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牧誓八国】【姬姓诸侯国】【子姓诸侯国】【异姓诸侯国秦朝
 

【基本信息】

0‌1. 所处时代‌:周初
02. 中文名‌:卫国
0‌3.  国号‌:卫
04.监管者:管叔鲜‌
(周武王长弟,受封于管国(今河南郑州),同时被任命为“三监”之一,负责监督商纣王之子武庚及殷商遗民‌。

 

 

      三监、三监体系

三监身份‌:管叔(姬鲜)、蔡叔(姬度)、霍叔(姬处)为周武王之弟,受封于商都朝歌周边地区‌。

    可能有的朋友没弄明白,来句大白话就是,纣王伐商朝后,把商遗民集中到朝歌,分成3个小国家,由武王三个弟弟一对一监管,3个小国家分别是:

1.邶国,(朝歌以北),由霍叔监管,负责监视殷商北部势力‌。
 

2.墉国,(朝歌以南),由蔡叔监管,控制殷商南部区域‌。

 

3.卫国‌,(朝歌以东),由管叔监管,主要防范东夷势力‌。


      3个小国名义上的管理者~邶国是武庚,另2国是谁史书上没有记录是,三监之乱之后,前2个小国土地并入其它封国,卫国却二次分封,约前1040年左右正式册封卫国,,康叔封为首任国君,继承衣钵,家大业大,初封时以商遗民为主体,但国君为姬姓(康叔),部分支系保留子姓身份,后逐渐融合‌。

 

【卫国二次分封前建制档案】
一、初始分封背景:‌

三监体系形成‌: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商故地(今河南安阳),同时分封管叔(邶)、蔡叔(鄘)、霍叔(卫)三监以监视殷商遗民‌。
叛乱与平叛‌:周公摄政引发三监不满,联合武庚发动叛乱(前1040年),周公东征三年平定叛乱,处死管叔、流放蔡叔‌。


二、二次分封前状态
封地范围 :原三监封地(邶、鄘、卫)及殷商王畿旧地‌
军事配置:周王室直属"殷八师"由三监统领‌
治理模式 :"以殷治殷"政策,保留商朝旧制‌
政治地位:三监实际为周王室在东方设立的军事监控区‌


三、关键建制节点
‌前1040年‌:周武王首次分封三监,卫康叔尚未受封‌
‌前1039年‌:周公二次东征后,开始重新规划东方封国体系‌
‌前1038年‌:卫康叔受封前,其封地康国(今河南禹州)已存在‌


四、特殊历史意义
三监体系是周人"以藩屏周"战略的首次实践‌
卫地原为霍叔封地,叛乱后成为二次分封的核心区域‌
(本档案综合《史记·卫康叔世家》《逸周书》等文献整理)

 

【商王畿“三监”制度】

一、“三监”

   是指西周初期在商朝王畿地区设立的三个监管区域,由邶、鄘、卫三国组成。这一制度是周王室为加强对殷商故地的控制、防范商遗民反叛而推行的一项重要政治与军事安排。通过分封亲信诸侯进行驻守与监管,周王室得以在政权更替初期稳固统治秩序,确保对中原核心区域的有效掌控。

 

二、地理划分

      邶国: 位于原商都以北地区,大致涵盖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至河北省邯郸市南部一带。该区域地势较为复杂,便于军事布防,是周人控制北方交通要道的重要据点。

      鄘国:地处商都以南,主要范围包括今河南省新乡市、鹤壁市一带。此地为中原腹地,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价值。

     卫国: 以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为中心,覆盖商都以东的豫北平原地区。朝歌曾是商朝晚期的都城之一,地理位置优越,文化积淀深厚,是三监中最具政治象征意义的区域。

 

三、历史沿革

       周武王在灭商之后,为加强对商王畿的控制,将该地区划分为三个监管区,分别封给其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史称“三监”。三人分别监管邶、鄘、卫三国,形成对商遗民的严密监视体系。然而,随着周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引发内部矛盾,最终导致“三监之乱”。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后,对三监区域进行整合,将邶、鄘、卫三地合并,设立新的卫国,由康叔继承统治,标志着“三监”制度的终结与卫国体制的确立。

 

四、战略意义

        “三监”制度的设立,不仅在政治上体现了周王室对殷商故地的高度警惕,也在军事上形成了对商遗民的包围态势。三地分布于商都周边,分别控制太行山通道、黄河渡口等关键地理节点,具有极强的军事防御与交通控制功能。这一布局为周初政权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后续中原地区的统一与治理奠定了基础。

 

【卫国分封时间考据】

         卫国作为周初的重要诸侯国,其分封历史在传世文献与考古证据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根据《史记》等传世文献记载,周武王灭商(公元前1046年)后进行了首次大规模分封,但当时并未立即封康叔为卫君。直到周公东征平定“三监之乱”之后,才于公元前1040年进行第二次分封,正式封康叔为卫国的君主。这一记载构成了传统历史叙述的主要依据。

 

          然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为这一历史事件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时间坐标。利簋的铭文明确记载了武王克商的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与文献基本一致。而班簋等西周早期青铜器的铭文内容,结合周成王即位年份(公元前1042年),进一步推算出周公东征的结束时间约为公元前1040年,从而支持了二次分封发生在这一时期的观点。

 

            此外,殷墟遗址的考古发掘也揭示出商代遗民的大规模迁徙,与周初分封政策实施的时间高度吻合,进一步佐证了考古年代的可靠性。 传世文献与考古证据之间的差异,主要可能源于文献记载的简略或对历史事件的整合描述,将多次分封过程合并叙述。而现代考古学则通过青铜器铭文纪年、碳14测年等科学手段,提供了更为精确的历史时间节点。

 

          综上所述,卫国的分封历史在文献与考古双重证据的对照下,展现出更加丰富和立体的面貌,也为周初政治格局与历史进程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它阅读】

=====

卫国(wèi guó)周初分封监管殷遗民(三监体系)诸侯国之一(约前1046年~约前1040年左右)

2025年9月7日 13:12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公元前    周朝子姓诸侯国    卫国(wèi guó)周初分封监管殷遗民(三监体系)诸侯国之一(约前1046年~约前104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