入黄河之中。 这一事件引发了严重的家族矛盾。乞伏什夤的同母兄弟乞伏白养和乞伏去列对此心生怨恨,不断表达不满情绪。乞伏暮末为彻底消除隐患,最终也将乞伏白养和乞伏去列杀死,以此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 这段历史展现了当时复杂的家族政治斗争以及残酷的权力争夺过程,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性中的挣扎与冲突。
焚城毁物
元嘉七年,即公元430年的十月,西秦面临着来自北凉日益严峻的军事压力。在这种危急关头,西秦国主乞伏暮末决定派遣使臣王恺与乌讷阗前往北魏寻求援助。北魏在权衡利弊之后,答应将当时仍处于大夏控制之下的平凉郡和安定郡封赐给乞伏暮末。 基于这一承诺,乞伏暮末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下令焚烧城邑,并捣毁了诸多珍贵的宝物,随后率领一万五千户部众,向东迁徙至战略要地——上邽。然而,就在他的大队人马行进至高田谷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内乱险些颠覆了他的计划。当时,北魏的给事黄门侍郎郭恒联合部分同伙,密谋劫持沮渠兴国并反叛西秦。但不幸的是,这一阴谋很快败露,乞伏暮末迅速采取行动,将郭恒处决,成功平息了这场内乱。 尽管如此,乞伏暮末的处境依然不容乐观。大夏国主赫连定得知乞伏暮末的大军即将发动进攻的消息后,立即调集军队进行抵抗。
面对大夏的强硬态度,乞伏暮末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固守南安,以图保存实力。然而,这一系列事件最终导致西秦的故土完全落入吐谷浑汗国之手。至此,西秦的国土被彻底分割,其国力也遭受了极大的削弱。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复杂的历史进程中,各方势力的博弈不仅影响了乞伏暮末的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整个西北地区的政治格局。从北魏到大夏,再到吐谷浑汗国,每一个决策都深刻地影响着历史的走向。而乞伏暮末的选择与行动,则成为这一时期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
羌人反叛
民族之间的纷争与融合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画卷。其中,发生在西秦时期的羌人反叛事件,是一段充满波澜壮阔情节的历史篇章。 十一月,南安地区的各羌族部落大约一万余人发动了对西秦政权的背叛行动。他们共同推举安南将军、督八郡诸军事、广宁太守焦遗作为他们的盟主,然而焦遗坚决拒绝了这一提议。面对这样的局面,羌族部众并未放弃,转而劫持了焦遗的同族侄子、长城护军焦亮,并将其立为盟主。随后,他们聚集力量,开始攻打南安城。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西秦统治者乞伏暮末迅速采取行动。他向氐王杨难当请求援兵,杨难当随即派遣将军苻献率领三千精锐骑兵火速赶往救援。两军会合后,共同反击各羌族部落军队的猛烈进攻。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羌军最终溃败,焦亮仓皇逃回广宁。乞伏暮末乘胜追击,率军进攻广宁,并亲自下达手令,命焦遗诛杀焦亮。 到了十二月,焦遗终于将焦亮斩首,并主动出城投降。乞伏暮末为了表彰焦遗在此事中的态度和表现,为其加封号,称为镇国将军。
与此同时,在另一处战场上,西秦略阳太守、弘农人杨显则献出了自己的郡城,选择投降大夏,从而改写了当地的势力格局。 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也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与合作。通过这些事件,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投降被杀
元嘉八年,即公元431年的正月,赫连定率领军队对西秦大将姚献发动了一场突然袭击。在这场战斗中,赫连定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精准的战略部署,成功地击溃了姚献所率领的部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一战不仅沉重打击了西秦的军事力量,也为接下来的攻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乘胜追击,赫连定随即派遣他的叔父、北平公赫连韦伐,带领一支规模达一万人的强大军队,向由乞伏暮末据守的南安城发起进攻。当时,南安城内正遭受着严重的饥荒,城中的情况极为惨烈,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悲惨景象。面对如此困境,西秦内部也开始出现动摇。西秦侍中、征虏将军出连辅政,侍中、右卫将军乞伏延祚,以及吏部尚书乞伏跋跋等人,纷纷逃离南安城,选择向大夏投降。
在内外交困之下,乞伏暮末已经走投无路,他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用一辆载着空棺材的车辆出城,象征性地表达自己的投降之意。至此,西秦宣告灭亡。 随后,赫连韦伐将乞伏暮末与沮渠兴国一同押送至上邽。然而,在这场变局中,西秦太子司直焦楷却并未随波逐流。他带着深深的悲痛逃往广宁,并对其父亲焦遗哭诉道:“您一直以来都深受朝廷的信任与重用,担任藩镇要职,统领一方。如今国家面临覆灭的危机,您怎能不挺身而出,率领众人首倡大义,铲除敌寇,以报效国家?”焦遗听后沉思良久,回答道:“如今主上已经落入敌手,我并非那种贪生怕死之人。但如果我们贸然派兵追击,很可能会加速主上的死亡。因此,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挑选一位贤能的王族成员,扶持他继承王位,重新凝聚人心。然后,我们再组织力量进行讨伐,或许还有挽回局势的希望。” 于是,焦楷依照父亲的建议,在广宁修筑高台,召集各方部众举行盟誓仪式。短短二十天内,竟有一万余人响应号召,前来归附。然而,就在形势逐渐明朗之际,不幸的消息传来——焦遗因病去世。失去了父亲的支持,焦楷感到独木难支,最终决定率领部下投奔北凉。
同年六月,赫连定下令处决了乞伏暮末以及西秦皇族中的五百余人。这一残酷的行动彻底终结了西秦的历史,同时也标志着大夏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那个时代战争的残酷与复杂,也反映了忠义与权谋之间的激烈碰撞。
当初,西秦尚书、陇西人辛进曾跟随乞伏炽磐前往陵霄观游览。在游赏过程中,辛进用弹弓射击飞鸟,却意外误伤了乞伏炽磐之子乞伏暮末的母亲,导致她的容貌受到损伤。 时光流转,当乞伏暮末继位成为君主后,他询问母亲面部受伤的缘由。他的母亲如实讲述了当年的事情经过。得知真相后的乞伏暮末怒不可遏,认为这一过失无法容忍。于是,他下令将辛进及其五族内的二十七名亲属全部处斩,以泄心头之愤。 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古代社会对尊卑秩序的严格遵守,也反映了当时家族连坐制度的残酷性。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权力与复仇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个人行为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这不仅是对当事人的警示,也是对后世的一种深刻反思。
【史书记载】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一》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二》
《晋书·卷一百二十五·载记第二十五》
《魏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