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广王元晔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南北朝
全名:元晔
别名:长广王
字:华兴、盆子(小字)
封号:长广王(即位前)、东海王(禅位后)
年号:建明(530年12月5日农历十月三十~531年3月31日农历二月二十八)
民族族群:鲜卑族
出生地:河南洛阳(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生卒:509年~532年12月26日
在位时间:530年12月5日 至 531年4月1日
前任:敬宗孝庄帝元子攸
继任:节闵帝元恭
【个人简介】
元晔(509年—532年12月26日),字华兴,小字盆子,河南洛阳人,是北魏王朝第十三位皇帝,在位时间为公元530年至531年。他是景穆帝拓跋晃的曾孙、南安惠王拓跋桢之孙、扶风王元怡的次子。 元晔个性轻率急躁,但体魄强健,颇具勇力。早年步入仕途,起家为秘书郎,后升任通直散骑常侍。最初被封为长广王,并出任太原太守。
永安三年(530年)十月,尔朱荣被孝庄帝元子攸诛杀之后,元晔在尔朱世隆的支持下登基称帝,改元建明,成为受制于权臣的傀儡皇帝。 随后,尔朱兆攻入洛阳,俘虏并杀害了孝庄帝元子攸,此时元晔已失去政治利用价值。
建明二年(531年)二月,他被迫禅位于广陵王元恭,降封为东海王。元恭即位后改元普泰,史称节闵帝。 同年十月,与尔朱氏对立的军阀高欢拥立安定王元朗为帝,改元中兴,形成南北对峙之势。高欢击败尔朱氏势力后,废黜节闵帝,清除尔朱家族势力,逐步掌控朝政大权。
中兴二年(532年)四月,高欢以“禅让”之名废黜元朗,恢复其安定王之位,并转而拥立平阳王元修为新帝,改元太昌,即历史上的孝武帝。
太昌元年(532年)五月,高欢下令毒杀了节闵帝元恭;同年十一月,又因东海王元晔与安定王元朗曾与尔朱氏有密切关联,遂将二人同日赐死,结束了这段动荡不安的政治变局。 元晔虽贵为天子,却生逢乱世,身不由己,最终未能施展抱负,成为北魏末期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他的短暂统治,折射出那个时代皇权衰微、权臣专政的历史背景。
【人物经历】
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元晔出生于当时的京师河南洛阳。他自幼性格轻率浮躁,却体魄强健、力气过人。 到了武泰三年(公元530年),北魏王朝在权臣尔朱荣等人的操控与动荡之下,已濒临崩溃的边缘。此时,孝庄帝元子攸不甘心国家大权旁落他人之手,尤其不愿看到尔朱氏势力日益坐大。于是,他假称皇太子诞生,召尔朱荣入宫庆贺,趁机将其诛杀。与此同时,一同被杀的还有尔朱荣的心腹重臣元天穆,以及尔朱荣的儿子尔朱菩提。 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尔朱氏家族。时任汾州刺史的尔朱兆为了替叔父尔朱荣报仇,从晋阳起兵南下,直扑京城洛阳。他在战乱中拥立时任太原太守、行并州刺史的长广王元晔为帝,改元“建明”,是为北魏长广王政权的开始。
元晔登基之后,为酬谢尔朱兆的拥立之功,立即册封其为大将军,并进爵为王。徐州刺史尔朱仲远也响应号召,率领部众前来洛阳归附尔朱兆。同年十二月甲辰日,尔朱兆与尔朱度律等人从富平津渡河而来,迅速率骑兵突袭京城。由于事发突然,皇宫禁卫军毫无防备,京城很快失守。孝庄帝元子攸被俘,被迫出走云龙门。尔朱兆将孝庄帝押送至永宁寺,期间不仅残杀皇子,还侮辱后宫嫔妃,并杀害司徒公、临淮王元彧,左仆射、范阳王元诲等宗室成员和朝廷重臣。至此,北魏朝政再次落入尔朱氏之手。
不久之后,戊申日,元晔下诏大赦天下,试图稳定局势。尔朱度律则奉命镇守京城,掌控中枢权力。随后,甲寅日,尔朱兆将孝庄帝迁往晋阳监禁。仅仅十日后,尔朱兆便在晋阳城内的三级佛寺中,秘密杀害了孝庄帝及其随行的陈留王元宽。 尔朱兆在完成这一切后,带着大量掠夺而来的财物返回晋阳。临行前,他留下叔父尔朱世隆留守洛阳,以牵制元晔的行动。然而,尔朱世隆本人也是一个阴险狠辣、野心勃勃之人。他在洛阳期间,暗中密谋削弱元晔的势力。不久之后,他便策划了一场阴谋:趁着元晔生母卫氏外出之时,派遣数十名手下乔装成盗匪,在街巷之中将其残忍杀害。 这段历史充满了权谋与血腥,见证了北魏晚期政权更迭的剧烈动荡,也揭示了当时各方势力之间的激烈博弈。
孝庄帝元子攸去世后,北魏建明二年(公元531年)春二月,长期觊觎朝中大权的尔朱世隆,以新立皇帝元晔与孝庄帝血缘关系疏远、缺乏威望为由,意图废黜元晔,另择新君。此时正值元晔出巡郊山之际,尔朱世隆与其弟尔朱度律等人擅自拟定禅让文书,强行逼迫元晔将皇位禅让给长期装聋作哑达八年之久的广陵王元恭。 元恭即位后,改年号为普泰元年,并封颍川王尔朱兆、彭城王尔朱仲远、陇西王尔朱天光、乐平王尔朱世隆、常山王尔朱度律,以及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高欢,都督斛斯椿等各有爵位与官职,权力分配基本围绕尔朱氏集团及其盟友展开。自此,北魏朝廷的实际掌控权落入以“五胡王”为代表的尔朱氏家族及北方六镇势力中的高欢一派手中。 同年三月初十日(癸酉),原皇帝元晔被降封为东海王,彻底失去帝位。 同年六月初七日(庚申),在完成对自身亲信势力的战略部署之后,高欢以讨伐尔朱氏逆乱为名,在信都起兵,正式拉开清剿尔朱集团的序幕。至冬十月廿七日(壬寅),高欢拥立勃海太守、安定王元朗为帝,改元中兴元年,史称后废帝,而元晔为其从侄。
(公元532年)春三月,高欢率军于韩陵击败尔朱天光等人。此役之后,尔朱氏集团实力大损。尔朱兆逃往并州,尔朱仲远奔向东郡,不久后投奔南朝梁国;尔朱天光、尔朱度律、尔朱世隆、尔朱彦伯及青州刺史尔朱弼相继被杀,尔朱氏几近覆灭。 同年夏四月初八日(辛巳),后废帝元朗退位。同日,高欢又在崇训佛寺废黜元恭,转而拥立孝武帝元修为新帝,是为北魏孝武帝(亦称出帝),改中兴二年为太昌元年。自此,北魏政权完全落入高欢掌握之中。 十一月初五日(甲辰),高欢以安定王元朗与东海王元晔曾与尔朱氏集团有所牵连为由,下令赐死二人于门下外省。
尽管元晔在《魏书》和《北史》中未被正式列为皇帝,但后世史家普遍将其列入北魏诸帝之中,作为一段动荡历史中的短暂帝王存在。这段历史不仅反映了北魏晚期权臣专政、皇权更迭频繁的政治局势,也预示了北魏王朝即将分裂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