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皇帝萧赜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南北朝
全名:萧赜
别名:龙儿(小名)
字:宣远
庙号:世祖
谥号:武皇帝
封号:西阳县子、赣县子(不受)、闻喜县侯、闻喜公、齐公世子、齐王太子、皇太子(即位前)
年号:永明(483年1月24日正月初一~494年1月22日农历493年十二月三十)
民族族群:汉族
籍贯:东海郡兰陵县(今山东省临沂市)
出生地:建康青溪宅(今江苏省南京市)
生卒:440年~493年
在位时间:482年 至 493年
前任:齐太祖高皇帝萧道成
继任:齐废帝萧昭业(无庙谥,仅以废帝称之)
主要成就:崇尚节俭,努力实施富国政策;推行检籍政策
主要作品:《估客乐》
陵墓:景安陵(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的007乡道上,具体位置在丹阳市云阳镇田家村南400米处,靠近建山乡前艾庙
个人简介
萧赜(公元440年-公元493年),小名龙儿,字宣远,祖籍南兰陵郡(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出生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他是齐高帝萧道成的长子,母亲为刘智容。在公元482年至公元493年间,他成为南朝齐的第二任皇帝。 在刘宋末年的动荡政局中,萧赜因平定叛乱有功,被任命为司徒右长史、黄门郎。到了宋顺帝升明二年(公元478年),他转任散骑常侍、江州刺史。随后,他的官职不断晋升,先后担任尚书仆射、中军大将军,并被进封为公爵。
齐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萧道成登基称帝后,立萧赜为皇太子。
建元四年(公元482年),萧道成去世,萧赜继位为帝。次年,他改年号为永明。在他临终前,没有选择富有政治经验的次子萧子良作为继承人,而是立自己的长孙萧昭业为帝,这一决定埋下了宗室骨肉相残的祸根。
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萧赜立萧昭业为皇太孙。 同年七月,萧赜病逝。他被追谥为武皇帝,庙号世祖,安葬于景安陵。 在萧赜执政期间,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国家的繁荣。他恢复了百官的禄田和俸秩,鼓励农业生产,减免赋税和徭役,同时注重学校教育的发展。在他的治理下,南朝齐境内十多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这一时期被称为“永明之治”。史书评价说:“永明之世,十余年间,百姓安居乐业,城市繁华昌盛,男女富足安逸,歌声舞节,华服美饰,在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这样的景象数不胜数。”然而,齐武帝生性奢侈,加上奸吏舞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最终引发了唐寓之领导的农民起义。
【人物生平】
早年英武
宋文帝元嘉十七年(440年),萧赜诞生于建康(现今江苏省南京市)的青溪宅第,这是其父萧道成的住所。据传,在他出生的那个夜晚,母亲刘智容曾梦见一条巨龙盘踞于屋宇之上,这一奇异之梦被视为祥瑞之兆。因此,萧道成在为儿子取小名时,特意选用“龙儿”二字,寓意非凡。 萧赜早年的仕途起步并不算显赫,最初他曾担任寻阳国(由刘子房所封)的侍郎一职,随后又历任江州西曹书佐以及赣县县令等职务。这些职位虽非高位,却也为他积累了宝贵的从政经验。
泰始二年(466年),江州刺史、晋安王刘子勋发动叛乱,意图篡夺刘宋皇位。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萧赜选择站在正义的一方,拒绝追随刘子勋。然而,他的立场很快招致了南康相沈肃之的敌意,被囚禁于南康郡狱中。危难之际,族人萧欣祖与门客桓康等人挺身而出,率众攻破郡城,成功解救了萧赜。获释后的萧赜并未选择退缩,而是带领身边仅有的百余人奋起反抗,经过一番激烈战斗,不仅生擒沈肃之,还斩杀了百余叛军,正式举起义旗。
不久之后,始兴相殷孚率领一万精兵前往寻阳投靠刘子勋。有人建议萧赜截击这支军队,但他冷静分析局势,认为己方兵力悬殊,难以正面抗衡,于是果断选择避其锋芒,暂时屯兵于揭阳山中。在此期间,他积极招募士兵,扩充队伍,最终将义军规模发展至三千人之众。 当刘子勋派遣部将戴凯之担任南康相,并调遣张宗之率领一千多兵力前去支援时,萧赜抓住战机,迅速出击。他亲率部队直奔南康郡,在南康口一举击溃戴凯之麾下的别军首领程超,继而乘胜追击张宗之,将其大败并斩首。至此,萧赜完全掌控了战场主动权,对南康郡城形成合围之势。 面对萧赜的强势进攻,刘子勋部将戴凯之凭借数千兵力顽强固守。萧赜亲自督战,激励将士昼夜不停发起猛攻,最终成功攻陷南康郡城。戴凯之仓皇出逃,而由刘子勋所任命的赣县县令陶冲之也被萧赜处决。稳定局势后,萧赜进一步巩固胜利成果,派遣手下军主张应期和邓惠真率领三千人马袭击豫章。与此同时,刘子勋派遣谈秀之等七千人迎战,双方在西昌对峙,互有攻防。然而,当萧赜准备亲临前线指挥作战的消息传来时,谈秀之等人顿时士气崩溃,纷纷撤退。 随着叛乱的平定,萧赜因功受到朝廷重用,被调入京城任职。他先后担任尚书库部郎、征北中兵参军等重要职务,并被封为西阳县子。
此外,他还兼任了南东莞太守、越骑校尉、正员郎等多个官职。后来,他又因卓越表现被另封为赣县子,享有三百户的食邑待遇。然而,萧赜为人谦逊低调,对于这份封赏坚辞不受。最终,朝廷改任他为宁朔将军、广兴相,继续为国家效力。 萧赜的这段经历充分展现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与坚定的政治立场,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代明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平乱之功
元徽二年(474年),桂阳王刘休范发动叛乱,意图谋反。在此危急关头,萧赜临危受命,迅速组织兵力袭击寻阳。当他的部队抵达北峤时,叛乱已被平定。随后,宋后废帝刘昱升任萧赜为晋熙王刘燮的安西谘议,但萧赜并未接受这一职位,而是选择返回自己的领郡继续履行职责。不久之后,他被调任为司徒右长史、黄门郎,开启了新的仕途阶段。
元徽四年(476年),朝廷再次任命萧赜为晋熙王刘燮的镇西长史、江夏内史,并兼任行郢州事,赋予其更大的权力与责任。次年,即元徽五年(477年),宋顺帝刘准即位,对朝廷的人事安排进行了调整,晋熙王刘燮被调任抚军、扬州刺史,而萧赜则被任命为左卫将军,辅助刘燮一同赴任。同年十二月,沈攸之突然起兵反叛,局势再度紧张。当时,由于朝廷的正式任命尚未下达,萧赜凭借敏锐的战略眼光,察觉到沈攸之进军途中存在可乘之机,果断率领军队占据盆口城,做好了战守准备。这一决策得到了其父萧道成的高度赞扬,萧道成欣喜地表示:“这才是我真正的儿子!”然而,尽管萧赜主动请缨西进讨伐叛军,却未获批准。于是,他派遣部分兵力支援郢城,同时指挥平西将军黄回等将领协同作战。基于他在平叛中的卓越表现,朝廷加封萧赜为冠军将军,并授予持节之权。
升明二年(478年),在各方努力下,沈攸之的叛乱最终被成功平定。为了表彰萧赜的贡献,朝廷将其调任为散骑常侍,并都督江州、豫州的新蔡、晋熙二郡军事,同时担任征虏将军及江州刺史,依旧保留持节之职。此外,他还被封为闻喜县侯,食邑达两千户。同年,萧赜又调任侍中、领军将军,并获得赐予鼓吹乐队一部的殊荣。府中还特别设置了佐史以协助其处理政务。随后,他又兼任石头戍军事,并被加授持节、督京畿诸军事的重任,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朝中的地位与影响力。
立储称帝
升明三年(479年),萧赜的官职发生了重要变动,他被调任为散骑常侍、尚书仆射、中军大将军,并且获得了开府仪同三司的殊荣,同时进封为闻喜公。在这一系列职务调整中,他原先担任的持节、都督以及领军等职位保持不变。此外,朝廷还特别赐予他班剑二十人以彰显其尊贵地位。
同年三月,宋顺帝对时任太傅的萧道成进行了册封,将其封为齐公,并给予九锡之礼,确立了萧道成为新政权的核心人物。与此同时,萧赜也被立为齐公世子,进一步明确了他在家族继承体系中的重要角色。随后,他的职责和待遇再次得到提升,被改加任为侍中、南豫州刺史,并且获赐油络车、羽葆、鼓吹等一系列象征身份与权力的物品,其班剑仪仗也从原先的二十人增加至四十人。为了更好地筹备新政权的建设,石头宫被指定为齐世子宫,允许设置左右卫率以下的属官,其官署架构和服饰制度均与东宫完全一致。随着局势的发展,萧赜的爵位进一步晋升为齐王太子。
建元元年(479年)四月,萧道成正式接受禅让登基称帝,建立了南朝齐,史称齐高帝。在登基之后,齐高帝立即确立萧赜为皇太子,为其未来的继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元四年(482年)三月初八日,齐高帝不幸驾崩,作为皇太子的萧赜顺利即位,成为了南朝齐的第二位皇帝,是为齐武帝。即位之初,齐武帝发布诏令,要求各地的征镇、州郡长官以及军屯营部的所有官员必须严格遵守规定,在行丧期间不得擅自离开自己的岗位;同时,驻守在都市的戍卫部队一律不得返回京城,以此确保国家局势的稳定。同年三月十一日,齐武帝依据齐高帝的遗诏,任命司徒褚渊为录尚书事,尚书左仆射王俭为尚书令,车骑将军张敬儿为开府仪同三司,从而完成了对核心权力结构的重新布局。六月初一日,齐武帝正式立自己的长子萧长懋为皇太子,开启了新一代储君的培养进程。
励精图治
齐武帝萧赜十分关注百姓的生活状况,始终将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即位后不久,他就颁布了一道诏书:“今年农业收成不佳,导致许多百姓生活困苦,甚至面临无食可吃的困境。特别是京师附近的长江两岸地区,民众生活尤为艰难,民不聊生。因此,必须立即派遣中书舍人前往灾区,对受灾百姓进行赈济和抚恤。”
永明二年(公元484年),齐武帝再次下诏,决定酌情遣返军中的囚徒,并对囚犯实行大赦政策。同时,他还特别强调要对社会上的鳏寡孤独以及贫困人群给予必要的救济。 齐武帝积极提倡并奖励农业生产与桑蚕养殖,尤其是在灾荒之年,他不仅减免了百姓的租税,还鼓励恢复和发展生产。他本人崇尚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和奢华享乐。他曾明确下令,在举办婚礼时不得奢侈浪费,甚至连自己的身后事都要求从简办理。齐武帝以富国强民为首要目标,大力倡导农业发展,同时注重教育事业的进步。他命令兴办更多的学校,挑选有学问、有能力的人担任教师,以此来培养民众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
此外,他对自然灾害给平民带来的危害极为重视。在他继位之初,便迅速采取措施补助受灾民众。例如在扬、南徐二州发生灾荒时,他果断减免了当地的租税,以此减轻灾民的负担,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制度固定下来。 为了进一步缓和南北之间的紧张局势,齐武帝派遣范缜作为使者出使北魏。范缜凭借其卓越的学识和出色的能力,赢得了北魏朝野的高度赞誉。 自南朝宋以来,许多庶族地主为了成为世族以逃避赋役,常常通过向官吏行贿的方式,在世族户籍“黄籍”中伪造父祖的爵位记录。早在齐高帝时期,就已经设立了校籍官并配置令史专门负责清查户籍问题。齐武帝继承并延续了其父的政策,对于那些被认定为伪造的户籍,一律退回原籍所在地进行改正,这一过程被称为“却籍”。而原本应承担赋役却利用造假户籍逃避责任的人,则需要重新纳入正常户籍管理,称为“正籍”。然而,在实际执行检籍的过程中,由于部分检籍官员存在贪污腐败行为,导致检籍工作出现了诸多问题。一些本应进行“却籍”的人口没有得到纠正,而有些无需“却籍”的反而被错误处理。
永明四年(公元486年),富阳地区的唐寓之因不满检籍政策引发叛乱。尽管这次叛乱很快被齐武帝平息,但检籍政策依然遭到庶族群体的强烈反对。
永明八年(公元490年),齐武帝不得不做出妥协,宣布“却籍”政策无效,并允许因“却籍”而被发配戍边的民众返回故乡,恢复至刘宋升明时期的户籍原状。 由于齐武帝萧赜与北魏保持友好关系,边境局势相对稳定,减少了军事调动的频率。在他的统治期间,长达十一年的时间里,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与文化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为齐国带来了相对繁荣的小康局面。
晚年去世
永明十一年,即公元493年的正月二十五日,齐武帝的太子萧长懋不幸去世,被追封谥号为“文惠太子”。这一事件对齐国朝野造成了极大的震动,也标志着皇位继承问题进入了新的阶段。 同年四月十四日,齐武帝萧赜为了确保国家的稳定与皇权的延续,正式立萧长懋的长子、南郡王萧昭业为皇太孙。此举不仅明确了皇位的传承顺序,也体现了齐武帝对家族血脉延续和国家治理的深思熟虑。 然而,就在同年的七月,齐武帝本人也因病重而无法正常处理政务。
到了七月三十日,齐武帝的病情急剧恶化,最终在弥留之际下达了最后一道诏书。在这份诏书中,他明确指定皇太孙萧昭业继承皇位,并嘱托朝廷百官务必尽心竭力辅佐新君,以确保国家平稳过渡。同时,齐武帝还特别强调丧礼应从简办理,不许铺张浪费。此外,他还亲自选定自己的安葬之地,并将其命名为“景安陵”,并严令后世不得为其建造塔庙或寺院,以此彰显其勤俭节约的治国理念。当天,齐武帝萧赜驾崩,享年五十四岁。他去世后,被尊奉庙号为“世祖”,谥号为“武皇帝”。
九月十八日,齐武帝萧赜按照生前遗愿被安葬于景安陵。他的离世标志着南齐王朝一个时代的终结,但同时也开启了由皇太孙萧昭业继位的新篇章。齐武帝的一生,无论是对于国家的治理还是对于家族的安排,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深远的战略眼光,成为后世评价南齐历史时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之一。
【为政举措】
仁政之风
齐武帝继位后,秉持仁政理念,施政过程中多次展现恩赦之举,同时处事果敢决断。永明元年(公元483年)三月,齐武帝颁布诏书,宣布大赦恩典五十日,对全国范围内的犯人,不论罪行轻重,一律予以宽恕释放。这一举措体现了齐武帝以德治国、体恤民情的执政风格。
次年(公元484年)八月,齐武帝再次下诏,要求京城地区所属两县妥善处理野外暴露的尸体。根据具体情况,对于无亲属认领的死者,政府应主动承担埋葬责任,彰显了对民生细节的关注与关怀。此外,针对军纪不严的问题,齐武帝亦毫不手软。当时,大将陈天福所率领的部队因军纪松弛,肆意掠夺百姓财物,造成恶劣影响。齐武帝得知后,当即下令将陈天福公开斩首于街市,以此警示全军,严明纪律,维护社会秩序。
检籍政策
在齐高帝统治时期,为了整顿户籍管理,曾命门下省黄门郎虞玩之等人重新校订户籍,力求做到精准无误。齐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加强了户籍管理力度,专门设立了校籍官,并配置令史负责具体事务。为了确保工作成效,规定每位令史每日必须查出若干件涉及户籍造假的案件。如此严格的执行标准持续多年未曾间断,导致民众普遍感到焦虑不安,怨言四起。 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外监、会稽人吕文度向齐武帝进言,建议采取更为严厉的惩罚措施。于是,齐武帝下令,凡被撤销户籍者,均需发配至边疆地区戍守。此举虽意图强化户籍管理制度,却引发了部分百姓的畏罪逃亡现象。尤其在富阳地区,由于政策推行不当,最终爆发了以唐寓之为首的叛乱事件。尽管叛乱很快被平定,但庶族地主反对检籍政策的斗争并未停止。 永明八年(公元490年),鉴于检籍政策引发的社会动荡,齐武帝不得不作出妥协,宣布停止检籍行动,并明确指出此前因“却籍”而被发配戍边的民众可以返回故乡,恢复原有户籍状态。这一决定使得许多庶族地主和商人获得了士族所享有的免赋役特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平定反叛
永明三年(公元485年)冬,富阳百姓唐寓之(《资治通鉴》记载为唐宇之)利用检籍政策带来的不满情绪,煽动民众发动叛乱,迅速攻占了富阳县。随后,三吴一带因户籍问题受到影响的民众纷纷响应,加入叛军行列,队伍人数一度膨胀至三万人之众。
永明四年(公元486年)正月,唐寓之率部攻陷钱塘县,并在此地自立为帝,封立太子,设置文武百官,建立起临时政权。紧接着,他派遣大将高道度等人进攻东阳郡,成功击杀东阳太守萧崇之;另一路大军则由孙泓统领,直逼山阴县。面对严峻局势,齐武帝迅速调集数千名精锐禁军,配备数百匹战马,向东进发讨伐叛军。 禁军抵达钱塘后,与叛军展开激烈交锋。然而,唐寓之所率领的叛军多为乌合之众,缺乏正规训练,尤其对骑兵作战极为恐惧。双方刚一接触,叛军便全线崩溃。齐武帝军队乘胜追击,成功抓获唐寓之并将其处决,彻底平定了此次叛乱,恢复了各郡县的正常秩序。
事后,齐武帝对参与叛乱的部分民众进行了处罚,其中包括罚修白下城(当时为南琅邪郡治所,遗址位于今南京市金川门外),以及发配至淮河一带充当戍卒十年等措施,以儆效尤,巩固统治稳定。
【人物评价】
萧道成:“此真我子也!
虞世南:“武帝即留意后庭,雕饰过度。然委任王俭,宪章攸出。礼乐之盛,咸称永明。宰相得人,斯为美矣。
萧子显《南齐书》:
①“世祖南面嗣业,功参宝命,虽为继体,事实艰难。御衮垂旒,深存政典,文武授任,不革旧章。明罚厚恩,皆由上出,义兼长远,莫不肃然。外表无尘,内朝多豫,机事平理,职贡有恒,府藏内充,民鲜劳役。宫室苑囿,未足以伤财,安乐延年,众庶所同幸。若夫割爱怀抱,同彼甸人,太祖群昭,位后诸穆。昔汉武留情晚悟,追恨戾园,魏文侯克中山,不以封弟,英贤心迹,臣所未详也。
②“武帝丕显,徽号止戈。韶岭歇祲,彭派澄波。威承景历,肃御金科。北怀戎款,南献夷歌。市朝晏逸,中外宁和。”
李延寿《南史》:
①“武帝云雷伊始,功参佐命,虽为继体,事实艰难。御衮垂旒,深存政典,文武授任,不革旧章,明罚厚恩,皆由己出。外表无尘,内朝多豫,机事平理,职贡有恒。府藏内充,人鲜劳役。宫室苑圃,未足以伤财,安乐延年,众庶所同幸,亦有齐之良主也。
②“上刚毅有断,政总大体,以富国为先。颇喜游宴、雕绮之事,言常恨之,未能顿遣。临崩,又诏:“凡诸游费,宜从休息。自今远近荐献,务存节俭,不得出界营求,相高奢丽。金粟缯纩,敝人已甚;珠玉玩好,伤俗尤重,严加禁绝。
【个人作品】
《估客乐》
昔经樊邓役,阻潮梅根渚。
感忆追往事,意满辞不叙。
【轶事典故】
追讨萧子响
萧子响是齐武帝第四子,封巴东郡王。永明七年(489年),萧子响被任命为荆州刺史。 萧子响好武,所用服饰常违制,长史刘寅等连名向齐武帝告发此事。萧子响闻之大怒,诘问刘寅、谘议参军江愈、司马席恭穆、殷昙粲、中兵参军周彦、典签王贤宗、吴修之、魏景渊。刘寅等不言,于是被萧子响处死。齐武帝闻之大怒,令萧子响束首自归。萧子响不听,率百余人击退了前来劝说的朝臣。齐武帝于是遣丹阳尹萧顺之率军讨伐萧子响。萧顺之大军到了之后,萧子响的部下四处逃散。永明八年八月壬辰(490年9月26日),萧子响被萧赜赐死,年仅二十二岁。萧子响死后,被除去属籍,削去爵位,赐为蛸氏。 [29]事后,齐武帝对杀死自己的儿子一事感到悔恨不已,游华林园时,见猿对跳子鸣啸,呜咽流涕。于是追封萧子响为鱼复侯。
御膳不宰牲
齐武帝晚年信重佛法,为之“御膳不宰牲”。随着敬奉日笃,萧赜下敕禁断钟山、玄武湖渔猎,罢射雉,断卖鸟雀,后又下敕每月的六个斋日断杀,临终遗诏仍强调灵上勿用牲祭。永明中后期,在齐武帝不断增强“断杀”措施的过程中,其自身的宗教实践逐步成为相当一部分权贵、士人的共同认知,进而成为国家行事。在士人之间一股崇尚菜食之风已悄然形成,同样是“精信佛法”、“终日菜食”的周颙,对尚且吃肉的国子祭酒何胤,颇存惋惜之意。这种将是否吃肉作为区分高下、将“菜食”视作追求更高人生境界的主要标准与理念,正是当时士人重视菜食风气的反映。这种风气显然也是梁武帝在天监十七年(518年)下《断酒肉文》得以推行的背景和基础。
【史书记载】
《南齐书·卷三·本纪第三》
《南史·卷四·齐本纪上第四》
【家族成员】
祖父:宣皇帝萧承之
祖母:宣孝皇后陈道正(《南史》作陈道止)
父亲:南齐开国皇帝高皇帝萧道成
母亲:高昭皇后刘智容
后妃:
1.皇后:武穆皇后裴惠昭,齐武帝即位后追封皇后,生文皇帝萧长懋、竟陵文宣王萧子良。
妃嫔:
1.范贵妃 住在昭阳殿东
2.羊贵嫔 住在昭阳殿西
3.张淑妃 生庐陵王萧子卿、鱼复侯萧子响。
4.荀昭华 生南康王萧子琳
5.周淑仪 生安陆王萧子敬、建安王萧子真。
6.王淑仪 生随郡王萧子隆。
7.江淑仪 生临贺王萧子岳。
8.阮淑媛 生晋安王萧子懋、衡阳王萧子峻。
9.蔡婕妤 生西阳王萧子明。
10.颜婕妤 生永阳王萧子珉。
11.乐容华 生南海王萧子罕。
12.傅充华 生巴陵王萧子伦。
13.何充华 生南郡王萧子夏。
14.谢昭仪 生邵陵王萧子贞。
15.庾昭容 生西阳王萧子文。
16.谢宫人 生湘东王萧子建。
儿子:
长子:萧长懋 南郡王→文惠太子→文皇帝
次子:萧子良 闻喜公→竟陵文宣王
三子:萧子卿 临汝公→庐陵王
四子:萧子响 豫章世子→巴东王→鱼复侯
五子: 萧子敬 应城公→安陆王
六子:—— 早亡,未命名
七子:萧子懋 江陵公→晋安王
八子:萧子隆 枝江公→随郡王
九子:萧子真 建安王
十子:萧子明 武昌王→西阳王
十一子:萧子罕 南海王
十二子:—— 早亡,未命名
十三子:萧子伦 巴陵王
十四子:萧子贞 邵陵王
十五子:—— 早亡,未命名
十六子:萧子岳 临贺王
十七子:萧子文 蜀郡王→西阳王
十八子:萧子峻 广汉王→衡阳王
十九子:萧子琳 宣城王→南康王
二十子:萧子珉 义安王→永阳王
二十一子:萧子建 湘东王
二十二子:—— 早亡,未命名
二十三子:萧子夏 南郡王
女儿:
长女:吴县公主,下嫁王观
次女:长城公主,下嫁何敬容
三女:武康公主,下嫁徐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