邶国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周朝诸侯国 】【秦朝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周初

国号:邶

中文名:邶国
别名:北国

首任国君:武庚(无实权.名义上的“殷侯”)


国都:邯郸(有争议,可能为临时治所)

地理范围‌:
一说在今河南汤阴东南‌。
另一说涵盖河南北部至河北南部(邯郸一带)‌。

国都问题‌:邯郸为邶国辖地,但国都暂无明确考古证据‌。


分封背景:西周政权建立


存续:前1046-前1039年
传统记载为前1046-前1026年(约20年)‌
现代研究结合考古修正为前1046-前1039年


亡于:“三监之乱”,其封地逐渐被纳入其他诸侯国的版图,先后归属郑国、晋国等

 

 

【概述】

       周武王灭商之后(公元前1046年),为稳固新政权并安抚殷商遗民,实行“以殷治殷”的政策,将原商王朝的王畿地区划分为邶、鄘、卫三地。其中,纣王之子武庚被封于邶国,其封地大致位于今河南汤阴至河北南部一带,涵盖现今邯郸地区。邯郸在商代时期即为商王的离宫别馆,此时正式隶属于邶国,成为殷商遗民的重要聚居地之一。 然而,这种政治安排并未持续太久。

         周武王去世后(公元前1043年),因周公摄政引发内部矛盾,管叔、蔡叔心生不满,武庚趁机联合二人发动叛乱(公元前1039年),史称“三监之乱”。面对这一严重威胁,周公亲自东征,历经三年平定叛乱。

        战乱结束后,武庚与管叔被诛杀,蔡叔遭流放,霍叔被废黜,邶国随之被废除,其封号不复存在。 随着邶国的灭亡,邯郸地区的归属也发生转变。在周初的政治重组中,邯郸先被纳入卫国的统治范围,由康叔所建立的卫国接管。至春秋时期,随着晋国的不断扩张,邯郸又逐渐归属晋国版图,成为晋国的重要城邑之一。

        从考古和文献资料来看,邯郸地区在西周早期的文化遗存相对稀少,这可能与周初对殷民的强制迁徙有关,尤其是将部分殷遗民迁至洛阳一带,对当地人口结构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如此,《诗经·邶风》仍保留了大量反映当时邶地风土人情的诗篇,成为研究这一时期文化的重要资料。此外,“邯郸”之名最早见于《竹书纪年》,其作为商王离宫的历史地位也由此得以印证。

 

【国号来由】

        邶国国号的来源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首先,从地理方位来看,“邶”意为“北”,是周武王灭商之后,将商都朝歌以北的地区命名为“邶”,并将其划为纣王之子武庚的封地。 其次,从政治象征意义上看,“邶”字由“邑”和“北”组成,原指商王退居的北宫。周人以此命名,意在弱化商朝王权的象征,同时强化自身统治的合法性。

         为了进一步控制殷商遗民,周初设立了“三监”制度,由管叔、蔡叔、霍叔分别负责监督武庚,而邶国也因此成为周朝治理前朝遗民的重要战略分区。 然而,邶国存在时间较短,仅存7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39年)。在周成王继位初期,武庚参与了“三监之乱”,最终被周公平定。

         乱事平息后,邶国被废除,其封地并入新设立的卫国。 值得一提的是,邶地的文化影响并未随国灭而消失。《诗经·邶风》中收录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民歌,成为重要的文化遗存。

        此外,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如安阳殷墟周边墓葬等,也为邶国的地理位置提供了实证依据,表明其大致位于今河南北部至河北南部一带。

 

【始封邶国】

         周代建国之初,实行分封制度,以巩固统治、安定天下。周武王在灭商之后,为了安抚殷商遗民,采取了“封商祀殷”的政策,将商朝的王畿之地划分为邶、鄘、卫三部分,并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地(今河南安阳一带),建立邶国,以延续商朝宗庙祭祀。

          关于邶国的始封地,学界历来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说法认为其地在今河南安阳汤阴一带;另一种更为广泛接受的观点则认为,邶国的初封地应在今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之间。东汉经学家郑玄在其《诗谱·邶鄘卫谱》中指出:“周武王伐纣,以其京师封纣子武庚为殷后。庶民顽民被纣化日久,未可以建诸侯,乃三分其地,置三监,使管叔、蔡叔、霍叔尹而教之。自纣城而北谓之邶,南谓之鄘,东谓之卫。”这一说法成为后世研究的重要依据。

            此外,《说文解字》亦记载:“邶,故商邑。自河内、朝歌以北是也。”《后汉书·郡国志一》中亦提到河内郡朝歌县“北有邶国”,唐代颜师古在注释《汉书》时也沿袭了这一观点,进一步印证了邶国位于朝歌以北的地理判断。 然而,随着清光绪年间在今河北涞水县出土的一批带有“北白”等铭文的青铜器问世,著名学者王国维提出邶国可能位于今河北涞水一带的新观点,这一说法逐渐引起学界关注。不过,该观点在解释《诗经·国风》中《邶风》《鄘风》《卫风》的地域文化背景时存在一定困难。

          对此,学者魏建震在其《三代河北中南部古国古部族考》一文中提出折中看法:邶国最初的封地应在今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一带,后来可能因政治或军事原因迁至涞水地区。涞水出土的多件带有“邶伯”铭文的青铜器,正是邶国曾迁居此地的重要实物证据。

 

            综上所述,邶国作为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其始封地虽尚存争议,但主流观点倾向于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一带。其后的历史变迁中,邶国可能经历了迁徙,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与文化记忆,成为研究周初政治与商周文化融合的重要对象。

 

【复商失败】

    三监与武庚联盟缺乏稳固基础,各怀异心。

         商朝灭亡后,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地(今河南安阳),命其继承商朝祭祀,管理殷商遗民。然而,武庚并不甘心作为周朝的臣属,心怀复国之志。

        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去世,其子成王年仅十三岁,政权由武王之弟、文王第四子姬旦摄理,是为周公。周公因封地在周,故称周公,后受封鲁国,但未赴任即继续辅佐朝政。 周公不仅曾辅佐武王伐纣,并在周初两次东征,为西周奴隶制国家制定了系统的典章制度,制礼作乐,是西周初年杰出的政治家与思想家。然而,他的摄政引起了部分宗室的不满。

         公元前1039年,武庚趁周初政局未稳,联合管叔鲜(文王第三子)、蔡叔度(文王第五子)、霍叔处(文王第八子)等王室成员,以及原商朝属国奄、徐、楚等十几个诸侯国,起兵反周,形成声势浩大的叛乱联盟。 据《尚书大传》记载:“管叔、蔡叔疑周公,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王’。奄君、薄姑对武庚说:‘武王已死,今王尚幼,周公被疑,此乃百年难遇之机,可举事矣!’于是武庚联合三监发动叛乱。”所谓“三监”,即指管叔、蔡叔与霍叔,三人受命监视殷商遗民,故称三监。

          在这危急时刻,周公于公元前1039年毅然率军东征,平定叛乱。经过一年征战,至公元前1038年,周军大获全胜,武庚兵败被杀,参与叛乱的东方五十国亦被平定。管叔鲜被处死,蔡叔被流放,霍叔则被废为庶人。 为安抚殷商遗民,周公改封纣王之兄微子于殷地,继承商朝祭祀,爵为宋公,建立宋国,都城设于商丘。武庚的后人则以其字“禄父”中的“禄”为姓,成为禄姓的起源。随着武庚战死、复国无望,殷商遗民纷纷流散各地。

 

【三乱亡国】

       西周初年,周王室在殷商故地设立了邶、鄘、卫三个诸侯国,以安抚殷商遗民,稳定政局。然而,随着武庚联合管叔、蔡叔发动叛乱,周公毅然率军东征,平定叛乱。据传统说法,武庚、管叔、蔡叔被诛杀,原邶、鄘、卫三地最终划归卫国统辖,周王室封康叔于卫,统领“殷商遗民”。自此,邶国之地与民皆归卫国所有。邶国仅存于武庚一代,成为周初分封诸国中存在时间最短的方国。 不过,关于武庚的最终命运,史料中尚存其他说法。

          例如,《逸周书·作洛》记载“王子禄父北奔”,有学者认为“王子禄父”即为武庚在世时的本名。历史学家唐兰在其著作《西周青铜铭文分代史征》中也持此观点。另有学者魏建震推测,武庚北奔的地点应为涞水流域,而邶国也随之向北迁徙。

           至于迁徙至涞水流域后的邶国何时灭亡,史书并无明确记载。《诗经·大雅·韩奕》中有“奄有北国”之语,许多学者认为此处的“北国”即指邶国。若此说成立,则意味着邶国最终被韩国所灭。关于韩国的始封时间,学界观点不一,有说为西周初期,也有认为是在周宣王时期,因此邶国灭亡的时间大致可推定为西周时期。 此外,与邶国相近的奄国,位于今汤阴西北,距邶国约十二公里。奄国在中国历史上存续约三百年,曾参与武庚叛乱,后被周公所灭。

           奄国遗民南迁至常州,建立新的聚落,史称“淹国”。作为商朝盘庚时期建立的重要城邑,奄国在盘庚迁都至殷后,由王室旁系继续管理,是商朝的重要附属国。周武王灭商后,奄国仍存续近十年,直至周初政局动荡中被彻底消灭。奄国不同于一般诸侯国,其本质是一座由王室近亲直接统治的城池,未设独立国君与宰相,体现出其特殊的政治地位。

 

【开国君主】

         武庚为商纣王之子,自幼聪慧,天资过人,勤奋好学。公元前1122年12月25日,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历史进入新的纪元。为防止商朝遗民作乱,周武王在朝歌周边地区设立邶、卫、鄘三国,实行分而治之的策略。其中,朝歌以东设立卫国,任命管叔由原封地管迁至卫地;朝歌以西设立鄘国,任命蔡叔由原封地蔡迁至鄘地;朝歌以北为邶国,命武庚由朝歌迁至邶地。

          此三国彼此独立,却又相互牵制,共同监视殷商遗民,以防不测。 不久之后,周武王去世,其子成王年幼,尚无法亲政。于是,武王之弟周公旦受托辅政,代为执掌国家大事。此举引起管叔与蔡叔强烈不满,他们不仅心怀怨愤,还四处散布谣言,声称周公有意篡夺王位,并暗中联络武庚,策动叛乱。 面对内忧外患,周公与召公密切配合,采取“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的策略,稳定朝局,团结内部力量,安抚各地诸侯。随后,周公奉成王之命,亲自率军东征,讨伐盘踞朝歌的叛军。经过激烈战斗,武庚兵败被杀,叛乱平息。

            与此同时,周公严厉惩治了叛乱主谋,处死管叔,流放蔡叔,并将朝歌地区被称为“殷顽”的商朝遗民迁往洛阳附近,加以监管与教化,以确保周朝政权的稳固与长治久安。

 

【邶城遗址】

       邶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汤阴县城东南约16公里处,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代遗址。据乾隆《汤阴县志》记载:“邶城在县东三十里,此武王灭殷、分封诸侯,封纣子武庚于此。”这一记载揭示了邶城在商周交替时期的重要地位。 公元前1122年12月25日,周武王率军攻克殷商的行都朝歌,随后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典礼,宣告周朝正式继承殷商的天命,建立西周王朝。为了有效控制原商朝的核心统治区域,武王将商纣王之子武庚封于殷地邶城,使其以族长的身份继续统领殷商遗民。同时,武王派遣自己的兄弟管叔和蔡叔驻守殷地,监督武庚,三人合称“三监”。 周公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随武王伐纣,立下赫赫战功。

        西周建立后,他与召公奭共同辅佐武王治理国家。武王去世后,其子成王年幼继位,周公旦代为摄政。此时,留在殷地的“三监”之一管叔与蔡叔对周公摄政心生疑虑,进而发展为不满情绪。武庚则趁机煽动二人,并联络东方的殷、东夷、淮夷、徐、奄、蒲姑、熊等十七个部族,共同起兵反叛周王朝。 面对内忧外患,周公旦首先稳定内部局势,采取“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的策略,化解了朝廷内部的矛盾,赢得了诸侯的支持。随后,他亲自率军东征,迅速平定了以武庚为首的叛乱势力,斩杀武庚与管叔,将蔡叔流放。

            经过三年的征战,周军相继平定了参与叛乱的东方各诸侯国,彻底巩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随着战争的结束,邶城与殷都逐渐荒废,最终沦为废墟。

 

           如今,邶城遗址仍保留着部分遗迹,可供辨识。例如,村东500米处有一座高出地面约3.5米的土冢,面积约300平方米,相传为古代的观兵台;村东750米处有一条名为“教场路”的古道,宽约7.5米,长约1100米,地表曾采集到三棱形铜箭镞,相传为古人习武之所;村西30米处的“城隍岭”在1982年的钻探中发现土质坚硬且层次分明,具有夯土痕迹,推测为商代邶城的城墙遗址。

             邶城遗址不仅见证了商周政权更迭的历史风云,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军事活动和文化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如今,它作为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吸引着众多学者和游客前来探访,感受那段久远而深刻的历史记忆。

 

【国君世系】

开国君主:武庚

 
【其它阅读】

=====

商裔 邶国(‌bèi guó‌)~纣王的儿子武庚的封地(前1046-前1039年)

2025年8月26日 19:07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公元前    周朝子姓诸侯国    商裔 邶国(‌bèi guó‌)~纣王的儿子武庚的封地(前1046-前103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