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宫湦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西周

姓:姬

全名:姬宫湦

别名:周幽王

谥号:幽
民族族群:华夏族

都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

出生地:镐京‌

在位时间:前782年—前771年

逝世地:骊山(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南‌,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

生卒:公元前 795年~公元前 771年

主要成就:无实质成就可载(负面居多)


墓地:

1.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代王镇宋家村南侧,属临潼区文物保护单位
?.现代考古认为该墓可能为战国至秦汉时期墓葬,未必是周幽王真陵


纪念地:

1.周幽王陵‌(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代王镇宋家村
2.褒姒墓遗址‌(临潼区戏河岸边的“碰头沟”。周幽王被杀后,褒姒在此自尽,当地红土崖被传为其葬地


前任:周宣王姬静 ,周朝第十一位王
继任:国亡,其子姬宜臼继位后迁都洛邑,开启东周

 


【个人简介】

       周幽王,姬姓,名宫湦(音shēng,一作宫生),生年不详,约前795年左右出生,是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周宣王姬静之子,母为姜后。他在位时间为前781年至前771年,共十一年。 前782年,周宣王驾崩,姬宫湦继承王位,史称周幽王。其在位期间,西周政局动荡,朝纲不振,加之幽王宠信褒姒,废黜王后申后及太子宜臼,引发诸侯不满。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镐京,周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西周王朝自此灭亡。 姬宫湦死后,被谥为“幽王”。随后,诸侯共同拥立其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开启东周历史,史称春秋战国之始。

 

【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

        周幽王,名姬宫湦,是周宣王姬静之子,其母姜后为齐国国君之女,出身显赫。据干宝《搜神记》记载,姬宫湦出生于周宣王三十三年(公元前795年),此说或源自《竹书纪年》。周宣王在位期间,将姬宫湦立为太子,确立其继承人地位,为日后登基奠定了基础。

 

父死继位

         周宣王四十六年(公元前782年),周宣王驾崩,太子姬宫湦继位,史称周幽王。周幽王即位后,立其妃子申后为王后,并立申后所生之子姬宜臼为太子,确立了新的王室秩序。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国内接连发生严重自然灾害,震动朝野。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发生强烈地震,并波及泾、渭、洛三条河川,引发剧烈震动。同年,泾、渭、洛三河相继枯竭,岐山亦发生山体崩塌,灾情严重,民心震动。 此后,周幽王任命其叔父郑桓公担任周王室司徒一职,负责掌管全国土地与户籍,试图稳定政局。

 

亡国遭杀

      周幽王本人性格贪婪腐败,不理朝政,偏信奸佞。他重用善于阿谀奉承、贪图私利的大臣虢石父执掌国政,此举引发百姓强烈不满,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他废黜原配申后及太子姬宜臼,改立宠妃褒姒为王后,并立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为新太子。此举严重破坏宗法制度,激起朝野上下强烈反对。同时,周幽王对姬宜臼加以迫害,直接导致申后的父亲申侯极度愤怒,埋下了叛乱的导火索。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及西夷犬戎起兵讨伐周幽王,最终在骊山之下将其杀死,西周王朝至此灭亡。周幽王死后,诸侯与申侯共同拥立前任太子姬宜臼为新君,是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开启了春秋时期的新篇章。

 

【为政举措】

       周幽王,名姬宫湦(前795年?—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西周时期的末代君王。其在位期间的为政举措多以负面记载为主,集中体现在暴政、荒淫与治国无方等方面,最终导致西周王朝的覆灭。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一、政治举措(以负面为主)

       1. 任用奸佞,激化社会矛盾 周幽王在位期间,重用虢石父等贪财好利之臣,这些人专权误国,横征暴敛,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引发民众普遍不满,社会矛盾日益加剧。与此同时,他却疏远贤臣,如其叔父郑桓公等忠良之士,导致朝政日益腐败,统治基础不断削弱。

      2. 废嫡立庶,引发内乱 公元前779年,幽王废黜原配申后及其子太子姬宜臼,改立宠妃褒姒为王后,并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此举严重违背礼制,触怒申后的父亲申侯,最终促使申侯联合犬戎部族起兵反周,直接引发了镐京之乱。

 

二、军事与外交失策

         1. 烽火戏诸侯,失信于天下 周幽王为博取褒姒一笑,多次无故点燃用于紧急军情的烽火台,戏弄前来勤王的诸侯。此举虽博得美人一笑,却使朝廷威信尽失。待到公元前771年犬戎大军真正兵临镐京之时,幽王再燃烽火,却已无人响应,终致国都失守,身死骊山之下。

        2. 边防疏于治理,加剧外患 幽王忽视西北戎狄势力的威胁,未能有效加强边防建设,导致边境屡遭侵扰,国家安全形势日益严峻。边疆防御的崩溃,进一步削弱了周王朝的统治能力。

 

三、经济与社会政策

        1. 横征暴敛,加重赋税 由于国库空虚,幽王政府不断加重赋税,对百姓进行残酷压榨。尤其是在频繁发生地震、旱灾等天灾之际,仍不顾民生疾苦,继续搜刮民脂民膏,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2. 奢靡无度,荒废朝政 幽王沉迷酒色,日夜与宠妃褒姒寻欢作乐,不理政事。其荒淫无度的生活方式不仅消耗了国家财力,更严重削弱了中央政权的治理能力,加速了西周王朝的衰亡。

 

【历史评价】

         周幽王的统治被后世史家视为昏庸无道的典型代表。他因“失民心”“失信诸侯”而直接导致西周灭亡,成为历史的警示。部分学者亦指出,其政策不仅加速了周王室权威的瓦解,也为东周时期诸侯割据、礼崩乐坏的局面埋下了伏笔。 

          墨翟在其《墨子》中曾痛陈:“暴王桀、纣、幽、厉,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身死为僇于天下,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他将周幽王与桀、纣等亡国之君并列,指出其残害百姓、亵渎天地之罪,认为其失国身死是天命所归,后世对其批判亦未曾停息。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周幽王的评价尤为中肯且严厉。他指出:“周幽王无道”、“周幽王淫乱”,更直言“幽王以襃后故,王室治多邪,诸侯或畔之”,说明其因宠幸褒姒而荒废政事,致使朝纲紊乱,诸侯叛离。此外,他还写道:“幽厉昏乱,既丧酆镐。”形象地揭示了幽王与厉王时期政治腐败、国都沦陷的历史悲剧。

               刘向在《列女传》中进一步描述了幽王因宠褒姒而荒废国事的种种行为:“幽王惑于褎姒,出入与之同乘,不恤国事,驱驰弋猎不时,以适褎姒之意。饮酒流湎,倡优在前,以夜续昼。”这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幽王沉迷女色、不理朝政、昼夜享乐的荒唐行径,反映出其作为君主的严重失职。

            王逸在《正部》中亦指出:“幽、厉礼乐崩坏,诸侯力政,转相吞灭,德不能怀,威不能制。”他认为周幽王与厉王时期,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央权威衰落,诸侯各自为政,相互征伐,天下大乱,周王室已无力维系天下秩序。 

          综观周幽王在位期间的各项举措,几乎无一积极政绩可言。其统治过程充满了内政腐败、外交失误与民生凋敝,最终导致了西周王朝的终结。

 

【趣闻轶事 】

 三川地震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西周都城镐京以及附近的泾、渭、洛三条河川地区均发生强烈地震。这一异常的自然现象引起了当时朝廷的高度重视。大夫伯阳甫(亦作伯阳父)对此发表看法,认为这是国家即将衰亡的征兆。他指出:“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运行应当遵循自然规律,若失其常,便是人为扰乱所致。阳气被压抑于地下无法升腾,阴气过于旺盛而压制阳气,便会导致地震。如今泾、渭、洛三河流域接连发生地震,说明阳气已失其本位,被阴气所压制。阳气受阻,河川的源头必然受阻,水源枯竭,国家必将衰亡。水土丰润则万物生长,百姓得以安居;若土地干涸,资源匮乏,国家岂能长久?从前伊水、洛水枯竭,夏朝随之灭亡;黄河干涸,商朝随之覆灭。如今周朝的德行亦如夏、商末年,水源枯竭之象再现,源头受阻,必致国运衰败。山川是国家立国之本,山崩川竭,乃是亡国之兆。川竭则山必崩,国之灭亡,不会超过十年。因十为天数之极,上天若要弃绝一个国家,也不会超过这个期限。” 同年,泾、渭、洛三河果然干涸,岐山发生山体崩塌。十年之后,即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应验了伯阳甫的预言。

 

宠幸褒姒

          夏朝末年,有两条神龙降临于夏帝的朝廷前,自称是褒国的两位先王。夏帝占卜如何处置,无论是杀龙、驱逐,还是留下它们,结果皆为不吉。于是再次占卜,问是否可以收集龙的唾沫保存起来,这次得吉兆。夏帝遂陈列玉帛,书写告文,请求神龙留下痕迹。龙离去后,留下一口唾沫,夏帝用匣子将其收藏,并派人清理地上的痕迹。夏朝灭亡后,此匣传至商朝,再传至周朝,历经三朝,无人敢开启。 直到周厉王末年,他打开匣子观看,龙唾流出宫中,难以清除。周厉王命宫中女子赤身裸体大声呼喊以驱邪,唾沫遂化为一只黑蜥蜴,逃入后宫。一名年仅七八岁的侍女无意中碰到它,自此怀有身孕。待其成年后,未婚而生下一名女婴,因害怕而将孩子遗弃。 当时民间流传一首童谣:“桑木做成的弓啊,箕木制成的箭袋,是要灭亡周国的。”周宣王听闻后,正巧有一对夫妇在市场上售卖桑弓与箕箭袋,便下令追捕并处死他们。这对夫妇在逃亡途中,遇到被遗弃的女婴,夜间啼哭不止,心生怜悯,遂将她收养。他们逃至褒国,将女孩抚养成人。 后来,褒国因罪需向周幽王谢罪,便献上这名女子以赎罪。她就是后来的褒姒,因其来自褒国而得名。 周幽王得到褒姒后,对她宠爱有加。褒姒为周幽王生下儿子姬伯服,幽王对她的宠爱更甚。最终,周幽王竟废黜原王后申后(申国国君申侯之女)和太子姬宜臼(即后来的周平王),改立褒姒为王后,姬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认为,周幽王如此宠信褒姒,已酿成大祸,西周灭亡已不可避免。果然,西周不久便走向灭亡。

 

烽火戏诸侯

         《史记》版,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褒姒性格冷淡,不喜言笑。为了博得她的欢心,周幽王绞尽脑汁,却始终未能如愿。他命人在各地设立烽火台与大鼓,约定一旦敌军来犯,便点燃烽火、击鼓示警,召集诸侯前来救援。 有一次,周幽王故意点燃烽火,诸侯纷纷率军赶来,却发现并无敌人。褒姒见诸侯惊慌失措、狼狈退兵的模样,不禁开怀大笑。周幽王大喜,此后多次点燃烽火取悦褒姒。久而久之,诸侯们不再相信烽火信号,渐渐不再响应。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与犬戎进攻镐京。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但诸侯无人前来救援。犬戎最终在骊山之下杀死周幽王,掳走褒姒,西周灭亡。

          《吕氏春秋》版, 《吕氏春秋》中则记载,周幽王并非点燃烽火,而是击鼓示警。当时西周建都于丰、镐,靠近戎人。周幽王与诸侯约定,在交通要道上修筑高大的土台,设置大鼓,以便远近皆可听闻。一旦戎兵来犯,就由近及远击鼓传讯,诸侯军队便可迅速前来救援。 有一次戎兵入侵,周幽王击鼓示警,诸侯军队如约而至,褒姒见状十分高兴。周幽王希望再见到她的笑容,便多次击鼓,诸侯军队屡次赶来却不见敌兵。待到真正戎兵入侵时,周幽王再次击鼓,诸侯却不再前来救援。最终,周幽王在骊山脚下被杀,西周灭亡。

 

事件争议

         对于“烽火戏诸侯”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学界一直存在争议。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此事“似属委巷小人之谈”。他认为诸侯不可能一见烽火就立即出兵,即使赶到也未必空手而归,这样的场景并不足以令褒姒发笑。此外,烽火传警之制更可能是汉代为防匈奴所设,与西周制度不符。骊山一役,实为周幽王主动出兵讨伐申侯,无需烽火示警。 2012年,清华大学在整理战国竹简(清华简)时,发现其中关于西周灭亡的记载与“烽火戏诸侯”的传统说法存在差异。清华简记载,周幽王主动进攻申侯所在的申国,申侯联合犬戎反击,最终导致西周灭亡。

         竹简中并未提及“烽火戏诸侯”一事。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刘国忠指出,史学界对《史记》中“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早有质疑,认为其可能属于“小说家言”,并非真实历史事件。清华简的发现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观点,表明“烽火戏诸侯”可能是后人附会的传说,并非西周灭亡的真实原因。 

 

【周幽王陵】

      位于现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代王镇宋家村一带,关于此陵的具体情况,史书记载有限,历来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据《两京道里记》记载:“陵高一丈三尺,周三百步”,可见其规模之宏大,气势之雄伟。 据《西京杂记》记载,西汉时期广川王刘去(亦作刘去疾)曾盗掘周幽王陵。书中描述,该陵墓结构坚固,墓道门开启后,继续向下挖掘约一尺,便遇到一层厚厚的白垩土。这种白垩土实为一种石炭岩石,质地坚硬,厚度达一丈有余。刘去的手下耗费大量人力,才将其清除。继续向下挖掘,竟发现大量云母石,再深入一尺多,竟意外露出百余具尸体,排列杂乱,相互倚靠,层层叠压,但尸身保存完好,并未腐烂。其中仅有一名男子,其余皆为女子。她们或坐或卧或立,身着服饰与生前无异,形貌栩栩如生。由此推测,那名男子极有可能是周幽王本人,而其余一百多名女子,应为殉葬的妃嫔或侍女。

         人殉是中国古代一种残酷而野蛮的丧葬习俗,通常认为起源于父系社会。在那个时代,统治阶级将妻妾、侍仆视为私有财产,认为生前拥有,死后亦可随葬。因此,金玉珠宝可以陪葬,人命亦不例外。这种制度化的残忍行为,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例如,现已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墓主为秦景公,墓中殉葬者多达186人,尸骨分布于墓室上下层的平台之上,部分甚至为裸葬,其场面之惨烈令人震惊。

          此外,《史记》亦记载,秦穆公去世后,殉葬者达177人。 尽管关于周幽王是否实行人殉并无明确史料记载,但如果《西京杂记》所述属实,那么这将有力地证明,中国古代以人殉葬的陋习,在西周时期仍然十分盛行。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也反映出当时丧葬文化中的残酷与神秘,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和文献依据。

 

【家族成员】
祖父:周厉王姬胡 ,西周第十代国王
父亲:
周宣王姬静 ,西周第十一位王
母亲:姜后(姜姓,齐国国君之女。

兄弟:周携王姬余臣(周宣王姬静子。
后妃
1.申后(姜姓,申国国君申侯之女。
2.褒姒,姒姓,褒国人,周幽王宠妃。
儿子
1.周平王姬宜臼(申后所生。
2.姬伯服(褒姒所生。


【姬宫湦个人世系】

【一世】燧人氏,【二世】伏羲 ,【三世】少典

【四世】黄帝 ,【五世】少昊(玄嚣.青阳)‌

【六世】蟜极,【七世】帝喾,【八世】后稷,...

【二十一世】季历

【二十三世】周武王姬发,【二十四世】周成王姬诵,【二十五世】姬钊

【二十六世】姬瑕,【二十七世】姬满,【二十八世】周共王 姬繄扈

【二十九世】周懿王姬囏,【三十世】姬燮

【三十一世】姬胡

【三十二世】姬静(儿子:

 

【三十三世】姬宫湦(儿子:姬伯服   ,姬宜臼 

 
【其他阅读】
===========

姬宫湦(jī gōng shēng‌)~西周第十二任君主

2025年8月13日 21:26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周朝    西周    姬宫湦(jī gōng shēng‌)~西周第十二任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