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公元前3300-前2600年
【湖北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之一,距今约公元前3300年至前2600年。该文化因1955年首次在湖北省京山市屈家岭遗址被发现而得名,其分布范围涵盖湖北、河南、湖南三省,总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是长江中游史前文化发展高度繁荣的典型代表。
屈家岭文化以其鲜明的文化特征和丰富的考古发现著称。农业是该文化的重要经济基础,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稻作遗存,其中包含稻谷壳的红烧土体积高达200立方米,充分证明了江汉平原在史前时期稻作农业的高度发展,为研究中国稻作文明的起源与传播提供了重要实证。
手工业方面,屈家岭文化展现出卓越的制陶与纺织技艺。最具代表性的“蛋壳彩陶”,陶器厚度仅约0.5毫米,轻薄如纸,工艺精湛,堪称当时制陶技术的巅峰之作。此外,出土的彩陶纺轮形态轻巧,纹饰精美,体现了纺织技术与艺术审美的高度结合。
聚落结构方面,屈家岭遗址是一处大型环壕聚落,总面积达2.84平方公里,显示出较为复杂的社会组织形态。遗址中还发现了依山势而建的史前水利系统,反映了当时人们在聚落选址与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智慧与能力。
关于屈家岭文化的族属问题,学界普遍认为其创造者为三苗族群,其活动区域与《战国策》中记载的“三苗在江淮、荆州”相符。关于三苗的起源,学术界存在“外来说”(认为是九黎后裔)与“土著说”两种主要观点。屈家岭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直接孕育了后续的石家河文化,并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有着密切的交流与互动,显示出其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屈家岭遗址的考古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自2015年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了持续发掘,确认其年代上限可追溯至油子岭文化时期,距今约5900年。1988年,屈家岭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里已建成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集遗址保护、展示、研究与文化旅游于一体,成为公众了解史前文明、参与考古体验的重要窗口。
作为长江中游地区早期文明的重要源头,屈家岭文化在稻作农业、制陶技术、聚落形态等方面的研究,为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提供了关键证据,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与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