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王曲嘉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南北朝
姓名:麹嘉
身份:曲氏高昌开国君主(高昌国第五任君主)
官职:右长史(马儒为高昌王时)
在位:约500/501-525年
年号:
1.承平 :502年—509年或510年
2.义熙: 510年或511年—约525年
都城:交河(吐鲁番西)
归属国:柔然
前任:马儒
继任:曲光
【个人简介】
曲嘉(约500/501-525年在位),是曲氏高昌政权的开创者。公元501年,北魏景明二年,高昌国内发生叛乱,末代马氏君主马儒被杀,随后曲嘉被高昌国人拥立为王,开启了曲氏高昌政权的历史。 曲嘉在位期间,对高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进行了多项重要改革。他设立了令尹这一职位,统领八部行政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国家治理效率。同时,他还对地方行政区域进行了调整,将原有的四十六镇重组为二十二城,简化了管理结构,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此外,他还推行了一项独特的税收政策,允许百姓以良马和葡萄酒作为税款缴纳,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当地特色农业与畜牧业的发展,还有效缓解了财政压力,深得民心。 在他的统治下,结束了高昌地区长达四十年的政治动荡局面,社会逐渐恢复稳定,经济得到显著发展。为了确保政权的稳固,曲嘉采取了“双重称藩”的外交策略,先后依附于柔然和北魏两大强国。通过派遣质子、定期朝贡以及密切往来等手段,他成功地维系了外部势力之间的平衡,为高昌政权创造了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 由曲嘉创立的曲氏高昌政权延续了139年之久,成为北朝时期西域地区最为持久且重要的政治实体之一。这一时期的高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奠定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曲嘉作为这一辉煌时代的奠基人,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治理才能至今仍备受赞誉。
【人物生平】
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也有说法认为是二十三年,即公元499年),儒被杀害,国人拥立他为王。当时,高昌国臣服于柔然那盖可汗。后来,哒国攻破焉耆国,应焉耆境内车师前部民众的请求,高昌王派遣自己的次子前往焉耆,被立为焉耆王,并驻守焉耆地区。
永平元年(公元508年),高昌王派遣其兄长之子孝亮前往北魏,请求内迁并希望得到北魏军队的支援。北魏随即派遣龙骧将军孟威率领凉州三千兵马迎接高昌王及其部众。然而,由于双方未能按时会合,此次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柔然可汗伏图被高车王弥俄突所杀后,高昌重新臣属于高车政权。尽管如此,高昌仍与北魏保持频繁的联系,多次派遣使者向北魏进贡珍贵物品,包括珠像、黑白貂皮大衣、名马以及盐枕等特产。
延昌二年(公元513年),高昌王受封为平西将军、瓜州刺史,并被封为泰临县开国伯,同时保留了原有的“王”号。根据《梁书·高昌传》记载,北魏还曾授予他车骑将军、司空公、都督秦州诸军事、秦州刺史以及金城郡开国公等更高荣誉头衔。
正光元年(公元520年),高昌王接待了北魏派遣的假员外将军赵义,并继续向北魏进贡,保持着友好的外交关系。次年,高昌王再次派遣使者向北魏呈递奏表,请求借阅《五经》及各类史书,并恳请北魏派遣国子助教刘燮担任博士以协助文化教育事业。这一请求得到了北魏朝廷的批准。
正光四年(公元523年)(一说孝昌元年525年),高昌王去世,北魏追封他为镇西将军、凉州刺史,另有说法称其谥号为“昭武公”。这些历史记录展现了高昌王国在南北朝时期复杂的政治格局中,如何通过灵活的外交策略维持自身生存与发展。
【家世背景】
曲嘉的祖籍位于金城榆中,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榆中县,其家族是王莽时期迁徙至高昌地区的汉人后裔。根据《魏书》中的记载,曲嘉的家族世代居住在榆中薄寒山下(现为兰州兴隆山北麓),他的字为灵凤。在北魏太和年间(公元477年至499年),曲嘉担任高昌国右长史一职,成为马儒王朝的重要核心官僚之一。
即位过程
公元501年,高昌王马儒计划率领部众迁往北魏,并派遣长史巩顾礼与曲嘉率军迎接北魏将领韩安保。然而,由于高昌旧民普遍不愿意东迁,这一决策引发了国内的政治动荡,最终导致政变爆发。在这场动乱中,马儒被杀,而曲嘉则被高昌国民推举为第七任高昌王。此次事变不仅结束了阚氏、张氏、马氏三代短暂更迭的政权局面,同时也开启了由曲氏统治的高昌时代,标志着高昌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政治改革】
中央设置了令尹一职,以替代原先左右长史的职能,专门负责政务的管理与协调。在令尹之下,设立了吏、祠、库、礼、兵、刑、工、民八个部门,并分别为每个部门配置了尚书及侍郎各两人,共同协助处理各项具体事务。 在地方行政改革方面,将原有的四十六镇进行了重新整合,划分为四郡十八县的格局。每郡均设有大司马一职,由其全面统管该地区的军政事务,确保地方治理的高效与稳定。 针对焉耆地区的特殊情况,特别是前部遗民的管理问题,采取了更为灵活的间接统治方式。派遣次子前往焉耆,出任焉耆国王,通过这种方式既维护了当地的社会秩序,又有效巩固了对该地区的控制与影响力。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对地方治理的深思熟虑与因地制宜的智慧。
【经济举措】
自公元505年起,高昌地区开始推行赋税改革,允许民众使用当地的特色物产,如优质良马、上等葡萄酒等来抵充税赋。这一政策不仅减轻了民众的经济负担,还极大地促进了高昌地区特色物产的流通与交易,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随着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高昌的都城逐渐发展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旅集散中心,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人和旅行者,繁荣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根据《魏书》的记载,在正光元年(公元520年),高昌曾向北魏进献珍贵的朱像(可能为佛教造像)以及名贵的骏马等礼品,以此表达对北魏王朝的朝贡之意。这一历史事件不仅体现了当时高昌与北魏之间的友好往来,也反映了高昌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重要地位。
【对外关系】
采取“双称藩”策略: 一方面,向北魏称臣。在延昌年间(512-515年),获得了北魏的册封,被授予持节、平西将军、瓜州刺史以及泰临县开国伯等重要职位和称号,这不仅彰显了其在北魏体系中的地位,也进一步巩固了双方的政治关系。 另一方面,向柔然称藩。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柔然五任可汗的统治时期,通过与柔然进行政治联姻的方式,有效地加强了双方的同盟关系,确保了政权的稳定与发展。 同时,在与高车的互动中,于臣服高车王可至罗期间,巧妙地维持了自身政权的独立性,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与外交手腕。这种多重外交策略的运用,为其在复杂多变的历史环境中立足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政策】
正光元年,即公元520年,高昌国曾派遣使者前往北魏,请求赐予《五经》以及其他重要的历史典籍。这一请求得到了北魏朝廷的批准,并且为了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北魏还特别派遣了国子助教刘燮前往高昌,担任当地的博士一职。这一举措不仅加深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文化联系,也极大地推动了儒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从现存的吐鲁番文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高昌国的行政管理中,长期使用汉字作为书写工具,这充分体现了汉字和汉文化在当时西域地区的深远影响力。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影响】
曲氏政权自建立以来,历经了曲光、曲坚、曲玄喜等十代君主的统治,直至公元640年被唐朝所灭,共计延续了139年的历史。在这段漫长的时间中,曲氏政权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还创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行政体系和赋税制度,这些制度在政权灭亡后仍然被其后裔所沿用,对当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贞观年间,末代高昌王曲智盛被唐朝朝廷迁往金城郡安置,而曲氏家族的后裔也逐渐融入中原地区。其中,曲崇裕在唐朝担任将领,并与当时的名门望族慕容家族联姻,进一步提升了曲氏家族的地位与影响力。这一系列的历史变迁,不仅体现了曲氏家族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密切联系,也展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北魏曾追赠曲氏先祖曲嘉为镇西将军、凉州刺史,以表彰其功绩。曲嘉的陵墓形制独特,成为后世高昌王陵建造的重要参考对象,对当地的丧葬文化和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曲氏政权及其后裔的故事,不仅是西域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也是中华多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生动例证。
【高昌国君主世系】
阚氏高昌
阚伯周(460年-约477年在位)
(伯周子)阚义成(约477年-约478年在位)
(义成兄)阚首归(约478年-约488年或491年在位)
张氏高昌
张孟明(约488年或491年-约496年在位)
马氏高昌
马儒(约496年-在位-约500--501年在位)
曲氏高昌
原来姓名 出身和关系 统治时间 年号
曲嘉 出自春秋燕王族支系,先祖汉代西迁, 约500-502-约525年 承平 义熙
承平 500年--502年—509年或510年
义熙 510年或511年—约525年
==
曲光 曲嘉子 约525年-约530年 甘露
曲坚 曲嘉子、曲光弟 531年-548年 章和
曲玄喜 曲坚子 549年-550年永平
曲 (佚名) 曲玄喜子 551年-554年 和平
曲宝茂 曲 (佚名)子 555年-560年 建昌
曲干固 曲宝茂子 561年-601年 延昌
曲伯雅 曲干固子 602-613年 620-623年 延和 重光
曲 (佚名) 不详,政变登位 614年-619年 义和
曲文泰 曲伯雅子 624年-640年 延寿
曲智盛 曲文泰子 640年
640年,唐朝灭曲氏高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