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国
【基本信息】
时代: 西周康王时期至春秋早期
国号: 宜
别称: 虞侯夨国(因开国君主得名)
爵位: 侯爵
开国君主: 虞侯夨(zǐ)
首都: 今江苏镇江丹徒区大港镇烟墩山一带(主流观点,存争议)
主要城市: 宜邑(今江苏宜兴)
政治体制: 分封制下的诸侯国
国土面积: 约数百平方公里(具体不详)
存续时间: 前10世纪—前6世纪)
相邻国家: 吴国、楚国
末代君主: 不详(可能为吴国所灭)
【概述】
二、 基本概况
国别与姓氏:周代姬姓诸侯国,属周王室宗亲分支 。
建立时间:周康王时期(约前10世纪),由虞侯夨改封于江南“宜”地而建 。
存续时间:约公元前10世纪至前6世纪,公元前589年为吴王寿梦所灭 。
三、 历史沿革与政治功能
1.分封背景:
虞侯夨为周太王次子仲雍后裔,原封于山西虞国(北虞) 。
周康王时期为加强东南防御,改封虞侯夨为宜侯
注:
1.《左传》成公十五年(前576年)提到“吴始伐楚”,可能为宜国灭亡前夕的局势 。
2.唐兰、陈梦家~河南宜阳说: 宜侯夨簋铭文“迁虞侯于宜”结合西周政治地理,认为宜在洛阳盆地南缘
3.郭沫若~江苏丹徒说: 宜侯夨簋出土于江苏丹徒烟墩山,结合铭文“南向”卜辞指向江南
4.李学勤~迁徙说: 初始封地在河南宜阳,西周末年南迁至丹徒
关键证据:
宜侯夨簋铭文提到“东国图”,暗示封地在东部 。
丹徒出土的宜器可能为迁徙携带,或为周人经略南土的据点
【国号】
宜国国号直接来源于其封地名称"宜"。根据宜侯夨簋铭文记载,周康王时期将原虞侯夨改封至"宜"地,因此称为"宜侯",其封国即为"宜国"
来源:
直接依据:铭文明确记载"迁虞侯于宜",表明"宜"为封地名称,国号直接沿用地名 。
地名来源:关于"宜"具体指代何地,存在两种主要观点:
1.江苏丹徒说:主流观点认为"宜"位于今江苏丹徒区,宜侯夨簋即出土于此地 。
2.河南宜阳说:部分学者主张"宜"在河南宜阳一带,属中原腹地 。
【历史沿革】
1.建立:周康王时期虞侯夨改封江南,肩负经略东南之责。
2.发展:作为周王室东南屏障,与吴国互动并存。
3.灭亡:因战略位置关键,于前589年为吴国所灭。
一、建立与分封背景(约前10世纪)
1. 分封动因: 周康王时期(约前10世纪),为强化东南边疆的防御体系,周王室将虞侯夨从山西虞国(北虞)迁封至江南“宜”地,建立宜国。 铭文记载周康王曾查阅“东征地图”,表明宜国是周初经略东土与南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宗族渊源: 宜国为虞国的分支,虞侯夨系周太王次子仲雍之后,与吴国同宗共祖。 周武王曾封周章为吴国国君,其弟虞仲受封于山西虞国,后虞侯夨再度受命迁封于宜地,延续宗族支脉。
二、政治与军事功能
1. 战略屏障: 与应国共同构筑抵御淮夷的防线,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 作为周王室在东南地区的“飞地”,与吴国“兄弟重圆”,协同守卫周王朝东南边疆。
2. 文化传播: 宜侯夨簋铭文表明周文化已深入江南地区,体现周王朝对南方的文化辐射。 商代“宜子鼎”的存在证明宜族历史可追溯至商代,但周代宜国为周人所建封国,属新建诸侯国。
三、历史沿革与灭亡(约前6世纪)
1. 存续记载: 文献记载缺失,长期湮没于历史,主要依靠宜侯夨簋等青铜器铭文重构其历史。 《左传》成公十五年(前576年)载“吴始伐楚”,可能反映宜国灭亡前夕的区域局势。
2. 灭亡原因: 直接原因:公元前589年,吴王寿梦时期积极南进,兼并宜国。 战略因素:宜国地处吴国北上与西进的交通要道,成为吴国扩张的必争之地。
3. 后续影响: 宜国灭亡后,部分遗民可能逐渐融入吴国社会。 宜国的历史为研究周代诸侯国的迁徙轨迹与区域政治整合提供了重要线索。
四、与吴国、虞国的关系
1.吴国:宜国与吴国同处长江流域,但吴国为太伯南迁建立的半独立政权,宜国则是周室直属封国,二者形成制衡。
2.虞国(北虞):宜侯夨原为虞侯,改封宜国后,虞国仍存续至前655年(晋灭虞),二者为同源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