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代】武庚
【第三十七代】17帝辛~商朝末代国君((生一子,武庚(生卒年不详),子姓,武氏,名庚,字禄父
(牧野之战,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帝辛身死,商朝灭亡。周朝 ~ 西周开始....
【第三十八代】18武庚
1. 武庚是周朝分封的“殷侯”,实为商朝遗民名义上的“领袖”,
2.武庚联合管叔、蔡叔、霍叔叛乱(前1040年),试图复辟商朝,但被周公东征平定,最终因三监之乱被杀。
3.周朝改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国延续商祀,商室彻底断祀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周朝初期
中文名:武庚
姓:子
氏:武
名:庚
字:禄父
民族:华夏族
出生地:朝歌
旧身份:商朝宗室大臣
父亲:【第三十七代】帝辛 商朝末君
封地:朝歌(河南卫辉)
新身份:殷侯,实为周初商朝遗民名义上的“领袖”,没实权,由周公兄弟监管。
重要事件:三监之乱
【个人简介】
武庚,名庚,字禄父,是商朝末代君主纣王帝辛之子。作为商朝宗室后裔,他身负王族血脉,生在动荡的时代,命运也因此充满传奇色彩。 在周武王灭商之后,为了安抚殷商遗民,稳定政局,周武王封武庚于商朝旧都朝歌(今河南卫辉),封国邶国,命其统辖原商朝遗民。这一举措既是对商朝宗室的一种安置,也体现了当时政治格局的复杂性。 然而,随着周武王的去世,年幼的成王继位,由周公摄政,政局再次发生剧变。公元前1040年,武庚联合周初三位监国大臣——管叔、蔡叔、霍叔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这场叛乱被视为对周朝统治的严重挑战。最终,周公亲自东征,平定叛乱,武庚兵败被杀,标志着商朝宗祀的彻底终结。 叛乱平定后,周朝为延续商族祭祀,改封商朝宗室成员微子启于宋国,以此安抚商朝遗民,稳定社会秩序。 关于武庚的身世,史书对其生母记载不详,有推测认为其母可能是妲己或其他妃嫔,但至今尚无确凿史料佐证。
作为商朝末代王族的重要人物,武庚不仅在历史中留下深刻印记,也在后世文学与影视作品中被赋予更多传奇色彩,成为反抗与忠诚、悲剧与勇气交织的象征。 他的故事,既是商周更替的历史缩影,也是中华文明发展中一段充满争议与深思的篇章。
【人物生平】
武庚,商纣王之子,是商朝末期的重要历史人物。
受封旧地(河南安阳)
在商朝灭亡后,周武王为安抚殷商遗民,允许武庚继续管理殷地的遗民,延续殷商的宗祀。在他的治理下,短期内维持了社会稳定。。出于对武庚潜在叛乱风险的警惕,周武王在朝歌周边设立了邶、鄘、卫三国,以加强对殷地的控制。具体而言,朝歌以东设立卫国,由管叔由原封地管迁徙至此;朝歌以西与南设立鄘国,由蔡叔由蔡地迁封;朝歌以北设邶国,由霍叔从霍地迁封。此三人皆为周武王的亲兄弟,肩负着监视武庚的重任。在此时期,武庚仍居于纣王旧宫(今河南淇县的西坛、三海一带),继续履行延续殷商血脉的职责。
武庚之乱
殷商灭亡后的第四年,周武王不幸驾崩,其子周成王姬诵年仅十三岁,尚未成年,无法亲政。于是,武王之弟周公旦为保国家稳定,代行国政。此举引发了部分王室成员的不满,尤其是管叔与蔡叔。他们不仅心怀怨愤,还散布谣言,称周公有篡位之心,并暗中联络武庚,共同起兵反叛。 面对这一严峻局势,周公与召公齐心协力,一方面安抚内部宗室,另一方面联络各地诸侯,稳固政权。周公以成王名义率军东征,讨伐朝歌叛军。经过一系列激烈战斗,叛军最终兵败,武庚战败被杀。与此同时,周公严厉处置了参与叛乱的主要人物,管叔被诛,蔡叔被流放,霍叔则被贬黜。此外,为彻底消除隐患,周公将朝歌地区原属殷商的“殷顽民”迁至洛阳,实行集中管理与教化。 “武庚之乱”的平定,对周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武王分封
这场叛乱使周王朝深刻认识到加强宗室分封、巩固中央统治的重要性。因此,在周武王原有分封的基础上,周公与成王进一步推行了更大规模的诸侯分封政策。据传,周武王共分封七十一国,其中五十三个封国的君主为姬姓子弟,皆为周文王、武王及周公之后。例如,文王之弟受封于东虢与西虢,文王其他子孙则分封于邘、晋、应、韩等地;周公之子亦被封于凡、蒋、邢、茅、砟、祭等国。 在此之后,原属武庚的封地及所辖殷遗民被重新划分。一部分由纣王的兄长微子启继承,因其在商亡之际归顺周朝,且未参与叛乱,故受封于商丘,建立宋国。另一部分则由成王的叔父康叔继承,封于殷商故都,建立卫国。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异姓贵族也获得分封,成为周王朝的重要诸侯。 通过这两次大规模的分封,周王朝不仅稳固了对原属殷商统治区域的控制,也极大拓展了自身的政治影响力和地理疆域,最终建立起一个在国力与疆域上都远超商朝的强大国家,为周朝数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立邶国】
周代初期,周武王灭商之后,为安抚和安置殷商遗民,将原商王畿之地划分为邶、鄘、卫三部分,并将商纣王之子武庚封于殷地,建立邶国,以延续商朝宗祀。
周武王封武庚于殷地“殷墟”(今河南安阳)之初,原意是使其继承商祀、管理遗民。然而,武庚不甘臣服,于周武王去世后(约公元前1043年)联合三监及东方诸国反叛。此时成王年幼(约十三岁),周公摄政,引发管叔、蔡叔等人不满,他们散布流言,动摇朝局。据《尚书大传》记载,奄君与薄姑劝说武庚趁机起事,武庚遂与三监联合起兵。周公果断出兵东征,历时三年,平定叛乱,诛杀武庚,灭东方五十余国,稳定了西周政权。 战后,周王室改封微子启(商纣王之兄)于殷地(商丘),建立宋国,以延续商祀。武庚后人则以“禄”为姓,形成禄氏一族。随着殷人复国无望,许多人纷纷迁徙,散居各地。
邶国争议
邶国属子姓诸侯国,是周初重要的封国之一。 关于邶国的始封地,历来存在多种观点。一说在今河南汤阴一带,另一说则认为位于今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之间,后一说法更具影响力。
东汉经学家郑玄在《诗谱·邶鄘卫谱》中指出:“周武王伐纣,以其京师封纣子武庚为殷后……自纣城而北谓之邶,南谓之鄘,东谓之卫。”《说文解字》亦载:“邶,故商邑,自河内、朝歌以北是也。”
此外,《后汉书·郡国志一》中提到河内郡朝歌县“北有邶国”,唐代颜师古注《汉书》时亦持此观点。清光绪年间,今河北涞水县出土一批青铜器,铭文中有“北白”等字样,王国维据此提出邶国可能位于今涞水一带。此说影响渐广,但在解释《诗经·国风》中的《邶》《鄘》《卫》诸诗时存在困难。魏建震在《三代河北中南部古国古部族考》中提出折中观点:邶国初封于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一带,后迁至涞水流域,涞水出土的邶伯铜器可作为迁徙的实物证据。
西周初年设立的邶、鄘、卫三国,因武庚联合管叔、蔡叔发动叛乱,最终引发周公东征。据史书记载,武庚与三监(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串通,联合奄、徐、楚等商朝旧属国,起兵反周。周公旦作为周初著名政治家,在周武王去世、成王年幼之际摄政,面对危局果断出兵平叛,诛杀武庚与管叔,流放蔡叔,废霍叔为庶人,一举平定战乱,并将原属邶、鄘、卫三地划归新封的卫国所有,以周武王之弟康叔为卫君,统辖“殷余民”。至此,邶国仅存武庚一代即告终结,成为周初封国中存在时间最短的诸侯国。 然而,关于武庚最终命运,尚有不同说法。
《逸周书·作洛》记载:“王子禄父北奔。”唐兰在《西周青铜铭文分代史征》中认为,“王子禄父”即武庚的本名。魏建震进一步推测,武庚北奔之地为涞水流域,而邶国亦随之北迁。至于涞水一带的邶国何时灭亡,史书未载。
《诗经·大雅·韩奕》中有“奄有北国”之语,许多学者认为“北国”即指邶国,据此推测邶国可能为韩国所灭。韩国的建立时间有西周初期与周宣王时期两种说法,因此邶国灭亡应不晚于西周时期。
【复国无望】
约公元前1046年,姜太公与周武王联合率领大军伐纣,攻入朝歌,商军溃败,战死无数,血流成河,甚至可以漂起杵臼。周武王亲手斩下纣王的头颅,并处死祸乱朝纲的妲己,以此告慰被囚禁的父亲周文王在天之灵。
战争结束后,周武王正式宣布周朝建立,并着手分封诸侯。然而,他随即陷入深思:周原本是商王朝的西方属国,如今取而代之,殷商遗民是否真的会心甘情愿接受周的统治?为此,周武王召集姜太公、召公与周公共同商议应对之策。 姜太公分析局势后提出,对于殷商中顽固不化、敌视西周的大臣,应立即处决,以绝后患;而周公则主张区别对待,认为罪大恶极、民愤极大的人应处死,但无罪者应加以利用。他进一步提出“分化利用”的策略,强调既要进行武力监视,又要施以政治笼络。周武王深以为然,最终采纳了周公的建议,决定由商纣王之子武庚继续统治殷商遗民。
次日,周武王下令修缮商纣宫殿,允许武庚居住其中,延续对商民的统治。然而,姜太公对此心存忧虑。他认为武庚深受其父影响,难以真正改过自新,因此建议周武王在朝歌周边设立邶、鄘、卫三国,分别由周武王的弟弟康叔镇守,以监视武庚的一举一动。同时,姜太公本人被封为齐国国君,前往封地就任。 尽管已赴齐国,姜太公仍密切关注西周局势。
姜太公始终认为,让武庚掌权是一大隐患,一旦时机成熟,他必将图谋复辟,卷土重来。因此,他多次提醒西周朝廷要保持高度警惕。 果不其然,当周武王撤军西归不久,武庚便开始蠢蠢欲动。他占据纣王旧宫(今西坛、云海一带),祭祀祖先,又前往鹿台、玉门(今玉女观)祭奠亡父,以此凝聚人心。同时,他暗中联络东夷各部,积极筹备力量,意图复辟殷商,气焰十分嚣张。
姜太公将这一情况迅速上报镐京(今西安市)。恰在此时,周王朝建立仅两年,周武王不幸病逝,年幼的成王尚无法亲政,朝政由武王之弟周公旦代为摄政。此举引发管叔、蔡叔等大臣强烈不满,他们散布谣言,称周公有篡位之意,并暗中勾结东夷的徐、奄、薄姑、熊、盈等方国部落,发动大规模叛乱,声势浩大,震动西周。
为平定叛乱,周公与召公彻夜谋划,最终在姜太公的倡议下,由周公以成王之命统军东征。姜太公亲自出征,重返牧野,直逼朝歌。早有准备的武庚率殷商旧贵族拼死抵抗,负隅顽抗。然而,因不得人心,军心涣散,最终兵败如山倒,全军溃散。
叛乱平息后,武庚与管叔被处死,蔡叔被流放,霍叔遭贬斥。周公以成王之命,封康叔为卫国国君,建都朝歌,彻底稳定了东方局势。这场叛乱的平定,不仅巩固了周朝的统治基础,也为日后“成康之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与军事基础。
【武庚下落】
关于武庚的下落,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记载。有文献如《逸周书》提到武庚可能北逃,但这一说法并未成为主流观点。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武庚在周初的“三监之乱”中起兵反周,最终兵败被杀,未能成功逃脱。这一结论也得到了多数历史资料的支持,成为对武庚结局的主流认知。
【殷遗去向】
殷商王朝覆灭后,其遗民的去向与命运,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中一段深远的历史脉络。 周武王姬发推翻商纣王统治,建立西周政权后,为了稳定局势、安抚商朝遗民,采取了“以商治商”的策略。他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为殷侯,继续留守商都朝歌,承继商祀,并将朝歌周边地区划分为邶、鄘、卫三地,分别由周武王的三位弟弟——管叔、蔡叔、霍叔进行监管,史称“三监”。此举意在防止商朝旧贵族和遗民反叛,确保周王朝的长治久安。
西周初年政局并不稳定。周武王因忧心忡忡、夜不能寐,最终英年早逝。其弟姬旦(即周公)在武王去世后,拥立年幼的成王姬诵即位,并以摄政名义掌权。此举引起其他兄弟不满,管叔、蔡叔、霍叔联合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政治分流
与此同时,部分亲商诸侯也趁机起兵,支持武庚复国,企图恢复商朝统治。周公果断出兵,历时三年平定叛乱,诛杀武庚与管叔,流放蔡叔,贬黜霍叔,彻底铲除了复辟隐患。 为彻底瓦解殷商势力,周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一方面将大量殷商遗民迁往成周(今洛阳)及陈、许、蔡、郑等地,分散其力量;另一方面,分封周王室亲信诸侯,以加强对原商地的控制。
其中,周公之弟康叔被封于卫,统治殷都朝歌,并赐予殷民七族;伯禽被封于鲁,赐殷民六族。这些举措标志着殷商遗民正式沦为被统治阶层,在西周政权的严密控制下,四散分居、劳作生息。 尽管如此,仍有部分殷商旧贵族和遗民心怀故国,屡次反叛。
文化延续
周公深知安抚之策亦不可忽视,于是以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武庚的伯父微子于宋(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延续商祀。
微子成为宋国第一任国君,史称“宋公”。宋国自微子始,历经三十余代国君,至公元前286年被齐、楚、魏三国联合灭亡。宋国灭亡后,其王族后裔以“宋”为姓,尊微子为宋姓始祖,商丘成为宋姓的祖地。因此,后世有“天下宋氏是一家”“天下宋氏源于商”的说法。
与此同时,部分殷商遗民以“殷”“商”“汤”“禄”为姓,延续血脉。他们中有的留在朝歌(今河南淇县)附近守墓祭祀,有的逃难至南阳、内乡、镇平、西平、汝南等地;有的迁徙至山东临沂、郯城,山西河曲,陕西柞水、大荔,江苏句容等地;
还有的远渡重洋,到达扶桑国(今墨西哥)的拉文塔、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及华华洲等地(此说缺乏考古或文献直接证据,属争议性观点(主流认为美洲殷商遗民为后世附会)),将中华文明传播至世界各地。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宋民,子姓,商之裔也。”由于微子与纣王同为子姓,且为武庚之伯父,因此又有“殷宋一家”之说。自殷商覆灭后,子姓后裔逐渐分流为宋、殷、商、汤、禄等多个姓氏。随着历史的演进,这些姓氏逐渐扩展,许多地方也以这些姓氏命名,形成了以宋姓为主、兼有殷、商、汤、禄等姓的村落、城镇、山川、河流等地理名称。
在宋姓的发展过程中,也有不少外姓因避讳、逃难、赐姓等原因改姓宋。例如,五代时湖南辰州的蛮酋改姓宋;北宋时期西夏党项族人改姓宋;明代赐元人伯奇特兆尔为宋一诚;清朝时贵阳府有土司得宋姓于元朝,满洲八旗嵩佳氏亦改姓宋;日本侵占台湾期间,部分台湾原住民被迫使用日本姓氏,1945年光复后恢复中华姓氏,选用宋姓者亦不在少数。
此外,一些名门望族也因仰慕先祖而另立姓氏,如宋戴公之后改姓戴,宋武公之后改姓武,宋宣公之后改姓宣,孔子的先祖孔父嘉为宋微仲之后,后以“孔”为姓,因此又有“孔宋同源”之说。 殷姓的历史亦颇为曲折。先秦时期,“殷”与“衣”古音相近,部分殷姓改为衣姓;北齐时期因避废帝高殷之讳,殷姓改为汤姓;宋代因避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名讳,殷姓又改为商姓、汤姓、戴姓;清代满洲八旗音佳氏亦改姓殷。如今,殷姓在中国姓氏中虽未列入前百,但在多个民族中均有分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宋姓人口约1120万,占中国总人口的0.81%,位列中国百家大姓第22位。殷、商、汤、禄等姓则位列百名之后。这些姓氏不仅承载着殷商遗民的历史记忆,也成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庚个人世系】
【一世】【燧人氏】002【伏羲 】003【少典】004【黄帝 】005少昊(玄嚣)006【蟜极】007帝喾】008【契】
【第八代】五兄弟:008.【1.尧】【2.契】【 3.后稷】,【4.帝挚】【5.台玺】
【第八代】01.契,02.昭明,03.相土,04.昌若,05.曹圉,06.冥,07.王亥,08.上甲微,09.报丁,10.报乙,11.报丙,12.主壬(示壬),13.主癸(示癸),
......商朝>
【第二十一代】01成汤,02太丁,03太甲,04太庚 ,05太戊 ,06河亶甲,07祖乙 ,08祖辛,09祖丁,10小乙,,11.武丁,12.祖甲,13庚丁,14武乙,15太丁
【第三十七代】17帝辛(生一子,武庚
【第三十八代】18武庚
1. 武庚是周朝分封的“殷侯”,实为商朝遗民名义上的 领袖,
2.武庚联合管叔、蔡叔、霍叔叛乱(前1040年),试图复辟商朝,但被周公东征平定,最终因三监之乱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