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国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牧誓八国】【姬姓诸侯国】【子姓诸侯国】【异姓诸侯国秦朝

【基本信息‌】
0‌1. 所处时代‌:西周初年至春秋早期
0‌2. 中文名‌:虢国
0‌3. 别称‌:东虢、西虢、北虢(因分封地不同而异)
0‌4. 国号‌:虢
0‌5. 爵位‌:公爵(周文王时期特封)
0‌6.东虢开国君主‌:虢仲(东虢)

06.西虢开国君主‌:虢叔(西虢)


0‌7. 首都‌:

西虢‌:‌都城‌,雍邑(今陕西宝鸡陈仓区虢镇)(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封虢仲)至公元前687年(被秦武公所灭)‌
东虢‌:‌都城‌,制邑(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封虢叔)至公元前767年(被郑武公所灭)‌
南虢‌:‌都城‌,上阳(今河南三门峡李家窑遗址)(公元前1046年(西虢东迁后建立)至公元前655年(被晋献公“假道伐虢”所灭)‌

北虢‌:西虢东迁后的分支,非并列关系(《水经注》称"下阳之虢")
‌②北虢‌:‌都城‌,下阳(今山西平陆县)‌(东虢后裔虢序 所建,与南虢并存,公元前655年同被晋国所灭‌
小虢‌:‌都城‌,今甘肃平凉一带(具体位置存疑)(公元前687年(西虢灭亡后由遗民建立)至公元前622年(被秦穆公所灭)‌


0‌8. 主要城市‌:上阳(北虢,今河南三门峡)
0‌9. 政治体制‌:宗法分封制,国君世袭
‌10. 国土面积‌:鼎盛时期约2000平方公里(含封地)
‌11. 相邻国家‌:
西虢:毗邻秦国、陇戎
东虢:接壤郑国、卫国
‌12. 末代君主‌:

东虢末代君主‌:虢公丑(真名不详

西虢末代君主‌:虢公丑(真名不详

注:虢公”为爵称‌:虢国国君世代为周王室卿士,爵位称“公”,“丑”为名或谥号,

 

【怎会有两个北虢?】

        关于“两个北虢”的说法,实为历史记载差异与后世误解所致,需结合虢国的历史分支与文献资料加以澄清。

一、北虢的单一性

      主流观点认为,北虢仅指东虢灭亡后,由东虢后裔虢序所建立的国家,其都城为下阳(今山西平陆),与南虢(都城上阳,今河南三门峡)共同构成同一政权的南北两部分,形成跨黄河两岸的分治格局。 需要明确的是,西虢在东迁之后,其一支系仍留居于陕西故地,被称为“小虢”,其存在至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

      但“小虢”与北虢并无直接关联,不能混为一谈。 文献佐证方面,《水经注》明确指出“下阳之虢”即为北虢,与南虢“上阳”相对应。两者“地跨黄河两岸,实为一国”,进一步印证北虢与南虢并非两个独立政权,而是同一虢国的两个行政中心。

 

二、争议的来源

       1. 都城地名混淆 部分文献中误将北虢的都城下阳(原称夏阳,位于今山西平陆)与陕西韩城的古地名“夏阳”混淆,导致出现“两个北虢”的误解。实际上,陕西韩城的“夏阳”为晋国属地,并非虢国封地,与北虢无涉。

       2. 东虢后裔复封说 东虢灭亡后,周平王封东虢国君后裔虢序于下阳,史称北虢;而西虢东迁后,其政权中心位于上阳,即南虢。由于南虢亦曾被称为“北虢”,造成后世理解上的混乱。实际上,这种称呼差异源于地域视角的不同,并非存在两个独立的“北虢”。

 

三、结论 

       “两个北虢”的说法主要源于地理记载的混淆与后世解读的误差。历史上实际仅存在一个北虢,即由东虢后裔虢序所建、都于下阳的政权。北虢与南虢共同构成虢国的南北两部分,属于同一政权的整体结构。澄清这一历史认知,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虢国在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与历史演变。

 

【西虢东迁时间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东迁发生于前827年(周宣王时期)。

   另一种则认为是在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时期)。

      这两种说法在史料依据、考古发现和历史背景的理解上存在差异,综合分析如下:

一、两种观点的依据来源

      1. 前827年(周宣王时期)说 此说主要依据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虢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铭文,特别是“虢季子白盘”的铭文,明确记载了周宣王十二年(前816年)时,虢季子白参与征伐猃狁的军事行动。这一记录表明,至少在宣王时期,虢国的重要贵族已活跃于三门峡地区,说明西虢的核心势力已开始向东迁移。 此外,有学者指出,西周中晚期,随着东部局势的变化,周王室逐步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虢国作为王室的重要诸侯,其军事部署也相应东移。因此,宣王时期可能是西虢东迁的初始阶段。

     2. 前770年(平王东迁时期)说 此说主要依据传统史籍记载,如《史记·周本纪》等文献中提到,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洛邑,部分诸侯随之东迁。西虢作为周王室的重要支持力量,也在此时随王室迁往东部,成为后来的南虢。 从地理和政治逻辑来看,西虢原为周王室西部的重要屏障,负责防御西戎等外敌。因此,部分学者认为,在西周灭亡之前,西虢应仍驻守原地,直到周王室东迁后才随之撤离。

 

二、观点差异的原因分析

     1. 分阶段东迁的可能性 综合文献与考古证据,有学者提出西虢东迁可能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经历了分阶段的过程: - 宣王时期(前827年起):由于东部战事频繁,虢国可能在此时派遣部分贵族和军队东移,建立三门峡一带的军事据点,以加强东部防御。 - 平王时期(前770年起):随着西周灭亡、王室东迁,西虢原在宝鸡的封地逐渐放弃,主要政治与军事力量全面东迁,形成新的南虢政权。

     2. 文献记载的侧重点不同 前827年说主要依据的是青铜器铭文等实物史料,强调的是军事行动与实际控制区域的转移;而前770年说则更多依赖传统史籍,强调的是政治事件与王室迁移的象征意义。

     3. 考古与文献的互补性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为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墓葬与器物,最早可追溯至宣王时期,表明此时已有虢国贵族在此定居。而文献中记载的“虢公翰拥立携王”事件(发生于前770年),则进一步说明此时虢国的政治中心已转移至东部地区。

 

三、学术争议的焦点与主流观点

       当前学界争论的核心在于:是否将宣王时期的军事驻防视为西虢正式东迁的标志。 部分学者认为,军事力量的东移即代表东迁的开始,而另一些学者则坚持认为,只有当政治中心完全转移、原封地被放弃后,才能视为正式东迁。

       主流观点倾向于将前827年视为西虢东迁的实际起点,而将前770年视为其政治意义上的最终完成。这种分阶段理解,既符合考古证据,也能与文献记载相协调,成为当前学界较为普遍接受的解释。

 

【概述】

        虢国(前9世纪—前7世纪)是周朝初期重要的姬姓诸侯国,前后共存在五个分支:南虢位于今河南陕州,北虢在山西平陆,东虢建于河南荥阳,西虢则位于今陕西宝鸡。西周末年,西虢国迁徙至河南三门峡及山西平陆一带,并与南虢合并。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之后,分封诸侯。周文王的两位弟弟分别受封,其中虢仲被封于制邑,建立东虢国;虢叔受封于雍邑,建立西虢国。虢国历代国君皆为周天子的卿士,承担着辅佐王室、征讨四方的重任,为周王室的稳固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周王室东西两面的重要屏障,在周朝的政治与军事格局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周武王还将另一位王室成员封于陕州,史称西虢国。周厉王三年,西虢曾出兵讨伐淮夷。至周厉王与周宣王交替之际,西虢东迁至三门峡地区,史称南虢国。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采用“假道伐虢”的计策,借道虞国灭亡了南虢国,末代国君虢公丑率贵族逃往东周都城洛邑。晋军回师途中又顺道灭亡了借道给晋国的虞国。 在西周晚期、周宣王初年,西虢国再次东迁,形成南虢国。而原地则留下了一个小虢国,于公元前687年被秦武公所灭,后裔情况则无明确记载。

       东虢国于公元前767年被郑武公所灭。其后裔虢序被周平王复封于夏阳,并迁徙至山西平陆,爵位为子爵,建立北虢国。由于国力较弱,北虢依附于南虢,因此有“南北虢实为一虢”的说法。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再次采用“假道伐虢”的策略,首次借道虞国灭亡了北虢国。两年后,即公元前655年,南虢国也被晋国所灭,标志着虢国这一重要诸侯国的彻底终结。

 

【国号来由】

     虢国国号的由来与西周初期的政治体制和军事背景密切相关。虢国是西周初年设立的重要姬姓诸侯国,由周文王的两位弟弟——虢仲和虢叔受封建立。作为周王室分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虢国不仅承载着宗族血缘的延续,也肩负着拱卫王室的军事使命。

      关于“虢”这一国号的起源,“虢”字在甲骨文中由“虎”与“手”构成,形象地表达了“搏虎”或“擒虎”的含义,象征着勇猛、果敢与强大的战斗力。这一字义反映出虢国部族早期以狩猎和军事征伐为主要生活方式的传统。

       周武王将“虢”作为封号赐予虢仲与虢叔,既是对他们辅佐周室、参与灭商大业功绩的表彰,也寓意着赋予其“屏藩周室”的重要职责。虢国在周王室的统治体系中,长期扮演着军事重镇的角色,负责镇守要地、抵御外敌、维护王室安全,充分体现了“虢”这一国号所蕴含的军事意义与政治使命。

 

【历史脉络】

学术争议:虢仲/虢叔封地‌:部分学者认为两人同封西虢,后分封东、西‌,但主流仍支持分封说‌。

       作为周王室在东西两翼的重要屏障。虢国存续约四百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655年),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西周初封

        武王灭商之后,为了巩固姬周王朝的统治基础,开始大规模分封同姓诸侯,以屏藩王室、维系宗法。文王之弟虢仲与虢叔的封国,也位列姬姓诸侯之中。据史书记载,虢仲与虢叔为王季之子、周文王之弟,他们与文王关系密切,曾先后担任文王的“卿士”,在朝中辅佐文王治国安邦,地位显赫。二人皆因功勋卓著而受封立国,其中虢仲受封于东虢,虢叔则受封于西虢,成为周初重要的诸侯国之一,肩负着拱卫周室的重要职责。

      1. 东西虢并立(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分封背景: 周武王灭商后,为巩固统治、屏藩王室,分封宗亲于各地。其中,虢仲被封于制邑(今河南荥阳),称为东虢。虢叔则受封于雍邑(今陕西宝鸡),称为西虢。东西虢国遥相呼应,成为周王室的重要支柱。

      2. 政治职能: 虢国国君世代担任周王室的卿士,不仅参与朝政,还统领军队,负责征伐与防御,地位显赫,深得王室倚重。虢国在维护周室权威和稳定政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战略意义:东虢地处成周(今洛阳)东部要冲,扼守虎牢关这一军事重地,是抵御东方诸侯与异族入侵的重要屏障;西虢则据守宗周(今陕西西安一带)西部边陲,镇守大散关,防御西戎等外敌。东西两虢共同构成周王室的军事防线,战略地位极为关键。

 

二、西周末年

      虢叔所封的西虢国,位于现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南一带。根据传世及出土的西周早中期青铜器铭文记载,西虢的历代国君在成王、康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等朝代中,相继担任宗人、太师、师等重要职务,掌握着国家的祭祀大权与军事要务,地位显赫,影响深远。西周中期以后,由于猃狁等外族频繁东侵,西虢国在厉王、宣王时期(也有说法认为是在周平王东迁之时),被迫向东迁徙,迁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省平陆县一带。东迁后的西虢国地域横跨黄河两岸,其中位于黄河南岸的称为“南虢”,位于黄河北岸的则称为“北虢”。实际上,南虢与北虢均为西虢国的组成部分,只是地域上的分置。此外,原位于宝鸡一带的虢地在西虢东迁后被戎狄所占据,史称“小虢”,最终于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 虢仲所封的东虢国,则位于现今河南省荥阳市一带。关于东虢的历史事迹,史书记载较为简略,语焉不详,但作为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东虢在当时亦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与影响力。

        西虢东迁(公元前770年前后)

        1.犬戎之乱: 西周灭亡后,西虢因在抵御犬戎侵扰中失利,于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在位)被迫东迁至三门峡地区(今河南三门峡市),史称“南虢”。此次迁徙标志着西虢在西部防线的失守,也开启了虢国在中原地区的新篇章。

       2.遗留小虢: 西虢原封地雍邑一带仍留有一支虢氏后裔,史称“小虢”。然而小虢国势渐衰,最终于公元前687年被日益强盛的秦国所灭,《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伐小虢,灭之‌。

 

三、春秋争霸

        虽然东虢的历史事迹记载不多,但其灭亡的背景与原因在史书中却有明确的记载。西周末年,幽王昏庸无道,导致周王室衰微,屡遭戎狄侵扰。在此动荡局势下,郑国作为西部边陲的重要封国之一,为了寻求安全与发展,意图吞并邻近的东虢国,并将其作为东迁的理想立足之地。然而,关于东虢被郑国灭亡的具体时间,史书所载存在差异。有学者经过考证认为,东虢应是在公元前767年被郑武公所灭。 相较之下,西虢的灭亡则晚于东虢。公元前655年,晋献公采用借道虞国的策略,挥师南下,最终攻灭西虢。此举不仅体现了晋国在当时积极扩张的野心,也成为晋国在春秋时期崛起的重要一步。

          虢国灭亡(公元前767年—公元前655年)

         1.东虢灭国: 公元前767年,东虢为郑武公所灭。东虢遗族被迫西迁,渡过黄河后在今山西平陆一带建立新的据点,史称“北虢”。北虢地势险要,依山傍水,成为虢氏后裔的又一立足之地。

         2.假虞灭虢:公元前655年,晋献公采纳大夫荀息“假道伐虢”之策,借道虞国攻伐南虢。晋军大获全胜,成功灭亡南虢;回师途中,又顺势灭掉虞国,留下“唇亡齿寒”的千古警示。至此,虢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虢国的历史不仅是西周至春秋时期诸侯国演变的缩影,也反映了周王室由盛转衰的过程。其兴衰沉浮,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权力的更迭,也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深刻的历史典故与文化记忆。

 

【历史演变】

       虢国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分封与迁徙,形成了多个主要分支。这些分支在地理分布、历史沿革及政治归属上各有特点,整体演变过程复杂而深远。

 

1. 虢国五大分支的起源与演变

       东虢: 周武王在灭商后进行大规模分封,将虢仲封于制邑(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建立了东虢国。东虢地处中原要冲,地理位置重要,具有较强的军事防御和战略价值。然而,随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加剧,东虢于公元前767年被新兴的郑国所灭。

 

       西虢: 与东虢同时期,周武王也将虢叔封于雍邑(今陕西省宝鸡市虢镇),建立了西虢国。西虢地处关中西部,是周王室西部的重要屏障。西周晚期,随着犬戎入侵和王室东迁,西虢也逐步东迁至三门峡地区,并在上阳建立新都,史称“南虢”。

 

       南虢:南虢即为西虢东迁后的新政权,其都城位于上阳(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南虢与隔黄河相望的北虢实为同一政权的两个部分,二者地理相邻、血脉相连,政治、经济、军事上高度统一。南虢在春秋时期一度强盛,但最终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

 

        北虢:东虢灭亡后,周平王复封东虢后裔虢序于夏阳(今山西省平陆县),建立了北虢国。北虢地势险要,但国力较弱,长期依附于南虢。公元前658年,北虢被晋国攻灭,成为晋国扩张过程中的又一战果。

 

       小虢:小虢是西虢东迁时留在陕西故地的旁支。西虢主力东迁后,小虢仍盘踞于原封地,但由于地处边陲,缺乏战略纵深,国力衰微。公元前687年,秦武公出兵攻灭小虢,将其纳入秦国版图。

 

2. 虢国各分支之间的关系与存续时间

        东西虢为虢国分支之源** 东虢与西虢是虢国最初的两大分支,由虢仲与虢叔分别受封而立。它们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分据东西,也在政治和军事上构成了西周初期对中原与西部地区的双重屏障,成为后续其他分支发展的源头。

        南北虢实为一国:南虢与北虢虽地理上分隔黄河两岸,但其统治者同属西虢东迁后的同一宗族,政权结构、文化传统和军事力量高度一致,因此在历史上常被视为一个整体。这种“南北虢实为一虢”的说法,反映了虢国后期政权的集中与延续。

        小虢存续时间最短: 相较于其他分支,小虢的存在时间最为短暂。作为西虢东迁后留守陕西的旁支,小虢大约在西迁后五十年左右即被秦国所灭,成为秦国东进过程中最早被吞并的诸侯之一。

 

【政治】

  一、分封背景与政治地位

       作为周王室的同姓宗亲,虢国自建立之初便成为周王朝的核心盟友。虢国国君世代担任周王室的卿士,不仅参与朝政决策,还统领王室军队,是周天子身边极为重要的辅政力量。尤其在西周早期,虢叔作为文王卿士之首,辅佐武王、周公共同奠定王朝基业,其地位显赫一时。 在地缘战略上,虢国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屏障作用。东虢扼守虎牢关,是成周(今洛阳)的东部门户;西虢则据守大散关,为宗周(今陕西西安一带)的西部屏障。两国分别肩负着抵御犬戎、淮夷等外敌入侵的重任,是周王室稳固边防、维护统治的重要支柱。 此外,虢国受封为公爵诸侯,其爵位高于一般的侯爵与伯爵,显示出周王室对其的高度重视。国君常被称为“虢公”,享有极高的尊崇地位。

 

二、政治职能与权力结构

        虢国在周王室政治体系中承担着多重职能。首先,虢国贵族长期活跃于王室高层,参与国家治理。如虢叔辅佐武王克商,协助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奠定了西周初期的政治稳定基础。 其次,军事方面,虢国以“虎贲”为精锐部队,是周王室重要的军事力量。虢国军队多次参与重大军事行动,包括周厉王时期的军事改革、平定王子颓之乱等,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实力与忠诚的辅政精神。 同时,虢国也承担着神权与王权结合的职责。虢国国君不仅负责征伐,还需主持重要祭祀活动,如“虢季子白盘”铭文中所记载的,虢季受命出征戎狄,凯旋而归后举行隆重祭祀,体现出其在国家礼制中的重要角色。

 

三、政治衰亡与历史教训

         尽管虢国曾显赫一时,但其后期逐渐走向衰落。外交上的失误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虢国始终忠于周王室,却忽视了晋国的迅速崛起。公元前655年,晋献公以“假道伐虢”之策,借虞国之兵灭虢,最终导致虢国覆灭。 此外,虢国内部也出现了严重问题。后期国君骄奢淫逸,贵族之间争权夺利,内斗不断,导致国力日渐衰弱,难以应对外部威胁。 虢国的历史不仅是西周诸侯国兴衰的缩影,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政治教训:一个国家若缺乏远见卓识,忽视外部威胁,又无法解决内部矛盾,终将难逃衰亡的命运。

 

【社会结构】

        虢国在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展现出鲜明的宗法分封制特征,并随着历史进程不断演变,呈现出复杂而动态的社会形态。

 

宗法等级

        在宗法等级结构方面,虢国社会呈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虢国国君为周王室的卿士,世代担任周天子的重要辅臣,如虢公长父、虢石父等,形成了以“虢氏”为核心的宗族集团,长期掌握国家的军政大权。

        在国君之下,分封有众多卿大夫阶层,如虢季、虢叔等,他们管理各自的采邑,官职世袭,构成虢国地方统治的中坚力量。

         士阶层作为低级贵族,承担着军事和行政职责,而广大的平民(即庶人)则主要从事农耕与手工业生产,处于社会底层,承受着贵族阶层的剥削与压迫。

 

军事与政治职能

        虢国承担着重要的国防与征伐任务。作为周王室的重要屏障,虢国多次参与对周边族群的讨伐,如征讨淮夷、抵御犬戎等,其军队主要由“国人”——即贵族与士阶层组成,体现出较强的军事组织能力。同时,虢国国君兼具诸侯与周王室卿士的双重身份,形成了“国-周”合一的政治体系,既代表地方诸侯,又直接参与中央政务,地位显赫。

 

经济基础

        虢国实行以井田制为核心的农业经济制度。土地名义上归周王所有,虢国贵族通过“公田”制度剥削平民的劳动成果,并将剩余产品上缴王室,维持整个分封体系的运转。与此同时,虢国的手工业发展较为成熟,尤其以青铜器铸造技术著称,出土的“虢季子白盘”即为典型代表。此外,虢国还控制着盐铁等重要战略资源的贸易,进一步巩固了其经济地位。

 

         随着西周末年社会矛盾的加剧,虢国逐渐走向衰落。贵族内部争权夺利,尤以虢公翰拥立周携王对抗周平王一事最为典型,造成虢国政治分裂,削弱了国家凝聚力。同时,随着井田制的逐渐崩溃,平民阶层的逃亡现象日益严重,导致虢国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力量遭到严重削弱。最终,在春秋初期晋国“假虞灭虢”的军事策略下,虢国因内部分裂、外部孤立而迅速覆灭,结束了其作为西周重要诸侯国的历史使命。

 

【军事】

   虢国以其卓越的军事实力和深远的政治影响力在历史舞台上占据着一席之地。自周初分封以来,虢国长期担任周王室的军事屏障,积极参与周朝的各项重大军事行动,成为维护周王朝统治秩序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势的加剧,虢国因战略失误和外部压力,最终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留下了“唇亡齿寒”的千古警示。

 

一、军事地位与职能

        虢国在周王朝的政治与军事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分封地包括东虢(今河南荥阳)与西虢(今陕西宝鸡),分别扼守着成周与宗周的重要门户,是周王室在东西两翼的重要军事支柱。这一地理位置不仅使其成为抵御外敌、维护周室安全的关键防线,也赋予了其控制交通要道和战略资源的重要职能。 此外,虢国国君世代担任周天子的卿士,身兼军政要职,统领周王室军队参与多次重大战役。例如,虢公长父曾率军讨伐淮夷,稳定东南边境,为周王室的统治提供了坚实的军事保障。

 

二、军事行动与战争

         在西周时期,虢国多次出兵征战,维护周王朝的疆域完整与政治权威。周厉王三年(公元前9世纪),西虢国出兵讨伐淮夷,有效巩固了周朝在东南地区的统治。随着西周的衰落,西虢东迁至三门峡一带,建立南虢,继续承担戍边重任,成为周王室在东部的重要军事据点。 进入春秋时期,虢国仍活跃于诸侯纷争之中。公元前707年,繻葛之战爆发,虢公林父与周桓王联合伐郑,但最终战败,标志着虢国军事影响力的逐渐衰退。最终,晋献公借道虞国,发动两次军事行动灭亡南虢,史称“假道伐虢”,并由此诞生了“唇亡齿寒”的历史典故,成为后世警醒的军事教训。

 

三、军事制度与装备

         虢国的军事制度以贵族军队为主,强调车兵作战。国君亲自率军出征,如《虢季子白盘》铭文所载,虢季子白曾率军大败猃狁,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统帅能力和军队战斗力。

          在武器装备方面,虢国亦处于领先地位。 在虢国墓地九号墓中,考古人员共出土了4件铁刃铜器,其中包括两件兵器:一件为铜内铁援戈,另一件为铜铁叶矛;还有两件工具,分别为铜銎铁锛和铜柄铁削。在西周晚期墓葬中,能够同时发现多件铁刃铜器,实属罕见。经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研究室鉴定,其中一件为人工冶铁制品,其余三件则为陨铁制品。这一发现对于中国考古学和冶金史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极为珍贵的实物证据。 这些铁刃铜器的出土表明,中国古代工匠早在公元前14世纪便已开始使用陨铁制作器具,而至西周晚期(公元前9—8世纪),在虢国地区仍继续使用陨铁,其使用时间延续达500年以上。

        结合此前在2001号墓中出土的玉柄铁剑(又称“中华第一剑”)来看,可以推断当时在兵器制造方面并未完全依赖人工冶铁,而是仍在同时使用陨铁材料。 在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如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和安纳托利亚等地,也曾发现陨铁与人工冶铁制品共存的现象,且两者并用时间长达数百年。作为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同样应具备这一历史发展阶段,只是此前缺乏有力的考古实证。此次九号墓出土的4件铁刃铜器,填补了这一空白,为研究中国古代冶金技术和兵器制造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实物资料。

 

四、军事衰落与灭亡

         尽管虢国曾一度强盛,但其军事衰落亦有迹可循。虢国长期介入周王室内斗,如支持周携王与正统周王对抗,导致国力严重消耗,错失了对外扩张与巩固自身地位的良机。 与此同时,晋国在晋献公的领导下迅速崛起。晋国巧妙利用虢国与虞国之间的矛盾,采取“假道伐虢”之计,分阶段实施吞并计划,最终成功灭亡虢国。这场战争不仅体现了晋国的战略智慧,也标志着虢国作为一个独立军事强国的终结。 综上所述,虢国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扮演着周王室军事支柱的重要角色。然而,由于战略失误与外部强敌的崛起,最终未能逃脱被吞并的命运。虢国的历史不仅是西周至春秋时期军事格局演变的缩影,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治国与用兵启示。

 

【疆域】

虢国疆域演变与政治变迁紧密相连,体现了当时诸侯国在地缘政治中的战略部署与历史变迁。以下是关于虢国疆域与历史发展的核心信息。

 

1. 初始封国与疆域

        在周武王灭商之后(公元前1046年),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分封宗室子弟于各地,虢仲被封于制邑(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建立东虢。东虢地处成周(今洛阳)以东,控制着著名的虎牢关,是拱卫周王室东部的重要屏障。 与此同时,虢叔被封于雍邑(今陕西宝鸡陈仓区),建立西虢。西虢位于宗周(今陕西西安一带)西部,扼守大散关,肩负着防御西戎等外族侵扰的重要使命,是西周时期周王室西部边防的关键力量。

 

2. 疆域扩展与迁移

         随着西周末年政局动荡以及对外战争的需要,西虢在约公元前8世纪向东迁移,迁都至今河南三门峡市一带,史称南虢。此次迁徙的主要目的是参与周王室对淮夷的征讨,增强对中原地区的影响力。而留在宝鸡地区的部分虢人则形成小虢,继续在当地活动。 与此同时,位于今山西平陆县的北虢,实际上与南虢同属一个政权,两者共同控制着崤函通道这一战略要地,成为南北呼应的军事与政治力量。

 

3. 疆域范围

         东虢以虎牢关为中心,统治范围涵盖今河南荥阳、汜水一带,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连接中原与东部诸侯国的关键节点。 西虢初封于宝鸡陈仓区,东迁后势力范围扩展至三门峡地区,并控制了黄河沿岸自三门峡至山西平陆一带的交通要道。 南虢与北虢以三门峡的上阳城(今李家窑村)为都城,管辖区域包括崤山至平陆的黄河峡谷地带,构成了贯通南北的重要通道,战略意义重大。

 

4. 灭亡与疆域消失

         虢国的疆域最终随着其政权的覆灭而消散。公元前655年,晋献公采用“假道灭虢”之计,借道虞国攻灭南虢,北虢也随之灭亡,标志着虢国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终结。 而小虢则在更早的公元前687年被秦武公所灭,成为秦国扩张过程中的一个牺牲品。 虢国的历史虽已湮没于岁月长河,但其在西周至春秋时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在地缘政治中的深远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虢国五支系疆域对比表(公元前1046-前622年)

 

【经济】

         虢国在其长达近四百年的历史中,虢国在经济、文化与军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历史价值。

 

一、经济基础与产业发展

农业

        虢国地处黄河流域,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农业发展较为成熟,是当时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同时,虢国的手工业也达到了较高水平,尤以青铜器铸造技术著称。出土文物如“虢季子白盘”,不仅展现了其高超的工艺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礼器制作的重视。这些青铜器不仅用于祭祀与礼仪场合,也体现了虢国在手工业领域的经济实力与文化成就。

 

商业与贸易

         虢国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而具有显著优势。作为周王室的屏障,虢国控制着东西交通的重要通道,如虎牢关和函谷关,是诸侯之间物资流通的重要枢纽。这种地理优势使其在周代的商业网络中占据一席之地,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并为虢国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二、经济地位与资源掌控

         虢国的封地多位于险要关隘,如东虢的虎牢关与西虢的散关,这些地理位置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也构成了经济命脉的关键节点。虢国通过控制盐铁等战略物资的流通路线,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经济地位。在周代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经济体系中,盐铁等资源的掌控意味着对财富与权力的极大影响。 此外,虢国国君世代担任周王室的卿士,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与经济特权。他们不仅参与王室决策,还经常获得周王的赏赐,包括土地、财物与礼器等。这种与王室的密切关系,使虢国在经济上长期依附于周王室体系,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经济衰落与国家灭亡

         然而,随着西周晚期社会动荡加剧,虢国的经济优势逐渐削弱。长期参与周王室对外的征伐战争,如讨伐淮夷等,使虢国国力不断透支,财政负担加重,民生凋敝,经济发展陷入停滞。 更为致命的是,随着晋国的迅速扩张,虢国的战略地位引起了邻国的觊觎。公元前655年,晋献公采用“假道于虞,以伐虢”的策略,最终灭亡了虢国。虢国因地处晋国通往中原的要道,其经济与军事资源被晋国所吞并,成为晋国崛起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虢国的兴衰,不仅是一个诸侯国的历史缩影,也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复杂的政治与经济关系。其在农业、手工业、交通与资源控制等方面的成就,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文化】

      虢国作为周王室的重要藩屏,虢国在政治、军事、礼制、信仰等多个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其文化既继承了周王室的礼制传统,又融合了东夷文化的某些元素,成为中国古代早期文明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尚武精神与军事文化

         虢国以勇武著称,尚武精神贯穿其历史发展始终。虢国的族徽为“虎”,甲骨文中的“虢”字意为“双手搏虎”,象征其族群崇尚力量与勇敢的民族性格。 虢国历代国君多担任周王室的卿士,负责统领精锐部队“虎贲”禁军,参与征讨淮夷、犬戎等战役,为维护周王室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虢国在青铜兵器的铸造上也展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平,剑、戈等兵器制作精良,体现出其军事实力和工艺水准。虢国墓地出土的“虢季子白盘”铭文,记载了虢国将领在征伐中取得的赫赫战功,是研究当时军事制度与战争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2. 青铜器与礼制文化

        虢国的青铜器以其繁复的纹饰和长篇铭文著称,代表器物包括“虢季子白盘”和“虢叔旅钟”。这些器物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虢国在礼制文化上的高度发展。 虢国严格遵循周礼制度,从墓葬规格可见一斑。国君墓中随葬七鼎六簋,符合周礼中“天子九鼎八簋”的等级降等规制,体现了虢国对礼制的尊崇和执行。这些青铜礼器不仅是祭祀和礼仪活动中的重要器具,也承载着政治、宗教和历史信息,是研究西周礼制文化的重要实物依据。

 

3. 祭祀与信仰

       虢国国君身兼周王室太师之职,主持宗庙祭祀,肩负重要的宗教职责。虢国墓地出土的玉琮、玉璧等礼器,印证了其在宗教祭祀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同时,虢国文化中还体现出对“虎”的图腾崇拜。在各类器物上,如“虢国玉虎佩”,常见虎形纹饰,反映出族群对虎这一猛兽的敬畏与信仰。这种图腾文化与尚武精神相辅相成,构成了虢国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

 

4. 文字与文献

         虢国在金文铭刻方面具有重要贡献。其青铜器上的铭文内容丰富,不仅记录了虢国与周王室之间的互动,也为研究西周时期的政治、军事、礼仪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其中,“虢季子白盘”的铭文尤为著名,是研究西周金文和历史的重要文献。 在传世文献中,《左传》《史记》等典籍也记载了虢国的重要历史事件,并衍生出“假道伐虢”“唇亡齿寒”等典故,成为后世警世之言,彰显了虢国在历史长河中的深远影响。

 

5. 考古发现与文化遗产

         三门峡虢国墓地是目前研究虢国文化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该墓地出土了包括青铜器、玉器、车马坑等在内的文物五千余件,系统揭示了虢国贵族的生活方式、丧葬制度及工艺水平,为研究两周时期的社会结构与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虢都上阳城遗址的发现,包括城墙遗迹、铸铜作坊等,进一步证实了虢国作为周代军事重镇的地位。这些考古成果不仅丰富了虢国文化的研究内容,也为后人了解古代中原文明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后裔去向】

         虢国末代国君虢公丑在国破之后,被迫逃亡至洛邑,结束了虢国数百年的诸侯地位。 尽管国家灭亡,但虢国的文化与血脉并未就此断绝。虢国后裔以国名为姓,形成了“虢”姓,后因音近而简化为“郭”姓,成为郭姓的重要起源之一。

        郭姓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泛分布,源远流长。 此外,部分虢国遗民在国亡后逐渐融入周边诸侯国,如晋国、秦国等地。他们或为仕宦、或为平民,逐步融入当地社会。从虢季子白盘铭文可见,虢国贵族家族在周王室中仍保有一定影响力,显示出虢人文化与政治地位的延续性。 

 

“郭”姓

        郭氏出自姬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平王东迁,夺虢仲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王灭虢。于是平王求虢仲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此为氏。”这一记载清晰地揭示了郭姓起源的五大关键问题。

     第一,郭氏的来源。郭姓源于周代的虢氏,而虢氏则出自周文王之弟虢叔、虢仲,属于以封地为氏的姬姓后裔。由于“虢”与“郭”发音相近,逐渐演变为郭姓。

    第二,阳曲是郭姓的开宗之地。周平王为延续虢氏血脉,封虢仲的裔孙序于阳曲,号为郭公。从此,郭氏正式得姓,阳曲成为郭姓的发源地。

    第三,阳曲是郭氏世代居住、繁衍之地。后汉末年,大司农郭全世代居住阳曲,并在此生育后代,包括郭蕴、郭淮、郭配、郭镇等人,其中郭镇曾任谒者仆射,封昌平侯,家族显赫,延续不断。

    第四,阳曲是郭氏的祖籍地。从郭氏后裔迁往颍川等地可以看出,郭氏原籍在阳曲,之后才逐步向外迁徙,形成遍布各地的庞大族群。

   第五,虢叔是郭氏的始祖,而序则是虢仲的后裔代表,是周王朝正式承认的虢氏转郭氏的第一人。自序受封为郭公起,郭氏正式立姓,成为中华民族姓氏文化中的重要一支。

        在台湾出版的《山西文献》中,社长郭荣生在第四十三期发表的《太原郭氏源流》一文中也指出:“郭氏是中华民族古老姓氏之一,其肇始于西周,自东周平王求虢仲后裔序,封于山西太原阳曲后,郭氏一族遂世居太原,繁衍生息,历世不衰,枝繁叶茂,族远宗大。”文中还特别提到,郭氏授姓始祖所在地为山西省阳曲县。虽然序实际为北虢虢叔之后,辗转迁徙至晋阳及以北地区(战国初年析出狼猛,即今阳曲),但后人因此误传,称“序封阳曲”。

 

“虢”姓

        与郭氏同源的虢氏,在南方尚存一支后裔,主要聚居于湖南长沙。这支虢氏族人源自山西太原,五代时期迁至江西,明代成化年间又由江西迁至湖南长沙新康都六甲,现今属望城县靖港镇大泊湖村。

      据《长沙虢氏族谱》记载:“吾族派演天潢,系由二虢勋标王府;三君誉薄遐方。溯博士于春秋,渊源家学;征大夫于晋国,丕丕皇猷。在昔家声,昭垂后裔。迨以郭更虢之后,仍本姓者,仅吾一支,历籍本豫章迁兹,自洪武越十余代,支繁派演……”。

     长沙虢氏是目前南方唯一保留“虢”姓的一支,系明代由江西饶州迁入湖南,姓氏由“郭”复改为“虢”,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家族人口繁衍至今,已达万人之众,后裔分布广泛,现遍及北京、安徽、四川等地。 长沙虢氏堂号为“新平堂”,至明末清初分为邦、爵、庆、锦、颜、曾、思、唐、隆九大房。除庆、锦二房早年迁往常德丹洲外,其余七房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共同修建宗祠,各自修谱。

         各房在清代多次修订支谱,至民国七年曾进行全族统一修谱,谱名为《长沙虢氏族谱》,共二十二册,计二千四百余页,详细记载了自明代至民国时期虢氏族人的繁衍与迁徙情况。

     民国三十七年再次续修族谱,但因社会动荡未能刊印,手稿亦已散失。 这支虢氏族人不仅保留了古老的姓氏文化,也见证了中国姓氏演变与家族迁徙的历史轨迹,是研究中华姓氏源流与家族文化的重要样本。

 

【名人】

          虢仲与虢叔为周文王之弟,分别为东虢与西虢的始封君主。二人皆为周初重要宗亲,受封于文王时期,肩负拱卫王室之重任,辅佐周王室稳固政权,奠定周朝基业。

 

         虢公林父为西虢国君,生活在周厉王时期,担任王朝卿士,辅佐朝政。他曾奉命率军出征,讨伐屡次侵扰周疆的淮夷,维护了周室边疆的安定,为王朝的统一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虢公忌父为周宣王时期的卿士,参与并见证了“宣王中兴”的历史时期。他忠心辅政,协助宣王整顿朝纲、恢复礼制,推动周王朝一度重现政治清明与国力强盛的局面。

 

       虢公翰为西周末年的权臣,在周幽王被犬戎所杀、王室动荡之际,拥立周携王,与周平王形成“二王并立”之势。此举虽出于维护宗室正统之考虑,但也加剧了王室内部的政治分裂,成为西周东周过渡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

 

【历史典故】

离间计

          晋国意图扩张势力,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国和虢国。这两个国家关系密切,彼此互为援手。晋国若攻打虞国,虢国必出兵相助;若进攻虢国,虞国也定不会袖手旁观。面对这样的局势,晋国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条巧妙的计策。

       荀息认为,想要成功吞并两国,必须先破坏他们之间的联盟关系,而虞国国君生性贪婪,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他建议晋献公将两件珍贵的宝物——屈地良马和垂棘之璧,作为礼物送给虞公,以博取其欢心。虽然晋献公对这两件宝物十分珍爱,但荀息宽慰他说:“这只是暂时寄存在虞国罢了,等将来灭掉虞国,宝物自然会重新回到大王手中。”晋献公最终采纳了这个建议,将宝物送给了虞公。虞公得到良马与美璧,欣喜若狂,对晋国心存好感。

     不久之后,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冲突,为出兵攻打虢国制造借口。随后,晋国向虞国提出借道请求,希望虞国允许晋军通过其国境去讨伐虢国。虞公因先前得到晋国厚礼,便答应了这一要求。虞国大臣宫之奇对此深感忧虑,多次劝谏虞公,指出此举危险至极。他强调,虞国与虢国如同唇齿相依,虢国一旦灭亡,虞国也将难逃覆灭的命运。然而,虞公却执迷不悟,认为舍弃一个弱小的盟友以换取与强大晋国的友好关系,是明智之举。 于是,晋军顺利借道虞国,进军虢国。经过四个月的征战,晋国成功灭掉了虢国。回师途中,晋军还将大量战利品赠送给虞公,虞公对此更加满意。此时,晋军大将里克假装重病,声称无法长途跋涉,请求将部队暂时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无戒心地答应了。

      数日后,晋献公亲自率领大军来到虞国,虞公出城迎接。晋献公约虞公一同外出打猎。就在打猎途中,虞国京城突然起火,虞公急忙返回,却发现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攻占。就这样,晋国兵不血刃地灭亡了虞国,实现了“一石二鸟”的战略目标。 这段历史典故不仅揭示了“唇亡齿寒”的深刻道理,也展现了谋略在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性,至今仍被广泛引用,用以警示后人:在面对强敌时,盟友之间的信任与团结至关重要。

 

【成语 假道伐虢 来历】

        假道伐虢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军事策略的成语,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年》。原文记载:“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灭虢。”意思是说,晋国大夫荀息建议献上珍贵的宝马和玉璧,向虞国借路,以便出兵灭掉虢国。

       从字面来看,“假道”意为借路,“伐”意为攻占,“虢”则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该成语最初用于军事战略,指的是通过借用第三方的领土或资源作为跳板,先去攻击目标对象。在达成主要目标之后,再顺势将最初提供帮助的第三方也一并吞并或控制。也可以理解为,表面上以借道为名,实则暗藏灭人之志,体现了一种极具谋略的权术思想。

           在现代语境中,假道伐虢常被引申为一种策略手段,形容借某种看似正当的理由为掩护,实则另有图谋,尤其用于揭示那些以巧妙方式掩盖真实意图的行为。这一成语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也可用于政治、商业乃至日常生活中的策略思考,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虢国遗址】

        墓地: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的虢国墓地,总面积约32.45万平方米,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为数不多的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保存完好的周代大型邦国公墓。自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来,该遗址历经四次文物钻探和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探明各类遗迹八百余处,发掘清理墓葬及陪葬坑三百余座,出土文物近三万件。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不仅展现了周代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面貌,也反映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和礼制制度。虢国墓地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李家窑:与虢国墓地相距约两公里的李家窑遗址,位于三门峡市的东南部,是周代虢国的都城遗址。2000年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对李家窑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古发掘,发现了城垣、城壕、宫城、宫殿遗迹以及制骨、制陶、冶铜作坊和粮库等重要遗存,取得了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大突破。

         李家窑遗址整体结构完整,布局清晰。原城垣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000至1050米,南北残宽560至610米,周长约3200米;城垣外平行环绕着两道城壕,内城壕宽约13米,外城壕宽15至22米,深4.3至6米。南墙因青龙涧河冲刷已遭破坏。宫城位于城垣中部,周围分布着多个功能区域,包括制骨、制陶、冶铜等手工业作坊以及粮库。

         在制骨作坊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骨器成品、半成品及骨料,并出土了铜锯、砺石等制骨工具,反映出当时骨器制作工艺的成熟与规模化。冶铜作坊中堆积着大量炼渣和陶范,表明这里曾进行过大规模的青铜器铸造活动。制陶作坊保存较为完好,出土了大量陶器成品与半成品,并发现结构完整的陶窑,为研究周代陶器制作技术提供了宝贵资料。

         在粮库区域,考古学家发现了一组排列整齐、经过专门加工处理的窑穴,推测为用于储藏粮食的设施,显示出当时城市管理体系的完善。 考古专家普遍认为,虢国都城上阳城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虢国贵族墓葬区的确立、都城遗址的确认以及城内布局的逐步清晰,配合大量精美文物的持续出土,为全面、深入地了解西周时期这一重要方国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依据。同时,这也为西周考古研究确立了一个具有明确年代标志的断代参考体系,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深入开展。

 

【博物馆】

 虢国博物馆

         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北部的上村岭,北依滔滔黄河,南望巍巍崤山,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虢国博物馆是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周虢国贵族墓地遗址基础上建立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是展示虢国历史文化、出土文物和古代礼制的重要窗口。 博物馆占地150亩,整体布局庄重典雅,展览体系完整。其基本陈列《虢国墓地遗址与文物陈列》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1.《虢宝撷英——虢国墓地出土文物精华展》。

   2.《梁姬风韵——虢国国君夫人墓出土文物展》。

   3.《车辚马萧——虢国地下车马军阵遗址群展》 。

   4.《国君觅踪——虢季墓遗址群展》。

       这些展览全面展示了虢国的历史沿革、文化风貌、礼制规范和工艺水平。 在这里,游客可以观赏到多项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意义的文化遗产,包括我国迄今发现最早、规模最大的地下车马军阵,被誉为“上古国君第一陵墓”的虢季墓,以及闻名遐迩的“中华第一铁剑”。此外,还有时代最早、形制最为完备的虢季氏缀玉面罩和七璜组玉佩等珍贵文物,充分展现了西周时期高超的工艺水平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马坑博物馆

          位于三门峡市春秋路北侧,是一座集文物陈列、遗址展示与园林景观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博物馆。该馆始建于1984年,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风格采用仿古歇山式设计,外观古朴典雅,与周边历史文化环境相得益彰。 馆内设有三大基本陈列:

   1.《虢国简史展》系统介绍了虢国的历史发展脉络。

   2.《三门峡历代碑碣石刻艺术展》集中展示了本地丰富的碑刻文化资源。

   3.《虢国车马坑与古战车复原展》则以实物和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虢国时期的军事制度和车马文化。

        其中,展出的虢国车马坑遗址真实还原了古代贵族随葬制度,而复制的古战车则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古代战争与交通的风貌。 虢国博物馆与马坑博物馆共同构成了三门峡地区展示西周虢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是集文物保护、学术研究、科普教育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馆,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历史文化爱好者与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史料记载】

         在《史记》中,多篇内容涉及虢国的历史。

      《晋世家》记载,虢仲与虢叔为周文王时期的卿士,辅佐王室,功勋卓著,其功绩被典藏于王室盟府。

 

      《周本纪》中则记录了虢文公劝谏周宣王勿废“籍田之礼”的重要历史事件,体现了虢国在周王室政治决策中的影响力。此外,《郑世家》提及虢国与郑国之间曾发生外交冲突,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左传》作为记录春秋时期史事的重要典籍,对虢国的记载更为详尽。书中详细描述了虢国与晋国之间的矛盾,特别是晋献公“假道于虞以伐虢”最终灭亡东虢(公元前655年)这一著名历史事件。同时,《左传》还记载了虢公林父(虢仲后裔)多次出征,参与讨伐戎人及征伐淮夷的军事行动,展现出虢国在维护周王室边疆安全方面的积极作用。

 

       《国语》则补充了虢国在政治治理方面的角色,如虢公曾劝谏周厉王不要“弭谤”,即压制民众言论,体现了虢国卿士对王室政治的参与与影响力。

 

       《后汉书》,有关于虢公出兵讨伐太原之戎以及虢仲征伐淮夷的记载,进一步说明虢国在军事上的活跃。西晋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则对虢国分封的争议进行了探讨,指出关于虢仲与虢叔封地的归属,存在“虢叔封东虢、虢仲封西虢”与“虢叔封西虢、虢仲封东虢”两种说法。

 

      《汉书·郡国志》中记录了虢国封地的历史沿革,有助于了解其地理变迁与行政区划。而《通志·氏族略》则从姓氏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虢姓的源流,为研究虢国后裔的迁徙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考古发现与历史争议

      20世纪90年代初,河南三门峡地区发掘出虢国墓地,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其铭文内容与《史记》《左传》等文献记载高度吻合,特别是关于虢季、虢仲世系的铭文,为虢国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进一步印证了古籍记载的可信性。 然而,虢国历史仍存在一些争议。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虢仲与虢叔封地东西归属的问题。由于历史文献中存在“东仲西叔”与“东叔西仲”两种说法,加之虢国后世多位君主重名,导致后人对世系与封地的理解产生混淆,成为学界长期讨论的课题。

 

【君主世系】
西虢国-南虢国
(南虢国是西虢国东迁后的称谓,其君主和西虢国君主合在一起)
【二十二世】虢叔 (季历第三子,周文王弟,西虢国开国君主
中间世系不明


虢城公    姬遣    周康王、周昭王时期    一作虢成公(部分文献记载为"虢成公",可能与"虢城公"为同一人,差异可能源于封地名称不同或记载讹误)

虢季易父    (字易父)    周穆王时期    虢公
虢宄公    姬师哉    周共王时期    -
虢幽叔    姬师望    周懿王时期    -
虢德叔    姬师即    周孝王时期    -
虢宣公    姬师丞    周夷王时期    -
虢厉公/虢公长父/虢仲    (字长父)    周厉王、周宣王时期    周厉王三年,讨伐淮夷;厉、宣之际,始东迁三门峡立国
虢文公/虢季子白    姬白    周宣王时期    周宣王十二年,大胜猃狁,铸造虢季子白盘 [6]周宣王二十九年,劝谏周王不籍千亩 [7]
虢石甫/虢石父/虢公鼓    姬鼓(字石父)    周幽王时期    败坏朝政,进言烽火戏诸侯
虢公翰    姬翰    周平王时期    拥立周携王,与周平王相对抗,造成周二王并立局面
虢公忌父    (字忌父)    周平王晚期    周平王晚年起用为王室卿士,引起郑国不满,导致周郑交质
虢公林父/虢仲    (字林父)    周桓王时期    繻葛之战时与周桓王一同讨伐郑庄公
中间世系不明
虢公丑    姬丑    ?-前655年    末代国君,国家为晋献公的假道伐虢之计所灭
 

【东虢国】
虢仲:季历第二子,周文王弟,东虢国开国君主。
中间世系不详;
虢公旅:虢仲后裔,虢叔旅钟铭文称“虢叔旅”,周夷王、周孝王时东虢君,他作为执政大臣,曾参与周王的册命典礼,还代表周王处理下级贵族间的纠纷。
其后世系不详;
公元前767年,东虢国被郑国所灭。

 

【北虢国】
虢序:虢仲后裔,北虢国开国君主。
其后世系不详;
公元前658年,北虢国被晋国所灭。

 
【其它阅读】

=====

虢国(guó guó)西周的诸侯封国 周文王弟弟虢仲、虢叔的封国(约前1046年~前655年)

2025年9月8日 04:43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公元前    周朝姬姓诸侯国    虢国(guó guó)西周的诸侯封国 周文王弟弟虢仲、虢叔的封国(约前1046年~前6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