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满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西周
姓:姬
全名:姬满
别名:周穆王、穆天子
谥号:穆王
民族族群:华夏族
都城:镐京
出生地: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在位时间:约公元前977年—前922年(一说前976年—前922年
逝世地:南郑(今陕西汉中一带)
生卒:约前1026年(部分文献推测)~前1022年,或卒于前918
主要成就:西征犬戎、南伐徐夷与荆楚、颁布《吕刑》、瑶池会西王母
墓地:考古仍在探索中........
纪念地:
1.河南洛阳(宗周故地)
2.昆仑瑶池(神话纪念地)
前任:周昭王 姬瑕,西周第四任君主
继任:周共王 姬繄扈,西周第六位君主
【个人简介】
姬满,即周穆王(?—约公元前922年),姬姓,名满,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位君主。周穆王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西周君王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史籍中明确记载的第一位旅行家,其传奇事迹在后世文献中多有记载。 周穆王在位期间,政绩卓著,影响深远。他曾西征犬戎,南平荆蛮,巩固了周王朝的边疆安全;又在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大会诸侯,重申礼制,彰显王权威严;同时出兵东征,平定徐国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在制度建设方面,周穆王颁布《吕刑》,以法律形式规范刑罚制度,推动了西周早期社会秩序的完善,对中国古代制度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吕刑》的颁布,也体现了穆王时期对法治与礼制的高度重视。 然而,周穆王的西征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他征伐犬戎,俘获五位首领,虽然一度彰显国威,但也导致犬戎与周王朝之间的关系急剧恶化。此后犬戎屡次侵犯边境,战事频仍,迫使穆王将都城迁至西郑以避其锋。 此外,周穆王的西巡之旅在后世广为流传。
西晋时期,汲冢古墓中出土的《穆天子传》,详细记载了穆王西游的种种传说,内容充满神话色彩,展现了古人对这位君王远行壮志的浪漫想象。
【人物生平】
周穆王姬满,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君主。他作为西周第五位帝王,在位期间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胆识,不仅延续了周王朝的盛世,也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中年即位
关于周穆王的即位年龄,主流史料如《史记》记载他即位时已年届五十,属于中年继位。然而,也有部分学者提出质疑,认为“五十”可能是传抄过程中的讹误,实际应为“十五岁”,但此观点缺乏确凿证据支持。周昭王十九年(公元前977年),昭王在第三次亲征荆楚途中不幸溺亡于汉水,太子姬满遂继承王位,开启了周穆王时代。
臩命刑书
继位之初,周穆王并未延续其父昭王频繁用兵的政策,而是将治理重点放在国内。他深刻意识到,国家动荡的根源在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失序。为此,他命大臣伯臩颁布《臩命》,重申朝廷官员的职责与行为规范;又任命吕侯(亦作甫侯)为司寇,制定《吕刑》,以完善法律体系。《吕刑》规定了墨、劓、膑、宫、大辟五种刑罚,共计三千条细则,成为当时最为详尽的法律制度之一。在这一系列改革举措下,社会秩序得以恢复,国家重归安定。
两伐犬戎
在对外政策方面,周穆王展现出积极进取的态势。他改变了昭王时期主要向南方扩张的战略,开始将目光投向北方。面对犬戎部族的不稳定局势,他采取了主动出击的策略。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64年),他以犬戎未能按时进贡为由,亲自率军征讨。尽管大臣祭公谋父曾建议采取怀柔政策,以德服人,但穆王未采纳,坚持用兵。此次西征虽取得一定战果,俘获四白狼、四白鹿而归,但因采取高压手段,导致边疆少数民族对周的不满加剧,出现了“自始荒服者不至”的局面,边远地区停止朝贡。 面对这一局面,穆王并未退缩,而是重整军队,再度出征。第二次征伐中,周军大获全胜,俘获犬戎五位首领,并将部分戎人迁徙至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虽然军事上取得胜利,但这也进一步加剧了与犬戎的对立,为日后埋下隐患。
西游昆仑
在平定西方边疆后,周穆王继续向更远的西方拓展,开启了著名的“西游昆仑”之旅。据《穆天子传》记载,穆王十三年至十七年(公元前963年—前959年),他率领大批随从,携带大量金银玉器、丝织品和手工艺品,自宗周瀍水(今洛阳一带)出发,沿黄河西行,穿越犬戎、赤乌、曹奴等少数民族地区,最终抵达传说中的昆仑之丘,并受到西王母的隆重接待。两人互赠礼物,象征着中原与西域之间的首次大规模交流。 虽然《穆天子传》成书于战国时期,内容多有神话色彩,但其所反映的西周与西北地区各部族的往来关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根据现代学者研究,结合《竹书纪年》等出土文献,周穆王时期的西行路线应覆盖今陕西、河南、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甚至远达中亚地区。此次西行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壮举,也标志着中原文明与西域文化的早期接触与交流,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南平荆蛮
在南方,周穆王延续了其父昭王的南征战略。昭王曾两次亲征荆楚,虽最终溺亡于汉水,但也初步遏制了楚蛮势力的扩张。穆王继位后,联合楚国共同镇压徐国叛乱,并随后率军南征,击溃荆蛮九师主力。至穆王三十七年,荆蛮正式向周朝贡,标志着南方局势趋于稳定。
东攻徐国
与此同时,周穆王在东方也面临挑战。徐国作为淮夷大国,曾在周初参与武庚叛乱,后虽归顺,但时有反叛。穆王时期,徐国趁其西巡之际再度作乱,联合诸侯攻打周王朝。穆王在造父的协助下,千里回师,迅速平定叛乱。据《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穆王一度与徐偃王达成妥协,令其统领东方诸侯,后又联合楚国攻徐,迫使徐偃王退让。 平定徐乱后,穆王继续向东推进,抵达九江,开展南征行动,成功使东南地区众多方国和部落归顺周朝。为巩固统治,穆王仿效先王,在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举行诸侯大会,重申周王朝的权威,进一步加强了对东南地区的控制。 周穆王在位期间,通过内修政令、外拓疆域,使周王朝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他不仅恢复了国内秩序,还在边疆地区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统治体系,同时推动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生平事迹虽夹杂传说与史实,但无疑展现出一位雄才大略君主的风采,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为政举措】
周穆王元年,穆王即位之初,便以贤能为本,整饬朝纲。他任命德高望重的君牙担任大司徒,掌管国家土地与民众事务;同时任命伯同为太仆,负责车马舆服之政。此外,穆王还发布申诫文告,重申礼法纲纪,以整顿周初以来逐渐松弛的政治秩序,为新政权奠定稳定基础。
周穆王十二年,面对北方犬戎部落的侵扰,穆王亲自率军西征。犬戎当时主要活动于陕北神木、山西保德一带。此役周军大获全胜,俘获犬戎五位首领,并获得四只白鹿与四只白狼——据传这些白鹿与白狼代表犬戎中的显赫氏族。战后,穆王将部分犬戎部族迁徙至太原地区(今山西西南部汾河、洮河流域),以加强边疆治理。此外,穆王还获得一把名为“炼赤刀”的神兵利器,此刀锋利异常,可如切泥般轻易割断玉器。
周穆王十三年,造父因精通御马之术而受到穆王宠信。穆王得良驹后,更令造父亲自驾车,一同西征远行,直至青乌之所解(位于三危山一带,今甘肃与四川交界处)。
与此同时,东方的淮夷部族趁机大举西侵,前锋直抵芮国(今陕西华阴一带),此地乃通往宗周的咽喉要地。穆王闻讯后迅速回师,命录终(即《后汉书·东夷传》中所称楚文王)率领成周八师讨伐淮夷,于古师(今湖北郧县东南约八十里处的“古塞”)扎营。此前,白?父已率军巡视麸地,并与录终在古师会师,从后方夹击淮夷,最终大败敌军,迫使淮夷溃退。
周穆王十四年,来自西极之国(今中亚地区)的化人(即擅长幻术的艺人)前来朝见,其技艺令人惊叹,能入水火、穿金石,变化莫测。穆王被其技艺所吸引,遂决定亲自西行巡游。途中,穆王邂逅能工巧匠偃师,其制作的木偶人形貌逼真,能随音乐起舞歌唱。穆王大为赞赏,遂将偃师及其作品一同带回宗周,以资观赏。
周穆王十七年,西王母亲自前来朝见穆王。穆王以贵宾之礼相待,赐其居于昭宫,展现周朝对外宾的礼遇与外交智慧,也象征着周王朝与西部民族关系的进一步稳定。
周穆王三十七年,为平定南方荆楚地区的叛乱,穆王调集九师大军南下征讨,显示了中央政权对南方疆域的重视与控制力。
周穆王三十九年,穆王于涂山(今泰山下会稽山)大会诸侯,重申宗周权威,巩固诸侯联盟。此次会盟是穆王时期政治与军事力量的一次集中展示。 同年,穆王东游各地,沉醉于山水之间,乐而忘返。此时,陵翟向周朝献上良马百匹,并归还毕国的宝器,意图通过许男与毕国达成和平协议,但未能成功。陵翟随即转而进攻毕国,毕人紧急告警,穆王遂派遣孟悉前往毕地讨伐戎人。 同一年,某戎族入侵某地,驻守堂地的白?率领军中官员、师氏、虎臣追击敌军至棫林(今陕西凤翔境内),成功俘获两名敌方探子,并缴获兵器百余件,俘虏百余人。此役中,一位名为□母的女性健步如飞、聪慧果敢,在军中担任参谋,功不可没。九月望日,穆王妃王俎姜特命内史友与员赐予玄衣、裸襟等衣物,以表彰其功绩。
周穆王四十年孟春,穆王返回南郑,命吕侯为司寇,掌管刑狱与司法,为后续法治建设打下基础。 周穆王五十一年,穆王命吕侯制定《吕刑》,这是西周时期重要的法律文献之一,确立了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历史评价】
周穆王是中国古代史上具有影响的君主,其在位期间的政绩与个人形象在后世文献中多有记载与评价。
《左传·昭公十三年》中提到:“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周穆王胸怀壮志、志在四方的气魄。他不甘于固守一隅,而是希望亲身巡行天下,彰显王权威仪,足迹遍布各地。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也体现了当时周王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的现实背景。
《列子·周穆王》中则记载:“不恤国事,不乐臣妾,肆意远游。”此语虽略带批评之意,但也从侧面反映出穆王不拘泥于宫廷享乐,而更热衷于探索未知、拓展视野的个性。他不满足于安逸的生活,而是勇于走出王宫,深入各地,与各方诸侯交流,了解民情风俗,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史墙盘铭文中有载:“只显穆王,刑帅宇诲……” 这表明在周代史官的笔下,穆王不仅是一位威震四方的君主,更是一位以德治国、以刑辅政、具有卓越领导力的统治者。他不仅在军事上有所建树,同时在政治治理方面也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远见。
【轶事典故】
偃师献伎
周穆王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君王,他不仅以英明神武著称,更因广纳奇才、巡游四方而被后人传颂。据史书记载,周穆王在一次西行巡狩的过程中,曾于遥远的异域邂逅了一位技艺超凡的奇人——偃师。偃师是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中最为杰出的机械工程大师,他所制造的人偶技艺之高超,甚至超越了现代的机械人。 偃师献给周穆王的是一件极其精妙的人偶。这件作品不仅外形酷似真人,而且动作灵活、神态逼真,以至于周穆王初见之时,误以为是偃师的随从。经过偃师的详细解说,周穆王才恍然大悟,不禁感叹其技艺之神奇,连这位以智慧与见识著称的名王也为之惊叹不已。 更令人称奇的是,那人偶不仅能歌善舞,还能随着音乐节拍翩翩起舞,举手投足之间宛若真人。
周穆王看得兴致盎然,甚至邀请自己的宠姬一同观赏。然而,就在表演即将结束之际,那偶人竟向周穆王的宠姬抛了一个媚眼,顿时惹得周穆王雷霆大怒。他认为偃师欺骗了自己,误将真人伪装成傀儡,于是下令要将偃师处死。 危急关头,偃师当即将偶人拆解开来,呈现在周穆王面前。只见偶人身体内部由皮革、木料、胶漆、颜料等材料构成,虽有人体器官之形,却无生命之实。它的心脏、肺腑、筋骨、关节、皮肤、牙齿、毛发等一应俱全,但全部都是人工合成之物。一旦组装完毕,便栩栩如生,仿佛真人;而一旦拆解,便只是死物一堆。 更令人称奇的是,偃师解释道:如果取出偶人的心脏,它便无法言语;取出肝脏,它便双目失明;取出肾脏,它便无法行走。这种精密的构造与巧妙的设计,令周穆王由衷折服,感叹偃师技艺之高超,堪称举世无双。
这一故事出自《列子·汤问》:“周穆王西巡狩道,有献工人名偃师。偃师所造倡者,趣步俯仰,颔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内御并观之。伎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欲杀偃师。偃师大慑,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会革木胶漆白黑丹青之所为……” 这个典故不仅展现了偃师超凡的技艺,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机械与仿生技术的深刻理解与想象,是中华文明中极具代表性的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典范。
囚虎于牢
周穆王不仅是一位英明的统治者,还是一位勇武非凡的君王。他在位期间,曾发生过一段关于猛虎的传奇故事——“囚虎于牢”,这段故事也成就了后世著名的“虎牢关”。 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十七年,他率领庞大的队伍,驾八骏之车,携丝绸珍宝,自洛邑(今洛阳)出发,开始了著名的西巡之旅。他北渡黄河,穿越太行山,出雁门关,抵达河套以北,再一路西行,最终到达传说中的西王母之国。在那里,他受到了西王母盛情款待,并互赠礼物,留下了一段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
归国之后,正值秋季,正是狩猎的好时节。周穆王兴致勃勃地率领群臣与卫士前往圃田(今郑州东部)狩猎。正当车马缓缓前行时,忽然,从芦苇丛中跃出一只体型巨大的老虎,众人惊恐万分,纷纷搭弓准备射杀猛兽。 此时,穆王身边的勇士高奔戎挺身而出,上前请命:“请允许我空手擒虎,献于大王。”周穆王虽有担忧,但仍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叮嘱他小心行事。 只见高奔戎身形矫健,双手紧握,猛然跃起,迎向扑来的猛虎。老虎咆哮着扑来,他却灵巧地闪身跃上虎背,与猛兽展开激烈搏斗。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较量,老虎终于筋疲力尽,被高奔戎制服。 周穆王见状大喜,对高奔戎的神勇赞叹不已,特赐骏马四十匹以示嘉奖。随后,他下令将这只猛虎装入特制木笼,送往东虢之地豢养。
从此,这个地方被称为“虎牢”,后来在此设关,名为“虎牢关”,即今日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一带。 “囚虎于牢”的故事不仅体现了周穆王勇武果敢的性格,也展示了当时社会中对猛兽的敬畏与征服精神。虎牢关作为古代洛阳八关之一,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也成为后人传颂的传奇之地。
【人物争议】
关于周穆王的年龄问题,历史上一直存在不同说法。据《史记·周本纪》记载:“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穆王立五十五年,崩”,由此推算,周穆王享年应为105岁。
《竹书纪年》则提出另一种观点,称“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意指从周朝建立至周穆王在位满百年,并非指穆王本人年寿百岁。因此,关于周穆王的真实年龄,历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即使在普遍认可周穆王在位时间为五十五年的前提下,对于这一时期具体的历史年代划分,也仍存在较大争议。
目前,由“夏商周断代工程”所编制的《夏商周年表》中,将周穆王在位的五十五年定为公元前976年至公元前922年。 从考古发现来看,截至目前出土的周穆王时期青铜器中,有明确纪年者最晚仅至第34年,尚未发现有40年以上纪年的实物证据。这一现象也为周穆王在位年数及年代学研究带来了更多讨论空间,成为学术界持续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后世纪念】
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办事处恭张村村南,有一处夯土台,据传为周穆王陵所在。该夯土台原呈覆斗形,形制规整,气势恢宏。然而由于长期的人为取土活动,南、东、北三面遭受严重破坏,原有的轮廓已不复存在,如今形成直上直下的陡壁,形态颇为奇特。目前,夯土台东西最长处约18米,南北最长处约35米,高度约为8米。
据历史记载,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时任陕西巡抚毕沅曾亲自在陵前竖立一通石碑,上刻“周穆王陵”四个遒劲有力的隶书大字,以示纪念与标识。遗憾的是,此碑现已不知去向,未能保存至今。
1957年5月31日,周穆王陵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正式公布为陕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着其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得到了官方认可和保护。
到了1986年4月,当地对陵墓顶部进行了一次挖掘,意外发现墓内结构。挖掘结果显示,陵墓顶部露出砖砌的穹窿顶,高出地表约2米。穹窿顶下方为方形前厅,其北侧为后室,东西两侧设有侧室。从墓室的整体形制、所用砖块以及封土的特征分析,考古专家认为该墓葬更可能属于汉代,而非周代。这一发现为研究该地区古代墓葬制度和历史沿革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尽管陵墓的真实归属尚存争议,但周穆王陵的传说与现存遗迹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与纪念意义,是研究古代帝王陵墓文化、地方历史以及考古学不可忽视的重要遗址之一。如今,这一遗址也吸引了众多历史爱好者与专家学者前来探访,成为探寻中华文明渊源的重要一环。
【典籍记载】
周穆王姬满在位期间,广袤的疆域开拓、频繁的巡游事迹以及与神话传说交织的历史记载而闻名。关于他的生平与事迹,诸多古代文献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以下为相关典籍的史料出处与内容简述:
《左传·昭公十三年》中提及周穆王时,虽未详述其生平,但通过当时诸侯国间的对话,间接反映出周穆王在当时诸侯心目中的威望与影响,体现出其作为一代天子的深远声望。
《国语·周语上》则对周穆王的政治举措有所记载,尤其在治国理念与礼制方面的表现,体现出周王室在当时维护礼法、稳定秩序的努力,也反映出周穆王作为一国之君的责任与担当。
《竹书纪年》是一部记载自黄帝至魏襄王时期的历史文献,其中对周穆王的在位年份、重要事件及巡游路线均有较为系统的记录,为研究周穆王时代提供了重要的时间线索与历史背景。
《穆天子传》是专门记载周穆王巡游事迹的一部古籍,内容以穆王西行、会见西王母等神话与史实交织的故事为主,虽带有浓厚的传说色彩,但也反映出当时周王朝对外交往的可能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研究价值。
《列子·周穆王》篇中则从道家思想的角度出发,借周穆王之名阐述人生虚幻与梦境之理,虽非正史记载,却从哲学与文化层面丰富了周穆王的形象,展现出古人对人生与权力的深刻思考。
《楚辞·天问》中提到周穆王,以诗性的语言提出疑问,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反思,也体现了周穆王在当时文化记忆中的重要地位。
《逸周书》中有关于周穆王时期的若干篇章,内容涉及政治、军事与礼制等方面,虽为后人辑录,但仍保留了部分早期史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周穆王时代的社会风貌。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是司马迁对西周历史的系统记述,其中对周穆王的统治给予了较高评价,称其“修文武之德,守成继业”,并记载了其巡狩、封疆、整顿礼乐等政绩,为后世提供了较为权威的历史依据。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中亦提及周穆王与秦国先祖非子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周王室对边疆地区的治理与封赏政策,为研究秦人起源与早期发展提供了历史背景。
【姬满个人世系】
【一世】燧人氏,【二世】伏羲 ,【三世】少典,【四世】黄帝 ,【五世】少昊(玄嚣.青阳),【六世】蟜极,【七世】帝喾,【八世】后稷,...
【二十三世】周武王姬发,【二十四世】周成王姬诵,【二十五世】姬钊,
【二十六世】姬瑕(生二子1.周穆王姬满(嫡长子),2.阎氏始祖(次子)
【二十七世】姬满(生二子:1.姬繄扈(周恭王)、2.姬辟方(周孝王),女儿:叔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