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静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西周

姓:姬

全名:姬静(一作 姬靖)

别名:姬靖、周宣王

谥号:宣王
民族族群:华夏族

都城:镐京‌(陕西省西安市西

出生地:镐京‌

在位时间:公元前828年-前782年

逝世地:镐京‌

生卒:约前849年~前782年

主要成就:整顿朝政,宣王中兴,讨伐夷狄

墓地:至今未被发现


纪念地:

‌1. 陕西镐京遗址(出生与执政地)‌
‌2. 平遥古城(尹吉甫驻兵处)‌
‌3. 彭祖山慧光寺(传说纪念地)


前任:周厉王姬胡 西周第十代国王
继任:周幽王姬宫涅,西周第十一代国王

 

【个人简介】

        周宣王(?-前782年),姬姓,名静,又称靖,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为周厉王之子,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28年至公元前782年。

         周宣王即位之初,积极整顿朝政,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等贤能之士辅佐治理国家,形成了一支高效而有作为的执政团队。在军事方面,他借助诸侯力量,任用南仲、秦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等将领,先后讨伐猃狁、西戎、淮夷、楚国及徐国,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使西周国力一度得到恢复与振兴,史称“宣王中兴”。

        周宣王晚年在对外用兵方面接连失利,尤其在“千亩之战”中大败于姜戎,导致南国(今长江与汉江之间地区)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与此同时,他逐渐表现出独断专行、拒谏饰非、滥杀忠良等弊政,削弱了中央权威,动摇了统治基础。因此,“宣王中兴”未能持续,成为短暂的回光返照。其统治后期的政治失衡也为西周在继任者周幽王时期走向灭亡埋下了深远隐患。宣王死后,其子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

 

【人物生平】

 宣王继位

      周宣王是周厉王之子,其继位之路充满波折。在周厉王统治时期,由于连年对外征战,国力消耗巨大,财政陷入困境。为缓解经济压力,周厉王任命荣夷公为卿士,推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收归天子直接掌控,禁止国人进入谋生。此举引发了民众强烈不满,周厉王又采取高压手段,命人监视国人言论,禁止批评朝政,违者处死,最终激起了“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年,镐京(今陕西西安)的民众集结起来,手持武器围攻王宫,意图诛杀周厉王。周厉王被迫逃离,沿渭水逃至彘(今山西霍州)。国人攻入王宫未果,转而搜寻太子静。召穆公为保护太子,将其藏匿家中,但国人围困其宅,要求交出太子。召穆公无奈,只得用自己儿子冒充太子,献出后被国人杀死,太子静得以保全性命。 暴动平息后,宗周陷入无主状态,诸侯推举召穆公与周定公共同摄政,史称“共和行政”。十四年后,即公元前828年,周厉王去世,太子静在召穆公家长大成人。召穆公、周定公与诸侯共同拥立其继位,是为周宣王。

 

宣王中兴

       周宣王继位后,采取一系列举措以稳定政局、恢复国力。他下令修缮王室宫殿、广开言路、安抚百姓、整修军备,并恢复畋狩礼乐制度,效法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时期的治国理念。同时,他重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等贤臣辅政,形成了较为清明的政治局面。 在军事方面,周宣王发动多次对外战争,先后命秦仲讨伐西戎,命方叔征讨楚地,命召穆公平定淮夷与徐夷,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四方诸侯重新归附,四夷臣服,西周国力一度恢复,史称“宣王中兴”。 然而,随着连年征战,国家财政日益枯竭,社会矛盾加剧。加之周宣王晚年独断专行,拒纳忠言,甚至滥杀大臣,使得中兴局面未能持续,王权逐渐衰落。

 

干涉鲁政

        在外交方面,周宣王也出现决策失误。公元前817年(周宣王十一年)春,鲁武公携长子公子括与少子公子戏朝见周天子。周宣王偏爱公子戏,欲立其为鲁国太子。大夫樊仲甫劝谏说此举违背宗法制度,废长立幼不合礼制,但周宣王执意不从,仍立公子戏为鲁太子。同年夏,鲁武公回国后去世,公子戏继位,是为鲁懿公。 十年后,即公元前807年(周宣王二十一年),公子括之子伯御联合鲁人攻杀鲁懿公,自立为鲁君,史称“鲁废公”。再过十年,即公元前797年(周宣王三十一年),周宣王发兵讨伐鲁国,诛杀伯御。随后,他询问大臣谁可继任鲁君,樊穆仲推荐鲁懿公之弟公子称,因其品行端正、敬重礼法。于是周宣王在周夷王庙廷立公子称为鲁君,是为鲁孝公。 此次干预鲁政的失败,使周天子的威望大为受损,诸侯离心倾向加剧,违抗王命之事频发。

 

军事扩张

          周宣王晚年军事上屡遭败绩。公元前797年,他派兵攻打太原之戎,无功而返;公元前793年,征讨条戎、奔戎,兵败而归;至公元前790年,虽在与申戎的战争中获胜,但在千亩之战中却大败于姜戎,南国之师几乎全军覆没,周宣王本人在奄父的保护下才侥幸脱险。

 

晚年衰落与去世

         面对国势日衰,周宣王仍不听劝谏。西周时期的藉礼原是鼓励农耕的礼仪制度,后来逐渐演变为天子监督庶人劳作、占有其劳动成果的形式。周宣王却不亲临千亩举行藉礼,虢文公多次劝谏,宣王不听。有观点认为,此时井田制度已遭到严重破坏,公田被贵族私有化,藉礼也逐渐废止。 千亩之战惨败后,周宣王欲在太原普查人口以补充兵员、征调物资。仲山甫劝谏说,人口数量历来可通过官吏系统掌握,无需劳民伤财进行普查。然而周宣王依旧我行我素,执意推行普查。 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四十六年),周宣王去世,其子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

 

关于周宣王的死因,历史上存在多种说法,至今仍为后人所讨论。

         一种广为流传的传说为“冤魂复仇说”。据传,周宣王曾因误信谗言而冤杀大夫杜伯。杜伯死后,其魂魄化作白马白车,手持红弓红箭,追击宣王以报冤仇。最终,宣王因此惊惧而亡

         另一说其脊梁折断,死状惨烈。 另一种较为理性的推测则指向政治斗争。周宣王晚年统治逐渐失政,引发朝中不满。

           有学者认为,他可能在权力斗争中遭遇贵族或权臣的暗杀。这种说法虽缺乏直接证据,但从当时政局来看,亦非全无可能。 无论何种说法,周宣王之死都为后世留下了诸多谜团与传说,也为西周晚期的历史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为政举措】

主要成就

          周宣王继位之初,面对的是一个历经周厉王统治时期吏治败坏、民生凋敝的西周王朝。为了扭转局势,他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恢复国家秩序与社会稳定。他下令修缮宫室,重整朝纲,广开言路,鼓励臣民进谏,同时积极安抚百姓,恢复民生,修缮军备,重振国防力量。 在文化礼仪方面,周宣王大力提倡畋狩礼乐制度,效法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等先王的治国风范,努力复兴周朝的礼乐传统。与此同时,他善于任用贤能之士,诸如召穆公、仲山甫、尹吉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邵穆公、张仲等杰出臣子纷纷辅佐朝政,为国家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军事上,周宣王积极对外用兵,先后对周边部族发动多次征讨,不仅稳固了边疆,也极大提升了周王室的威望。在他的治理下,原本逐渐衰落的周王朝重新焕发出活力,诸侯纷纷前来朝见,四方夷狄亦归顺臣服,形成了政局稳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史称“宣王中兴”。这一时期被视为西周晚期的重要转折点,展现了周宣王卓越的治国才能与领导力。

 

【军事领域】

       周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其在军事上的成就尤为突出,尤其是在周宣王时期,通过一系列对外征讨,有效地巩固了国家的边疆安全,恢复了王室的威信,史称“宣王中兴”。

 

征伐猃狁

        猃狁是中国北方和西北方的游牧部族,早在周厉王时期就曾频繁侵扰镐京周边地区,掠夺财物和人口。当时,大臣武公派遣将领多友率军反击,成功击退了入侵者。到了前823年(周宣王五年)六月,猃狁再度南侵,主力集结于焦获(今陕西泾阳西北),前锋甚至抵达泾阳(今陕西泾阳境内),直接威胁到镐京和旁京的安全。面对严峻局势,周宣王果断命尹吉甫率军迎战。尹吉甫以精锐战车十乘为先锋,日行三十里,在彭衙(今陕西白水东北)首战告捷,随后乘胜追击至太原(今甘肃平凉附近),重创猃狁。与此同时,周宣王又派南仲前往朔方(北方边境地区)修筑防御工事,有效遏制了猃狁的进一步侵扰。 前816年,周宣王再命虢季子白率军出击猃狁,在洛水北岸大败敌军,斩首五百,俘虏五十。虢季子白在凯旋后举行献俘礼时,又命属将不其率兵追击残敌,再次获胜。此战彻底解除了猃狁对西周的威胁。周宣王特地在太庙举行隆重庆典,表彰虢季子白的赫赫战功,并赐予马匹、弓箭、彤矢、斧钺等象征军权的器物,同时授予其征讨四方蛮夷的权力。

 

征讨西戎

        西戎是对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的统称,长期对西周西部边境构成威胁。周宣王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西戎的讨伐。前825年(周宣王三年),他任命秦仲为大夫,命其率军征讨西戎。然而,前823年秦仲战败身亡,周宣王随即召见其子秦庄公兄弟五人,授予七千兵卒,命其继续讨伐。秦庄公不负所托,击败西戎后被封为西垂(今甘肃一带)大夫,并获赐大骆犬丘(今甘肃礼县一带)的土地,为日后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此外,晋国也多次奉命出征西戎。前806年,晋穆侯率军征讨条戎(今山西夏县西南);前803年于千亩(今山西介休南)再胜戎族;前791年又于汾水、隰水流域击败北戎,有效稳定了西部边疆。

 

东征淮夷

        淮夷是分布于淮河、汉江一带的东夷部族,又称南淮夷或南夷。自周穆王时期起,淮夷逐渐强盛,屡次侵扰伊水、洛水流域。周厉王时期,鄂侯驭方联合淮夷、东夷大举进攻西周,深入腹地。周厉王调集西六师与殷八师,命虢公长父迎战,未能奏效。后由大臣武公派遣属下禹率兵车百辆、甲士二百、徒兵千人参战,最终击退联军,俘获鄂侯,灭亡鄂国。此后,周厉王亲率大军征讨至角(今江苏淮阴南)、津(今江苏宝应南)、桐(今安徽桐城北)、遹(今安徽霍邱西南),彻底平定叛乱。战后淮夷一度臣服。 前823年,周宣王命尹吉甫向淮夷征收布帛、财宝、粮食及力役,并颁布法令,规范其经商行为,维护地方秩序。但不久后淮夷停止纳贡并再度反叛,周宣王遂命召穆公率军征讨。据《师寰簋铭文》记载,此战中师寰统率齐、杞、莱等国军队,斩杀冉、翼、铃、达四位首领,斩获大量俘虏、牲畜及财物,取得重大胜利,淮夷自此彻底归附。 徐国原为东夷强国,后因周朝多次打击,部分部族南迁至淮水流域,逐渐发展为淮夷中最强的一支。周宣王亲自命卿士南仲与太师皇父整顿周六师后,率军东征。沿淮水东进,经过激战击败徐国,使其臣服。徐国归附后,周边各诸侯国与部族纷纷归顺,彰显了周王室的威严。 前810年,南仲派遣驹父、高父出使淮夷,各地诸侯皆奉命迎接,进献财物,标志着周朝对东部地区的统治已全面恢复。

 

讨伐楚国

            楚国又称荆蛮,虽被周王室封为子爵,却极少履行职贡义务。加之周天子对楚国发展的压制、对楚君的轻视以及楚国君主僭越称王,导致楚国屡遭周王室讨伐。 前823年八月,周宣王任命元老重臣方叔为将,率兵车三千讨伐楚国,取得决定性胜利。据推测,此役周军出动兵力达三万六千人,规模空前。晋穆侯墓出土的楚公逆编钟,应为此次战役的战利品,后由周宣王转赠晋穆侯,以示恩宠。 通过这一系列对外征战,西周不仅有效维护了国家安全,还大大拓展了疆域,提升了王室的威望,为“宣王中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周朝历史上一段辉煌时期。

 

【政治制度】

        分封: 周宣王在位期间,继续推行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以巩固周王室对各地的统治。在楚国归附之后,周宣王为进一步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命召穆公主持在谢邑(今河南南阳)修建住宅、宫室、宗庙及城邑,同时开辟周边土地,安排傅御将申伯的亲属、家臣及私属迁居于此。

        申伯作为周王室的姻亲,被封为申国国君,周宣王更亲自前往郿(今陕西眉县东北)为其送行,并赐予车马和玉圭,以示恩宠。申国的建立,成为周王室镇抚南方的重要军事重镇。与此同时,吕国也被改封于申国以西,进一步完善了南方的防御体系。

             在北方,周宣王亦加强了军事部署,封韩侯于韩城(今山西河津至万荣县万泉乡一带),建立韩国,作为北方的重要屏障。前806年,周宣王又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建立郑国,此举不仅拓展了王室在东方的影响力,也为日后郑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周宣王还封仲山甫于樊(今陕西长安区东南),建立樊国,以及封其子长父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建立杨国,进一步强化了周王室对各地的控制。 除了在军事和地理上的布局,周宣王在政治上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恢复周天子的权威。他在位期间下令修建宫殿,命仲山甫前往齐国筑城,以加强东部边境的防御力量。

           同时,周宣王还效仿先祖举行畋狩之礼,并在东都雒邑(今河南洛阳)会见诸侯,以此彰显天子威仪,重振王室声望。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周王朝的统治秩序,也为“宣王中兴”奠定了政治基础。

 

【经济领域】

         周宣王时期,随着井田制私有化现象的日益显现,原有的经济制度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为应对这一变革,周宣王果断采取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经济改革措施,包括“不籍千亩”与“料民太原”,这些举措不仅体现出其治国理政的魄力,也标志着西周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型。 “不籍千亩”是周宣王在位初期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按照传统,“籍田”制度是天子与诸侯在春耕开始前亲耕籍田、以示重农的重要礼仪制度,天子籍田为千亩,象征着王权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宣王即位后却废止了这一沿袭已久的制度,明确表示“不修籍于千亩”。此举虽遭到虢文公等保守大臣的极力劝谏,但宣王坚持己见。其背后原因在于,当时支撑“籍田”制度的社会基础——井田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土地私有化趋势日益明显,原有制度已难以维系。因此,废除“修籍”制度不仅是对现实的妥协,更是对农业经济体制的一次大胆改革。 与此同时,周宣王还推行了“料民太原”的政策。

             当时,西周军队击败戎狄,将“太原”地区纳入统治范围。大量平民和奴隶为逃避赋役,纷纷迁徙至这一新开发地区,并在当地从事农耕生产。由于井田制度已在原地区出现瓦解趋势,新迁徙的民众在太原并未继续实行井田制,而西周朝廷也未能将井田制度有效推行至此。面对这一现实,周宣王亲自前往太原进行“料民”,即实地考察和登记当地人口、核查民众的赋税承担能力。

         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他对基层治理的重视,也反映出其希望通过掌握真实民情,为改革赋税制度提供依据,从而缓解王室财政危机,实现西周王朝的中兴。

 

【轶事典故】

 姜后脱簪

         姜后是周宣王的王后,齐国国君之女,温婉贤淑、知书达理。当时,周宣王沉溺于安逸生活,常早睡晚起,疏于处理朝政。姜后看在眼里,忧在心中,认为身为王后未能以德行辅佐君王,实为己过。于是,她毅然摘下耳环与簪子,身着素服,前往永巷(宫中幽静之所)请罪,并请宫中女官代为转告周宣王:“君王因宠妾而心生懈怠,荒废政事,妾实难辞其咎。”她更直言,君王若沉迷美色,必将导致奢靡之风盛行,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周宣王听后深受感动,幡然醒悟,从此勤于朝政,励精图治。这一段“姜后脱簪”的典故,成为后世称颂的贤后典范,也象征着以德劝君、以诚感天的治国精神。

 

告神祈雨

      周宣王在位期间曾遭遇严重旱灾,庄稼枯萎、百姓困苦,朝野上下忧心忡忡。周宣王深感民生疾苦,忧国忧民,遂亲自前往郊外与宗庙,设祭坛,奠酒埋玉,虔诚地祭祀天地神明,祈求甘霖降临。他的虔诚感动了上天,终于在六月天降甘雨,解除了旱情,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大夫仍叔为此事作诗赞颂周宣王,即《诗经·大雅·云汉》,以表达对君王仁德与敬天爱民精神的赞美。

 

兔舞马变

         据史书记载,前798年(周宣王三十一年),镐京城中出现奇异现象:兔子跳跃起舞,仿佛有灵性;同时,还传有马化为人形的异象。几年后,即前795年(周宣王三十四年),又有马变为狐狸的传闻。这些离奇事件被后人视为“天人感应”的象征,或为上天对时局的警示,亦或为对周王政绩的某种隐喻,为周宣王时期的历史增添了神秘色彩。

 

 命作史籀

         周宣王重视文化教育,曾命太史编撰《史籀》十五篇,作为史官子弟学习文字与书写的标准教材。这部文字学著作所用字体即为“大篆”,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政策,命令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编撰《仓颉》《爰历》《博学》等字书,作为全国通用的小篆范本,其内容皆以《史籀》为蓝本。《史籀篇》中的文字被称为“籀文”或“籀篆”,是研究古文字的重要资料。至东汉光武帝时期,《史籀篇》已散佚六篇。经后世学者考证,现存《陈仓石鼓文》被认为是与《史籀篇》最为接近的文字遗存。

 

滥杀大臣

         前786年(周宣王四十三年),周宣王无故诛杀大夫杜伯,成为其晚年政治的一大污点。据《太平广记》记载,周宣王有一宠妃名女鸠,她对英俊忠直的大夫杜伯心生爱慕,多次引诱未果,怀恨在心,遂在周宣王面前诬告杜伯轻薄于她。周宣王听信谗言,不顾左儒等大臣的劝谏,先将杜伯囚禁于焦地(今河南陕县南),后又派薛甫与司空锜将其杀害。此后,周宣王常梦杜伯冤魂索命,惊惧不安,竟又接连杀害司空锜与大臣祝以泄愤。杜伯之子隰叔逃亡至晋国,成为晋国六卿之一范氏的始祖。

 

亡国征兆

       据《太平御览》引《琐语》记载,周宣王的王后在怀孕未满月时便生下周幽王,宣王心生疑虑,向群臣询问此为何种征兆。群臣答道:若婴儿出生时身体残缺、骨骼不全,则国家无碍;若婴儿身体完好,则预示国家将亡。周宣王闻言大为震惊,欲将婴儿遗弃。大臣仲山甫劝谏道:“天子年事已高而无子,本已是上天对周朝的惩罚。若您再遗弃此子,岂不等同于自断国脉?”周宣王听后打消了念头。然而,历史应验了预言:周宣王去世十一年后,西周在周幽王的统治下灭亡,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褒女亡国

        周幽王时期,太史伯阳父查阅史籍,发现一则神秘记载:夏朝时,有两条神龙自称褒国国君,停驻于夏王庭中。经占卜,杀死或驱逐皆为凶兆,唯有收集龙涎可得吉兆。夏王遂祷告神明,收集龙涎封存于木匣中,传至周厉王时未曾开启。周厉王末年,执意打开木匣查看,龙涎流淌满地,难以清除。厉王命巫女裸身呼喊以驱邪,龙涎化为黑蜥蜴,潜入后宫一名七岁宫女体内。该女成年后未婚而孕,生下女婴后将其遗弃。至周宣王时,民间流传童谣:“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恰逢一对夫妇贩卖弓箭,被周宣王误认为童谣所指,下令追杀。二人逃亡途中发现被遗弃的女婴,遂将其收养。后来,褒国之君褒姁因罪,将已长大的女婴献给周幽王以赎罪,此女即为历史上著名的褒姒。周幽王因宠爱褒姒而荒废朝政,终致西周灭亡,史称“褒女亡国”。

 

【史料记载】

       周宣王,名姬静,是西周时期一位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君主。关于他的生平与政绩,史料记载主要来源于先秦文献、后世史书以及近年来的考古发现,现将相关内容综合整理如下:

一、先秦文献中的记载

        《诗经》是反映西周社会风貌的重要典籍,其中多篇作品提及周宣王的功绩。例如《小雅·六月》记载了尹吉甫奉命北伐猃狁的战事,体现了宣王时期对北方边患的应对;《大雅·崧高》和《烝民》则赞颂了宣王重用贤臣的事迹,如召穆公、仲山甫等辅政之臣,反映出其任人唯贤、励精图治的政治风貌。 《国语》中对“宣王中兴”的背景有较为详细的描述,指出其继位初期通过一系列整顿措施,恢复了王室权威,使西周一度呈现复兴之势。然而书中也提及宣王晚年在“千亩之战”中败于姜戎,导致南国军队几乎覆灭,成为其统治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竹书纪年》则提供了宣王继位的确切时间——公元前828年,并记录了他对外征伐的多次军事行动,包括对淮夷和徐国的讨伐,展现了宣王时期对外扩张与维稳并重的军事策略。

 

二、后世史书的补充

       《史记·周本纪》对周宣王的生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叙述,详细记载了他因“国人暴动”而幼年藏匿于召穆公家中、继位后推行多项改革措施等内容。司马迁也指出,宣王晚年逐渐骄奢失政,导致国势再度衰落。 《汉书·地理志》中提及宣王分封诸侯的举措,如申伯、韩侯等,旨在通过分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三、考古与金石学的佐证

        青铜器铭文为研究宣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例如“兮甲盘”铭文中记载了兮甲(即尹吉甫)随王征伐的史实;“虢季子白盘”也反映了宣王时期的重要军事活动。 此外,镐京、周原等地的西周遗址出土了大量简牍与陶文,其中部分内容涉及宣王时期的制度变革,如“不籍千亩”政策的实施,标志着籍田制度的废除,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

 

四、争议与补充资料

      《左传》中对宣王的某些行为持批评态度,如其干涉鲁国内政、废长立幼的做法,被认为有违礼制,影响了诸侯国的稳定。

         民间传说中也流传着关于宣王死因的各种说法,如“杜伯冤魂索命”等,虽具传奇色彩,但缺乏实证支持,多为后人附会。 综上所述,周宣王的统治在西周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他一度恢复了王室权威,推动了政治与军事的中兴,但晚年政策失误也加速了西周的衰落。这些丰富的史料为我们全面了解这位君主及其时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家庭成员】

祖父:周夷王姬燮 西周第九代国王

父亲:周厉王姬胡 ,西周第十代国王
妻子:姜后,齐国国君之女。
弟弟:郑桓公,周宣王庶弟(一说周宣王母弟),郑国第一任国君。 
儿子:
1.周幽王宫湦(或作宫涅),西周最后一位国君,后被申侯所裹挟的犬戎所杀。
2.携惠王余臣(周携王),二王并立时期的一位周天子,后被晋文侯所杀
3.杨侯尚父(西周杨国开国君主)


【姬静个人世系】

【一世】燧人氏,【二世】伏羲 ,【三世】少典

【四世】黄帝 ,【五世】少昊(玄嚣.青阳)‌

【六世】蟜极,【七世】帝喾,【八世】后稷,...

【二十一世】季历

【二十三世】周武王姬发,【二十四世】周成王姬诵,【二十五世】姬钊

【二十六世】姬瑕,【二十七世】姬满,【二十八世】周共王 姬繄扈

【二十九世】周懿王姬囏,【三十世】姬燮

【三十一世】姬胡(儿子:(儿子,1 周朝第十一位王,2郑桓公姬友

 

【三十二世】姬静

 
【其他阅读】
===========

姬静 (jī jìng) ~周朝第十一位王

2025年8月13日 18:08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周朝    西周    姬静 (jī jìng) ~周朝第十一位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