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国
【基本信息】
01. 所处时代:西周至春秋初期
02. 中文名:虞国(姬姓虞国)
03. 别称:北虞(因位于山西南部,与东南吴国相对)
04. 国号:虞
05. 爵位:公爵(周初最高爵位之一)
06. 开国君主:虞仲(周太王次子仲雍的曾孙)
07. 首都:今山西平陆县张店镇(现存西周城墙遗址)
08. 主要城市:平陆、夏县(今山西南部)
09. 政治体制:世袭君主制,隶属周代分封体系
10. 国土面积:约数百平方公里(具体无考,以晋南平陆为中心)
11. 存续:前1046年—前655年(据《左传》《史记》记载)
12. 相邻国家:晋国(东)、虢国(南)
13. 末代君主:虞公(名不详,因贪图晋国贿赂而亡国)
【概述】
虞国为周代姬姓诸侯国,始封于周武王时期(约前1046年),由虞仲受封于山西平陆建立。其地理位置在今山西省南部夏县和平陆北一带,都城遗址位于平陆县张店镇古城村 ,虞国灭亡后,国人以国为姓,是虞姓来源之一。虞国与吴国同源,均为周太王次子仲雍后裔,历史上著名的"假道伐虢""唇亡齿寒"等成语典故均源自此国
【国号】
"虞",来源有两种说法:
其一,源于妫姓,与虞舜相关。虞舜号"有虞氏",其子商均被封于虞地(今河南虞城)建立虞国,后人以国名为氏。舜帝作为上古帝王,其部落称"有虞氏",居蒲阪(今山西永济),后大禹封舜子商均于虞城,为夏朝诸侯。
其二,源于姬姓,为周代分封。周武王灭商后,为承祀太伯、仲雍(周太王次子),封仲雍庶孙于虞地(今山西平陆),建立姬姓虞国。
’
【历史脉络】
虞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姬姓诸侯国,其建立源于周武王灭商后为巩固宗法制度,寻访太伯、仲雍之后以承祭祀。
西周至春秋早期:作为周王室东南屏障,与虢国共同抵御晋国与淮夷威胁(据《左传·僖公五年》)。
虞仲是仲雍的庶孙,公元前11世纪受封于今山西省平陆县张店镇古城村一带,建立虞国,都城位于晋南黄河东岸,与南虢隔河相望,地理位置险要,成为周王室在东部的重要战略屏障。初为公爵之国,与周王室关系密切,承担着传播周礼、维系宗法秩序以及防御外族侵扰的重要职责。
在文化上,虞国深受周文化影响,出土的虞侯夨簋等青铜器铭文印证了其与王室的紧密联系;在军事上,虞国与虢国互为依托,形成“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同盟关系,共同抵御北方势力的扩张。
春秋时期,晋国崛起,晋献公推行兼并政策。公元前658年,晋国以名马、美玉贿赂虞公,借道攻伐虢国;前655年,在灭虢返师途中,顺势突袭虞国,俘虏虞公,虞国灭亡。(据《左传·僖公二年》《史记·晋世家》)。
虞国大夫宫之奇曾以“唇亡齿寒”力谏虞公勿许借道,但虞公贪利忘患,终致亡国。
虞国虽亡,但“假道伐虢”“唇亡齿寒”成为千古警示成语,揭示战略短视之害。虞国遗民以国为姓,衍生出虞姓重要支系,延续血脉传承。晋国吞并虞、虢后,完成对晋南地区的整合,推动了春秋时期诸侯兼并的加速进程。
【政治】
一、政治体制与等级
公爵国地位: 虞国位列周代八大公爵国之一,(据《礼记·王制》),爵位等级仅次于周王室直属诸侯,彰显其作为周室宗亲的重要地位。 据《礼记·王制》记载,周朝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度,其中公爵为最高等级。 虞国始封君主虞仲为周太王次子仲雍之后,属周王室近支宗族。
二、地理位置与战略定位
1. 核心区域: 都城位于今山西省平陆县张店镇古城村,地处晋南黄河东岸。 主要控制范围涵盖山西南部的夏县及平陆北部地区。
2. 战略屏障功能: 与虢国(南虢)隔河相望,共同构筑周王室东南方向的重要防御体系。 晋国崛起后,虞国与虢国采取“联虢拒晋”策略,以维系自身独立地位。
三、灭亡过程与政治教训
1. 关键事件:假道伐虢(前658—前655年) 公元前658年,晋献公以名马、宝玉贿赂虞公,借道攻灭虢国。 公元前655年,晋军返程途中突袭虞国,俘虏虞公及大夫百里奚。
2. 灭亡原因: 虞公外交短视,贪利而无视大夫宫之奇“唇亡齿寒”的忠谏。 地缘处境孤立,处于晋国扩张必经之路,缺乏可靠盟友支持。
四、重要政治人物
1. 开国君主:虞仲 为周太王次子仲雍曾孙,由周武王分封为虞国首任君主,建都于山西平陆。 2. 末代君主:虞公 因接受晋国贿赂致国家覆亡,史籍未载其具体名号。
3. 贤臣代表:宫之奇与百里奚 宫之奇,虞国大夫,因劝谏无效而率族出逃,保全宗族。 百里奚,原为虞国重臣,亡国后入秦,辅佐秦穆公成就霸业。
五、与周王室及邻国关系
1. 周王室宗亲身份: 虞国作为王室屏藩,承担传播周礼文化、抵御淮夷侵扰的双重使命。 铭文资料显示,周康王时期虞侯夨受封,体现周初分封布局的战略考量。
2. 与虢国的依存关系: 两国关系如“辅车相依”,虢国覆灭后,虞国失去外部屏障,陷入孤立。
3. 与晋国的冲突结局: 晋献公在灭虢之后顺势吞并虞国,标志着春秋时期晋国强势崛起与诸侯兼并进程的加速。
【社会】
虞国因地处晋南、毗邻强邻晋国的地缘环境,以及自身历史发展轨迹,形成了兼具共性与特色的社会体系。以下从统治阶层、被统治阶层、宗法制度与家族纽带三个层面,系统解析虞国的社会结构。
在统治阶层方面,虞国构建起典型的金字塔式权力架构。顶端为虞国国君,爵位为公爵,系周王室宗亲后裔,始祖虞仲为周武王所封,地位尊崇,仅次于周天子。
国君掌握封地内的军政大权,负责组织军事防御、征收赋税、主持国家祭祀等核心事务,是国家最高权威的象征。代表性人物包括开国之君虞仲和末代君主虞公,后者因贪图晋国宝物而接受借道请求,终致亡国,成为“唇亡齿寒”典故的历史背景。
中层由卿大夫与士族构成,是国家治理的实际执行力量。卿大夫多出自显赫家族,如忠臣宫之奇曾力谏虞公勿信晋国阴谋,百里奚则在失国后流落秦国,最终辅佐秦穆公成就霸业。他们不仅参与国政,还拥有采邑与私属武装,具备较强的政治影响力。
士族则承担基层行政与军事职责,负责地方管理、赋役征发及军队指挥,是连接上层与民众的重要桥梁。 被统治阶层主要包括平民与奴隶。
平民分为国人、皂舆与农夫等群体。国人多居于都城平陆县古城村及其周边,享有有限的政治参与权,战时需服兵役,是国家军事力量的重要来源。皂舆与农夫主要从事农业与手工业生产,承担赋税与劳役,支撑国家经济运转。虞国地处晋南平原,土地肥沃,农业为其经济支柱,生产活动以粟作 farming 为主。
奴隶与准贱民处于社会最底层,主要来源于战争俘获、罪犯或债务破产者。他们无人身自由,被迫从事青铜铸造、筑城、耕作等繁重劳动,是贵族与国家财富积累的隐形支柱。
宗法制度是虞国社会运行的核心机制。作为姬姓封国,虞国严格遵循周代宗法体系,权力与地位依血缘亲疏分配。虞仲后裔垄断国君之位,形成“家国一体”的治理模式。卿大夫家族虽具实权,但仍受宗法约束,与国君之间存在既合作又制衡的关系。
【军事】
虞国的军事体系与战略演变深刻反映了春秋时期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困境与发展局限。虞国位列公爵之国,理论上具备“千乘之国”的军事规模,即拥有约千辆战车、兵力达三至五万人,显示出较强的常备军实力。
历史记载显示,在晋国讨伐虢国时,虞国曾出兵协同作战,说明其具备一定的战争动员能力与军事协作机制。 虞国军队以战车兵为核心,辅以步兵与早期骑兵,符合春秋初期以车战为主导的军事形态。
虞侯夨簋等青铜器铭文证实,虞国掌握兵器与车马器具的铸造技术,具备自主军工生产能力,为其军事自持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地缘战略上,虞国都城位于今山西省平陆县张店镇古城村,地处晋南黄河东岸,与南虢隔河相望。两国“辅车相依”,共同构筑周王室东南方向的重要屏障,抵御晋国扩张及淮夷侵扰。北倚中条山、南临黄河的天然地理优势,为虞国提供了良好的防御纵深。
尤其虞坂古盐道(又称颠𫐉阪)作为连接晋南与中原的关键通道,虞国长期扼守此战略要道,掌控区域交通与资源流通命脉。
虞国在战略决策上的重大失误最终导致其覆灭。公元前658年至前655年,晋献公实施“假道伐虢”之策,以屈地良马与垂棘之璧贿赂虞公,成功借道攻占虢国下阳。虞国未能识破晋国离间计谋,忽视大夫宫之奇“唇亡齿寒”的深刻警示。
公元前655年(鲁僖公五年),晋军回师突袭虞国都城,俘虏虞公,虞国灭亡。
【疆域】
虞国核心区域以山西省平陆县张店镇古城村为中心,涵盖今山西南部夏县至平陆北的晋南平原,面积约500平方公里。
据考古与文献资料综合考证,虞国都城坐落于平陆县张店镇古城村,现存遗址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残存南墙基宽达15至20米,夯土层厚8至10厘米,显示出典型的周代城邑建造特征,具备中等规模诸侯国的建制水平,符合史载“千乘之国”的实力定位。
地缘战略角度看,虞国地处晋南要冲,东接晋国腹地(今山西翼城一带),随着晋国的逐步崛起,虞国逐渐处于其势力压迫之下,最终为晋所灭。其南隔黄河与虢国相望,而虢国分为北虢(位于平陆)与南虢(今河南三门峡),虞国正处二虢之间,形成特殊的地理关联。西向则通过晋国与秦国接壤,晋灭虞后,秦晋直接相邻,进一步凸显虞国在当时地缘政治中的过渡性地位。
虞国还扼守虞坂古道(又称颠𫐉阪),这条盐运通道自中条山北麓贯穿而下,连接晋南与中原腹地,是古代重要的军事与经济通道。晋国若欲南渡黄河讨伐虢国,必须借道虞国,否则需绕行险峻河段,极大增加行军难度。
现虞国古城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城墙残长约2.5公里,基宽15-20米。
“假道伐虢”这一著名历史事件不仅体现了晋国的政治谋略,也充分印证了虞国地理位置的战略价值。 在疆域范围方面,虞国的核心控制区以平陆张店为中心,辐射夏县至平陆北部的晋南平原地带。鼎盛时期其势力可能延伸至黄河东岸更广区域,但具体行政边界尚无明确记载。
考古发现的虞侯夨簋等青铜器铭文,不仅证实了虞国贵族与周王室之间的宗法联系,也反映了其文化归属与礼制体系的正统性。
《左传》《史记》等典籍均明确记载虞国位于晋南黄河东岸,与虢国毗邻,多次提及晋国借道之举,为虞国地理位置提供了坚实的历史佐证。
【经济】
因地处晋南平原,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与战略区位,在周代分封体系中扮演了独特的角色。其经济形态以农业为基础,手工业为支撑,兼具交通要道带来的贸易潜力,展现出典型的早期国家经济特征。
农业方面,虞国拥有显著的地理优势。其核心区域位于今山西省平陆县张店镇古城村一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黄河支流提供良好的灌溉条件,适宜发展旱作农业。主要种植粟、麦等耐旱作物,符合黄河流域的传统农耕模式。
井田制可能已在境内推行,土地划分为贵族所有的公田与平民耕种的私田,体现了周代典型的土地管理制度,农业成为国家财政与社会稳定的根本支柱。
手工业方面,虞国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尤以青铜铸造最为突出。出土的虞侯夨簋等青铜器不仅形制规整、纹饰精美,且铭文内容丰富,显示出专业化生产能力和较高的工艺水准。这些器物多用于礼制活动,服务于贵族阶层,同时也反映了周文化向周边地区的传播。
玉器、陶器等手工业制品也应存在,主要用于满足上层社会的需求,体现出明显的等级化消费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虞国境内的虞坂古盐道是连接晋南盐池与中原地区的重要通道,虽缺乏直接证据表明其盐业生产规模,但作为盐运枢纽,很可能参与并受益于跨区域的盐业贸易。
交通与战略地位方面,虞国扼守要道,具有重要的军事与行政功能。它不仅是周王室屏藩北方、控制东方诸侯的战略前哨,也可能承担着赋税征收与军事物资转运的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其经济结构。
由于受限于文献记载稀少,《左传》《史记》等典籍多聚焦于虞国的政治兴衰与“假道伐虢”等历史事件,对其经济活动鲜有提及。
考古发现亦以城址、墓葬为主,尚未发现大规模的手工业作坊或商业遗存,经济细节仍待进一步发掘。
【文化】
虞国因地处中原与北方族群交界地带,文化呈现出多元交融的特征。
在礼乐制度与等级秩序方面,虞国严格遵循周代典章制度,是周王室经略东方的重要屏障。无论是祭祀、宴飨还是军事活动,均依礼而行,体现出对周礼的高度认同。考古发现的贵族墓葬中普遍出土鼎、簋、盉等成套青铜礼器,列鼎制度的使用清晰反映了严格的等级区分。虞侯夨簋等器物铭文详细记载了册命仪式与祭祀活动,印证了“礼”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虞国也是周文化向东南地区传播的关键节点,宜侯夨簋铭文表明周人通过分封机制将礼制体系延伸至江南,虞国在此过程中发挥了文化中介作用。
在青铜器艺术与铭文书写方面,虞国展现出高超的铸造工艺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其青铜器造型规整,纹饰以兽面纹、凤鸟纹为主,兼具庄严与美感,体现了西周早期典型的艺术风格。铭文内容广泛涉及祭祀、战争、封赏等重大事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宜侯夨簋铭文记录了周康王册封虞侯夨于宜地的历史细节,为研究西周分封制提供了珍贵实证。文字形态上,虞国金文保留了甲骨文向成熟金文过渡的特点,书法古朴遒劲,是研究汉字演变的重要材料。
宗教与祭祀文化层面,虞国秉持“敬天法祖”的传统理念,祖先崇拜贯穿于社会生活之中。大量用于祭祀的青铜礼器出土于贵族墓葬,铭文中频繁出现“用享于先祖”“子子孙孙永宝用”等吉语,反映出对宗族延续与神灵庇佑的深切祈愿。
虞国的祭祀活动需遵从周王室统一规范,彰显出“君权神授”的政治合法性建构,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的高度结合。
虞国文化还表现出显著的区域互动特征。作为邻近虢国的同姓诸侯,两国在青铜器组合、墓葬形制等方面高度相似,显示出密切的文化联系。
虞国地处晋南黄河东岸,处于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汇地带,部分出土车马器与装饰品融合了中原礼制元素与草原艺术风格,揭示出跨区域文化交流的活跃图景。
【后裔去向】
虞国灭亡后,其后裔的迁徙与传承呈现出清晰的历史脉络。
一、以国为姓,世代延续 虞国灭亡后,国民以国名“虞”为氏,成为虞姓的重要起源之一。
二、部分遗民南迁至江南地区,周康王时期改封虞侯夨为宜侯,建立宜国(今江苏丹徒或河南宜阳),成为虞姓另一重要分支。
三、主要迁徙路径
1. 山西平陆太阳渡:晋国灭虞后,部分遗民迁居至山西平陆太阳渡一带,形成虞姓早期聚居地。
2. 会稽郡:汉代以前,虞姓多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自汉代起逐步南迁,定居浙江慈溪,发展为著名的会稽郡望。
3. 全国扩散: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战乱频仍,虞姓族人陆续迁往各地;唐宋时期进一步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南方地区;明清时期扩展至广东、福建及台湾等地,形成广泛分布格局。
四、历史人物
1.虞世南:唐代著名书法家,余姚人,与欧阳询并称“欧虞”,官至秘书监,书法与学识享誉一时。
2.虞允文:南宋抗金名将,在采石之战中力挽狂澜,扭转宋金战局,功勋卓著。
3.虞卿:战国时期赵国上卿,杰出政治家与思想家,著有《虞氏春秋》,影响深远。
【文物出土】
一、 虞国古城遗址
发现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
地理位置: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张店镇古城村及周边区域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 虞侯政壶
出土时间:1979年
出土地点:山西省潞城县潞河村 文物价值:现存唯一一件记载虞国国君名称的青铜器,证实“假虞灭虢”中的虞国为西周诸侯国
三、 绛县横水西周墓地
发现时间:2004年因盗掘被发现
发掘时间:2004年至2007年 考
古单位: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工作站与绛县文物局联合组成考古队进行发掘
墓葬年代:西周中期偏晚阶段
四、 马庄遗址
发掘时间:1994年
考古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哈佛大学皮保德博物馆联合考古队
文化层:第五层遗存距今约7000至5000年
五、 陕西省宝鸡市弓鱼国墓地
出土时间:1974年
文物特征:出土五鼎四簋,形制风格统一,大小依次递减,器物较为低矮,口沿均铸有铭文“儿”字
六、 三门峡虢国墓地
发掘时间:自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先后开展四次钻探和两次大规模发掘 出土文物:累计出土文物万余件,其中玉器约3000件(组)
七、 仲雍墓
地理位置:江苏省常熟市虞山东麓
历史价值:有文献记载以来最早的古墓之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史料记载】
一、《左传》
1. 《左传·僖公二年》
详细记录“假道伐虢”事件——晋献公以屈地产的良马与垂棘之璧贿赂虞公,借道攻打虢国,最终顺势灭虞。 宫之奇以“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劝谏虞公,但未被采纳。
首次将虞、虢两国关系概括为“唇齿相依”,成语“唇亡齿寒”“假道伐虢”皆源于此,成为后世政治外交的重要喻示。
2. 《左传·注》
指出虞国地理位置,“虞国,在河东郡大阳县”,即今山西省平陆县圣人涧一带。
为后世考证虞国都城遗址(位于今平陆县张店镇古城村)提供了关键地理依据。
二、《史记》
1. 《史记·晋世家》
记载晋献公灭亡虢国与虞国的过程,突出虞公因贪图财宝而接受贿赂,终致亡国。
补充了《左传》所未详述的战略细节,如大夫荀息献计的具体过程,增强了事件的完整性与历史纵深。
2. 《史记·吴太伯世家》
追溯虞国分封渊源:“周武王克殷……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明确指出虞国与吴国同出一脉,均为仲雍之后,体现周初分封体系中的宗亲布局。
三、其他典籍
1. 《国语·郑语》
西周末年,史伯论及天下大势时,将“虞、夏、商、周”并列提及,侧面反映虞国在周初具有较高政治地位。
2. 《春秋》
对虞国仅作简略提及,具体史实多依赖《左传》的注解与补充,显示出《左传》在解读经文中的重要角色。
【亡国过程】
公元前655年(鲁僖公五年),晋军凯旋途中以休整为名驻扎虞国,晋献公亲率大军突袭虞都,俘虏虞公,虞国灭亡。
自公元前1046年立国,至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历时近四百年。其灭亡并非源于国力极度衰弱,而是因统治者短视贪利、忽视盟友关系与地缘危机,最终在“假道伐虢”的连环计策中走向覆亡。
整个过程可分为五个关键阶段,层层递进,展现了晋国高超的战略布局与虞国无可挽回的政治失误。
第一阶段:晋国战略布局(公元前7世纪中期) 随着晋献公即位,晋国开始积极谋求对外扩张,意图打破地理封锁,向中原挺进。当时,位于晋国南部的虢国和虞国成为其南下必经之路上的关键障碍。其中,虢国地处要冲,控制着黄河渡口与交通要道,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然而,虞国与虢国同为姬姓诸侯,素有“唇齿相依”之称,长期保持紧密的军事同盟关系。若晋国直接进攻任一国家,另一方必将出兵救援,形成两面受敌之势。因此,如何瓦解两国联盟,成为晋国实现南扩目标的核心难题。
第二阶段:荀息献计~离间与利诱并行(公元前658年) 面对僵局,晋国大夫荀息向晋献公提出“假道伐虢”之策,主张以重礼贿赂虞国国君,借其通道攻打虢国,从而各个击破。此计虽妙,但晋献公心存疑虑:一是不舍得将国宝——屈地产的良马与垂棘出产的美玉拱手相送;二是担忧虞国贤臣宫之奇识破阴谋,劝阻虞公。对此,荀息分析指出,这些宝物不过是“暂寄外库”,待灭虞之后自然可以收回;而宫之奇虽有远见,却性格怯懦且不受宠信,虞公未必会听从其谏言。晋献公采纳建议,决定实施这一深远谋划。
第三阶段:首次借道与攻占下阳(公元前658年) 荀息亲自携带屈地良马与垂棘之璧出使虞国。虞公见珍宝心动,不顾道义与长远安危,欣然允诺晋军借道。虞国大夫宫之奇极力劝谏,明确提出“唇亡而齿寒”的警示,指出一旦虢国遭灭,虞国也将失去屏障,难逃被吞并的命运。然而,虞公固执己见,以“我与晋皆为姬姓宗亲,岂会相害”为由拒绝接受忠言。晋军遂顺利通过虞境,联合其他兵力攻占虢国重镇下阳,取得重大胜利。战后,晋国还将部分战利品赠予虞公,进一步麻痹其警惕之心,巩固双方表面友好关系。
第四阶段:二次借道与虢国覆灭(公元前655年) 三年之后,晋献公再度筹划对虢国的最后一击。他再次请求虞国允许晋军借道南下。此时,宫之奇再次上书力谏,强调虢国乃虞国之屏障,若虢不存,虞亦难保,历史教训不可忽视。然而,虞公依旧沉迷于眼前小利,坚信同宗之谊足以维系安全,最终再次答应借道。晋军长驱直入,一举攻克虢国都城上阳,虢公丑仓皇逃亡至周王室寻求庇护,虢国宣告灭亡。
第五阶段:回师袭虞~一石二鸟终成局(公元前655年) 就在晋军凯旋途中,以休整为名驻扎于虞国境内。趁虞国防备松懈之际,晋献公亲率大军突然发动袭击,里应外合,迅速攻陷虞国都城。虞公毫无防备,束手就擒,沦为阶下之囚。曾经视为珍宝的屈地良马与垂棘之璧,也被晋国原物取回,正如荀息当初所言:“宝物不过在外寄存了一段时间。”至此,晋国一举兼并虢、虞两国,彻底打通南下通道,为其日后称霸中原奠定了坚实基础。
虞国灭亡后,部分后裔南迁建立“宜国”。
【君主世系】
虞仲:周太王次子仲雍曾孙,周武王分封首任国君,都城在山西平陆。
...................
虞公:末代君主,前655年,虞公接受晋献公贿赂,允许晋国‘假道伐虢’,导致虞国被晋国回师吞并,史称‘唇亡齿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