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西周~秦朝(前209年)
中文名:卫国
外文名:Wei State
别称:卫邑、朝歌之国(初都朝歌)
国号:卫
爵位:侯爵(后升公爵)
所属洲:亚洲
开国君主:卫康叔(姬封)
首都:
1.西周初:朝歌(今河南淇县)
2.春秋迁:楚丘(今河南滑县)
3.后迁帝丘(今河南濮阳)
4.野王(今河南沁阳)
主要城市:沫邑(朝歌别称)、漕邑、匡邑
政治体制:分封制
国土面积:鼎盛时期约1万平方公里
相邻国家:
西周:殷商故地、鲁国、晋国
春秋:齐国、宋国、邢国、狄族部落
地位:
西周:监管殷商遗民的核心诸侯国
春秋:中等诸侯国,后沦为晋国附庸
历史事件:三监之乱、卫武公复兴、狄人灭卫
存续:约前1040年至前209年(秦朝)
文化贡献:《诗经·卫风》、《淇奥》《氓》反映卫国风俗
末代君主:卫君角(前241-前209年在位,秦二世废其爵位)
【概述 】
卫国(约公元前1040年—公元前209年),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时期存续时间最长的诸侯国,历经西周、春秋、战国至秦朝初期,国祚延续约831年,远超周王室的约790年。
一、西周时期:宗室重臣的荣光 卫国始封于西周初期,始封君为周文王嫡子、周武王之弟——卫康叔。因其显赫出身和特殊功绩,被封于商朝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肩负镇抚殷商遗民的重要使命。周公特赐《康诰》《酒诰》等治国典籍,指导其治理方略。凭借与王室的深厚渊源,卫国在西周初期即位列“方伯”之列,成为诸侯中的重要力量,享有崇高的政治地位。
二、春秋时期:夹缝求存与战略转移 进入春秋时期,卫国的地缘环境日趋复杂。其地处晋、齐、楚三大强国交界地带,成为列强之间的缓冲地带,战略地位特殊却也危机四伏。公元前660年,狄人入侵,卫懿公兵败被杀,国家几近灭亡,幸得齐桓公援助,方得以复国,并迁都至楚丘(今河南滑县)。 除外部压力外,卫国亦面临频繁的内政动荡,如卫献公被逐等事件,导致政局不稳。然而,凭借贵族阶层的灵活应对与持续改革,卫国在动荡中维持了政权的基本稳定,虽领土不断缩小,但仍得以延续国祚。
三、战国至秦朝:降格附庸与最终消亡 战国时期,随着列国争霸加剧,卫国逐渐沦为依附大国的附庸。魏国崛起后,卫成侯主动自降身份为“侯”,后进一步降为“君”,以求在强国夹缝中维持生存。这种“无害化”的生存策略使其在战国乱世中仍得以苟延残喘。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卫国因已无实际威胁而被保留为“封君”,作为象征性的存在。直至秦二世元年(前209年),末代君主卫君角被废,卫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与周王室相比,卫国展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与生存智慧。周王室因长期与强权直接对抗(如犬戎),最终导致国运早衰;而卫国则通过灵活的外交策略、适时的权力调整以及制度上的延续性,在夹缝中维系数百年之久。
【国号由来】
卫国与始封君康叔封(即卫康叔)的封地位置及所肩负的政治使命密切相关。其名称不仅承载了地理与军事意义,更体现了周初分封制度下的治理理念与战略部署。
一、国号起源
封地“卫”与政治职能: “卫”字的本义,在甲骨文中写作“𢇝”,形象地描绘了手持盾牌进行防卫的动作,其引申义即为“保卫”“防御”。这一字义恰好契合了康叔受封之地的战略地位与政治使命。 康叔被封于殷商故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此地曾是商王朝的政治中心。周初,虽然商朝已灭,但殷商遗民仍聚居于此,潜在的叛乱风险不容忽视。为稳定东方局势,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周成王任命康叔为该地的统治者,并以“卫”为国号,意在强调其肩负的“镇守疆土、安抚遗民”的职责。 此外,“卫”字的命名也与当时的制度背景密切相关。据《康诰》记载,周公曾训诫康叔:“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意思是既要沿用商朝旧制进行治理,又需以周朝的法律制度划定疆界。这反映出周人对商地实行“以卫代管”的治理逻辑,即通过派驻亲信诸侯,实现对旧势力的控制与整合。
二、名称演变
从侯爵到附庸: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卫国一直以“卫”为国号,为周朝分封的侯爵国之一。康叔的后裔世代以“卫”为氏,延续国号,成为周王朝在东方的重要藩屏。 进入战国时期,随着诸侯争霸的加剧,卫国因国力衰弱,疆域不断缩小,逐渐沦为强国的附庸。为适应形势,卫国君主自贬爵位,从“侯”降为“君”,虽国号未变,但政治地位已大不如前。 至秦朝统一六国之际,卫国彻底失去独立地位。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废黜末代君主卫君角,将其贬为庶人,卫国自此灭亡,国号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历史脉络】
卫国作为周朝存续时间最长的诸侯国,历经约831年的发展,其兴衰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一、西周时期
宗室重臣的崛起(公元前1040年—公元前771年) 封国背景:周武王在灭商之后,将同母弟康叔封于原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以“卫”为国号,寓意“保卫周疆”,肩负起镇守东方、维系王室安全的重要使命。 治理策略:为巩固统治,周公亲自授予康叔《康诰》《酒诰》等治国典籍,推行“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的治理方针,即在保留部分殷商旧制的基础上引入周礼,有效稳定了东方局势。 政治地位:康叔被任命为西周司寇,位列三公,地位显赫。卫国也因此成为周王室在东方的重要屏障,金文中亦称康叔为“康侯”,足见其政治影响力。
二、春秋时期
地缘博弈与存亡危机(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狄人入侵:公元前660年,卫懿公因沉迷养鹤、荒废朝政,导致狄人趁机入侵,懿公战败被杀,卫国一度灭亡。后在齐桓公的援助下,卫国得以在楚丘(今河南滑县)复国,延续国祚。 战略转移:公元前629年,卫国迁都至帝丘(今河南濮阳),在卫文公的治理下,曾于公元前635年灭掉邢国,实现短暂复兴。 内乱频发:春秋中后期,孙氏、宁氏等权臣专政,导致国内政局动荡,加之卫出公辄与卫庄公蒯聩父子争位,国力日渐衰弱,逐步丧失了昔日的政治优势。
三、战国至灭亡
附庸苟存(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09年) 领土萎缩:进入战国时期后,卫国国力日衰,疆域不断缩小。公元前372年,赵国攻取卫国73邑,卫国仅剩濮阳一地;公元前343年,魏国废黜卫君,改立傀儡君主卫元君,卫国已名存实亡。 秦朝附庸:公元前241年,秦国将卫君角迁至野王(今河南沁阳),成为秦的附庸。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正式废黜卫君角,卫国彻底灭亡,国祚终结。
【立国背景】
西周初期,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周公旦摄政。当时,管叔、蔡叔等人不满周公掌权,联合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周公毅然出兵平定内乱,维护了周王朝的统一与稳定。为巩固东方统治,周公命令齐、鲁、燕等诸侯国共同征讨夷狄,同时将原属管叔、蔡叔管辖的殷商遗民迁徙至卫地,并封周武王之弟康叔封为卫国国君,负责治理此地。
在众多兄弟之中,周公对康叔尤为关爱。为了帮助他更好地治理卫国,周公亲自撰写《康诰》《酒诰》《梓材》等重要文献,作为治国理政的指导方针。这些文献不仅体现了周初的政治理念,也寄托了周公对康叔的殷切期望。
《康诰》中记载“命尔侯于东土”,又言“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明确指出康叔封为周成王之弟,被正式册封为卫侯。这不仅是一次政治上的任命,更是周王室对亲族信任的体现。待周成王亲政之后,更任命康叔封为司寇,掌管刑狱司法,足见其政治地位与威望之高。 康叔立国不仅是西周初期稳定政局的重要举措,也为卫国数百年的历史奠定了基础。其治国理念深受周公思想影响,注重德治、慎刑、节制与民本,成为后世称颂的典范。
【康武垂范】
武公修德,是春秋时期卫国历史上一段广为传颂的佳话。据史书记载,吴延陵季子曾盛赞康叔与武公之德,可见二人皆为贤明治国之君,深受百姓爱戴。其中,卫武公以其卓越的政绩和高尚的德行,成为后世敬仰的典范。 在周幽王被犬戎所杀的危难之际,卫侯和毅然率军勤王,协助周室平定戎乱,立下赫赫战功。因此,周平王赐其为“公”,自此,卫侯和便被称为卫武公。
武公在位长达五十五年,以勤政自律、广纳谏言著称。他深知为君之道,常自省己身,虚心听取臣民意见,与百姓同甘共苦,展现出贤君的风范。据传,武公年已九十五岁,仍不忘自我警醒,曾作诗以自勉:“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字里行间流露出他谦逊谨慎、以德服人的治国理念。
《国语·楚语》中亦有记载:武公晚年仍不忘忠言劝诫国人,曰:“昔卫武公年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于是他作《懿戒》以明志,并和《宾之初筵》,以劝诫国人勿沉溺于嗜酒之风,体现了他对社稷民生的深切关怀。 卫武公辞世之后,
卫国臣民感念其德政与仁风,特作《淇澳》一诗以颂其德:“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此诗不仅表达了对武公高尚品格的敬仰,也成为后世传颂贤君德政的千古佳句。 卫武公的一生,是修德立身、勤政为民的真实写照,其风范不仅影响了当时之世,更深远地镌刻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时为春秋初期。
【宣惠乱政】
卫国历史上的动荡与纷争,展现出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复杂的政治格局与权力更替。
卫宣公于周桓王二十年(鲁桓公十二年)十一月丙戌(公元前700年11月21日)去世,其子公子朔继位,是为卫惠公。然而,惠公的即位并非毫无争议。据传,他通过不正当手段害死了原本的太子伋及其弟公子寿,这一行为引发了左右公子的强烈不满与怨恨。 至惠公四年(公元前696年),左右公子趁机发动政变,驱逐卫惠公,并拥立太子伋之弟公子黔牟为新的国君,史称卫君黔牟。 这一变故标志着卫国内部权力斗争的激烈程度。然而,这场权力更迭并未持续太久。
八年后,齐襄公联合诸侯出兵伐卫,成功诛杀左右公子,并迎回卫惠公复位。卫君黔牟被迫逃往周王室避难。 随着卫惠公的回归,他对周王室的怨恨也日益加深,尤其是因周天子收容了曾取代自己王位的黔牟。这种矛盾在公元前675年达到顶点。当时,周王室内部发生五大夫之乱,虽被周惠王平定,但卫惠公借机联合南燕国发兵攻周,驱逐周惠王,并拥立其弟王子颓为新的周王,史称“子颓之乱”。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卫惠公的政治野心,也折射出当时周王室权威的日益衰落。
公元前669年,卫惠公去世,其子赤继位,是为卫懿公。这位新君主以荒淫无道著称,尤以喜好养鹤闻名。他甚至赐予鹤以高官厚禄,允许其乘坐华丽的轩车,引发了国人的极大不满。
公元前660年,北方狄人进攻卫国,卫懿公欲召集国人出兵抵抗,然而百姓却愤然回应:“既然鹤享受俸禄,为何不让它们去打仗?”这番讽刺之语道出了卫懿公统治下的民怨沸腾。 最终,卫懿公因骄奢淫逸、不得人心,在狄人入侵中被杀,国势自此一蹶不振。“乘轩使鹤”一词,也成为后世形容统治者昏庸无能、玩物丧志的典故。 这段历史不仅记录了卫国的政治动荡,也深刻揭示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镜鉴。
【文成二公】
文公失礼
卫文公即位之初,胸怀振兴卫国的宏愿,立志恢复昔日康叔封、卫武公时期的盛世局面。为此,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注重民生,勤于政事,时常自我反省,力求以仁德治国。然而,这种稳定而清明的局面并未持续太久。 当时,晋国公子重耳因国内政变而流亡各国,历经艰辛。
在卫文公十六年,重耳途经卫国,希望得到些许礼遇与支持,但卫文公却对他态度冷漠,未予接待。这一行为在当时看似寻常,但如果考虑到重耳日后将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便显得尤为失策。 重耳归国即位后,迅速振兴晋国,建立霸业,并在诸侯之间树立了威信。卫文公虽未亲眼目睹自己当年行为带来的后果便去世,但其继任者卫成公却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
成公遭祸
当晋国出兵援救宋国时,卫成公拒绝借道,也未出兵相助,这一决定引发了严重的后果。 晋文公因此对卫国心生不满,在处理完宋国事务之后,出兵讨伐卫国,迫使卫成公逃往楚国避难。与此同时,卫国大夫元咺趁机起兵,拥立公子瑕为新的国君。两年后,卫成公前往周都,请求周天子协助他与晋文公和解。在周天子的斡旋下,卫成公最终得以重返卫国,并迅速采取行动,诛杀元咺,驱逐公子瑕,重新掌控政权。
这一系列事件,史称“文成之祸”,不仅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也揭示了政治决策中的深远影响。卫国因一时之失礼,最终引发内乱与外患,成为大国争霸格局中的一个缩影。
【君角亡国】
卫国从独立诸侯国逐渐沦为附庸,国力减弱。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出兵讨伐卫国,战后卫国国力大损,从此沦为晋国的附庸,失去了独立自主的地位。此后,在晋楚争霸的动荡局势中,卫国屡次被卷入战争,频繁的战乱不仅使民生凋敝,也进一步削弱了国力,使其难以恢复昔日的地位。 随着时间推移,卫国的命运继续受到周边强国的左右。
公元前252年,魏国采取强硬手段,囚禁并杀害了卫怀君,随后扶植与魏国有姻亲关系的新君继位,从而使卫国成为魏国的附庸国。这一时期,卫国的主权已名存实亡,完全受制于魏国的控制。 进入战国末期,秦国的崛起进一步加速了卫国的衰亡。
公元前241年,秦国占领了濮阳等地,并以此为基础设立了东郡,标志着卫国核心领土的丧失。公元前239年,卫元君被迫迁都至野王,此时的卫国仅保有名义上的存在,实则已无任何政治影响力。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下令废黜末代卫君角,将其贬为庶人,卫国自此彻底灭亡。从建立到终结,卫国共延续了907年,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多个重要转折时期,其兴衰史也成为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命运变迁的一个缩影。
【疆域】
卫国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其疆域演变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核心区域
以今河南北部为中心,辐射至河北南部与山东西部的交界地带,具体涵盖以下重要地区:
河南鹤壁(古称朝歌,为卫国早期都城所在地)
河南濮阳(古称帝丘,曾为卫国中期都城)
河南沁阳(古称野王,为卫国末期都城)
河北邯郸的部分区域 - 山东聊城与菏泽北部一带
都城变迁
卫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迁都,反映了其政治中心的转移与地理疆域的变动:
早期都城设于朝歌,即今河南淇县,是卫国建立初期的政治与文化中心。
中期迁都至楚丘(今河南滑县)与帝丘(今河南濮阳),标志着卫国在面对外部压力与内部调整下的战略转移。
末期则迁都至野王,即今河南沁阳,成为卫国最后的政治中心。
疆域演变
卫国的疆域变化贯穿其历史发展始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西周时期,卫国受封之初疆域辽阔,涵盖殷商故地,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周公旦赐予祭器,并授予卫君“司寇”之职,象征其在周王朝中的重要角色。
春秋时期,卫国疆域开始收缩。卫懿公时期因狄人入侵,丧失部分领土;至晋文公时期,又因外交冲突进一步失去原有地盘。
战国末期,卫国仅保有野王周边的狭小区域,国力衰微,沦为魏国附庸,最终于秦统一六国之际被秦所灭。
现代对应区域
今日可追溯的卫国故地主要分布于以下区域:
河南鹤壁市淇县(朝歌旧址)
河南濮阳市(帝丘遗址)
河南焦作沁阳市(野王故地)
河北邯郸的部分县域
山东聊城与菏泽北部边界地带 这些地区不仅承载着卫国的历史记忆,也为后人研究古代中原文明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军事】
卫国军事力量的兴衰与地缘政治格局密切相关,经历了从强盛到衰落、最终边缘化的演变过程:
一、西周至春秋
西周初期,卫国的军事地位尤为突出。开国君主卫康叔受封于殷商故地,并被授予“司寇”之职,统领“殷民七族”,具备较强的军事动员能力,奠定了卫国早期的军事基础。到了卫武公时期(公元前812年—公元前758年),卫国的军事影响力达到高峰。卫武公曾出兵协助周平王完成东迁,因功勋卓著而被晋升为公爵,成为东周初期的重要军事强国之一。
在战略地理方面,卫国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地处中原腹地,占据商代旧都的军事资源,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其疆域早期涵盖今豫北、冀南与鲁西交界地带,具备极高的战略价值,是控制中原东部的关键支点。
二、春秋中后期
进入春秋中后期,卫国军事力量开始出现明显衰退。公元前660年,卫懿公因昏庸失政,导致赤狄部落乘虚而入,攻破都城,造成大量军民伤亡。卫国被迫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军事力量遭受毁灭性打击,标志着其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 此外,卫国在晋楚争霸的大背景下屡遭重创。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中,晋国以“借道伐曹”为名攻卫,夺取五鹿等战略要地,迫使卫成公流亡国外。此后,晋国通过分割卫地(如公元前630年将懿氏六十邑割让给孙氏)、扶植亲晋势力等方式,持续削弱卫国的军事实力。 内政方面亦陷入混乱,卿族专权(如孙氏、宁氏)导致军事决策失序。卫献公时期(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59年),甚至出现“三军败于晋”的惨败记录,进一步加剧了卫国的军事衰退。
三、战国时期
进入战国时期,卫国的军事地位已大不如前。至战国中期,其疆域仅限于濮阳(帝丘)周边地区,军事上完全依附于魏国,失去了独立作战的能力。 尽管卫国曾培养出吴起、商鞅等杰出军事家与改革家,但他们最终均效力于他国,未能为卫国带来实质性的军事变革。本土缺乏有效的军事改革动力,导致其在战国纷争的局势中日益边缘化。
军事特点总结:卫国早期的军事优势源自对商代军事遗产的继承,并在西周时期成为东方的重要屏障。然而,随着战争形态的演变与地缘政治的剧变,卫国未能及时调整制度与战略,逐渐被周边大国所压制。其衰败的主因在于地缘位置使其成为列强争夺的牺牲品,同时内部制度僵化,无法适应新的战争形势。 最终,卫国于公元前241年迁都野王(今河南沁阳),此时仅存象征性武装力量。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正式废除卫国国号。
【卫国长存的关键因素】
地缘缓冲:卫国地处晋、齐、楚等大国之间,因其战略位置而常被视为缓冲地带,从而避免了被直接吞并的命运。
政治灵活:面对强权,卫国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主动降格为“侯”“君”,依附于强国,以换取生存空间。
文化韧性:尽管国力衰微,卫国始终坚守周礼,传承礼乐文化,并不断输出杰出人才,如商鞅、吕不韦等,对后世政治与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对比周王室
相较于周王室因对抗犬戎而早亡的命运,卫国则通过灵活的政治策略与深厚的文化韧性,成功延续国祚近九百年,成为周朝诸侯国中罕见的“长寿国”,也见证了周代政治格局的变迁与文化传承的延续。
【文化】
卫国,其文化发展深受政治地位的影响,并呈现出鲜明的地域与历史特征。卫国的文化面貌不仅体现了对周礼的严格遵循,也融合了殷商遗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首先,卫国在礼制方面表现出强烈的正统性。作为周公东征后所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卫国完整地继承了周王室的礼乐制度。从祭祀仪式到国家典礼,卫国的礼制规范与周礼高度一致。早在康叔封时期,卫国便确立了“以藩屏周”的礼制定位,通过定期朝觐周王、进献方物等方式,不断强化与周王室之间的文化与政治联系。
其次,乐舞传统在卫国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与发展。从出土的青铜礼器来看,其纹饰与铭文不仅体现了周礼的规范性,也保留了部分殷商时期的乐舞风格。这种融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出卫国在文化传承上的包容与创新。
此外,作为管理殷商遗民的重要诸侯国,卫国在文化上呈现出“殷礼周用”的独特现象。这种文化融合不仅体现在礼仪制度中,也反映在文字使用上。甲骨文与金文在卫国并行使用,成为当时文化过渡与融合的重要见证。 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卫国在迁都楚丘之后,逐渐发展出一种以防御为核心特征的地缘文化。面对周边诸侯的威胁,卫国采取“以守为攻”的战略思想,注重城防建设与军事训练,形成了一套以稳固内部、防御外敌为主的文化心理和国家治理模式。
教育方面,卫国设有“庠序”等教育机构,专门负责贵族子弟的培养。教育内容以《诗》《书》等儒家经典为主,旨在传承礼制文化,培养具备德行与才能的国家栋梁。
在文字发展方面,卫国的金文风格既体现出对周王室规范的遵循,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种文字风格的演变,为研究东周时期文字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后裔去向】
王族后裔在卫国灭亡之后的去向,
一、秦朝时期降格为附庸国
公元前254年,卫国被魏国所控制,成为其附庸。秦灭魏国之后,秦始皇并未立即废除卫国,而是保留其名义上的存在。末代国君卫君角被迁徙至野王(今河南沁阳),继续维持象征性的统治。直到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在位时,正式废黜卫君角,将其贬为庶民,标志着卫国宗祀的终结。
宗室分流与姓氏演变: 卫国王族后裔在国家灭亡后逐渐分散,部分族人以国名为姓,改姓“卫”。例如,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商鞅(原名卫鞅)即为卫国王室后裔。另一部分族人可能采用“康”姓,延续周初康叔封的宗法体系,以纪念卫国的起源与传承。
二、汉晋时期
周子南君的封号延续 西汉武帝时期,出于对周代宗室后裔的尊重与政治象征意义,朝廷寻得卫国公室后裔姬嘉,并封其为“周子南君”,赐封地三十里,用以延续周室祭祀。这一封号一直延续至东汉时期,体现了汉代对周代诸侯后裔的礼遇与政治怀柔政策。 王莽改制的影响 王莽新朝时期,姬嘉后裔曾被改封为“卫公”,虽然东汉恢复旧制,但其地位已明显下降。随着东晋时期中央政权的动荡与礼制变迁,“周子南君”的封号最终被废除,卫国宗祀的官方延续至此彻底终结。
三、后世分布
主要聚居区域: 根据历史文献与现代姓氏研究推测,卫国后裔在历史演变中主要分布于以下几个区域:
河南省淇县、濮阳一带,为卫国故都所在区域,是卫姓起源地之一;
山西南部,尤其是野王(今河南沁阳)周边,部分王族后裔随卫君角迁徙至此;
陕西关中地区,部分族人随末代国君迁徙或因秦汉时期政治调动而定居于此。
文化传承与考古发现
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尤其是卫地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显示出卫国在礼制文化上的高度发展。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卫国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证明其礼制对汉代“周子南君”祭祀体系产生了直接影响,成为后世传承周文化的重要桥梁。 卫国的历史虽已远去,但其后裔的迁徙与文化延续,仍在中华文明的发展长河中留下了深远的印记。
【史料记载】
《史记·卫康叔世家》是研究卫国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系统记载了卫国从建立到灭亡的完整世系以及其中若干关键的历史事件,为了解卫国的政治结构和历史沿革提供了重要依据。
《诗经·卫风》则从文学的角度反映了卫国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与人民生活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左传》和《逸周书》等典籍中也有关于卫国的记载,内容主要涉及卫国与周王室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活动与政治互动,为研究西周至春秋时期卫国的地位与作用提供了补充资料。
考古证据方面:
康侯簋(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是卫国早期历史的重要实物证据,其铭文记载了周王讨伐商邑之后,将康叔封于卫的史实,为卫国建立初期的历史提供了直接佐证。
洛阳北窑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与周公营建洛邑相关的青铜器作坊遗存,其中部分青铜器与卫国存在密切关联,进一步印证了卫国在西周时期的重要地位及其与周王室的紧密联系。
安阳殷墟出土的若干青铜器上,发现了带有“卫”字铭文的器物,这些文物不仅反映了卫国在殷墟地区的文化延续与影响,也为研究卫国早期政治与军事活动提供了实物依据。
【国君世系】
【二十三世】01 卫康叔(康叔封) 卫封 周文王姬昌之子 周成王时期
【二十四世】02 卫康伯 卫髦 卫康侯卫封之子 周康王时期
【二十五世】03 卫孝伯(卫考伯) 卫徂 卫康伯之子 周昭王时期
【二十六世】04 卫嗣伯 卫恁 卫孝伯之子 周穆王时期
【二十七世】05 卫疌伯(卫挚伯) 卫俦 卫嗣伯之子 周共王时期
【二十八世】06 卫靖伯 卫洛 卫疌伯之子 周懿王,周孝王时期
【二十九世】07 卫贞伯(卫箕伯) 卫是 卫靖伯之子 周夷王时期
【三十世世】08 卫顷侯 卫岫 卫贞伯之子 前868-前857
【三十一世】09 卫釐侯 卫甸 卫顷侯之子 前856-前813
【三十二世】10 卫共伯 卫余 卫釐侯之子 前813
【三十二世】11 卫武公 卫和 卫釐侯之子 前812-前758
【三十三世】12 卫庄公 卫扬 卫武公卫和之子 前757-前735
【三十四世】13 卫桓公 卫完 卫庄公卫扬之子 前734-前719
【三十四世】14 卫州吁 卫州吁 卫庄公卫扬之子 前719
【三十四世】15 卫宣公 卫晋 卫庄公卫扬之子 前718-前700(生子,
1卫惠公(姬朔)
2公子寿
3卫黔牟
4公子伋(太子伋)
5卫昭伯(姬顽,卫宣公之子)(生子,卫戴公(卫申)
【三十五世】16 卫惠公 卫朔 卫宣公卫晋之子 前699-前696
【三十五世】17 卫君黔牟 卫黔牟 卫宣公卫晋之子 前696-前688
【三十五世】(16) 卫惠公(复位) 卫朔 卫宣公卫晋之子 前688-前669
【三十六世】18 卫懿公 卫赤 卫惠公卫朔之子 前668-前660
【三十六世】19 卫戴公 卫申 卫宣公卫晋之孙 前660
【三十六世】20 卫文公 卫毁 卫戴公卫申之弟 前659-前635
【三十七世】21 卫成公 卫郑 卫文公卫毁之子 前634-前600
【三十七世】22 卫君瑕(卫中废公) 卫瑕 卫文公卫毁之子 前632
【三十八世】23 卫穆公 卫遫 卫成公卫郑之子 前599-前589(生子,
1.公子黑背,名剽,字子叔。《左传》记载,,卫殇公为卫定公之弟公子黑背之子,名剽,字子叔,其父黑背(公子黑背)为卫定公同母弟
2.卫定公 卫臧
【三十九世】24 卫定公 卫臧 卫穆公卫遫之子 前588-前577
【四十世】25 卫献公 卫衎 卫定公卫臧之子 前576-前559
【四十世】26 卫殇公 卫秋 卫穆公卫遫之孙 前558-前547
【四十世】(25) 卫献公(复位) - - 前546-前544
【四十一世】27 卫襄公 卫恶 卫献公卫衎之子 前543-前535(生子,公孙斑师
【四十二世】28 卫灵公 卫元 卫襄公卫恶之子 前534-前493
【四十四世】29 卫出公 卫辄 卫庄公卫蒯聩之子 前492-前480
【四十三世】30 卫庄公(卫简公) 卫蒯聩 卫灵公卫元之子 前480-前478
【四十三世】31 卫斑师 卫斑师 卫襄公卫恶之孙 前478(其父为卫襄公之子,但《史记》未明确记载具体姓名,仅称“公孙斑师”
【四十三世】32 卫君起 卫起 卫灵公卫元之子 前477
【四十四世】(29) 卫出公(复位) 卫辄 卫庄公卫蒯聩之子 前476-前470
【四十三世】33 卫悼公 卫黔 卫灵公卫元之子 前469-前465
【四十四世】34 卫敬公 卫弗 卫悼公卫黔之子 前464-前432(生子,
1.公子适(姬适)
2.卫昭公 卫纠
【四十五世】35 卫昭公 卫纠 卫敬公卫弗之子 前431-前426
【四十六世】36 卫怀公 卫亶 卫昭公卫纠之子 前425-前415
【四十六世】37 卫慎公 卫颓 卫敬公卫弗之孙,公子適之子 前414-前372
【四十七世】38 卫声公 卫训 卫慎公卫颓之子 前372-前362
【四十八世】39 卫成侯 卫遫(卫不逝) 卫声公卫训之子 前361-前333
【四十二世】卫灵公(姬元)
【四十三世】公子郢(字子南)
【四十四世】子南弥牟
【四十五世】子南固
【四十六世】子南劲(卫平侯)代代直系关系
【四十四世】40 卫平侯 子南劲 卫灵公之子公子郢之后 前332-前325
【四十七世】41 卫嗣君 不详 卫平侯子南劲之子 前324-前283
【四十八世】42 卫怀君 子南公期 卫嗣君之子 前282-前253
【四十八世】43 卫元君 不详 卫嗣君之子 前252-前230
【四十九世】44 卫君角 子南角 卫元君之子 前229-前209
这个【四十九世】是指:【一世】燧人氏,【二世】伏羲 ,【三世】少典,【四世】黄帝 ,【五世】少昊(玄嚣.青阳),【六世】蟜极,【七世】帝喾,
【八世】后稷】五兄弟【1.尧】【2.契】【 3.后稷】,【4.帝挚】【5.台玺】】
【八世】01后稷】
【九世】02不窋,【十世】03鞠[商],【十一世】,【十二世】05庆节,【十三世】06皇仆[商]【十四世】07差弗[商]【十五世】08毁隃[商]【十六世】09公非[商]【十七世】10高圉,【十八世】11亚圉【十九世】12公叔祖类【二十世】
【二十世】13【周太王姬亶】(生三子,长子太伯(泰伯)、次子仲雍(又称虞仲、吴仲)和三子季历(姬历)
【二十一世】14季历【生三子,1周文王姬昌 ,2虢叔,3虢仲
【二十二世】15周文王姬昌(生十子
【二十三世】01【伯邑考】,02【周武王姬发 ,03【管叔鲜 ,04【周公旦 ,05【蔡叔度 ,06【曹叔振铎】,07【郕叔武】,08【霍叔处 ,09【康叔封 ,10【冉季载】
09【康叔封】是这篇文章的卫国开国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