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虢国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牧誓八国】【姬姓诸侯国】【子姓诸侯国】【异姓诸侯国秦朝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西周至春秋早期
‌中文名‌:东虢国
‌别称‌:制邑虢、虎牢虢
‌国号‌:虢(以“东”区别于西虢)
‌爵位‌:公爵(周王室宗亲诸侯)
‌开国君主‌:虢叔(一说为虢仲)
‌首都‌:制邑(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
‌主要城市‌:虎牢关(制邑别称,军事要塞)
‌政治体制‌: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受周王室节制
‌国土面积‌:约今郑州西部至洛阳东部区域
‌相邻国家‌:郑国(东)、郐国(南)、周王室(西)
‌末代君主‌:虢公丑(《左传》记载,名丑,公元前767年亡国)

 

【概述】

      东虢国(公元前1046–前767)(据传统纪年)为周武王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开国君主虢叔(一说虢仲)受封于制邑(今河南荥阳),爵属公爵。作为周室东部屏障,其灭亡标志郑国崛起(见《左传·隐公元年》)。 东虢灭亡后,其宗族后裔并未就此消失于历史舞台。据记载,虢仲的后人虢序受到周平王的封赏,于夏阳(今山西省平陆县)重建封国,史称北虢国。北虢国虽规模较小,但延续了东虢的宗脉,继续在历史进程中扮演一定角色。 然而,北虢国也未能逃脱被强国兼并的命运。春秋时期,晋国势力崛起,北虢国最终被晋国所灭,标志着虢国这一支系在历史上的彻底终结。

 

【国号来由】

      东虢国的国号“虢”源于其开国君主虢叔(或一说为虢仲)的封号,是周王室实行分封制度下的典型命名方式。其具体由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是以封君名号确立国名。

        东虢国的国君为周文王之弟虢叔(也有史书记载为虢仲),其受封建国后,以“虢”为国号,体现了周代“以氏命国”的传统。这一做法不仅彰显了封君的身份地位,也表明该国为周王室宗亲分支,具有深厚的政治渊源与血缘联系。

        国号中的“东”字为后世史家为区分周初所封的两个虢国而加。据史书记载,周初分封了两个虢国:一位是虢叔被封于雍地(今陕西宝鸡一带),称为“西虢”;另一位是虢仲(或另一说为虢叔)被封于制邑(今河南荥阳一带),称为“东虢”。在当时,两国原本皆称“虢”,并无东西之分,后因地理方位不同,为便于区分,才加上“东”或“西”的前缀。 

 

【政治】

 一、分封起源

      东虢国为周武王灭商之后所分封的诸侯国,其国君为周文王之弟虢叔(或有记载为虢仲),受封于制地(今河南荥阳汜水镇),爵位为公爵,地位显赫。与位于陕西宝鸡的西虢国并列,成为周王室在东部和西部的重要屏障,合称“二虢”。 东虢国的设立,旨在“以藩屏周”,即通过分封亲族诸侯,拱卫王畿,维护周王室的统治秩序。这种战略布局充分体现了西周初期分封制度的政治智慧与深远考量。 政治职能 自受封以来,东虢国君主及其后裔长期担任周王室的卿士,参与中央政权的决策与治理。例如,虢公林父曾为周厉王时期的重要卿士,辅佐王政,显示出东虢国在周王室政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二、宗法分封制

        东虢国严格遵循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国君世袭制,并设有卿大夫等官职,协助国君治理地方事务。这种制度不仅保障了政权的稳定传承,也强化了周王室对诸侯国的控制与影响。 在地方治理方面,东虢国推行“国人-野人”二元结构。国人主要为周族移民,享有参与政治的权利;而野人则多为当地土著居民,负责承担赋税与徭役,体现出当时社会等级分明的治理模式。 军事与外交 作为周王室的重要军事支柱,东虢国多次参与对外征伐,如对淮夷的战争,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实力。同时,东虢国也承担着朝贡、戍边等义务,是周王室维持国家安全与秩序的重要力量。

 

三、灭亡过程

         公元前767年,随着周王室权威的逐渐衰落,东虢国被郑武公所灭,其领土并入郑国,结束了作为独立诸侯国的历史。然而,东虢国的影响并未就此终结。周平王为延续其宗祀,复封东虢后裔虢序于夏阳(今山西平陆),建立了北虢国,延续了东虢一脉的正统地位。 

 

【社会结构】

        东虢国社会结构深受周代宗法制度和礼乐文明的影响,呈现出鲜明的等级性与组织性。

 

政治体制

         东虢国以姬姓宗室为核心,实行严格的宗法等级制度。据史书记载,东虢为周文王之弟虢叔(或谓虢仲)的封地,国君及主要贵族皆为王室宗亲,构成以“大宗—小宗”为脉络的世袭统治体系。这种制度不仅确保了政权的稳定传承,也强化了国君与周王室之间的血缘纽带。同时,东虢国君世代担任周王室的卿士,身兼军政要职,统率军队,地位显赫,形成了“公族—卿士—士”的多层次社会等级结构,体现出其在周代诸侯国中的特殊地位。

 

军事与社会

        东虢国以“屏藩周室”为己任,高度重视军事建设。军队主要由贵族子弟(士)与征召的平民(庶人)组成,其中军事贵族不仅掌握兵权,还享有封地和政治特权,是国家防御体系的中坚力量。而广大平民则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等生产活动,依附于贵族封地生活,部分战俘或归附部族甚至沦为农奴,处于社会底层。

 

城邑布局与基层管理

       东虢国设有都城制邑(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作为国家的政治、军事与宗教中心。城中建有宫室与宗庙,是贵族与官吏的聚居之地,象征着国家权力的集中。而在都城之外,分布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基层聚落,即“邑”,由“里君”进行管理,承担赋税与劳役,构成了国家统治的基层网络。

 

文化方面

        东虢国严格遵循周礼,社会生活中的祭祀、婚丧等礼仪皆以周礼为规范,借此维护宗法秩序与社会稳定。此外,东虢国的姓氏文化也颇具特色。

 

【军事】

       东虢国军事特点与职能在当时的政治与军事格局中具有显著地位。

 

军事地位与职能

         东虢国是周王室的重要军事支柱。作为周王室东部的屏障,东虢国的国君世代担任周王室的卿士,不仅参与朝政,还负责统领军队,承担征伐与防御的重要职责。东虢国的战略地位尤为突出,其都城制邑(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位于虎牢关要地,扼守成周(洛阳)的东部门户,是周王室防范东方夷狄和商朝遗民反叛的关键据点。

 

军事组织

        东虢国实行以贵族为核心、平民为补充的军事体系。军队的主力由虢国的贵族子弟(即“士”)组成,这些精锐部队直接听命于周天子,是王室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战时也会征召封地内的平民(即“庶人”),形成“国人-野人”相结合的军事动员机制,增强整体作战能力。

 

军事行动

        东虢国曾多次参与周王室的重要战役。西周中期,虢国曾出兵参与对淮夷的征讨,有效维护了周王朝在东南边疆的统治秩序。到了西周末年,虢国在“二王并立”事件中坚定支持周携王,与郑国展开对抗,虽最终战败,但其忠于王室的态度可见一斑。

 

【疆域】

        东虢国的疆域范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使其在周代政治与军事格局中占据关键地位。

 

都城

      东虢国的都城为制邑,即著名的虎牢关(又称成皋),位于现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一带。此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周王室控制东方诸侯的重要军事据点。作为东虢国的政治与军事中心,制邑不仅是统治核心,更是周王朝东部边陲的关键门户。

 

战略要地

         东虢国以虎牢关为中心,其控制范围大致涵盖今郑州西部至洛阳东部之间的区域。这一带是连接成周(洛阳)与东方诸侯国的重要交通要道,具有极高的军事和经济价值。东虢国在此区域的统治,确保了周王室对东方局势的有效掌控。

 

疆域特点

      虽然东虢国的整体疆域面积相对狭小,但其地理位置极为关键。虎牢关素有“天下之枢”之称,是兵家必争之地,兼具防御与控制交通的双重功能。这使得东虢国虽小,却在周代诸侯国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地位。 此外,东虢国的疆域可能还包括周边若干附庸性质的小城邑,如汜水、成皋等。这些城邑与制邑形成一个以都城为核心、以军事防御为目的的城邦体系,进一步巩固了东虢国的统治基础和防御能力。

 

疆域归属

    东虢国灭后,郑武公将其领土纳入郑国版图。自此,原属东虢国的虎牢关成为郑国东部的重要屏障,继续在诸侯争霸中发挥关键作用。东虢国虽已不复存在,但其曾经控制的区域仍在历史变迁中保持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虢国五支系疆域对比表(公元前1046-前622年)

 

【经济】

         东虢国经济状况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地处中原腹地,自然条件优越,东虢国以农业为基础,辅以手工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经济体系。

 

农业

      农业是东虢国的主要经济支柱。其封地制邑,即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一带,位于黄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非常适宜农耕。这一地区不仅是东虢国的经济命脉,也是周王室重要的粮食供应地之一。稳定的农业生产为东虢国提供了基本的生存保障,并支撑了社会的正常运转。

 

手工业

        作为周王室卿士的封国,东虢国可能掌握了一定的青铜器铸造技术。青铜器在周代不仅是礼器,更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东虢国或曾为周王室提供兵器和礼器,承担一定的贡纳义务,同时也借此巩固自身在王室中的地位。 财政方面,东虢国的经济来源包括王室的赏赐与俸禄。由于其国君世代担任周王室的卿士,与王室关系密切,因此在财政上可能受到一定支持。东虢国也通过封地内的农业与手工业生产获取收入,并向周王室缴纳贡赋,以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

 

贸易‌

       地理位置的优势也为东虢国带来一定的商业发展机会。制邑即古代的虎牢关,地处成周(今洛阳)东部,是连接东西的重要交通要道。作为军事与交通的战略要地,制邑可能在区域贸易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东虢国的物资流通与经济交流。 

 

【文化】

         东虢国文化具有鲜明的宗法礼制特色与深厚的军事传统,体现出与周王室密切的政治与文化联系。

 

宗法礼制

      东虢国为周文王之弟虢叔的封地,属姬姓诸侯国,是周王室的近支宗亲。因此,其文化深受周礼影响,严格遵循宗法制度,注重血缘传承与等级秩序,展现出典型的西周礼乐文明特征。虢国国君世代担任周王室的卿士,不仅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还负责主持王室的祭祀活动,在军事与宗教层面都具有重要地位。这种“王臣”与“诸侯”的双重身份,使其文化兼具中央与地方的双重属性,成为周代政治体制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军事文化

         东虢国以“虢”为名,意指“虎所攫画”,象征勇猛和战斗力。虢国军队长期为周王室征战四方,形成了崇尚武力、重视军事的传统。考古发现的大量青铜兵器,如戈、矛等,工艺精湛、形制规整,充分体现了其军事文化的发达程度和高超的铸造水平。

 

姓氏与文字

      虢国对中华姓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虢叔的后裔以“虢”为氏,后因“虢”“郭”音近而逐渐演变为郭姓,虢叔也因此被尊为郭姓的始祖。此外,虢国青铜器铭文,如著名的虢季子白盘,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研究西周时期文字演变和历史事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宗教与祭祀

        作为周王室的重要藩屏,虢国可能承担了部分王室祭祀的职责,如对周文王、周武王的祭典。同时,虢国文化中或存在虎图腾崇拜的现象,这与“虢”字的象形意义(双手搏虎)密切相关,反映出其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的遗风。 此外,东虢国地处中原,是商周文化过渡的重要区域,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商文化的元素。

 

文物

         出土的青铜器纹饰中常见饕餮纹等商代典型图案,显示出文化传承与融合的痕迹。 然而,随着春秋时期郑国势力的崛起,东虢国于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此后,其文化逐渐融入郑国文化之中,部分遗民北迁,形成北虢,延续了东虢的文化血脉。东虢国的历史与文化,不仅反映了西周社会的政治结构与礼制体系,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与历史记忆。

 

【后裔去向】

         晋国在春秋时期逐步吞并周边小国,推动了诸侯国格局的重大变化,同时也对姓氏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假道伐虢”便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

         公元前658年,晋献公灭北虢;公元前655年晋国灭南虢,虢国末代君主虢公丑被迫逃往洛邑,标志着虢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虢国的灭亡,虢国宗族后裔开始流散各地,并在迁徙过程中逐渐改姓。其中,虢叔的后人因“虢”与“郭”二字音近,遂改姓为“郭”,成为郭姓的重要起源之一。这一支系的部分族人迁居至山西晋阳(今太原)一带,经过世代繁衍,逐渐发展为太原郭氏望族,在历史上享有盛誉。

            虢国灭亡后,其后裔还分散为多个支系。例如,西虢在东迁之后,原本留在陕西的小虢国于公元前687年被秦武公所灭,其后裔去向不明,史书无详细记载。而东虢的部分遗民可能融入郑国,成为郑国的贵族或平民,继续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

              虢国的灭亡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后世姓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郭姓作为虢姓的演变结果,在中国历史中代代相传,逐渐成为大姓之一。

          虢季子白为西虢国的后裔,其家族历史可追溯至周代的虢国贵族。在其流传后世的青铜器“虢季子白盘”上,铭文详细记载了周宣王时期虢国参与的重要军事活动

       尤其在汉唐时期,郭姓家族中涌现出诸多历史名人,如东汉时期的名士郭泰、唐代著名将领郭子仪等,皆为郭姓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荣光。

 
 

【史料记载】

 

    《史记》中明确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分封诸侯,将虢叔封于东虢,建立封国,并提及虢国在周王室中担任卿士的重要角色,显示出其政治地位之显赫。

      《左传》对东虢国的记载尤为详尽,不仅记录了东虢于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的历史事件,还描述了著名的“虢郐寄孥”事件(‌“帑”‌(tǎng)在古汉语中多指国库或钱财,但“寄帑”为“寄孥”的异写,二者可互通‌45。),即虢国将宗族妇孺寄居于郐国的历史细节。同时,《左传》也涉及北虢复封的经过,反映出虢国历史的延续与变迁。

      《国语》指出虢国地处要冲,是拱卫周王室的重要屏障,有“虎牢之险,天下之枢”的战略评价,凸显其军事地理价值。

       《汉书·地理志》则对东虢的封地制邑(今河南荥阳)进行了地理沿革的记载,为后人了解其具体疆域提供了依据。 金文与考古资料也为研究东虢国提供了重要线索。

         《虢季子白盘铭文》虽为西虢后裔所铸,但其内容反映了虢国参与周王室军事活动的历史,揭示了虢国在周王朝中的重要地位。此文物也可能反映虢国整体文化。

      《穆天子传》中提到周穆王时期“虎牢”地名与东虢的关联,进一步印证了东虢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如《竹书纪年》则记载了周武王分封诸侯的过程及东虢建立的历史背景,补充了正史的记载。

       《荀子·儒效》中亦提及周初分封的众多姬姓诸侯中,有五十三国为姬姓诸侯,其中便包括虢国,说明其在西周初年分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君主世系】

【家族世系】

【一世】燧人氏,【二世】伏羲,【三世】少典,【四世】黄帝,【五世】少昊(玄嚣),【六世】蟜极,【七世】帝喾,生5子,

【八世】【1.尧】【2.契】【 3.后稷】,【4.帝挚】【5.台玺】】

【八世】后稷】[上古]
09.儿子:不窋[商]
10.孙子:鞠[商]
11.曾孙:公刘[商]
12.玄孙:庆节[商]


【十二世】【庆节】[商]
13.儿子:皇仆[商]
14.孙子:差弗[商]
15.曾孙:毁隃[商]
16.玄孙:公非[商]


16.【公非】[商]
17.儿子:高圉
18.孙子:亚圉
19.曾孙:公叔祖类
20.玄孙:周太王姬亶 古公亶父


【二十世】【周太王姬亶】(生三子,1吴太伯 ,2仲雍 ,3.季历

【二十一世】季历(生三子,1周文王姬昌2虢叔,3虢仲,封地争议‌:传统观点:受封于制地(今河南荥阳),建立‌东虢国‌,爵位公爵‌。新考据:或为单一虢国分支,虢仲为初代国君,其子辈(如虢叔)分封衍生西虢‌。


【二十二世】虢仲:周太王孙、季历次子、周文王弟,建立东虢国。
其后世系不详;
虢公旅:虢仲后裔,虢公鼎铭文称之为“虢叔旅”,大致处于周夷王、周孝王时期。
其后世系不详;
虢序:东虢国灭亡后的后裔,被周平王复封于夏阳,建立北虢国。 [2]
其后世系不详。

 
【其它阅读】

=====

东虢(dōng guó‌‌)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国 周武王封其弟虢叔封国(约公元前1046年—前767年)

2025年9月6日 11:44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公元前    周朝姬姓诸侯国    东虢(dōng guó‌‌)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国 周武王封其弟虢叔封国(约公元前1046年—前76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