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刺史刘义宣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南北朝.南朝.宋
全名:刘义宣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建康
年号:建平(454年二月—六月)
生卒:415年~454年8月4日
主要成就:讨平刘劭叛乱
官职:丞相、荆州刺史等
爵位:竟陵王→南谯王→南郡王
个人简介
刘义宣(415年-454年8月4日),是南朝宋宗室的重要成员,同时也是历史上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宰相。他是宋武帝刘裕的第六子,与少帝刘义符、文帝刘义隆为异母兄弟。 刘义宣在年轻时便被封为竟陵王。在其兄文帝刘义隆执政期间,他历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徐州刺史、兖州刺史、江州刺史、南徐州刺史以及荆州刺史等。凭借卓越的政绩和军事才能,他逐步晋升至司空之位,并被改封为南谯王。刘义宣在荆州镇守长达十年之久,在此期间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同时也奠定了其在地方上的强大影响力。
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刘劭发动叛乱,弑杀文帝刘义隆。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刘义宣迅速站出来“首创大义”,积极组织力量讨伐刘劭。他联合其他势力共同拥立孝武帝刘骏即位,为稳定国家局势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孝武帝登基后,刘义宣被授予丞相、录尚书事、扬州刺史等显赫职位,并改封为南郡王。然而,尽管受到重用,刘义宣却不愿离开荆州这一战略要地,坚持以丞相身份留镇荆州,同时还兼任湘州刺史,继续掌控着南方的重要区域。 随着时间推移,刘义宣逐渐萌生异心。他认为自己手握强兵,占据重镇,足以与朝廷分庭抗礼。于是,在孝建元年(454年),他联合荆州、江州、豫州、兖州四州的力量,公然起兵反对孝武帝,试图夺取中央政权。然而,这场叛乱并未取得预期成果。刘义宣率领的军队在梁山洲遭到朝廷大军的猛烈反击,最终惨败而归。战败后的刘义宣仓皇逃回荆州,但由于连番失利,他的胆气尽失,意志也变得消沉,导致军心涣散,部下纷纷离他而去。 不久之后,新任荆州刺史朱修之奉命讨伐刘义宣。最终,这位曾经权倾一时的宗室亲王被朱修之诛杀,享年四十岁。刘义宣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从显赫一时到落得身死名灭的结局,既反映了个人野心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也折射出南朝宋初期复杂的权力斗争格局。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刘义宣是宋武帝刘裕的第六子,其生母为孙美人。他与少帝刘义符、文帝刘义隆虽同为武帝之子,但却是异母兄弟。刘义宣身长七尺五寸,腰围十围,不仅身材魁梧,而且皮肤白皙,相貌俊美,令人印象深刻。然而,由于天生舌短,他在言语表达上略显迟钝,但这并未影响他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早年仕途经历
元嘉元年(424年):初封竟陵王 在元嘉元年(424年),刘义隆即位成为宋文帝后,作为皇弟的刘义宣被封为竟陵王,食邑五千户。同时,他还被任命为右将军(《资治通鉴》记载为左将军),并驻守石头城(位于今江苏南京清凉山一带)。石头城不仅是国都建康的重要军事要塞,更是拱卫京城的关键所在。当时,刘义宣年仅十二岁,便已肩负起如此重任,足见其家族对他的重视与期待。
元嘉七年(430年):迁任徐州刺史 到了元嘉七年(430年),刘义宣的职务再次调整,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徐兖青冀幽五州诸军事,并兼任徐州刺史(《资治通鉴》记载为南徐州刺史)。尽管按照惯例,徐州刺史应当驻扎彭城(今江苏徐州),但刘义宣却始终留在石头城,未真正前往徐州履任。
元嘉八年(431年):遥领南兖、兖州刺史 元嘉八年(431年),刘义宣再度调职,改任都督南兖、兖州刺史。这一次,他依然采取“遥领”的方式,即名义上担任地方长官,但实际上并未离开石头城赴任。
元嘉九年(432年):晋升中书监 元嘉九年(432年),刘义宣的官职进一步提升,被授予中书监一职,同时进拜中军将军、散骑常侍,并获赐鼓吹一部。这一系列荣誉象征着朝廷对他的高度认可,也标志着他在政治地位上的显著提升。
元嘉十年(433年):改封南谯王 元嘉十年(433年),因竟陵一带蛮族问题日益严重,刘义隆决定将刘义宣改封为南谯王,并令其继续镇守石头城。此举既是对蛮族事务的重新布局,也是对刘义宣能力的信任体现。
转任江州刺史
元嘉十三年(436年),刘义宣再次迎来职务变动,被任命为都督江州及豫州西阳、晋熙、新蔡三郡诸军事,同时担任镇南将军、江州刺史。江州地处长江中游,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刘义宣在此期间负责维护当地秩序,巩固南方边疆的安全。
刘义宣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少年时期的初露锋芒到成年后的屡次升迁,他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均展现出非凡的才能。无论是留守石头城还是远赴江州,他始终以忠诚和勤勉的态度履行职责,为南朝宋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出镇荆州
荆州位于建康的上游,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这里土地辽阔,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兵力雄厚,自东晋以来便一直是南朝的战略重镇。宋武帝刘裕在位时曾留下遗命,规定让自己的诸子依次担任荆州刺史,以确保这一要地的稳定与繁荣。 刘义隆即位前曾亲自镇守荆州,深知其重要性。登基后,他亲政期间先后任命了自己的四弟彭城王刘义康、五弟江夏王刘义恭以及堂兄临川王刘义庆为荆州刺史。尽管刘义庆并非武帝的亲生子,但在宗室中享有很高的声望,并且他的嗣父刘道规对国家有卓越贡献,因此在刘义恭之后,刘义庆也被委以重任,接掌荆州。
元嘉十六年(439年),刘义庆被调任江州刺史,荆州刺史一职由此空缺。按照武帝的遗命,此时应由排行第六的刘义宣接任荆州刺史之职。然而,刘义隆认为刘义宣才能平庸,不足以胜任镇守荆州的重任,于是越过了刘义宣,改而任命七弟衡阳王刘义季为荆州刺史。随后,刘义宣则接替刘义季的原职,担任都督南徐州军事、南徐州刺史,并晋升为征北将军。会稽公主多次向刘义隆进言,力荐刘义宣出任荆州刺史,但未获采纳。
元嘉十八年(441年),刘义宣与南兖州刺史刘义庆一同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荣誉职位,彰显了他们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元嘉二十一年(444年),经过深思熟虑,刘义隆最终决定任命刘义宣为荆州刺史,并加封都督荆雍益梁宁南北秦七州诸军事及车骑将军的头衔。为了确保刘义宣能够妥善治理荆州,刘义隆还特意通过中诏告诫他,要求他在任期间勤勉尽责,避免因管理不当而招致外界的批评。刘义宣到任后,果然不负众望,积极进取,将各项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使得荆州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得到了良好的修复和发展。
元嘉二十四年(447年),荆州境内南郡临沮一带发生了当阳蛮族的叛乱事件。面对这一危机,刘义宣果断派遣中兵参军王谌率兵平定叛乱,成功恢复了当地的安宁。次年(448年),刘义宣因功绩显著,被晋升为司空、侍中,并兼任南蛮校尉,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魏大举南侵,局势一度紧张。刘义宣担心魏军可能会进攻荆州,计划从治所江陵撤退至上明(位于长江以南,今湖北松滋一带)。不过,由于魏军最终退兵,刘义宣的撤退计划未能实施。对此,刘义隆专门下诏斥责刘义宣,强调他应当专注于治理政务,而不是轻易抱有逃避敌人的想法。这一事件也反映出当时荆州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刘义隆对荆州刺史职责的高度重视。
讨平刘劭
(宋刘骏讨刘劭之战)
公元453年,正值元嘉三十年。这一年,宋文帝刘义隆对朝廷人事进行了一次重要调整,他任命自己的弟弟刘义宣为司徒、中军将军以及扬州刺史,同时让次子始兴王刘濬接掌荆州,负责这一地区的政务与军事事务。然而,就在同年二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打破了朝廷的平静。太子刘劭在刘濬的支持下秘密策划了一场针对皇帝的行动,最终成功弑父篡位,这一事件被后世称为“元凶之乱”。
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刘劭对外宣称其父刘义隆是被奸臣徐湛之和江湛所害。 此时,刘义宣尚未来得及前往扬州赴任,仍驻守在江陵。为了稳住这位手握重兵的叔父,刘劭迅速采取行动,授予刘义宣中书监、太尉等高位,同时保留了他原有的司徒和侍中职位,意图通过加官晋爵来笼络其心。 然而,刘劭的阴谋很快被揭露。当时担任雍州刺史的臧质,从建康的家人处得知了刘劭弑父的真实情况。他立即派人将这一消息通报给刘义宣,并果断起兵南下,亲自赶往江陵与刘义宣会合。面对刘劭的背叛行为,刘义宣毫不犹豫地宣布起兵讨伐逆贼,并派遣使者前往位于荆雍下游的江州(今江西九江),通知江州刺史、武陵王刘骏共同参与平叛行动。随后,豫州刺史刘遵考、司州刺史鲁爽、青州刺史张永以及益州刺史刘瑀等人也纷纷响应刘义宣的号召,举兵支持讨伐刘劭的正义之举。
与此同时,刘骏也在荆州发布檄文,公开宣布起兵讨逆的决心。作为刘劭、刘濬之外最为年长的皇子,刘骏不仅拥有强大的宗室背景,还总领着沿江征伐群蛮的各路兵马,在宗室成员中具备极高的威望和号召力。因此,他自然成为了讨逆军的实际领导者。在刘义宣的安排下,参军徐遗宝率军协同刘骏东进,直逼建康。而原本打算拥立刘义宣以便掌控大权的臧质,见刘义宣已明确支持刘骏,只得放弃自己的计划,转而加入刘骏的阵营,一同向东进军。
四月,讨逆军抵达建康城南的新亭,先后两次击败刘劭的军队,迫使他退守台城。在此关键时刻,沈庆之、柳元景等将领纷纷提议拥戴刘骏即位,以稳定局势。江夏王刘义恭也上表劝进,表示全力支持刘骏登基。于是,刘骏在新亭正式称帝,历史上称之为宋孝武帝。
五月,讨逆军成功攻入台城,将刘劭擒获。而刘濬则在南逃途中被刘义恭捕杀。最终,刘骏下令处决了刘劭及其四个儿子,同时也诛杀了刘濬的三个儿子,彻底平定了这场因刘劭弑父篡位而引发的动乱,恢复了国家的秩序与安定。
密谋起兵
刘骏即位之后,对刘义宣给予了极高的礼遇与封赏。他任命刘义宣为中书监,同时授予其都督扬豫二州、丞相、录尚书六条事以及扬州刺史等多重职务,并且赐予了羽葆、鼓吹等仪仗和班剑武士四十人,以彰显尊荣。随后,刘骏又将刘义宣改封为南郡王。然而,刘义宣上表极力推辞,表示不愿调任至扬州任职。于是,刘骏只得重新调整安排,改授刘义宣为丞相、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以及荆湘二州刺史,允许他继续镇守荆州。
在这一时期,荆州的长史张畅、司马竺超民、谘议参军蔡超等人也因功绩卓著而受到了相应的封赏。 刘义宣主政荆州长达十年之久,在他的治理下,荆州地区财富充盈、兵力强盛。特别是在讨伐刘劭的战争中,刘义宣更是立下了“首创大义”的赫赫战功,因此深得刘骏的信任与优待。无论刘义宣提出何种要求,刘骏几乎无不允准。然而,随着权势的增长,刘义宣逐渐变得自负起来。他自恃平定叛乱有功,在荆州镇守期间表现得专横跋扈,对于朝廷下达的诏令,凡不合己意者一概不予遵行,对待刘骏的态度也多有不敬之举。
此时,臧质已被调任江州刺史,他察觉到刘义宣与朝廷之间的微妙关系,遂趁机秘密写信给刘义宣,称“功高震主,鲜有全者”,以此诱导刘义宣起兵反叛。此后,臧质更派遣自己的儿子臧敦亲自前往江陵,进一步劝说刘义宣举兵造反。 刘义宣与臧质不仅是表兄弟,还结成了儿女亲家,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信任基础。因此,面对臧质的怂恿,刘义宣内心有所动摇。与此同时,蔡超、竺超民等人也纷纷劝说刘义宣起兵,企图借此获取更大的权势与富贵。
而在此期间,刘骏的行为却更加激化了矛盾——他私德败坏,竟与留在京城中的刘义宣的女儿们发生了淫乱之事。这一丑闻传至荆州后,彻底激怒了刘义宣。 最终,刘义宣决定秘密筹备战船与兵甲,并致信豫州刺史鲁爽和兖州刺史徐遗宝,约定于孝建元年(454年)秋季共同举兵反叛。
叛乱失败
(宋平刘义宣之战)
公元454年,即孝建元年的二月,鲁爽接到了刘义宣约定起兵日期的书信。然而,由于鲁爽当时酒醉误事,未能按照计划行事,反而在当日便仓促起兵叛乱,并推举刘义宣为天子,还特意送去了象征天子身份的舆服。刘义宣得知这一消息后感到十分惊愕,但由于谋反之事已经败露,他不得不与臧质匆忙起兵响应。与此同时,徐遗宝也宣布举兵造反,并派遣军队南下攻打徐州。
不久之后,刘义宣自封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并发布檄文,向四方州郡寻求支持。他命令参军刘谌之先行赶赴寻阳与臧质会合,随后又安排自己的第八子刘慆留守江陵,而他自己则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向东进发至江州。当时荆州军战船连绵数百里,声势浩大,气势汹汹。 此时,刚刚即位不到一年的刘骏听闻荆州、江州、兖州、豫州四州联合反叛的消息后,内心极为惶恐,甚至一度萌生了投降让位的想法。但幸得竟陵王刘诞极力劝阻,最终坚定了平定叛乱的决心。于是,刘骏迅速调派将领,分兵抵御来自上游(荆州、江州)和江北(兖州、豫州)的叛军。
在此期间,雍州刺史朱修之派遣使者入朝表示忠于朝廷,并因此被任命为新的荆州刺史。得知朱修之拒绝支持自己后,刘义宣立即命鲁秀分兵北上进攻雍州。然而,朱修之早已截断马鞍山道以阻止荆州军北进,迫使鲁秀无奈退回江陵。 当刘义宣抵达寻阳时,与臧质顺利会师,随即决定以臧质为前锋顺江而下,直逼建康。然而,在此之前,徐遗宝已经在徐州遭遇失败,无力再守卫兖州,只能弃城南逃,最终投奔到豫州与鲁爽汇合。可惜的是,鲁爽不久便在小岘(今安徽含山)一役中兵败身死,其根据地寿阳(豫州州治,今安徽寿县)也随之被攻破。徐遗宝再次逃跑,这次他逃往东海郡,却不幸被当地百姓所杀。鲁爽和徐遗宝的迅速失败,极大地打击了荆州军和江州军的士气,令刘义宣与臧质闻讯后皆惊慌失色。 随着江北局势的平定,朝廷终于解除了两面受敌的威胁,可以集中力量对抗来自上游的荆州、江州联军。当时,辅国将军王玄谟率水军驻守梁山洲(今安徽和县南),并在附近江边两岸修筑偃月形堡垒进行防御。抚军将军柳元景则屯兵于姑孰(今安徽当涂)。不久,臧质带领部队到达梁山洲扎营,与王玄谟形成对峙之势。刘义宣随后也赶到,屯兵于芜湖。 在这关键时刻,刘义恭巧妙地致信刘义宣,用桓玄与殷仲堪的历史故事暗指臧质心怀不轨,成功离间了刘义宣与臧质之间的关系。面对当前局势,臧质提出了具体的作战策略:建议刘义宣分兵进攻姑孰与梁山,以此牵制柳元景和王玄谟,同时自己亲率水军沿着外江直取石头,进而逼近建康。
然而,刘谌之却认为应该先集中兵力攻取梁山,再长驱直入夺取建康,并且提醒刘义宣提防臧质。由于刘义宣对臧质已产生猜忌,因此并未采纳他的建议。结果,臧质只能出兵攻打梁山洲,成功攻陷西垒后,又继续对东垒发起猛烈攻击。 此时,刘义宣已经进抵梁山,并在西岸屯兵。他听从颜乐之的建议,担心臧质攻下东垒后独占功劳,于是派遣刘谌之与臧质一同行动。然而,王玄谟指挥薛安都、垣护之率军奋力反击,最终大败臧质。更糟糕的是,垣护之利用顺风放火,将臧质军中的船只尽数烧毁。猛烈的火势不仅覆盖了整个江面,还逐渐蔓延到西岸,将刘义宣所部的营寨全部焚毁。朝廷军队趁火打劫,乘势出击。刘义宣因大军溃败,被迫乘船逃回荆州。而臧质本打算与刘义宣商讨后续行动,却发现对方早已不知所踪。走投无路之下,臧质只好弃军逃亡,前往武昌(治今湖北鄂州)投靠妹夫羊冲。遗憾的是,羊冲此时已被杀害。最终,臧质躲藏至南湖,却被追兵抓获并处决,首级被送往京师示众。
身死江陵
刘义宣在败局已定时,乘船沿江而下,试图逃往江夏(今湖北武汉)。然而,当他听说巴陵(今湖南岳阳)一带有朝廷重兵布防,严阵以待时,便果断弃船登岸,转而选择陆路向江陵方向仓皇奔逃。一路上,士卒因恐惧和绝望纷纷离散,到后来,身边仅剩十几名忠心耿耿的随从相随。 此时的刘义宣身心俱疲,脚底磨出了血泡,疼痛难忍。他不得不向沿途百姓借来一辆简陋的车辆,勉强坐车继续西行。
途中,他还不得不向村民乞讨食物充饥,一路狼狈不堪,历经千辛万苦,才终于抵达江陵。竺超民率领留守部队将这位落魄的将军迎入城内,暂时安顿下来。 尽管如此,鲁秀、竺超民等将领仍对局势抱有一线希望。他们认为江陵尚有万余兵马可用,或许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可以集结残余力量与朝廷军队一决高下。然而,刘义宣却因接连遭受惨败而意志消沉,精神状态几近崩溃,整日躲在后宅不愿露面。这种消极态度进一步动摇了本就脆弱的军心,士兵们开始大规模逃亡,队伍迅速瓦解。 鲁秀见大势已去,心灰意冷之下选择出城北遁。刘义宣自知无法独立生存,决定追随鲁秀一同北上投靠北魏。他换上戎装,带上自己的儿子刘慆以及五位爱妾,骑马匆匆离开府邸。
然而,江陵城内此时已陷入一片混乱,到处是刀光剑影,人人自危。刘义宣惊慌失措,在极度紧张中不慎从马上摔落,被迫改为步行逃离。他原本希望追上鲁秀,请其保护自己逃往北魏,但出城之后才发现根本无从得知鲁秀的具体去向。与此同时,跟随他的士兵也大多在城郊四散而去,最终只剩下刘慆、五位爱妾和两名宦官陪在他身边。 一行人茫然不知所措,在郊外徘徊许久后,只能于夜色中返回江陵,暂避于南郡空置的官舍之中。他们席地而坐,一直熬到天明。 次日清晨,刘义宣派宦官前去联系竺超民,希望能够寻求帮助。然而,竺超民此时已决心归顺朝廷,遂安排了一辆囚车,将刘义宣及其家眷送至监狱关押。不久之后,荆州刺史朱修之奉命南下接管荆州事务。
在此之前,江夏王刘义恭曾写信建议让刘义宣自行了断,但书信尚未送达,朱修之已经采取行动,将刘义宣、他的几个儿子以及相关党羽全部处死。 这一事件发生于孝建元年六月二十五日(公元454年8月4日),刘义宣终年四十岁。他的悲剧结局不仅标志着一场叛乱的终结,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警示意义。
镇守荆州:刘义宣在元嘉后期由南徐州刺史调任荆州刺史,负责镇守重镇荆州,担负“分陕”重任 。他在任十年,妥善处理各项政务,使得荆州“政事修理”,还调兵平定境内当阳蛮叛乱。
讨平刘劭:刘义宣在元凶之乱时,于地方州郡中第一个起兵讨伐刘劭,得到雍州、豫州、司州等处的响应,史称“首创大义,威名著天下”。他拥戴刘骏为帝,先后派遣将领加入到刘骏的讨逆军中,协助刘骏讨平刘劭。
沈约:襄阳庞公谓刘表曰:“若使周公与管蔡处茅屋之下,食藜藿之羹,岂有若斯之难。”夫天伦由子,共气分形,宠爱之分虽同,富贵之情则异也。追味尚长之言,以为太息。
李延寿:夫天伦犹子,分形共气,亲爱之道,人理斯同;富贵之情,其义则舛。善乎庞公之言。比之周公、管蔡,若处茅屋之内,宜无放杀之酷。观夫彭城、南郡,其然乎?
杜佑:若王纲解纽,主权外分,藩翰既崇,众力自盛,问鼎轻重,无代无之,如东汉之董卓、袁绍,晋之王敦、桓玄,宋谢晦、刘义宣,齐陈达(陈显达)、王敬则,梁侯景,陈华皎,后魏尔朱荣、高欢之类是矣。
王夫之:元凶造逆,天下同雠,孝武援戈而起,以臣子而恤君父之惨,行戮兄弟而非忍,夫孰谓其非正者。然而诸王拥方州以自大,义宣反于江州,诞反于广陵,休茂反于襄阳,乘之以动而不可止,于是而孝武之疑忌深矣。削之制之,不遗余力,而终莫能戢。
蔡东藩:义宣讨逆有功,受封南郡,方诸姬旦,几无多让。曩令始终不贰,安镇荆州,则以懿亲而作外藩,几何不与国同体也。乃始而诛逆,继且为逆,轻率如臧质,狂躁如鲁爽,引为同党,率尔揭竿,乃知向之躬与讨逆者,第为一时之侥幸,至此则情态毕露,似醉似痴。圣狂之界,只判几希。能讨逆则足媲元圣;一为逆则即属痴人,身名两败,家族诛夷,非不幸也,宜也。
【轶事典故】
鲁秀之悔
司州刺史鲁秀是鲁爽的弟弟,在四州同叛时也加入了刘义宣的阵营,并亲自到江陵与刘义宣会合。但他见过刘义宣后,却捶胸叹道:“阿兄误事啊,竟然和痴人一同做贼,必然要失败啊。
项羽千败
刘义宣兵败时,荆州一带尚有将士万余。 [62]部将翟灵宝劝他抚慰士卒,并以“汉高百败,终成大业”来激励军心。刘义宣平时就有口吃,紧张之下竟将“汉高百败”说成了“项羽千败”。部下将士无不掩口窃笑。
今日始苦
刘义宣性好渔色,蓄养嫔媵竟多达千人,还养有数百尼姑、三十男宠,生活及其腐化。 [72]他起兵失败,逃亡之时仍带有爱妾五人,最终被一起抓入牢狱。后来,五个爱妾都被放出。刘义宣竟然对着狱吏号啕大哭:“以前所经历的都不觉得痛苦,今日与爱妾分别才是真的痛苦。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录有刘义宣的文章两篇:《奉表自陈》、《与张镜书论儒释》。
《宋书·卷六十八·列传第二十八·武二王》
《南史·卷十四·列传第四·宋宗室及诸王上》
【人物争议】
生年争议
据《宋书·南郡王义宣传》记载:“元嘉元年,年十二,封竟陵王。……(孝建元年,朱)修之至江陵,已于狱尽焉。时年四十。”元嘉元年为公元424年,若刘义宣时年十二,则当生于公元413年。而孝建元年为公元454年,若刘义宣时年四十,则当生于公元415年。
武帝七子,刘义宣行六,其应略小于五兄刘义恭,而略长于七弟刘义季。据《宋书·江夏王义恭传》,刘义恭死于永光元年(465年),得年五十三,当生于公元413年;而同书《衡阳王义季传》则载刘义季死于元嘉二十四年(447年),得年三十三,当生于公元415年。《宋书·南郡王义宣传》曾载宋文帝赐刘义宣诏书,其中有“汝与师护(刘义季小字)年时一辈”之语。可见刘义宣与刘义季年岁相当,亦当生于公元415年。
与殷淑仪的关系
根据《南史·后妃列传》记载,刘义宣有一个女儿在他败亡后,被刘骏秘密纳入宫中,伪称为殷氏,封为淑仪,病逝后还被追赠为贵妃。这个女儿就是刘骏的宠妃殷淑仪。
但《宋书》并无记载此事。而《魏书》与《建康实录》既没有记载殷淑仪是刘义宣之女,也没有记载刘骏与刘义宣诸女乱伦之事。司马光认为殷淑仪为刘义宣之女并无任何江左史料作旁证,因此在《资治通鉴》中未予记载。
【家族成员】
父亲:刘裕,南朝宋开国皇帝,史称宋武帝。
嫡母:臧氏(臧爱亲),刘裕原配,臧质的姑母,生会稽公主,南朝宋建立后追谥武敬皇后。
生母:孙氏,刘裕的妾室,南朝宋建立后,封美人,刘骏即位后追谥为献太妃。
兄弟:
1.刘义符,南朝宋第二位皇帝,史称宋少帝,后被徐羡之等废为营阳王,随即被杀。
2.刘义真,封庐陵王,官至司徒,少帝时被徐羡之等废为庶人,随即被杀。
3.刘义隆,封宜都王,官至荆州刺史,刘义符被废即位为帝,史称宋文帝,元凶之乱时被太子刘劭弑杀。
4.刘义康,封彭城王,官至司徒、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一度独掌朝政,后因主相生嫌被罢相外贬,又受范晔谋反案牵连,废为庶人,最终被刘义隆赐死。
5.刘义恭,封江夏王,官至太宰,于刘骏死后接受顾命,辅佐前废帝刘子业,因与柳元景等密谋废帝,事泄被杀。
6.刘义季,封衡阳王,官至征北大将军、徐州刺史,刘义康被废后终日酗酒,是兄弟七人中唯一善终者。
刘义宣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妻妾:
正妻:檀氏(檀妃),出身高平檀氏,檀道济从女,檀珪的堂姑。
儿子:
刘义宣共有十八个儿子,除两人早卒外,其余十六人全部在刘义宣之乱后被杀。
1.刘恢,封王世子(南谯王世子、南郡王世子),赐死于江宁墓所。
2.刘恺,初封宜阳县侯,后进爵为县王,最终被赐死于江宁墓所。
3.刘𢚝,封临武县侯,早卒。
4.刘悰,封湘南县侯,与刘义宣同为朱修之所杀。
5.刘憬,封祁阳县侯,与刘义宣同为朱修之所杀。
6.刘惔,赐死于江宁墓所
7.刘惇,赐死于江宁墓所。
8.刘慆,与刘义宣同为朱修之所杀。
9.刘伯实,与刘义宣同为朱修之所杀。
10.刘业,与刘义宣同为朱修之所杀。
11.刘悉达,早逝。
12.刘法导,与刘义宣同为朱修之所杀。
13.刘僧喜,与刘义宣同为朱修之所杀。
14.刘慧正,与刘义宣同为朱修之所杀。
15.刘慧知,与刘义宣同为朱修之所杀。
16.刘明弥虏,与刘义宣同为朱修之所杀。
17.刘妙觉,与刘义宣同为朱修之所杀。
18.刘宝明,与刘义宣同为朱修之所杀。
注《宋书·臧质传》则载,刘义宣有一子名刘采,娶臧质之女为妻。但刘义宣本传所载十八子,并无刘采其人。中华书局本《宋书》校勘记认为,刘采很可能就是湘南县侯刘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