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德文~东晋末代皇帝(418年--420年在位)
晋恭帝司马德文
【418年】
【西晋[xī jìn]】【西晋皇帝】【年号】【司马炎】【司马衷】【司马炽】【司马邺】
【东晋[dōng jìn]】【东晋皇帝】【年号】【司马睿】【司马绍】【司马衍】【司马岳】【司马聃】【司马丕】【司马奕】【司马昱】【司马曜】【司马德宗】【司马德文】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东晋
全名:司马德文
别名:晋恭帝
字:德文
封号:琅琊王(初封)、石阳县公(桓玄封)、琅琊王(复封、即位前)、零陵郡王(禅位后)
年号:元熙元熙(419年正月初一~420年7月7日(六月十一)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丹阳郡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生卒:386年~421年
逝世地:秣陵 (今江苏省南京市)
在位时间:418年 至 420年
前任:晋安皇帝司马德宗
继任:宋高祖武皇帝刘裕
籍贯:河内郡温县(位于今河南省温县)
陵墓:冲平陵 (今南京城东北钟山西部太平门内富贵山)
个人简介
司马德文(386年-421年九月),字德文,祖籍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他是东晋末代皇帝,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次子,同时也是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弟弟,其母为淑媛陈归女。 司马德文早年被封为琅邪王,一生历经多个重要官职,包括中军将军、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司徒公以及录尚书事等。在王恭发动叛乱期间,他果断采取行动,成功诛杀了左仆射王国宝。然而,在与桓玄的对抗中,尽管多次率兵出征,却屡遭败绩。晋安帝遇害后,司马德文继位成为皇帝,改元号为“元熙”。然而,他的统治时间并不长久。元熙二年(420年),司马德文禅位于宋王刘裕,随后被废黜为零陵郡王。
永初二年(421年)九月,司马德文最终惨遭刘裕杀害,时年仅三十六岁。这一事件标志着东晋王朝的彻底终结,同时也为刘宋政权的建立铺平了道路。司马德文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无奈,作为一位命运多舛的末代君主,他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司马德文诞生于世,其母为淑媛陈归女。在晋安帝即位后,陈归女被尊称为德皇太后。司马德文早年被封为琅邪王,此后仕途一路顺遂,历任众多显赫官职,包括中军将军、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司徒以及录尚书六条事等重要职位。元兴初年,他又迁升为车骑大将军,逐步成为东晋政权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隆安元年(公元397年),东晋政局动荡不安,兖州刺史王恭与豫州刺史庾楷因对尚书左仆射王国宝等人不满而起兵造反。为了平息这场叛乱,司马德文不得不下令处死王国宝,以安抚众将的怒火。 到了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局势再度恶化。王恭联合庾楷、荆州刺史殷仲堪及广州刺史桓玄等人再次发动叛乱,叛军一路攻至建康附近才被成功抵御。在这场战役中,王恭不幸战死。与此同时,在浙江和江苏地区,孙恩领导的叛军势力日益壮大,给东晋朝廷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孙恩率领叛军进攻会稽郡,进一步加剧了东晋内部的危机。次年,即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孙恩继续扩大战果,先后攻打浃口、临海和广陵等地,导致晋军屡战屡败。至隆安六年(公元402年),孙恩更是直接威胁到建康的安全,使得建康陷入封锁状态,城内粮食匮乏,百姓饱受饥荒之苦。
永始元年(公元403年),司马德文亲自率军讨伐桓玄,然而却接连遭受挫败。桓玄趁势自封为丞相与太尉,掌控朝政大权。同年,孙恩最终在临海太守辛景的打击下失败,选择自杀以结束生命。 桓楚天康元年(公元404年)一月二十九日,桓玄彻底铲除异己,杀害了司马道子,从而确立了自己在东晋政权中的绝对统治地位。同年秋季,他更进一步,自立为楚王并加封大将军头衔。同时,他还进封司马德文为太宰,赐予衮冕之服与绿綟绶作为象征性荣誉。然而,在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桓玄正式篡夺东晋江山,建立“楚”国,史称“桓楚”。在此过程中,晋安帝被贬为平固王,而司马德文则被降爵为石阳县公。
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一月十九日,司马德文与晋安帝一同被迫离开建康,迁居至浔阳,开始了他们流亡的生活。这一系列事件不仅标志着东晋王朝走向衰落,也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历史进程。
权臣当政
义熙元年(405年)三月二十四日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天,刘裕正式举兵进攻桓玄,双方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较量。最终,桓玄的军队大败而归。战败后的桓玄挟持晋安帝以及司马德文仓皇逃往江陵。然而,桓玄的命运并未因此好转。同年六月十九日,桓玄被杀,晋安帝得以重新登上皇位。为了安抚局势,晋安帝复封司马德文为琅邪王,并加封其为徐州刺史、大司马和司徒等重要职务。 然而,局势并未就此稳定下来。仅仅七天之后,即六月二十六日,桓玄的部将桓振攻陷江陵,晋安帝司马德宗不幸被俘。
义熙二年(406年)三月二日,晋安帝司马德宗才再次脱离叛军的控制。这次叛乱对东晋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桓玄的叛变不仅削弱了东晋的皇权,还使得刘裕逐渐成为东晋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为南朝宋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义熙八年(412年)开始,刘裕逐步掌控了东晋的朝政大权。他通过一系列手段排挤和迫害与自己政见不合的大臣,甚至矫诏以命令各地刺史,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在此期间,司马德文敏锐地察觉到刘裕篡位及谋害晋安帝的野心。由于晋安帝本人对饥寒冷暖都缺乏基本的认知能力,司马德文毅然决然地选择随侍在晋安帝左右,以保护他的安全。然而,当司马德文因病需要搬出宫外居住时,晋安帝的安全便失去了有效的保障。
义熙十五年(419年1月28日(418年十二月十七),刘裕指使王韶之杀害了晋安帝。此时,刘裕已萌生自称皇帝的想法,但考虑到图谶中提到“昌明(晋孝武帝)之后有二帝”,为了符合这一预言,刘裕决定立司马德文为皇帝,十二月继位。419年2月(正月),司马德文改年号为元熙。
禅位被杀
公元420年,即东晋元熙二年六月壬戌这一天,刘裕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命令其党羽傅亮起草了一份禅位诏书。随后,他亲自带人入宫,强迫当时的晋恭帝司马德文抄写这份早已准备好的诏书。面对如此境遇,司马德文表现得异常平静,他坦然接受了这一事实,并亲自执笔将诏书抄录完毕。在抄写的过程中,他还对身边的侍从说道:“当年桓玄篡位时,晋室实际上就已经失去了天下。只是因为有刘公(刘裕)的存在,才勉强延续了将近二十年的国祚。如今将皇位禅让给刘裕,我内心是甘拜下风、心悦诚服的。” 两天之后,司马德文正式退居琅邪王府,百官纷纷前来向晋帝告别,这也标志着东晋王朝的彻底灭亡。刘裕登基称帝后,为了彰显自己的仁义,表面上给予了司马德文一定的优待。他将司马德文降封为零陵王,并将其迁往秣陵居住。同时,允许司马德文按照晋朝的规格使用正朔、车驾和服饰等仪仗。然而,这一切都在严密的监控之下,由冠军将军刘遵考率领军队负责看管。 司马德文的皇后褚氏,其兄长褚秀之与褚淡之曾分别担任晋朝的太常卿和侍中,本应忠于晋室。但在这种动荡的局势下,他们却选择了背主求荣,投靠新朝,成为刘裕的忠实爪牙,协助监视司马德文及其皇后的日常行动。更令人发指的是,当褚皇后生下一个男婴时,褚秀之兄弟竟遵照刘裕的旨意,残忍地将这个婴儿杀害。从此以后,司马德文深知自己的生命时刻处于危险之中,他整日惶恐不安,为了避免遭遇不测,他开始与褚皇后形影不离,所有的饮食都由褚皇后亲手准备,以此防范可能存在的毒害。
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九月,刘裕终于按捺不住,决定除掉司马德文这个潜在的威胁。他派遣琅琊侍中张伟携带一瓶毒酒前往秣陵,意图鸩杀司马德文。然而,张伟为人忠厚,不忍加害故主。他深知如果完成这项任务,虽然可以暂时保全性命,但必将背负千古骂名。因此,在返回途中,他毅然决然地喝下了那瓶毒酒,选择以死明志。得知此事后,刘裕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对自己权威的公然挑衅。 同年十一月十日,刘裕再次策划了一次更为隐蔽的行动。他命令褚淡之假借探望妹妹褚皇后的名义,前往秣陵。与此同时,他安排了自己的亲兵暗中跟随。当褚皇后听到兄长来访的消息时,喜出望外,连忙出门迎接。就在此时,亲兵趁机翻墙而入,迅速进入司马德文的房间,将一杯毒酒放在了他的面前,逼迫他立即饮用。然而,司马德文却坚定地摇了摇头,拒绝道:“根据佛教教义,凡自杀者,来世将无法再投生为人。”见此情景,士兵们随即改变策略,强行将他押上床,用被子蒙住他的脸面,用力扼颈直至窒息而亡。事后,这些行凶者迅速跳墙逃离现场。 司马德文被害后,刘裕追赠其谥号为“恭皇帝”,并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同年十一月辛亥(即公元421年12月16日),司马德文被安葬于冲平陵。值得注意的是,刘裕不仅亲自出席了葬礼,还带领文武百官一同送葬,试图借此掩盖自己弑君的事实,塑造一个仁义宽厚的形象。然而,历史终究会铭记这一切,无论是刘裕的权谋手段,还是司马德文的悲剧命运,都成为了那个时代不可磨灭的记忆。
【历史评价】
胡三省:“自是之后,禅让之君,罕得全矣。
房玄龄等《晋书》:
①“帝幼时性颇忍急。
②“安帝既不惠,帝每侍左右,消息温凉寝食之节,以恭谨闻,时人称焉。
③“安承流湎,大盗斯张。恭乃寓命,他人是纲。犹存周赧,始立怀王。虚尊假号,异术同亡。
④“若乃世遇颠覆,则恭皇斯甚。于越之民,讵熏丹穴,会稽之侣,宁叹入臣。去皇屋而归来,洒丹书而不恨。夫五运攸革,三微数尽,犹高秋凋候,理之自然。观其摇落,人有为之流涟者也。
父亲:司马曜,晋孝武帝。
母亲:陈归女,德太后。
(兄弟姐妹)
司马德宗:晋安帝。
晋陵公主:下嫁谢安之孙,谢琰之子谢混。
鄱阳公主:下嫁王导曾孙王嘏。
(妻妾)
褚灵媛,褚爽女,出身阳翟褚氏,初为琅邪王妃,司马德文为帝时封皇后,退位后降为零陵王妃,谥为恭思皇后。
(女儿)
司马茂英,海盐公主,嫁太子刘义符,为太子妃,太子即位后立为皇后。太子被废后降为营阳王妃。后宋文帝以刘朗为南丰王,出继太子后嗣,又为南丰王太妃。
司马氏,富阳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