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国
2.鄋瞒国:春秋时期,原狄国故地(今山东高青)被南方防风氏后裔(属巨人族)入侵,建立鄋瞒国。中原诸侯国因地名仍沿用“狄”,为区分孝伯所建狄国,冠以“长”字称其为“长狄”,并将其归类为赤狄分支,前594年被齐国灭。
【基本信息】
01.所处时代:西周初期至春秋时期
02.中文名:
1狄国
2被防风氏灭国后改)鄋瞒国(长狄)
03.别称:
04.国号:狄
05.爵位:子爵
06.开国君主:孝伯(考伯)
07.首都:狄城(今山东高青县东南)
08.主要城市:狄邑(今山东高青县)
09.政治体制:诸侯分封制
10.国土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济水两岸)
11.存续:约400年(前11世纪-前7世纪~前594年)
12.相邻国家:齐国(西)、莱国(东)
13.末代君主:
鄋瞒国(长狄),防风氏(亡国时)
【概述】
狄国为西周初期周成王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位于今山东高青济水两岸,由周成王舅父孝伯(姜姓,炎帝后裔)建立 。其疆域约200平方公里,与齐国都城临淄相距百余里,族群以华夏与夷族杂居为特征 。国人以国为氏,形成狄姓,成为该姓氏的重要起源,西周后期,南方防风氏后裔迁徙至此,灭其国,建立鄋瞒国。
之后,中原诸侯为区别原狄国而在“狄”前加“长”字 ,史称长狄。鄋瞒国于前594年被齐国攻灭。
注:
1.鄋瞒国~为中原诸侯对长狄的他称,非其自称国号。
2.防风氏~此说源自《国语·鲁语》孔子提及的“防风氏巨人”传说,但学界对其真实性存疑。
狄国历史脉络
一、 建立背景与分封体系
1.周初分封背景
周成王东征平定东夷后,为巩固东方疆域,在齐国西北150余里(今山东高青)分封炎帝后裔孝伯(姜姓)建立狄国。
孝伯为周成王舅父,属参卢氏(炎帝后裔),其封地覆盖济水两岸(今山东高青县东南),与齐国都城临淄相距百余里。
狄国为周初“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策略的典型体现,与鲁、燕等同为周室东方屏障。
2.族群构成与文化特征
狄国为华夏与夷族杂居之地,孝伯作为炎帝后裔,其部族融合了姜姓(华夏)与东夷文化。
考古发现狄城遗址(今高青县高城镇)包含岳石文化(夏代)、商周至汉代遗存,印证其作为早期城邦的延续性。
二、 政治与地理演变
1.存续时间与疆域
狄国约建立于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期),存续至前7世纪(春秋前期),后被鄋瞒国取代。
国土面积约200平方公里,核心区域为济水两岸(今山东高青),属周王朝东疆重镇。
2.与齐国的地缘关系
狄国与齐国相邻(西邻齐都临淄),两国初期可能为军事联防关系。
春秋时期齐国崛起后,逐步蚕食周边小国,狄国故地最终被鄋瞒国(长狄)占据。
三、 灭亡与鄋瞒国(长狄)的兴衰
1.鄋瞒国的建立
西周后期,南方防风氏后裔迁徙至狄国故地,征服当地建立鄋瞒国。
中原诸侯因地名仍称“狄”,为区分孝伯所建政权,冠以“长”字称“长狄”,属赤狄分支。
2.长狄的军事扩张与灭亡
前616年:长狄败于宋国长丘之战。
前594年:齐联合鲁、卫共同剿灭长狄(鄋瞒国)残余势力,结束其百年统治。
其他分支灭亡:
晋国灭赤狄潞氏、甲氏、留吁;
鲁国灭鄋瞒分支。
3.历史争议
“长狄”是否真实存在巨人族存在争议,或为游牧民族体格特征与史前化石传说附会。
四、 姓氏传承与文化影响
1.狄姓起源
主流说法:狄国国人以国为氏,形成狄姓,孝伯为得姓始祖。
其他来源:
商代有娀氏之女简狄(契母);
姮姓狄族(唐虞时期封黄帝后裔);
少数民族改姓(如高车氏、回鹘族、契丹耶律氏)。
2.郡望与迁徙
郡望:天水郡(甘肃)、太原郡(山西),狄仁杰家族属太原望族。
迁徙:
汉代狄道(甘肃临洮)属陇西郡,
唐代狄仁杰家族迁居太原,
宋元时期扩散至江苏、山东等地。
3.历史人物与文化
狄仁杰(630-700):唐代名相,以谏诤、治国才能著称,辅佐武则天复唐,累封梁国公。
狄青(1008-1057):北宋名将,出身行伍,官至枢密使,昆仑关之战破侬智高。
郡望:
狄姓郡望太原堂(狄仁杰)
梁公堂(追封梁国公)
家谱如《浙江温岭光明狄氏七修家谱》。
【长狄侵鲁】
《左传·文公十一年》对长狄侵鲁事件的记载
一、 战争背景与战略环境
1.狄人势力扩张
鄋瞒国(长狄)作为北方游牧族群,在春秋时期频繁侵扰中原诸侯。鲁文公十一年(前616年)秋,狄人先侵齐国,随后转攻鲁国,形成“鄋瞒侵齐,遂伐我”的连锁攻势。
此次入侵属狄人“兄弟三人”分别攻略齐、鲁、晋三国的战略布局之一。
2.鲁国应对与占卜
鲁文公面对狄人威胁,通过占卜选定叔孙得臣(庄叔)为主帅,结果显示“公卜使叔孙得臣追之,吉”,体现决策的仪式性与神权色彩。
二、 战斗过程与战术细节
1.参战人员与战车配置
将领构成:叔孙得臣率军,侯叔夏御车(驾车),绵房甥为车右(持戈盾护右侧),富父终甥为驷乘(车右副手),属“驷乘”制(战车四人编制)。
战车编制:春秋时期战车通常三人(御者、车左、车右),四人制为加强火力或特殊任务配置。
2.关键击杀细节
时间与地点:冬十月甲午日,在“咸”地(今河南濮阳或山东曹县一带)展开决战。
击杀方式:富父终甥用戈猛击侨如咽喉(“富父终甥摏其喉以戈,杀之”),体现近战搏杀的残酷性。
侨如体型:
《谷梁传》载其“身横九亩”(身躯横卧占地九亩),头颅巨大导致“断其首而载之,眉见于轼”(装车时眉毛垂至车轼)。
虽《史记》认为《左传》时间矛盾(兄弟死亡相隔百年),但“巨人族”形象为当时普遍认知。
三、 战后处理与政治象征
1.首级处置与地名纪念
叔孙得臣将侨如首级“埋其首于子驹之门”,强化战功的仪式感。
该城门因纪念战功而得名“子驹之门”,成为鲁国地标。
2.命名子嗣以彰显功绩
叔孙得臣为子取名“侨如”(即叔孙侨如),通过人名延续战争记忆,体现“以命宣伯”的家族荣耀。
四、 长狄鄋瞒国的兴衰脉络
1.兄弟四人覆灭史
长狄缘斯(侨如先祖):宋武公时伐宋,败于长丘,司徒皇父之子战死。
长狄荣如(侨如弟):齐襄公二年(前696年)伐齐,被王子成父杀于周首北门。
长狄简如(侨如季弟):卫人俘获,鄋瞒国由此“由是遂亡”(实为逐步衰亡)。
长狄焚如(侨如兄):晋灭潞国(前594年)时俘获,标志鄋瞒最终覆灭。
2.历史争议与考据
《左传》载荣如死于齐襄公二年(前696年),而侨如死于前616年,兄弟年龄差百年引发“寿命特别长”的传说,但《史记》修正为齐惠公二年(前607年),更合逻辑。
五、 文化与族群互动意义
1.“记异”叙事传统
《公羊传》《谷梁传》强调“记异也”,通过侨如“巨人”形象凸显狄人与中原族群的差异,强化“他者”认知。
2.族群融合与冲突
鄋瞒国为防风氏后裔(南方族群),与华夏诸侯的战争反映先秦“华夏与夷族杂居”的复杂族群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