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胡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西周

姓:姬

全名:姬胡

别名:周厉王、汾王

谥号:厉(或含贬义修饰
民族族群:华夏族

都城:镐京

出生地:镐京 (大概率

在位时间:公元前 877年 至 841年

逝世地:彘(今山西省霍州市一带)

生卒:推测  前898年—前888年‌之间

主要成就:平定叛乱与扩张

墓地:山西省 霍州市 师庄乡周村西南

纪念地:山西省 霍州市 师庄乡周村西南

前任:周夷王姬燮 ,西周第九任国王
继任:周宣王姬静,西周第十一位王

 

【个人简介】

         周厉王,名胡,金文作㝬,是中国西周王朝第十代君主,周夷王姬燮之子。他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77年至公元前842年。周厉王执政期间,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对外方面,他曾命虢仲征讨淮夷,又出兵对抗戎族,但均应对失当,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导致“周邦骤有祸”,国家安全形势日益紧张。 在内政方面,周厉王贪图财利,重用荣夷公为卿士,推行“专利”政策,即由王室垄断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严重损害了民众利益。大臣芮良夫曾多次劝谏,但厉王未予采纳,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面对民众的不满和批评,他不仅拒绝采纳召公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忠告,还任用卫巫监视百姓,压制言论,诛杀异议者,造成“国人”人人自危,街头巷尾只能以目示意,不敢言语。

          公元前841年,民怨终至爆发,爆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被迫逃离王都,流亡至彘(今山西霍州东北),依汾水而居,后被称为“汾王”。在此期间,朝政由诸侯共同代理,史称“共和行政”。十四年后,即公元前828年,周厉王病逝于彘,其子靖继位,是为周宣王,西周由此进入新的统治时期。

 

【人物生平】

         周厉王,姬姓,名胡,是周夷王姬燮之子。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78年),周夷王驾崩,姬胡继位,史称周厉王。

 

出生异象

         周厉王出生之际便有异象。据记载,在周孝王七年,厉王降生之时,正值寒冬,天降大雹,牛马冻毙,江汉之地亦有震动。这种天象被古人视为不祥之兆。待到周孝王去世,厉王即位之后,王室果然陷入动荡,政局不稳,民怨四起,天下大乱。

 

贪婪嗜财

         厉王继位后,性格贪婪,嗜财如命,并宠信善于聚敛财富的大臣荣夷公。大夫芮良夫曾多次进谏,言辞恳切地劝说道:“王室恐怕将要衰败了!荣夷公此人专擅财利,却不知大祸将至。财利,是天地自然所生,万物共享之物,岂可一人独占?若有人试图独占天地之利,必然招致天怒人怨。天地之间的资源,人人都应有其份,若独占则必生祸患。荣夷公用财利引诱君王,若君王沉迷于此,又怎能实现长治久安?为君之道,应是开发资源、广施恩泽,使天神、百姓、万物各得其所。即便如此,也应时刻警惕祸患将至。《颂诗》中说:‘我祖后稷文德盖世,功高能够与天神相配,你使民众自立生存,没有谁不以你为榜样。’《大雅》中也提到:‘普遍地赐福民众,成就周朝天下。’这正是强调财物应广为分配,且需警惕祸难之意。先王正因秉持此道,才得以建立周朝基业,延续至今。如今君王却欲独占财利,实为不妥。普通人若行此道,尚被称作盗贼;君王若如此,势必失去民心。若荣夷公长期受宠,周朝必将衰败。

 

厉王止谤

          周厉王并未采纳芮良夫的忠言,仍然任用荣夷公为卿士,执掌国政。 厉王不仅贪财,还专横暴虐,百姓多有怨言。召穆公见民怨沸腾,上书劝谏:“百姓已不堪忍受暴政!”厉王大怒,派遣卫国巫师监视百姓,凡有议论者皆被处死。百姓因此不敢再公开批评,诸侯也纷纷不来朝拜。 至周厉王三十四年(公元前845年),百姓已不敢开口说话,路上相遇,只能以眼神示意。厉王见此情景,颇为得意地对召穆公说:“我已成功消除百姓的怨言。”召穆公沉痛地劝道:“这只是强行堵住百姓的嘴巴罢了。堵住百姓的嘴,比堵住河流更为危险。水若积压过多,一旦决堤,祸患巨大;百姓若无处发声,其后果亦然。治理国家,应如治水,疏导胜于堵塞。天子治国,应允许公卿列士进献讽谏之诗,乐官进献反映民情的乐曲,史官呈递前代得失的典籍,太师献上有劝诫意义的言辞,再由盲人乐师诵读传达。百官可直言进谏,百姓意见亦可层层上达。左右近臣尽规谏之责,宗亲外戚察补君王过失,乐师、太史则负责教诲天子。老臣汇总各方意见,君王权衡取舍,方可施行政策,顺理成章。百姓有口,如山川之出财用;百姓有言,如沃野之生衣食。若禁其言,虽可一时太平,然赞同者又有几人?”厉王仍不听劝,百姓自此噤若寒蝉。

 

民众反叛

         周厉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2年),百姓忍无可忍,发动暴动,袭击王宫。周厉王仓皇出逃,逃至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 当时,厉王的太子姬静藏匿于召公家中,百姓得知后围攻召公府邸。召公叹息道:“我曾多次劝谏君王,可惜未被采纳,才导致今日之祸。若太子因此遇害,君王必视我为仇敌。事奉君主之人,虽处危难,亦不可生怨;虽受责难,亦不可发怒,何况是事奉天子?”于是,召公以己子代太子赴死,保全了太子姬静的性命。 随后,召穆公与周定公共同执掌朝政,史称“共和行政”,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共和时期。共和行政持续十四年,至公元前828年,周厉王在彘地去世,结束了他充满争议的一生。

 

【为政举措】

政治方面

          周厉王推行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改革措施。他打破了周、召二公“世为卿士”的传统惯例,起用在经济和军事方面有专长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意图通过专业化人才来振兴王室政权。然而,这一做法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遭到贵族阶层的强烈反对。据传,召穆公曾以《荡》这首诗表达对周室政治变局的深切忧虑,诗中批评周厉王任用“贪暴”之人,而忽视德高望重的旧臣,认为周王的品德不明,导致辅佐无人、纲纪紊乱。诗中更以训诫的语气回顾历史,指出商朝灭亡的责任不在天命,而在于君主未能重用旧臣,暗示周厉王的做法已与商朝末年如出一辙。 类似的政治批评也见于《诗·大雅·板》,该诗强调王族与世族子弟才是国家的根本,反复提及“大邦”、“大宗”,意在维护传统的政治秩序,反对周厉王打破贵族世袭体制的做法。《诗序》指出此诗为凡伯所作,用以讽谏周厉王;郑玄笺注中也提到凡伯为周王同姓,属周公之后,曾入朝担任卿士之职。魏源更进一步推测凡伯即为共伯和。无论其真实身份为何,可以确定的是,凡伯出身显赫,属于“大邦”、“大宗”之列,且曾担任朝廷高官,因此其批评具有重要的政治代表性。

 

 

【经济】

         周厉王力图振兴日益衰败的王室经济,采取了以“专利”和农业为核心的改革举措。他试图通过调整财政制度,从原本由贵族掌控的山林川泽中提取专项贡赋,以此充实王室财源。这一政策常被误解为“垄断”或“与民争利”,但实际上,西周时期山林川泽的资源早已被各级贵族所占有,周厉王的“专利”政策,实质是重新厘定贡赋制度,强化王室对贵族经济的控制与调节。 芮良夫曾对周厉王提出谏言,传统观点多认为这是对君主与贵族垄断资源的反对。然而深入分析可见,芮良夫更可能是代表自由小工商业者的利益发声。据《逸周书·芮良夫篇》记载,芮良夫称当时的执政者为“执政小子”,表明其为中年以下之人,很可能正是荣夷公。芮良夫以资深老臣的身份,训诫这些新进官员,指责他们“专利作威”、“以贪谀事王”,直指荣夷公协助周厉王推行的经济改革,意在削弱贵族势力、强化王权。文中提到的“爵以贿成”,更揭示出当时已有以金钱换取爵位的现象,反映出王室财政压力下功利主义倾向的抬头。

 

【农业改革】 

           周厉王姬胡在位期间(公元前878年—公元前841年),曾推行一系列农业改革措施,旨在强化王室经济基础、提升农业产出。这些政策不仅体现了当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也反映出西周中后期国家治理与经济调控的尝试。以下是其农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一、农业政策的核心内容

          周厉王高度重视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明确提出以“稼穑”为国宝,强调农业生产不仅是百姓生计之本,更是王室财政的重要支撑。他鼓励农民积极开垦荒地,并实施“三年免征”的税收优惠政策,即对新开垦的土地在最初三年内免除赋税,以此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扩大耕地面积。

 

二、经济改革与农业的关联

          周厉王的农业政策与其整体经济改革密切相关。其中,最具争议的“专利政策”将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收归王室专营,虽然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财政,但也间接影响了农业劳动力的分配,部分原本从事副业或采集的农民被迫回归农业生产。此外,王室通过加强对农业的征税来填补财政缺口,虽然短期内增加了国库收入,但过度征敛也加重了农民负担,引发社会不满。

 

三、政策的影响与后果

        从短期来看,周厉王的农业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业生产力,推动了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然而,由于政策执行方式较为强硬,加之财政压榨严重,导致社会矛盾加剧,最终成为引发“国人暴动”的重要诱因之一。周厉王也因此被驱逐,流亡至彘。 从长期来看,这次农业改革被视为西周时期农业经济调控的一次早期尝试,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尽管其手段较为激进,未能实现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但它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对农业与国家财政关系的初步认识。

 

四、历史争议与政策局限

           部分史书记载指出,周厉王的农业政策与专利改革之间存在内在冲突,实际执行中可能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一方面鼓励垦荒、发展农业;另一方面又通过资源垄断和赋税加重削弱了农民的实际收益,最终导致政策效果适得其反。这也成为后世评价其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军事】

       周厉王姬胡在位期间,军事行动构成了其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位初期即面临多方面的外患与内乱,通过一系列军事部署与亲征行动,取得了一定的军事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重振了周王朝的威势。然而,这些军事行动也伴随着深远的政治与社会影响,最终导致其统治以悲剧收场。

 

讨夷慑楚

      周厉王致力于扭转周边少数民族频繁侵扰的局面,力图振兴周王朝日益衰弱的国势。 周厉王三年,淮夷大军逼近洛邑,成为周王朝的重大威胁。为应对危机,周厉王派遣虢公长父率军征讨淮夷。然而由于当时国力尚弱,军事力量不足,虢公长父未能取得胜利。这场战争暴露出周王朝军事体系的疲弱与困境。 与此同时,地处江汉流域的楚国在周夷王时期便已自称为王,势力强大。然而,随着周厉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周王朝国力逐渐恢复,声威远播,震慑四方。楚国国君熊渠深感畏惧,担心周王朝会出兵讨伐,于是主动取消王号,向周室示好,显示出周厉王时期中央权威的回升。

 

对外战争

         攻噩之战最具代表性的战役之一是攻噩之战。自周懿王以来,西周国力日渐衰微,周边方国和部落不断对周朝发动进攻。周厉王时期,原本臣服于周的噩国(位于今河南南阳东北一带)趁机反叛,企图侵占周朝疆土。噩侯联合淮夷与东夷部落,大举进攻周朝东部和南部边境,声势浩大,攻势迅猛,一度逼近成周(今河南洛阳),严重威胁京畿安全。 为保卫京都与周室社稷,周厉王果断调兵遣将。他从宗周调来西六师的主力部队,并从北部调遣殷八师的军队,从西、北两个方向向河洛地区集结,意图形成夹击之势,一举歼灭噩国军队。此外,周厉王还依靠贵族大臣的私兵力量进行防御。其中,周将禹率领武公的私家兵车百乘、厮御二百人、徒兵千人投入战斗。经过激烈交锋,周军最终击败噩侯,成功保卫了成周的安全,稳定了局势。

 

         淮夷之战:在攻噩之战后不久,淮夷再次发兵侵犯周境。周厉王命令虢仲率军反击,但未能取胜。淮夷趁势发动更猛烈的进攻,深入周朝腹地,兵锋直指伊水与洛河之间,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劫掠财物无数。面对严峻形势,周厉王亲临成周指挥作战,下令周将率领精锐部队展开反击。 周军自洛水上游连续发动多次进攻,成功遏制淮夷攻势,迫使其节节败退。周军乘胜追击,最终彻底击溃淮夷军队,斩俘敌军一百四十余人,并成功解救被掳百姓四百人,夺回大量被掠财物。 由于攻噩之战和平定淮夷之役的胜利,周王朝军威大振,军事力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国威也有所提升。周厉王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稳固了政权,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周边势力的侵扰,为周王朝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法律政策】

         周厉王姬胡在位期间(公元前878年—公元前841年),其推行的法律政策展现出鲜明的强化王权与高压统治特征,体现了他对中央集权的强烈追求。这些政策不仅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周晚期社会结构和统治方式的转变。其法律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周厉王大力强化国家的监控体系。他设立“卫巫”这一特殊机构,专门负责监视国人的言行,尤其是对王政的批评与不满情绪。对于那些敢于议论朝政、批评政策的人,厉王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手段。这种高压政策造成了社会的极度紧张,以至于百姓在街头相遇时只能以目示意,不敢言语,史称“道路以目”。虽然此举意在压制对“专利”政策的反对声音,但却严重侵犯了民众的基本权利,激化了社会矛盾,削弱了统治基础。

         其次,周厉王将法律与行政手段紧密结合,以强化王室对资源的控制。他推行“专利”政策,将原本属于公共领域的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收归王室专有,并通过法律形式禁止普通国人自由利用这些资源谋生。任何违反规定者,均可能受到严厉惩罚。这种政策不仅是一种经济上的垄断行为,更是通过法律手段强化王权、削弱地方贵族和民众经济自主权的重要举措。然而,这种缺乏协商与平衡的法律执行方式,使得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严重失衡,加剧了社会动荡。

         最后,这些法律与政策的实施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并最终导致严重的政治后果。厉王的治国方式被后世批评者视为“残暴”和“专制”,因其未能妥善协调王权与贵族之间的关系,忽视了既得利益阶层的诉求。

         公元前841年,长期积累的民怨终于爆发,酿成了“国人暴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周厉王被迫流亡至彘,结束了其统治。 总体而言,周厉王的法律实践被视为西周法制向专制统治过渡的一次失败尝试。虽然其初衷是希望通过强化王权来稳定国家财政与政治秩序,但由于缺乏对社会结构的深刻理解与调和机制,最终不仅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反而加速了宗法制度的瓦解,为西周后期的政治动荡埋下祸根。

 

【人物争议】

         任何政权的维系都难免伴随着激烈的手段,统治者使用强硬措施以维护统治秩序并不鲜见,区别只在于程度和方式的不同。然而,在众多历史人物中,周厉王却因“暴虐”之名而广受争议,甚至成为后世对专制君主的典型批判对象。要理解这一现象,不妨将周厉王与夏桀、商纣等传统意义上的“昏君”进行比较,便能发现其中的微妙差异。

         关于桀与纣的记载,历代史书对其“暴政”有着较为具体而系统的描述。例如,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意指其不修德政、滥用武力,导致民不聊生;纣则“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甚至“以酒为池,县肉为林”,极尽奢靡之能事。这类行为成为后人评判昏君的重要标准,即统治者因个人欲望而滥用民力、荒废政事,最终导致国家衰亡。

         对于周厉王的评价却有所不同。《国语》中虽然称其“虐”,但并未记载他有类似桀纣那样的奢侈生活或直接压迫百姓的行为。换句话说,周厉王的“暴虐”更多体现在政治手段上,而非个人生活的腐化。这一点在清代学者魏源的论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他在《诗古微》中指出:“幽厉之恶,无大于亲小人,而幽则艳妻、奄寺,皆倾惑柔恶之人;厉则疆御、掊克,皆爪牙刚恶之人。”也就是说,周幽王的过失在于宠信柔媚之臣与宦官,而周厉王则重用强硬的权臣,如主管军事的虢公长父与掌管财政的荣夷公。魏源称这两位为“爪牙刚恶之人”,实则反映出他们在推行政策时的果断与严厉。

        从这个角度来看,周厉王之所以在历史上留下“暴君”之名,或许并非因其个人生活奢靡或直接压迫百姓,而是因为他在改革过程中采取了强硬甚至高压的手段,触犯了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从而在后世史书中被贴上了“虐政”的标签。这也提醒我们,在评判历史人物时,需结合具体背景,审慎分析史料的立场与动机,方能更全面地理解其真实面貌。

 

【人物评价】

      墨翟在《墨子》中评价道:“暴君如桀、纣、幽、厉,皆因残害天下百姓,肆意侮辱天道与鬼神,其残暴行径招致天谴,故而遭受亡国之祸,身死而遗臭万年,后世子孙亦蒙其羞,至今仍为人所诟病。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周幽王、厉王昏庸无道,导致国家动荡不安,最终丧失了祖先所奠定的丰镐基业。

       王逸在《正部》中指出:“幽王、厉王时期,礼乐制度全面崩坏,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兼并,道德教化无力挽回人心,政令威权亦无法维系国家秩序。” 这些历史评价深刻揭示了周幽王与周厉王统治时期的政局动荡与道德沦丧,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镜鉴。

 

【史籍记载】

      周厉王,名姬胡,是中国西周时期的一位重要君主,其在位期间的历史事件和执政风格在后世史籍中多有记载。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厉王为人专制且暴虐,他任用奸佞之臣,加重赋税,导致民怨沸腾。

     《国语·周语》中更详细地描述了他压制言论、禁止国人批评朝政的行为,最终引发“国人暴动”,被驱逐出境,流亡至彘。

         《今本竹书纪年》也对周厉王的统治时期进行了编年记录,补充了其流亡及后续政治变局的相关细节。

          出土文献《录伯簋》中,亦可见与周厉王时期相关的铭文记载厉王时期对淮夷的军事部署。为研究这一历史阶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家族成员】
祖父:周懿王姬囏,西周第七代国王
父亲:周夷王姬燮 西周第九代国王
妻子:申姜
儿子:

1.周宣王姬静 ,周朝第十一位王

2.郑桓公姬友,郑国第一任君主


【姬胡个人世系】

【一世】燧人氏,【二世】伏羲 ,【三世】少典

【四世】黄帝 ,【五世】少昊(玄嚣.青阳)‌

【六世】蟜极,【七世】帝喾,【八世】后稷,...

【二十一世】季历

【二十三世】周武王姬发,【二十四世】周成王姬诵,【二十五世】姬钊

【二十六世】姬瑕

【二十七世】姬满

【二十八世】周共王 姬繄扈

【二十九世】周懿王姬囏

【三十世】姬燮(儿子:周厉王姬胡

 

【三十一世】姬胡

 
【其他阅读】
===========

姬胡 (jī hú) ~西周第十任国王

2025年8月13日 13:48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周朝    西周    姬胡 (jī hú) ~西周第十任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