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渠安周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南北朝
民族族群:匈奴族
生卒:?--460年
本名:沮渠安周
在位时间:444年-460年)
年号:承平(443年-460年)沿用沮渠无讳第二个年号
籍贯临松匈奴(今甘肃张掖)
个人简介
沮渠安周(?~460年),复姓沮渠,出生于张掖临松(今甘肃省张掖市),是匈奴族的重要历史人物。他活跃于十六国时期,曾担任高昌北凉的末代国君(444年~460年在位)。作为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的儿子,以及北凉哀王沮渠牧犍和河西王沮渠无讳的弟弟,沮渠安周的一生充满了动荡与挑战。 早年间,为了巩固家族与北魏之间的关系,沮渠安周曾以质子的身份前往北魏,并在那里担任了乐都太守一职。然而,随着局势的变化,北魏太武帝攻破姑臧后,他不得不带领部众逃离,辗转投奔吐谷浑,以此暂避风头。
太平真君二年(441年),沮渠安周率军进攻鄯善,虽然此次军事行动未能取得完全胜利,但仍然对鄯善王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迫使鄯善国王比龙流亡他乡。此后,他逐渐将势力范围扩展至高昌地区,在此地建立根据地,延续了北凉政权的生命力。
太平真君五年(444年),沮渠安周正式继位成为北凉国君。继位之初,他果断采取措施,剥夺了侄子沮渠乾寿的兵权,从而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了寻求外部支持,他选择投靠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并因此被封为凉州刺史、河西郡王。这一策略不仅提升了他在中原地区的声望,也为北凉政权争取到了一定的喘息空间。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沮渠安周再次展现其军事才能,成功攻取车师城,进一步巩固了北凉在西域的影响力。 然而,命运多舛的北凉最终未能逃脱灭亡的命运。
和平元年(460年),柔然部队大举进攻高昌,沮渠安周因寡不敌众而战败被杀。至此,高昌北凉宣告灭亡,结束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短暂却辉煌的一段篇章。 沮渠安周的一生,既是对家族荣光的守护,也是在乱世中不断挣扎求存的真实写照。他的故事,为我们了解十六国时期的复杂政治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沮渠安周是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的儿子,同时也是北凉哀王沮渠牧犍(即沮渠茂虔)以及河西王沮渠无讳的弟弟。他的一生与北凉政权的命运紧密相连,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出使为质
义和元年(公元431年)八月初七日,沮渠蒙逊为了巩固北凉与北魏之间的关系,派遣自己的儿子沮渠安周前往北魏充当人质。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北凉在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下对联盟的重视,也反映了沮渠蒙逊作为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通过将儿子送往北魏,他试图以家族利益为代价换取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继承父志
义和三年(公元433年),沮渠蒙逊病逝,其兄长沮渠牧犍继位成为北凉的新君主。新王即位后,立即任命沮渠安周担任乐都太守一职。乐都是北凉的重要军事据点之一,地理位置极为关键。沮渠安周被委以此重任,既表明了沮渠牧犍对其能力的信任,也显示了他在家族中的重要地位。 ### 国破家亡 然而,北凉的命运并未因此而改变。
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魏发动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成功攻陷了北凉的都城姑臧。面对强大的敌人,沮渠牧犍最终选择投降,标志着北凉政权的正式灭亡。在这场灾难中,沮渠安周并没有随同其他成员一同被俘,而是采取了更为果断的行动——他向南逃往吐谷浑,暂时避开了战乱的锋芒。 当北魏镇北将军封沓率军进攻乐都时,沮渠安周早已离开此地。封沓虽未能抓获他,却仍从乐都掳掠了数千户居民后凯旋而归。此次事件进一步加剧了北凉残余势力的分散与混乱。 ### 投靠盟友 在逃亡过程中,沮渠安周向吐谷浑王慕利延透露了北魏军队攻克凉州的消息。得知这一情况后,慕利延深感恐惧,担心自己也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于是,他迅速率领部众向西撤退,穿越沙漠以求自保。与此同时,沮渠安周则继续他的流亡之路,最终抵达敦煌,与哥哥沮渠无讳等人会合。兄弟二人共同谋划复兴大业,尽管前路艰难,但他们始终未曾放弃对故土的眷恋与责任。 综上所述,沮渠安周不仅是北凉皇室的重要成员,更是一位历经风雨、充满韧性的历史人物。他的经历折射出那个时代诸侯割据、战火纷飞的残酷现实,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进攻鄯善
太平真君二年,即公元441年的十一月二十二日,北魏军队成功攻克了酒泉这一战略要地,对敦煌形成了直接的军事威胁。在此背景下,沮渠无讳面临着严峻的局面:一方面,军中粮食供应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他深知北魏兵力的强大,难以与之正面抗衡。在这种困境下,沮渠无讳决定采取迂回策略,计划向西穿越沙漠,以开辟新的生存空间。为此,他派遣沮渠安周率领五千精锐部队向西进发,目标直指鄯善国。 鄯善国王比龙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敌军时,最初曾有投降的打算。然而,恰在此时,北魏的使臣抵达鄯善,极力劝说比龙坚守城池并组织抵抗。在北魏使臣的鼓励和支持下,比龙最终选择抵抗,并积极部署防御力量。 沮渠安周率领的部队对鄯善发动了多次猛烈进攻,但均未能突破其坚固的防线。由于久攻不下,沮渠安周不得不调整战略,从主动进攻转为防守态势,退守已占据的东城地区,以稳固现有成果并等待进一步的机会。
建立高昌北凉
太平真君三年(公元442年)四月,历史上发生了一段波澜壮阔的迁徙与征战事件。当时,沮渠无讳率领着一万多家族,毅然放弃了敦煌这一富饶之地,踏上了西行的征程,计划与他的兄弟沮渠安周会合。然而,在沮渠无讳尚未抵达目的地之前,鄯善地区的统治者比龙因惧怕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仓皇率领部众向西逃窜至且末。在此情况下,比龙的嫡长子选择向沮渠安周投降,从而避免了进一步的冲突。 随后,沮渠无讳顺利占据了鄯善地区,但他的军队在穿越沙漠地带时遭遇了极大的困难。由于水源匮乏,士卒中因干渴而亡的人数超过了半数,这无疑是对沮渠无讳及其部众的一次严峻考验。
他们并未因此停下脚步。同年九月,沮渠无讳继续推进,成功占领了高昌,并在此地建立了著名的高昌北凉政权,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在此之前,高昌太守阚爽正面临唐契的猛烈攻击。得知沮渠无讳即将到达鄯善的消息后,阚爽迅速派遣使者前去假装投降,企图利用沮渠无讳与唐契之间的矛盾,让双方互相消耗实力。然而,事态的发展却超出了阚爽的预料。沮渠无讳留下沮渠安周驻守鄯善,自己则率军从焉耆的东北方向直逼高昌。恰在此时,柔然部落突然袭击并杀害了唐契,使得原本的战略布局彻底被打乱。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阚爽决定抗拒沮渠无讳的进攻。
沮渠无讳手下的一员大将兴奴巧妙设局,制造假象迷惑了阚爽。最终,阚爽的城邑惨遭屠戮,他本人也不得不投奔柔然以求庇护。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事件,不仅展现了当时各方势力之间激烈的角逐,也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格局的动荡与变迁。
兄死继位
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六月,北凉政权的重要人物沮渠无讳去世,其弟沮渠安周继位成为新的统治者。沮渠安周继位后不久,便夺取了哥哥沮渠无讳之子沮渠乾寿所统率的军队。这一动荡局势被焉耆部落首领车伊洛察觉,他抓住机会派人前去游说沮渠乾寿。最终,沮渠乾寿率领其部下五百多户人家投奔了北魏。 同年九月十二日,南朝宋皇帝宋文帝刘义隆颁布诏令,正式任命沮渠安周为使持节、散骑常侍,并授予他都督凉河沙三州诸军事的职权,同时兼任西域戊己校尉、凉州刺史以及河西王等重要职务。这一举措表明南朝宋对北凉地区的重视以及希望通过册封来稳固边疆局势的战略意图。
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焉耆部落首领车伊洛率军西进袭击焉耆地区,但为了确保后方安全,他留下自己的儿子车歇驻守车师城。然而,沮渠安周却趁此机会联合柔然军队从小路秘密偷袭车师城,成功攻克了这座重要的军事要塞。车歇在城破之后迅速撤离,逃往父亲车伊洛所在的地点。父子二人随后重新集结残余兵力,退守焉耆镇以图东山再起。
太安五年(公元459年),沮渠安周派遣使者向南朝宋进献地方特产,以此表达对南朝宋朝廷的臣服与友好态度。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当时南北政权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也反映了北凉政权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巩固自身地位的努力。 以上历史事件充分展现了南北朝时期各方势力之间的博弈与互动,同时也揭示了西域地区在当时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地位。这些详细的历史记录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边疆治理及民族融合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身死灭国
和平元年,即公元460年,这一年的历史舞台上发生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件。柔然部落经过精心筹备与长途跋涉,成功攻克了高昌地区。在这场战役中,沮渠安周被杀,这一结果直接导致了高昌北凉政权的覆灭。这一历史转折不仅改变了当地的统治格局,也对后续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昌北凉政权的灭亡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为新的历史篇章拉开了序幕。
沮渠安周与兄长沮渠无讳一同占据鄯善、高昌,建立高昌北凉政权,沮渠无讳去世后,沮渠安周继位,又攻克了车师城。
《魏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
《宋书·卷九十八·列传第五十八》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二至一百二十九
宋文帝刘义隆:“才略沉到,世笃忠嶷,统承遗业,民众归怀。虽亡士丧师,孤立异所,而能招率残寡,攘寇自今,宜加荣授,垂轨先烈。
【家族成员】
祖父:沮渠法弘,狄地王、前秦中田护军。
祖母:车氏(车太后)。
父亲:沮渠蒙逊,北凉武宣王
兄弟:
1.沮渠政德
2.沮渠兴国
3.沮渠菩提
4.沮渠牧犍,字茂虔,北凉哀王
5.沮渠奚念
6.沮渠无讳,北魏酒泉王
7.沮渠安周,北魏河西王
8.沮渠宜得,又名沮渠仪德
9.沮渠秉,北魏东雍州刺史
10.沮渠董来
姐妹:兴平公主:嫁北魏太武帝拓跋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