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宜臼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西周】【东周
姬宜臼(东周平王)君主档案|个人学习资料整理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周朝

民族族群:华夏族

姓:姬

本名:姬宜臼
别名:姬宜咎、周平王
谥号:平王

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

主要成就:建立东周,开启春秋战国时代

在位: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20年
生卒:?~公元前 720年

出生地: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部)‌

逝世地: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

陵墓:周王陵群(洛阳市区、‌“亚”字形大墓)


纪念地:

1.镐京遗址‌(陕西西安西南)
2.洛邑遗址‌(今洛阳老城区)
3.洛阳周王城遗址(区洛阳市西工区周王城广场
4.周山陵区‌(洛阳市涧西区周山森林公园


前任:周幽王姬宫涅西周第十二位帝王
继任:周桓王姬林 ,东周初年第二代周王

 

【个人简介】

        周平王,名宜臼(一作宜咎),姬姓,是周幽王姬宫湦之子,母亲为申后,即申国国君申侯之女。他是东周的第一任君主,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720年。

        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无道,宠爱褒姒,并因其生子伯服,遂废黜原配申后及其子姬宜臼,改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这一举动引发严重政治危机,姬宜臼被迫逃往申国避难。申侯因此愤而联合缯国与犬戎共同讨伐周幽王,最终导致周幽王与郑桓公(公元前771年)皆死于战乱之中。战乱之后,申、鲁、许等诸侯国共同拥立姬宜臼继位,成为新一任周王。 为躲避犬戎的侵扰,姬宜臼于公元前770年迁都至洛邑,史称“东周”,他也因此被称为周平王。周平王在位期间,王室权威日渐衰落,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形成了“诸侯争霸、政由方伯”的局面。齐、楚、秦、晋等大国逐渐崛起,主导了当时的政治格局。 周平王在位长达五十年,身处内忧外患之中,虽力图维持周室统治,却难以扭转大势。公元前720年,平王驾崩,结束了其动荡而复杂的统治时期。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周平王姬宜臼的早年经历波澜起伏,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其人生轨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太子时期(显赫出身): 姬宜臼是周幽王姬宫湦与申后(申侯之女)所生的嫡长子,自出生起便具有尊贵的身份。作为合法的王位继承人,他自幼被立为太子,接受了最为正统的王室教育,学习治国之道与礼仪规范。他在镐京(今西安西南)的宫廷中成长,享有储君应有的尊崇与待遇,被视为周王朝未来统治的希望所在。

         二、废黜与逃亡(政治危机): 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因宠幸褒姒,决定废黜申后,并将太子宜臼的储君之位一并剥夺,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宜臼的命运,也引发了后续一系列的政治动荡。据传,为了彻底消除宜臼对王位的潜在威胁,周幽王甚至曾设下毒计,放猛虎欲加害于他。然而,在危急关头,年幼的宜臼临危不惧,竟以威势吼退猛虎,展现出非凡的胆识。随后,他与母亲申后秘密逃离镐京,投奔位于今陕西宝鸡一带的申国,寻求外祖父申侯的庇护。

         三、申国避难(蛰伏申国) :在申国期间,宜臼得到了外祖父申侯的悉心保护。面对周幽王的追杀令,申侯最终决定联合缯国(《史记》作"鄫",《竹书纪年》作"缯")与犬戎,于公元前771年共同攻破镐京,诛杀了周幽王与伯服,为宜臼夺回王位铺平了道路。

           随后,申侯联合鲁、许等诸侯,拥立宜臼为新的周王。但局势并未完全明朗,虢公翰另立幽王之弟余臣为携王,形成“二王并立”的局面,使宜臼的政治地位面临严峻挑战。 关键细节补充 关于姬宜臼的生年,史书记载虽不详尽,但结合其父周幽王生于公元前795年,(《左传》记载其父幽王在位11年),以及宜臼在公元前770年已具备主导迁都洛阳的政治能力,按虚岁10岁继位《史记正义》推算其即位时不足10岁),推测其出生时间大约在公元前781年左右。从他面对废黜与追杀时所表现出的冷静与果敢来看,其性格坚韧、临危不乱,这种品质为其日后在诸侯之间周旋、稳定局势打下了坚实基础。

 

拥立继位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因不满周幽王废黜自己的女儿申后以及外孙姬宜臼的太子之位,为外孙夺回继承权为了心生怨怒,遂联合鄫国(今河南方城)、西夷犬戎等势力,共同进攻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不久之后,犬戎攻破镐京,在骊山之下杀死了周幽王,掳走褒姒,并将周王室的财物洗劫一空后撤离。在镐京陷落、王室动荡之际,申国、鲁国、许国等诸侯拥立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标志着东周历史的开端。

 

东周之始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为躲避犬戎的威胁,周平王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将都城从镐京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这一重大迁都事件,史称“东周之始”。周平王任命郑武公担任司徒,并与晋文侯共同辅佐王室,以维持朝廷的正常运转。在郑武公与晋文侯的辅佐之下,周王室勉强维持住了东迁后的政权稳定。东迁之后的周朝被称为“东周”,而这一年也被后世视为春秋时期的起点。 周平王继位同年发生的事还有余臣争王,另一部分诸侯,如虢公翰,却拥立了周幽王的弟弟余臣为天子,史称周携王,从而形成了“两王并立”的局面。这种分裂状态持续了二十余年,直到周平王二十一年(公元前750年),支持周平王的晋文侯出兵攻杀周携王,才使周王朝重新归于统一。此举不仅终结了长达二十年的分裂局面,也进一步稳定了东周初期的政治局势。

 

列秦诸侯

          在周平王东迁过程中,秦国国君秦襄公因在犬戎入侵时奋勇作战,又亲自派兵护送周平王迁都,立下赫赫战功,因此受到特别嘉奖。周平王正式册封秦襄公为诸侯,并将岐山以西的土地(今陕西省凤翔县一带)赐予秦国。他特别指出:“西戎凶恶无道,侵占我岐、丰之地,若秦国能驱逐西戎,收复失地,这些土地便归属秦国。”随后,秦国果然攻占岐山以西地区,国力由此逐渐壮大,为其日后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皇庭衰弱

        由于大片领土在战乱中丧失,周王室实际控制的区域仅限于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东不过荥阳,西不跨潼关,南不越汝水,北仅至沁水南岸,方圆不过六百余里,地狭人稀,已远不能与昔日相比,甚至仅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的规模。周王室因此大大衰落。与此同时,郑、晋、齐、鲁、燕、宋、楚等大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权,彼此攻伐不断,形成诸侯争霸的局面,中国历史进入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 周平王在位五十年,于周平王五十一年(公元前720年)去世,谥号“平王”。由于其太子姬泄父(亦作姬洩父)早逝,王位由其孙、姬泄父之子姬林继承,是为周桓王,开启了东周王室的第二代统治。

         周平王的一生,既是周王朝由盛转衰的缩影,也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诸侯争霸的新纪元。

 

【为政举措】
    西周末年,周幽王废嫡立庶引发申侯联合犬戎攻破镐京,姬宜臼在诸侯拥立下继位,面临王室衰微、戎患未除的困境。
一、迁都洛邑与东周王朝的正式建立
     为应对西戎势力的持续威胁,特别是犬戎攻破镐京、杀周幽王的历史变局,也有自然因素:"镐京周边‘三川竭,岐山崩’的生态恶化,促使东迁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在晋文侯、郑武公等诸侯的护送下,实为晋、郑诸侯主导,将都城由镐京(今陕西西安)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此举不仅标志着东周的正式建立,也象征着周王室权威的实质性削弱。新都的地理位置虽有利于控制中原腹地,但王室直接管辖的“王畿”区域大幅缩减,导致财政收入减少,平王东迁后未能组织对犬戎的反攻,导致岐丰故地被占,王室失去战略纵深。王室财政依赖诸侯贡赋(如郑国“输粟”),洛邑初建时甚至需向鲁国乞粮,加剧对诸侯的依附性、军事力量削弱,中央集权逐渐式微。与此同时,虢公翰拥立携王的法理依据:“携王余臣为幽王弟,部分诸侯认为其继位更合‘兄终弟及’传统,后来周平王通过联合晋文侯讨伐周携王(由虢公翰拥立),结束了长达二十年的“二王并立”局面,重新确立了自身的正统地位。

 

二、政治格局的调整与王权的让渡
    面对日益衰弱的王室力量,周平王不得不倚重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维持统治秩序。他任命郑武公、晋文侯等诸侯为朝廷卿士,参与朝政,形成以诸侯辅政的局面。这种权力结构虽在短期内维系了政权稳定,但也导致“政由方伯”的趋势日益明显,王室权威逐步被地方强权所取代。其中“周郑交质”(发生于平王之孙周桓王时期)事件尤为典型:由于周平王试图削弱郑庄公的权势,引发双方矛盾,最终不得不以互换人质(王子狐入郑、公子忽入周)的方式达成妥协,此举被后世视为周王室权威衰落的重要标志。

 

三、诸侯关系调整
    在外交与封疆策略上,周平王采取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举措。他封秦襄公为诸侯,并赐予其岐山以西的土地(该地已被犬戎占据,实为“空头支票”),这一名义上的封赏不仅提升了秦国的政治地位,也为秦国日后在西部崛起奠定了法理基础。此外,周平王还通过联姻方式与申、许等诸侯国建立姻亲关系,以期在诸侯纷争中寻求政治平衡,稳定王室外围势力。但与申国联姻导致‘申侯专周权’(《系年》申侯引西戎攻周),引发贵族不满。

 

四、历史评价与后世争议

    1. 避戎迁都与政治逃亡

       据《史记》称平王"避戎寇",清华简《系年》显示平王实为躲避诸侯问责东迁。

    2.史料记载的冲突
    周平王的执政在历史上评价不一。传统观点认为,他的迁都之举标志着周王室权威的实质性衰落,从此周天子逐渐沦为诸侯争霸的诸侯盟主地位丧失,开启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出自《论语·季氏》)。王室地位的下降也加速了诸侯兼并的步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埋下伏笔。
    也有学者指出,周平王在极其艰难的历史背景下,仍尝试通过恢复宗法制度、加强宗亲联系、推动诸侯联盟等方式延缓王室的崩溃。虽然其政策多具被动性,却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春秋时期的社会转型与战国时代的制度重构提供了历史契机。 

 

【史料记载】

      1.《史记》 《史记·周本纪》中对周平王的继位过程、东迁洛邑以及“二王并立”的历史事件有所记载。司马迁在书中明确了平王的谥号、在位时间以及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的重要史实。然而,部分学者指出,《史记》的叙述在某些细节上可能较为简化,甚至与后世考古发现存在一定出入,因此需结合其他史料进行综合研判。

      2.《竹书纪年》 作为战国时期魏国的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对“二王并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更为详尽的补充。书中明确记载了虢公翰拥立携王余臣,与周平王形成对峙局面的历史事实,并提及晋文侯参与消灭携王的政治斗争。这些内容为理解周王室内部权力更迭提供了关键线索。

     3.《左传》虽未直接记载周平王的生平,但其中“携王奸命”的表述与《竹书纪年》相呼应,反映出当时诸侯对平王正统地位的认可和支持。同时,《左传》也间接揭示了东迁之后周王室权威逐渐衰落的历史背景。

      4.《诗经·小雅·雨无正》 这首诗以一位宦官的视角描绘了“二王并立”时期的动荡局势,展现了当时政治纷争对社会秩序的冲击。通过文学形式的记录,为理解周平王继位过程的复杂性提供了侧面印证。

          注:在上述典籍中,《史记》与《竹书纪年》在部分历史细节上存在差异。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更倾向于支持《竹书纪年》所载内容的可靠性,尤其在“二王并立”及携王与平王关系方面提供了新的佐证,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这一时期历史的认知。

 

【家庭成员】

祖父:周宣王 姬静,西周第十一代君主

父亲:周幽王 姬宫湦,西周第十二代君主
生母:申后(申国国君申侯之女);
继母:褒姒。
兄弟:姬伯服(周平王异母弟,褒姒所生)。姬伯服和父亲周幽王在骊山脚下被杀,褒姒被掳走,西周灭亡。
儿子:
长子:姬洩(姬泄、姬泄父)
次子:姬狐(王子狐)
少子:姬武(武姓得姓始祖,武则天先祖)。


【姬宜臼个人世系】

【一世】燧人氏,【二世】伏羲 ,【三世】少典

【四世】黄帝 ,【五世】少昊(玄嚣.青阳)‌

【六世】蟜极,【七世】帝喾,【八世】后稷,...

【二十一世】季历

【二十三世】周武王姬发,【二十四世】周成王姬诵,【二十五世】姬钊

【二十六世】姬瑕,【二十七世】姬满,【二十八世】周共王 姬繄扈

【二十九世】姬囏,【三十世】姬燮,【三十一世】姬胡,【三十二世】姬静

【三十三世】姬宫湦(儿子:姬伯服   ,姬宜臼 

 

【三十四世】姬宜臼(儿子:1姬洩(姬泄、姬泄父),2姬狐(王子狐),3姬武

 
【其他阅读】
===========

姬宜臼(jī yí jiù)~ 东周开国君主姬宜臼生平简介

2025年8月14日 12:21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周朝    东周    姬宜臼(jī yí jiù)~ 东周开国君主姬宜臼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