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废帝元朗



531年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南北朝
全名:元朗
别名:北魏后废帝
字:仲哲
封号:安定王(逊位后)
年号:中兴(531年10月31日农历十月初六~532年6月12日农历532年四月二十四)
民族族群:鲜卑族
生卒·:513年~532年12月26日
逝世地:门下外省(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在位时间:531年10月30日 至 532年6月
前任:北魏节闵皇帝元恭
继任:北魏孝武皇帝元修

安葬地:邺西南野马冈(今河北省临漳县)


【个人简介】

       元朗(513年-532年12月26日),字仲哲,河南洛阳人,是北魏第十五任皇帝(531年10月30日-532年6月在位),史称后废帝。他是章武王元融的第三子,出身皇族贵胄,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与熏陶。 早年,元朗从政之初担任肆州录事参军,逐步积累从政经验,后来官至渤海太守,展现出一定的治理能力。

      531年,在北魏权臣高欢于信都起兵、讨伐尔朱氏集团之际,元朗被拥立为帝,改元“中兴”,象征着重整朝纲、复兴国运的愿望。随后,他迁都邺城,试图稳定局势、恢复中央权威。 然而,随着高欢成功击败尔朱氏势力,掌握朝廷实权,元朗逐渐失去了政治主导地位。不久之后,他被高欢废黜,结束了短短一年的帝王生涯。

       太昌元年(532年),元朗被降封为安定郡王,但不久因牵涉罪案而遭处死,时年仅十九岁。 作为北魏晚期动荡政局中的短暂君主,元朗的一生充满了无奈与变数。他在位时间虽短,却见证了北魏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史书称之为“后废帝”,以示其虽曾登基,却未能真正执掌大权的历史定位。

 


【人物生平】
       元朗,即北魏后废帝,字仲哲,是章武王元融的第三子,其母为程氏。他自幼聪慧机敏,才智出众,在年少之时便已声名远播。 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元朗出任肆州鲁郡王后军府录事参军,并担任仪同开府司马一职,开始步入仕途,展露头角。 至建明二年(公元531年)正月戊子日,元朗被任命为勃海太守。此时正值天下动荡、群雄并起之际,高欢起兵反抗尔朱氏集团,元朗因其宗室身份与威望受到拥戴,遂被推举为帝。

        同年冬十月壬寅日,他在信都城西筑坛登基,焚柴告天,正式即皇帝位,改元“中兴”,大赦天下。文武百官普遍晋升四级。朝廷随即任命高欢为侍中、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录尚书事、大行台,并增封食邑三万户;任命兼侍中、抚军将军、河北大使高乾邕为侍中、司空公;前平北将军、通直散骑常侍高敖曹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并终生担任冀州刺史;前任刺史元嶷亦被任命为仪同三司,以示恩宠与团结。 不久之后,尔朱度律、尔朱仲远、斛斯椿、贺拔胜、贾显智等人率军驻扎于阳平,意图抵抗高欢军队。然而高欢巧施反间之计,成功离间敌方阵营,致使尔朱诸将之间互相猜忌,最终不战而溃,四散奔逃。十月初辛亥日,高欢在广阿一役中大败尔朱兆,俘虏敌军士卒五千余人。朝廷随即下诏,对参战将士普加五级俸禄,留守京城者则各加二级俸禄,以资奖励。同时,朝廷任命征东将军、吏部尚书封隆之为使持节、北道大使,负责依据前线形势进行调度与指挥。

       十一月己巳日,朝廷发布诏令曰:“帝王之业肇启之初,常规制度须当确立。此次所授官职品级,皆依循旧典,未有逾越。然而某些无识之人借此机会谋取高位,虚增军阶,冒领虚衔,自称前朝所授,实则难以稽考。若不严立条例,实难杜绝此类诈伪行为。凡属未经核实之虚增官号,一经他人检举揭发,即按军法论处;如经核查并无姓名记录者,一律贬为庶民,并终身禁绝仕途。” 庚辰日,高欢亲率大军进逼邺城,展开攻城之战,局势进一步向有利于新政权的方向发展。

          这一年,南兖州市民王乞德趁乱起事,胁迫前任刺史刘世明献出全州之地归降南梁。南朝梁主萧衍随即派遣将领元树率军进入谯城据守,北方边境局势更加复杂多变。 此段历史不仅反映了北魏末年政局的剧烈动荡,也展现了高欢崛起过程中一系列关键的政治与军事部署,元朗虽为傀儡皇帝,却也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兴二年(公元532年)春正月壬午,高欢军队攻克邺城,成功擒获守将刘诞。朝廷下诏嘉奖有功将士,所有参战官兵各晋升四级军阶;另有九十七人因功封侯、增食邑,皆依功劳大小分等级予以封赏。 癸未日,皇帝颁布诏书曰:“自中兴之初,国家草创,典章制度方始建立,郡县官员多为代理或临时监察之职。虽其中亦有品行端正者,但整体风尚教化尚不均衡。百姓生活困苦,多以渔猎为生,民生凋敝,令人忧心。朕因此夙夜在公,勤勉操劳,不敢懈怠。有关部门应严明法纪,对失职官员及时纠察惩处,以慰朕心,安定黎庶。”

          同年二月辛亥,朝廷追谥先帝元子攸为武怀皇帝,以彰其德行与功绩。甲子日,任命高欢为大丞相、柱国大将军、太师,并加封三万户,累计封户达六万,以表彰其辅政安邦之功。 三月丙寅,任命高澄初入仕途即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显见其地位尊崇。丙子日,又任命侍中、车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孙腾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丁丑,皇帝亲率百官前往邺城巡视,以示重视。乙酉,诏令文武百官的家属由信都迁往邺城,以安人心,稳定朝局。 闰三月乙未,任命安北将军、光禄大夫、博野县伯尉景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丙申日,任命卫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库狄干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壬寅,尔朱天光、尔朱兆、度律、仲远等人率军驻扎于洹水之南,意欲对抗高欢。 癸丑,高欢亲自领军驻守紫陌,以应对敌军。庚申,尔朱兆率三千轻骑兵夜袭邺城,试图攻破西门,未能得逞,只得撤退。壬戌,高欢于韩陵一役中大败尔朱天光等四部胡军,前废帝节闵帝元恭的镇军将军贺拔胜、徐州刺史杜德临阵投降,局势发生重大转变。 尔朱兆兵败后逃往并州,尔朱仲远则奔向东郡,尔朱天光与度律意图返回洛阳。大都督斛斯椿、贾显智连夜兼程先行回京,以图稳定京城局势。此战标志着高欢势力进一步巩固,也为后续政权更迭埋下伏笔。
         中兴二年,即公元532年的夏季四月甲子初一,斛斯椿等人占据河桥要地,因深感罪责难逃,遂上表自劾。不久之后,他们在河桥成功擒获了尔朱天光与尔朱度律,这一胜利标志着局势的重大转折。与此同时,西北大行台长孙稚与都督贾显智等将领率领骑兵进入京城,迅速控制局势,拘捕了尔朱世隆与尔朱彦伯,并在城中公开斩首,以正视听。尔朱天光与尔朱度律则被押送至高欢处,接受进一步处置。 辛未日,节闵帝麾下的骠骑大将军、代理济州事务的侯景在城池中决定归降,随即被授予仪同三司之职,并兼任尚书仆射、南道大行台及济州刺史,标志着其地位的重新确立。甲戌日,朝廷任命车骑将军、尚书右仆射魏兰根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进一步巩固了朝中人事安排的稳定性。次日,即乙亥日,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中军大都督高盛被任命为兼尚书仆射、北道行台,负责依据战时形势灵活处理军政事务。与此同时,尔朱仲远因势穷力蹙,被迫投奔南朝梁国的萧衍。 在地方局势方面,青州刺史尔朱弼被其部下冯绍隆所杀,首级被传送至京城,显示出地方势力对尔朱集团的彻底背离。丙子日,节闵帝的安东将军辛永,以及右将军、建州大都督张悦相继献城投降,标志着节闵帝政权的彻底瓦解。 此时,元朗因自身地位疏远,且无法获得天下人心的广泛认可,自感已无继续执政的正当性,遂于中兴元年(532年)四月十八日在河阳主动禅让帝位。不久之后,高欢另立北魏孝文帝之孙元修为新帝,开启了新的政治格局,也为北魏后期的历史走向奠定了基础。这一系列事件不仅改变了权力结构,也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与军事局势。
       太昌元年五月,即公元532年5月,北魏宗室成员元朗被正式册封为安定郡王,享有食邑一万户的优厚待遇。这一封爵不仅是对其身份与地位的认可,也体现了当时朝廷对宗室成员的礼遇与重视。 同年十一月甲辰日,元朗却因所谓“有罪”之名,与其从叔元晔一同在门下外省被赐死。这一事件背后的具体原因虽未详载于史册,但从当时的政局来看,或与朝堂权力更迭、政治斗争密切相关。元朗的生命至此戛然而止,令人唏嘘。 次年,即永熙二年(533年),元朗的遗体被安葬于邺城西南方向的野马岗。野马岗位于当时的政治与文化腹地,其地理环境幽静肃穆,成为元朗长眠之所。尽管他的一生充满波折与变故,但这段历史仍作为北魏晚期的重要片段,被后人所铭记与研究。

 

【史籍记载】
魏收《魏书·卷十一·帝纪第十一》 
李延寿《北史·卷五·魏本纪第五》

【家族成员】

天祖:太武帝拓跋焘

高祖:拓跋晃,北魏景穆皇帝

曾祖:拓跋太洛(其实是南安惠王拓跋桢,元彬过继给拓跋太洛)
祖父:章武王元彬
父亲:章武王元融
母亲:程氏


 
【其他阅读】
=======

元朗~北魏第十五任皇帝(531年10月31日 - 532年6月在位)

2025年7月13日 11:18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南北朝    北魏    元朗~北魏第十五任皇帝(531年10月31日 - 532年6月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