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燮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西周
姓:姬
全名:姬燮
别名:周夷王
谥号:夷
民族族群:华夏族
都城: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
出生地:
1.镐京(今陕西西安)
2.楚国丹阳(今湖北荆州)
在位时间:公元前 885年 至 878年
逝世地:
1.镐京(今陕西西安)作为西周都城,姬燮可能在此去世,未明确具体地点。
2.彭州(今四川成都彭州市)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周夷王墓在县西北二十里”,指向彭州境内,无佐证。
生卒:?-公元前 878年 (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制《夏商周年表》)
主要成就:烹杀齐哀公,征伐太原之戎
墓地:(目前尚未发现
纪念地:
1.陕西关中地区(具体位置尚未确认
2.四川彭州《太平寰宇记》记载彭州西北二十里有"周夷王墓".存疑
前任:周孝王姬辟方 西周第八任国王
继任:周厉王姬胡 ,西周第十代国王
【个人简介】
姬燮,即周夷王,西周第九代君主,姬姓,名燮,在位时间约为公元前885年至公元前878年。本词条所列年序依据《竹书纪年》及《夏商周年表》等相关历史文献资料。 姬燮在位期间,西周王室逐渐走向衰落,中央政权的权威受到严重挑战。部分诸侯国不再按照礼制定期朝贡,甚至出现相互攻伐、兼并扩张的局面,导致国家秩序动荡不安。面对日益严峻的政治局势,周夷王在决策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据史书记载,他曾听信小人谗言,错误地处死齐国国君齐哀公,此举在诸侯中引发了不小的震动,进一步削弱了周王室的威信。 在对外事务方面,周夷王曾下令出兵讨伐太原之戎,军队远征至俞泉一带,最终大获全胜,斩获战马一千匹,显示出西周军队在局部地区仍具备一定的军事实力。 公元前878年,周夷王去世,结束了短暂的统治。其子姬胡继位,是为历史上著名的周厉王。周厉王继位后推行更为严苛的统治政策,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国人暴动”,成为西周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 周夷王虽在位时间不长,但其所处的时代正是西周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他的统治经历折射出西周王室权威下滑、诸侯势力崛起的历史趋势,为后世研究西周晚期政治与社会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
【人物生平】
周夷王,姬姓,名燮,是西周时期的第八代君王,在位期间正值周王室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他以宗周为都,承袭先祖之基业,然而面对诸侯势力的崛起与王权的逐渐削弱,其统治充满挑战与动荡。
煮杀齐君
周夷王二年(公元前884年),蜀国与吕国派遣使者前往周王室朝贡,献上珍贵的琼玉作为礼物。夷王亲自在黄河之滨设宴款待,以宾礼相待,显示出周王室尚存的礼制传统与外交风范。 然而到了周夷王三年(公元前883年),纪国国君纪炀侯向夷王进献谗言,诬陷齐国国君齐哀公有不臣之心。夷王信以为真,遂下令将齐哀公处以极刑——“烹杀”。这是一种极为残酷的刑罚,即将犯人脱去衣物,投入大锅之中,以柴火加热,令其在极度痛苦中死亡。齐哀公因此被处死,此举不仅震动诸侯,也暴露出夷王在治政上的刚愎与轻信。随后,夷王改立齐哀公之弟吕静为齐国新君,即齐胡公。
狩猎得犀
周夷王六年(公元前880年),夷王在社林举行大规模狩猎活动,亲率臣属参与其中。此次狩猎中,他亲手捕获一头犀牛,成为一时盛事。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夷王本人尚武的精神风貌,也象征着周王室虽已式微,仍试图通过此类活动彰显威仪。
出兵伐戎
周夷王七年(公元前879年),面对太原之戎屡次侵扰边境、不服王命的局面,夷王果断下令,派遣虢国国君率领六军之师深入戎地,展开讨伐。此次军事行动取得重大胜利,军队一路推进至俞泉,并缴获战马一千匹,极大地鼓舞了王室士气,也暂时稳定了西部边疆局势。
王室衰落与夷王去世
夷王在位期间,周王室的权威已大不如前。一些异姓诸侯国趁王室衰弱之际,不再朝贡,甚至公然挑衅王权,起兵反叛。楚国国君熊渠更是僭越礼制,擅自封其三子为王,公然与周天子分庭抗礼,显示出地方诸侯对中央王权的蔑视。 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78年),夷王身患重病,无法继续处理朝政。王室宗亲与诸侯忧心忡忡,纷纷举行祭祀,祈求天神庇佑。然而天命难违,夷王终究未能康复,病逝于宫中。后世追谥其为“夷王”,以示其生前之德行与政绩。 夷王去世后,其子姬胡继位,是为周厉王。厉王继位后延续了父亲的统治风格,却因更加暴虐而引发国人暴动,最终导致西周走向更深的危机。
周夷王的一生,既是西周由盛转衰的缩影,也是王权与诸侯博弈的真实写照。他虽有志图强,但受制于时局与个人决断之误,未能扭转王室颓势。他的统治,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也见证了周王朝走向动荡的起点。
【为政举措 】
政治方面
周夷王在位期间采取了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举措。为表达对诸侯拥立自己为王的感激之情,他打破传统礼制,主动下堂接见诸侯,而非依循“天子受诸侯拜于堂”的旧制。这一举动虽然体现了他对诸侯的尊重,却也在无形中削弱了周天子的威严,使得原本已经开始松动的中央权威进一步被削弱。随着周王室的逐渐衰落,诸侯国对王室的忠诚度下降,不仅出现了诸侯不再按时朝贡的情况,更有甚者相互攻伐,战乱频仍。 在这一背景下,周夷王也对部分诸侯采取了严厉措施。据史书记载,他曾听信纪国国君纪炀侯的谗言,误判齐哀公有罪,将其烹杀,并改立其弟齐胡公为齐国国君。此举虽为一时之决断,却也反映出周王室对诸侯控制力的下降以及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
军事方面
周夷王曾试图通过对外征伐来重振王室声威。在其统治期间,他派遣虢国国君率军讨伐太原之戎,军队一直深入至俞泉地区,并成功缴获一千匹战马,显示了一定的军事行动力。然而到了晚年,周夷王亲自率军征讨徐国却以失败告终,暴露出周王朝军事实力的衰退,也进一步削弱了王室的威信。
外交方面
面对楚国国君熊渠擅自封其三子为王的僭越行为,周夷王无力加以制裁,显示出周王室在控制诸侯、维护礼法秩序方面的无能为力。尽管如此,仍有部分远方诸侯国如蜀国、吕国遣使入朝进贡,表示对周王朝的尊重。周夷王也在黄河之滨以宾客之礼隆重接待使节,体现出其在外交上仍试图维持天子的礼遇与风度。
总体来看,周夷王的为政举措既有试图维系王室权威的努力,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出西周中后期王权衰微、诸侯坐大的历史趋势。
【人物争议】
关于周夷王姬燮的历史记载,存在一些争议和不同说法。
在称谓方面,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称其为“夷王”,这是最为广泛引用的称呼。然而,近年来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则多处出现“彳屖王”的称谓。“彳屖”为一个古汉字,其发音与“夷”相同,但由于现代输入法无法打出该字,因此在文献中常以“夷”代之。这一差异引发了学界对于周夷王正式称谓的讨论,也为后人研究西周时期的语言文字和历史称谓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位时间方面也存在不同的记载。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采用以改元为断的方法,推定周夷王的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85年至公元前878年,共计八年。这一结论与《竹书纪年》中的记载相符,具有较强的学术依据。
明代文献《万姓统谱》却记载周夷王在位时间为十六年,并称其享年六十岁。这一说法与《竹书纪年》存在明显出入,尤其是在位时间方面形成了矛盾。
关于周夷王的寿命问题,《史记》与《竹书纪年》均未有明确记载,因此《万姓统谱》中提到的“享寿六十岁”尚缺乏更早期文献的支持,仍需进一步考证。
【文献记载】
周夷王姬燮,是中国西周时期的第九代天子,其在位期间的历史虽在传世文献中记载较为简略,但仍可从多部重要史籍中窥见其统治时期的若干历史片段与政治风貌。
据《竹书纪年》记载,周夷王名燮,继承王位后以承袭周室正统为己任,致力于维护王室权威与诸侯秩序。其在位期间,周王室虽已显现出由盛转衰的迹象,但依然保持着对诸侯国的一定影响力。书中对夷王时期的政事、祭祀、征伐等均有零星记载,为研究西周中晚期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中亦提及周夷王的在位情况。司马迁在书中简要记述了夷王继位的背景及其统治期间的若干重大事件。据载,夷王在位期间曾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军事行动,试图通过武力维护周王朝的疆域稳定。同时,他对内也注重礼制与宗法秩序的维护,显示出西周王室对传统礼乐制度的重视。
《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提到,周夷王时期齐国国君齐哀公因遭邻国谮言而被夷王所烹,这一事件在当时引发了诸侯之间的震动,反映出夷王在处理诸侯事务时所展现出的权威与决断,同时也暴露出周王室与诸侯之间日益复杂的权力关系。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中也提及夷王时期与楚国的互动。彼时楚国逐渐强大,对周王室的态度趋于傲慢,夷王虽有意压制,但已难以完全掌控地方诸侯的崛起之势。这一历史背景也为后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埋下了伏笔。
《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虽为东汉史书,但其中亦有对西周时期历史事件的追述。书中提及周夷王曾对西羌等边疆民族采取征伐与安抚并用的政策,反映出当时周王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策略与考量。
【姬燮个人世系】
【二十三世】周武王姬发,【二十四世】周成王姬诵,【二十五世】姬钊
【二十六世】姬瑕,
【二十七世】姬满,
【二十八世】周共王 姬繄扈,
【二十九世】周懿王姬囏,西周第七代国王(生一子:周夷王 姬燮
【三十世】姬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