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囏

囏‌的读音为 ‌jiān‌(囏 古同 艰)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西周

姓:姬

全名:姬囏

别名:周懿王

谥号:懿王
民族族群:华夏族


都城:

1.镐京(今陕西西安)
2.犬丘/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被迫迁都


出生地:镐京(今陕西西安)

在位时间:公元前 899年 至 892年


逝世地:

‌1.镐京(今陕西西安)‌‌
2.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


生卒:约 公元前 937年~公元前 892年


主要成就:击败严狁,迁都犬丘

墓地:

纪念地:
前任:周共王 姬繄扈,西周第六位君主
继任:周孝王姬辟方 西周第八代国王

 

【个人简介】

        姬囏,即周懿王(约公元前937年—公元前892年),姬姓,名囏,是周共王姬繄扈之子,西周第七位君主。 周懿王性格较为懦弱,缺乏果敢的统治能力。他继位之后,西周的政局逐渐走向衰败,朝纲不振,政治腐败日益严重,国家整体实力不断下滑。在外部,西戎部族屡次对边境发动侵袭,威胁日益加剧。由于无法有效抵御外敌,周懿王被迫将都城由镐京迁往犬丘,即今陕西兴平东南一带,这一举措被视为西周国力衰退的重要标志。

         据《太平御览》引用《史记》记载:“懿王在位二十五年。”然而,根据出土铭文与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的看法不尽相同。例如,著名日本学者白川静通过对西周青铜器铭文的断代研究,认为周懿王在位时间超过十五年。而中国大陆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则综合文献与考古资料,推定周懿王在位时间为八年。 尽管在位时间尚存争议,但总体来看,周懿王统治时期是西周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阶段,其执政期间的种种问题,为后续周王室的进一步衰落埋下了伏笔。

 

【人物生平】

继承王位

         周懿王姬囏(又作姬艰、姬坚),是周穆王姬满之孙,周共王姬繄扈之子,约出生于周穆王四十年(公元前937年)。在周共王在位期间,姬囏被立为太子,成为王位继承人。 公元前900年,周共王二十三年,共王驾崩,太子姬囏继位,史称周懿王。

 

诸戎侵周

         作为西周第七代君主,周懿王本应承袭先王基业,稳固社稷,然而在他的统治下,西周国势却逐渐走向衰落。 政治腐败,国势日衰 周懿王即位后,政治日益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国家治理能力明显下降。面对边境危机和内政混乱,周懿王未能有效应对,反而使局势进一步恶化。 在他即位的第一年,严允部族便侵犯西周边境,百姓深受其害,民间甚至流传讽刺之诗,以表达对朝廷无能的不满。到了第七年,西戎大举入侵,一度兵临宗周镐京,震动朝野。第十三年,北方翟人又攻入岐周地区,严重威胁国家安全。 在成康昭穆时期,西周国力强盛,边境的戎狄势力长期受到压制。然而,自周懿王继位以来,这些外族屡次犯边,甚至多次逼近京畿地区,充分反映出此时西周军事与政治实力的衰退。

 

整顿朝纲未果

           国力衰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统治者自身的治理问题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周懿王七年二月,朝廷任命益公牧统领百官,试图整顿官僚体系。在任命辞中明确指出:当时官僚阶层骄横奢侈,无视先王所立之法,滥权施暴,残害百姓,最终激起民怨,导致社会动荡。为此,益公牧被严令必须依照先王政令行事,明察断案,依法量刑。 这一任命虽体现出周懿王整顿朝政的意图,但从后续发展来看,其效果并不显著。到了周懿王二十一年,虢公奉命率军北伐犬戎,结果大败而归,进一步暴露了西周军事力量的薄弱。

 

王权衰落,礼制动摇

           册命制度是西周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通过正式的仪式任命官员、赏赐功臣,不仅体现了王权的威严,也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周昭王、周穆王时期,册命仪式已趋于成熟,过程中有明确的礼仪规范,包括由“佑者”引导受命者、由史官宣读册命等。 但从周懿王时期的彝器铭文来看,如《师□鼎》《訇簋》等,册命过程的描述明显简化,不再有完整的礼仪记录。

             例如,《訇簋》仅提到“王在射日宫,旦,王格,益公入佑訇”,却未详细记载册命仪式的具体流程。此外,昭穆时期常见的“立中廷,北向”的朝觐礼仪也不再出现。 更值得注意的是,史官在册命过程中的角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由周王本人直接“命”官员。这种变化不仅反映出册命制度的简化,更显示出周王权威的削弱。旧有礼制的打破,也加剧了王室与诸侯、大臣之间的矛盾。 《史记·周本纪》中记载:“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虽然未详述具体情形,但从出土铭文资料中可见,周懿王时期王权确实呈现明显衰落之势,周王的至高无上地位已开始动摇。

            尽管周懿王治国能力欠佳,但他在一定程度上仍能维持对王朝的控制。例如,周懿王九年九月,他命益公征讨眉国,取得胜利,益公返京后向王报告眉国酋长敖将前来朝拜,显示出对外交与军事的掌控。 同时,周懿王还对重要官职进行人事调整,如任命吕服余接替备仲统辖周六师,赐予六师将领服饰;命申承袭其祖大祝之职,管理丰人及九戏祝等事务。这些举措表明,尽管中央权威有所削弱,但王朝的统治体系仍在运行,政权并未完全失控。 此外,周室的顺利迁都也从侧面印证了周懿王仍具备一定的政治决策能力。

 

忧惧而终

          周懿王七年(公元前893年)冬,西周遭遇罕见的自然灾害。暴雨与冰雹袭击了王都槐里,大量家禽家畜被毁,随后寒流来袭,气温骤降,连嘉陵江和汉水都结冰封冻,百姓猝不及防,不少人被冻死街头。 周懿王素来迷信,早前因“天再旦”(日出后天色复明)的现象感到不安,认为是不祥之兆,于是将国都由镐京迁往新都犬丘。然而迁都后,局势并未好转。对外用兵失利,百姓怨声载道,加之突如其来的天灾,使他深感恐惧,认为这一切都是上天对他的惩罚。他终日惶恐不安,疑神疑鬼,寝食难安。 公元前892年春,周懿王去世,享年约四十六岁,谥号“懿王”,葬于毕原。据《逸周书·谥法解》记载,“温柔贤善曰懿”,因此谥其为“懿王”。 周懿王去世后,其叔父姬辟方继位,是为周孝王。

             周懿王在位期间,西周国力由盛转衰,政治腐败、军事失利、自然灾害频发,加之王权削弱、礼制动摇,种种迹象表明,西周王朝已开始步入动荡时期。尽管周懿王本人并非完全昏庸,仍试图通过人事调整与制度整顿来挽救局势,但终究未能扭转颓势。他的统治成为西周由强盛走向衰落的重要转折点,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历史镜鉴。

 

【为政举措 】

击败严狁

          周懿王二年(公元前898年),北方的狄人严狁趁边境空虚,大举入侵西周的发源地——宗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他们烧杀抢掠,肆意破坏,不仅劫夺周人的财物,还残忍杀害无辜百姓,严重威胁了西周政权的稳定与安全。边关守军虽奋起抵抗,却因准备不足、兵力薄弱,反被严狁军队击败。敌军乘胜追击,一路南下,直逼岐山。岐山距离王都镐京不足二百公里,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一旦失守,镐京将直接暴露在敌军面前。 岐山守军在敌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一面坚守关隘,誓死抵抗,一面接连向朝廷告急。面对严峻局势,周懿王姬囏果断决策,立即在全国范围内挑选精锐之师,并征调各诸侯国军队,组成联合部队,北上讨伐严狁,以保卫岐山、捍卫王都。 周懿王任命虢公为统帅,率领六师大军出征,行至凤翔(今陕西宝鸡市凤翔区)一带,与严狁军队正面交锋。双方展开激烈战斗,经过数日激战,严狁军终被击溃,仓皇北逃。周军乘胜追击,迫使严狁军队一路退往太行山区,彻底解除了对岐山乃至镐京的威胁。

 

迁都槐里

        周懿王三年(公元前897年),发生了一次罕见的天文现象——“天再旦”,即一日之内,天光两次显现。实际上,这是一种日全食现象,在日出之后发生,令当时的人们感到极为不安。古人对天象极为重视,普遍认为天象预示着国家的兴衰和君王的德行。 周懿王对此深感忧虑,内心始终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他反复思虑,认为镐京作为国都可能不利于王朝的稳定与发展。于是,他决定迁都以避灾避祸,祈求国运昌盛。经过慎重考察,他亲自选定新都为镐京西北的犬丘(又称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此地地处周人祖源岐周与宗周镐京之间,地理位置优越,既便于控制东西局势,又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随后,周懿王下令在全国征调工匠,采办建筑材料,择吉日动工兴建新都。然而,直到周懿王四年(公元前896年)秋季,犬丘的宫殿尚未完全建成,他便迫不及待地宣布迁都。可见“天再旦”这一天象对他心理的影响之深,他认为在镐京多待一日便多一分危险。在他的催促下,群臣只好随行迁往新都。迁都后,周懿王将新都命名为“槐里”,寓意安定与繁荣。

 

北伐犬戎

           周懿王六年(公元前894年),由于频繁遭受外敌入侵,周懿王深刻认识到军队建设的重要性。他意识到,若无强大军队,既无法有效约束国内诸侯,也难以抵御外部威胁。为此,他下令加大国防投入,广泛征召青壮年入伍,扩充军力。 同时,他任命虢公为军队总管,全面负责军事改革,扩大军队编制,加强训练,提升战斗力。在他的努力下,西周军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威势,军容整肃,士气高涨。 然而,位于西周西部的犬戎部落长期与周王朝关系紧张。早在周穆王时期,曾两次出兵征讨犬戎,但由于周王朝国力衰退,犬戎势力再次崛起,成为西周的重要边患。随着军力的增强,周懿王亲临检阅,目睹军队的强盛,心中燃起了征讨四方、称霸天下的雄心。 同年秋季,周懿王命虢公率军北伐犬戎(今宁夏固原以北地区),意图一战定边。然而,这场战役最终以失败告终,周军大败而归。

               这次失败不仅粉碎了周懿王对外扩张的雄图,也使他深刻认识到国力与军力之间的差距。征伐犬戎的失利,成为他执政生涯中的重大挫折,也促使他重新审视国家的战略方向与内外政策。 尽管如此,这些为政举措展现了周懿王在动荡局势中所作出的努力与尝试,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历史评价】

         周懿王在位期间,西周王朝逐渐步入衰落的阶段。这一时期,王朝的统治开始出现明显的动荡,中央权威不断削弱,地方诸侯渐生离心倾向,国家整体呈现出由盛转衰的态势。尤其是在军事防御方面,京畿地区多次遭受来自西北方的戎狄部落侵扰,边防不稳,战火频仍,严重威胁到了王室的安全与尊严。

          《史记》中曾有明确记载:“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可见当时社会动荡、人心不安,民间已有诸多批评与讽刺之辞。 面对日益严峻的内忧外患,周懿王并未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反而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态度。他没有致力于整顿朝纲、励精图治,而是选择以迁都的方式来逃避现实,试图通过转移政治中心来缓解危机。然而,这种做法不仅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进一步削弱了周王室的凝聚力与威信,使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格局受到严重冲击,加剧了贵族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据史书记载:“懿王之世,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能共其职,诸侯于是携德。”这反映出当时朝廷政令混乱、制度松弛,甚至连掌管时间与礼仪的官员都无法正常履行职责,国家治理能力大幅下降。在这种背景下,诸侯国对王室的忠诚度逐渐降低,离心倾向日益明显,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也大不如前。 周懿王的统治失误与政治失序,最终导致了王室内部的权力更迭。他去世之后,王位并未顺利传给其子,而是被其叔父周孝王所继承,形成了非正常的权力交接。这一事件不仅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严重冲击,也标志着西周王室内部权力斗争的加剧,为后来的政局动荡埋下了伏笔。

 

【相关考证】

         关于周懿王元年的确定,主要依据的是《竹书纪年》中的一则重要记载:“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这句话描述的是在某个清晨,天色刚刚亮起之时,突然发生了日食,使得天空再度陷入昏暗,仿佛“天再次破晓”。这一现象被后世学者视为确定周懿王即位年份的重要天象依据。

         随着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借助高速计算能力和专业的天文软件,古代天象记录已可被精确地回推计算。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张培瑜研究员对西周时期可能发生的日食情况进行了详尽的模拟与分析,提出“天再旦”这一现象所对应的周懿王元年,可能为公元前926年或公元前899年。

          贵州工学院的葛真教授也进行了独立核算,结果显示在上述两个年份中,确实有可能发生日全食。 更为精确的计算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三位科学家。他们指出,“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所描述的日食,发生在公元前899年4月21日凌晨5时48分。这一日食在陕西地区可见,而“郑”地,据考证应为今陕西华县或凤翔一带。由此推断,公元前899年极有可能就是周懿王元年的确切时间。 尽管通过数学模型和天文学计算得出了这一结论,但仍需实际观测加以验证。

         1996年7月26日,“懿王元年”专题研究组发布报告指出,1997年3月9日,中国境内将发生20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而此次日食的发生时间恰好是在日出前后,尤其在新疆北部地区,日食发生时正值天亮之际。这一天象为验证“天再旦”的真实情况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因此,专题组决定组织多角度观测,以重现并量化“天再旦”的视觉感受,并将观测结果与理论模型进行比对。

           陕西天文台的研究员刘次沅负责此次专题研究。为了确保观测结果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他与专题组成员进行了周密的前期准备,制定了详尽的观测方案和数据采集流程。 日出时的天光变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其有直观感受,但要将其转化为可量化的科学描述却极具挑战。为此,刘次沅团队首先对22个完整的日出过程进行了共计450次的亮度测量,并结合天体力学模型进行计算,最终建立了一套能够对日出期间日食现象进行数学建模的方法。

            研究结果显示,当日全食发生且食分大于0.95,且食甚出现在日出之后时,就会出现明显的“天光先亮、后暗、再亮”的过程,这正是《竹书纪年》中所描述的“天再旦”现象。因此,是否在实际观测中观测到这一过程,成为判断“天再旦”是否为日全食记录的关键依据。

           1997年3月9日,日全食如期而至。专题组共收到来自全国18个观测点、60位观测者的35份详细报告。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1999阶段成果报告·简稿·征求意见稿》中的记载,观测结果与理论预测高度一致:日出前,天色已经明亮,此时日全食发生,天空迅速变暗,甚至星星重新显现;数分钟后,日全食结束,天色再次逐渐明亮。这一过程不仅验证了理论研究中关于天光亮度变化的数学模型,也与古人所描述的“天再旦”现象完全吻合。 由此可以确认,“天再旦”确实是日全食的记录,而发生该现象的公元前899年,也极有可能就是周懿王元年的确切时间。这一结论不仅为西周年代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也展示了天文学与历史学跨学科合作的巨大价值。

 

【历史记载】

     《竹书纪年》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帝王世系与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文献,其中对姬囏的在位时期、执政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均有较为详尽的记录。该书以编年体的形式呈现,为我们了解西周时期的政治格局与历史变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亦对姬囏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记载。作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撰的《史记》中的一部分,《周本纪》系统梳理了周朝历代君主的世系传承,并对重要历史节点进行了详实叙述。在本卷中,不仅记录了姬囏的即位过程,还对其治国理念、施政举措以及当时所面临的内外局势进行了描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以上两部史籍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姬囏在周代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是研究西周政治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家族成员】

祖父:周穆王姬满 ,西周王朝第五任王

父亲:周共王 姬繄扈,西周第六位君主
妻:姜氏
儿子:周夷王姬燮


【姬囏个人世系】

【一世】燧人氏,【二世】伏羲 ,【三世】少典,【四世】黄帝 ,【五世】少昊(玄嚣.青阳)‌,【六世】蟜极,【七世】帝喾,【八世】后稷,...【二十三世】周武王姬发,【二十四世】周成王姬诵,【二十五世】姬钊,【二十六世】姬瑕,【二十七世】姬满

【二十八世】姬繄扈(周恭王)(生一子:周懿王‌(姬囏)

 

【二十九世】姬囏(生一子:周夷王 姬燮

 
【其他阅读】
===========

姬囏(jī jiān)~西周第七位君主

2025年8月12日 13:31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周朝    西周    姬囏(jī jiān)~西周第七位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