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安王拓跋余



452年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南北朝

全名:拓拔余
字:可博真
谥号:隐王
封号:吴王、南安王(即位前)、南安王(复称)
年号:永(承)平,452年二月 - 452年十月
民族族群:鲜卑族
出生地:代郡平城(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

主要成就:北魏王朝第四位皇帝
生卒:?--452年
逝世地:东庙(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
在位时间:452年二月 - 452年十月
前 任:北魏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焘
继任:北魏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濬

陵墓:


个人信息

       拓跋余(生卒年不详,去世于公元452年),字可博真,出生于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是鲜卑族的重要人物。他是北魏王朝的第四位皇帝——敬寿帝(公元452年在位),同时也是太武帝拓跋焘的儿子,景穆帝拓跋晃的异母弟弟,其生母为闾左昭仪。

       封王经历与即位背景:  早在太平真君三年(公元442年),拓跋余便被封为吴王。至正平元年(公元451年),他的封号更改为南安王。正平二年(公元452年),中常侍宗爱谋逆,弑杀了当时的太武帝拓跋焘。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后,拓跋余被推举为新帝,正式登基称帝,并定年号为“永平”(也有史料记载为“承平”)。 然而,拓跋余深知自己登上帝位的过程并不光明正大,因此在即位初期,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大肆赏赐朝廷重臣,希望通过物质上的慷慨来收买人心。然而,这种做法却导致国家财政迅速枯竭,国库几乎被挥霍一空。

       在位期间的表现 :拓跋余在位期间,生活奢靡无度,尤其沉迷于酗酒和声色犬马之中。他对野外狩猎有着极大的兴趣,常常不顾礼法地频繁出入宫廷之外,毫无节制。不仅如此,他还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即便边境告急、战事连连,他也未曾积极组织救援或采取有效措施,这使得百姓对其统治极为不满。 同时,他将朝政大权交予宦官宗爱。宗爱借此机会专横跋扈,不仅掌控了三省事务,还负责皇家的安全保卫工作。他随意召见公卿大臣,权力之大令人侧目,整个朝廷上下无不因他的专断而感到恐惧。 随着时间推移,拓跋余逐渐对宗爱产生了疑虑,认为对方可能有篡权之心。于是,他开始秘密策划夺回权力的行动。然而,这一举动最终激怒了宗爱。永平二年(公元452年),宗爱利用拓跋余祭祀宗庙的机会,指使小黄门贾周将其杀害。

        身后之事:  拓跋余遇害后,其侄子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继承皇位。新帝继位后,立即下令诛杀宗爱及参与谋害先帝的贾周等人,以肃清叛乱势力。随后,拓跋余被以诸侯王的礼仪安葬,谥号为“隐”。 总的来说,拓跋余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从意外登基到惨遭杀害,他的统治时间虽短,但却深刻反映了当时北魏政权内部的复杂斗争以及宦官专权所引发的政治危机。这段历史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古代皇权更迭与政治博弈的重要参考。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

         拓跋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儿子,其母为闾左昭仪。他自幼便生活在皇家的光环之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与培养,为日后承担国家重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太平真君三年(公元442年)十月初六这一天,太武帝正式册封年仅十余岁的拓跋余为吴王。这一封号不仅是对拓跋余身份的认可,也象征着他未来将在北魏的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到了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南朝宋辅国将军萧斌率军侵犯北魏济州,宁朔将军王玄谟则攻打北魏重镇滑台。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太武帝亲自率领大军南征,以抵御南朝宋的进犯。与此同时,他安排皇太子拓跋晃北伐柔然,并屯兵于大漠之南,而将留守京城的重任交给了吴王拓跋余。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太武帝对拓跋余的信任,也彰显了他在国家治理中的关键地位。 正平元年(公元451年)十二月,太武帝改封拓跋余为南安王。这一新的封号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宗室中的地位,也为他日后的登基埋下了伏笔。 -

 

被立为帝

          正平二年(公元452年),北魏朝廷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变故。三月初五日(《资治通鉴》记载为二月),中常侍宗爱因不满太武帝的某些政策或个人恩怨,竟悍然弑杀了这位一代雄主。这一事件震惊朝野,使整个北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之中。 太武帝驾崩后,尚书左仆射兰延、侍中和疋以及侍中薛提等人暂时隐瞒了这一消息,试图稳定局势。然而,在继位人选的问题上,各方意见产生了严重分歧。兰延与和疋认为,太子拓跋晃之子拓跋濬年纪尚幼,难以承担皇帝之责,因此提议拥立太武帝第三子东平王拓跋翰为帝。为此,他们秘密召秦王拓跋翰入宫,并将其安置在一个隐秘之处。 然而,薛提却持不同意见。他认为,拓跋濬身为嫡亲皇孙,理应继承大统,不应轻易废黜。于是,他提出应当另觅贤能之人作为国君。双方争论不休,迟迟未能达成一致。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宗爱得知了他们的计划。他深知自己早已得罪太子拓跋晃及其家族,同时对秦王拓跋翰也心怀芥蒂,唯独与南安王拓跋余关系密切。于是,他果断采取行动,秘密将拓跋余迎入宫中,并从中宫小门带入后宫。随后,宗爱假借赫连皇后的名义,召见兰延等人入宫商议大事。 兰延等人并未察觉其中的阴谋,纷纷前往宫中。然而,当他们进入宫内时,早已被宗爱事先安排好的三十名武装宦官埋伏起来。这些宦官迅速将兰延等人制服并当场处决。紧接着,宗爱又下令杀害了秦王拓跋翰,彻底扫清了拥立拓跋余道路上的一切障碍。 最终,宗爱成功拥立拓跋余为帝。新帝即位后,宣布大赦天下,并改年号为“永平”(或作“承平”)。为了表彰宗爱的功劳,拓跋余授予他大司马、大将军、太师等显赫官职,同时让他总督中外诸军事,兼任中秘书,并封为冯翊王。这一系列举措使得宗爱权倾朝野,成为北魏实际的权力核心。

 

被杀追谥

        尽管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位,但拓跋余内心始终充满不安。他深知自己并非按照长幼顺序继位,因此试图通过极为优厚的赏赐来收买人心,以稳固自己的统治。然而,这种做法却导致国库迅速耗空,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便让国家财政陷入困境。 除此之外,拓跋余本人性格放纵,喜好饮酒作乐,沉迷声色犬马,尤其热衷于外出狩猎。他的行为毫无节制,常常不顾及礼仪规范,甚至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边境告急之时,他既不出兵救援,也不积极应对,致使百姓深受其害,怨声载道。 另一方面,宗爱自从拥立拓跋余之后,便牢牢掌控了朝政大权。他身居宰相高位,总管三省政务,还负责皇家的安全事务。他随意召唤公卿大臣,专横跋扈,气焰嚣张,逐渐引发了朝野上下对其的不满。许多人担心,宗爱可能会效仿历史上赵高、阎乐等人篡夺皇权,给国家带来更大的灾难。 拓跋余对此深感忧虑,开始怀疑宗爱是否会对自己的皇位构成威胁。他暗中谋划削夺宗爱的大权,但这一举动很快被宗爱察觉。愤怒的宗爱决定先发制人。 永平二年(公元452年)十月初一日,宗爱利用拓跋余祭祀宗庙的机会,派小黄门贾周等人在夜晚潜入宫中,将拓跋余杀害。

           这一事件再次令北魏陷入动荡。 拓跋余死后,殿中尚书长孙渴侯与尚书陆丽迅速联合,共同拥立拓跋濬为帝,是为文成帝。新帝即位后,立即下令诛杀宗爱、贾周等人,对他们施以极刑,并灭其三族,以此警示群臣不得再有异心。 为了安抚人心,文成帝以诸侯王的礼仪安葬了拓跋余,并追谥其为“隐王”。尽管拓跋余的统治时间短暂且充满争议,但他的一生无疑是北魏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经历也反映了当时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

 


【史书记载】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六》
《魏书·卷四下·帝纪第四》 
《魏书·卷十八·列传第六》 
《魏书·卷九十四·列传阉官第八十二》 
《北史·卷十六·列传第四》

 

【历史评价】
魏收《魏书》:“尤好弋猎,出入无度。边方告难,余不恤之,百姓愤惋,而余晏如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又好酣饮及声乐、畋猎,不恤政事。

【家族成员】

祖父:道武帝.拓跋珪
祖母:宣穆皇后,刘氏

祖父:明元帝.拓跋嗣
祖母:明元密皇后.杜氏

父亲:太武帝拓跋焘
母亲:闾左昭仪
兄弟:
1.景穆帝拓跋晃
2.晋王拓跋伏罗
3.东平王拓跋翰
4.临淮宣王拓跋谭
5.广阳简王拓跋建
6.拓跋小儿
7.拓跋猫儿
8.拓跋真
9.拓跋虎头
10.拓跋龙头
姐妹:
1.南安公主
2.上谷公主

【其他阅读】
=======

拓跋余~南北朝北魏第四位皇帝452年二月 至 452年十月

2025年5月13日 11:18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南北朝    北魏    拓跋余~南北朝北魏第四位皇帝452年二月 至 452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