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后起
个人简介
杨后起,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5世纪后期,于486年去世,是武兴国的第二任君主。根据史书记载,他是杨文弘的远房堂侄,同时也被记载为杨难当的孙子。在杨文弘去世后,杨后起继位成为武兴国的君主,正式承袭王位,开启了自己短暂但意义非凡的统治时期。 杨后起在位的时间跨度为482年至486年,虽然仅短短数年,但他在这段时间内努力维持国家稳定,并延续了武兴国的政权传统。作为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他在历史舞台上虽未留下过多浓墨重彩的篇章,但其对国家的治理与传承依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他的统治为后续武兴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彰显了这一时期家族政治的重要地位与影响力。
【生平介绍】
杨后起,根据史书记载,是杨难当的孙子,也有说法认为他是杨难当第三子杨虎之子。作为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杨后起在当时的政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公元481年七月,第一任武兴王杨文弘派遣其远堂侄杨后起(杨文弘祖父亲兄弟的重孙)进军并成功占据白水城(位于今天的四川广元市西北部及青川县东部一带)。这一军事行动不仅巩固了杨氏家族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也为后续的政治布局奠定了基础。
公元482年九月,武兴王杨文弘去世。由于他的诸子尚且年幼,无法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因此由远房堂侄杨后起继位。同年九月十日,北魏朝廷正式任命杨后起为武都王,并同时任命杨文弘的儿子杨集始为白水太守。然而,不久之后,杨集始自立为王,试图挑战杨后起的权威。但最终,杨后起凭借自身的实力与谋略,成功击败了杨集始,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公元483年,随着齐武帝萧赜即位,杨后起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与提拔,被升迁为冠军将军。这不仅是对其个人能力的高度肯定,也体现了当时南齐政权对杨后起所掌控区域的重视。
公元484年,尚书八座(包括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以及各曹尚书共计八人)联名上奏,指出杨后起功绩卓著,忠诚之心闻名于边陲之城,因此建议将其军号提升为征虏将军。这一决定再次彰显了杨后起在当时政治与军事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公元486年,杨后起不幸去世,其职位由杨文弘之子杨集始继任,标志着杨氏家族内部又一次权力交接的完成。杨后起的一生虽短暂,但却充满波澜壮阔的传奇色彩,他为武兴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家族成员】
祖父:杨难当
父辈:杨和(大伯)、杨顺(二伯)、杨虎(父亲)、杨德(四叔)
同辈:杨大眼(堂兄弟)、杨小眼(堂兄弟)、杨元和(远堂兄弟)、杨苟奴(族兄弟)、杨集始(族兄弟)、杨集起(族兄弟)、杨集义(族兄弟)、杨集同(族兄弟)、杨集众(族兄弟)、杨集朗(族兄弟);
子侄辈:杨公熙(堂侄)、杨绍先(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