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国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姬姓诸侯国秦朝
 

矢国历史可分为三阶段
1.商代至西周初期:作为姜姓诸侯国,因支持周室分封而存续;
2.西周中期:强盛扩张,与散国冲突并签订《散氏盘》契约;
3.春秋时期:被晋国所灭,宗室后裔可能延续至虞国。

1.矢国宗室南迁后,可能融入当地姬姓虞国,形成“矢氏”分支,但缺乏直接文字证据‌。
2.部分学者认为矢国与虞国存在文化联系,如三星堆箭矢图腾与矢国关联,但虞国以“虞”为名,与帝舜传说相关‌。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商代至西周晚期
‌中文名‌:矢国
‌别称‌:无明确别称,部分文献称其宗室后裔建立的虞国为“矢氏”分支‌
‌国号‌:矢(以“矢”为图腾或族名)‌
‌爵位‌:西周时期为侯爵(姜姓诸侯国)‌
‌开国君主‌:商代初期首领(具体名讳无载)‌
‌首都‌:核心区域位于今陕西省周至县终南镇或宝鸡市陇县、陈仓区贾村原一带‌
‌主要城市‌:终南镇(周至县)、陇县、陈仓区(战略要地)‌
‌政治体制‌:诸侯分封制,受周王室节制‌
‌国土面积‌:无明确记载,控制关中西部陇谷道等战略通道‌
‌存续‌:?-至春秋)‌
‌相邻国家‌:散国(西周晚期有领土争端)、周王室、古蜀政权(文化关联)‌
‌末代君主‌:无明确记载,西周晚期被吞并‌
补充说明

‌文化关联‌:三星堆出土文物中的箭矢元素可能与矢族图腾相关,推测其与古蜀文明存在联系‌。
‌历史事件‌:西周厉王时期,矢国与散国因领土纠纷订立《散氏盘》铭文契约,反映王室权力衰微‌

 

【建立与早期发展(商代至西周初期)】
1.商代起源
矢国为商代初期建立的诸侯国,姜姓(一说姬姓存在争议),核心区域位于今陕西周至县终南镇或宝鸡市陇县、陈仓区一带。
与三星堆文化存在间接关联:
三星堆遗址(四川广汉)出土的青铜尊、罍等器物与殷墟风格高度相似,可能通过长江中下游的殷商内服诸侯(如湖北盘龙城)间接传播,暗示矢国作为关中诸侯可能参与区域物资流通。
三星堆青铜器含高放射性成因铅的矿料来源指向四川云南交界,而商朝青铜器同样使用此类矿料,暗示矢国所在关中地区可能为商王朝与蜀地资源交换的中转站。

 

2.西周分封与地位
因支持周武王伐纣有功,矢国在西周初期仍被封为诸侯国,属姜姓诸侯国。
与散国(姬姓)相邻,两国并称“散氏”,在周代青铜器铭文中频繁出现(如《散氏盘》),反映其作为关中地区重要政治实体的地位。

 

【强盛与冲突(西周中期至晚期)】
1.领土扩张与冲突
西周穆王时期(约前10世纪),矢国强盛:
灭相邻的弓鱼国;
侵略散国,占据渭水以北(今陕西宝鸡陇县、武功)的肥沃土地。
西周厉王时期(约前9世纪),两国因领土纠纷引发冲突:
矢国攻打散国,导致散国损失田地,最终签订《散氏盘》铭文契约,由矢国割地赔偿。
《散氏盘》铭文记载土地交割细节,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关键史料。

 

2.政治与文化特征
国君称王现象:
矢国国君称“矢王”(如《夨王簋盖》铭文),属周代异姓诸侯沿用旧俗,与周王室“天子”称谓并行,反映分封制下诸侯权力的相对独立性。
文化关联:
矢国可能与古蜀文明存在互动:
三星堆青铜器中的箭矢图腾可能与“矢”族图腾相关。
矢国所在关中地区为商周时期南北文化交流的通道,三星堆与中原文明的联系或通过矢国等诸侯间接实现。

 

【衰落与灭亡(春秋时期)】
1.被晋国所灭
前656年,矢国被晋献公所灭。
灭亡原因可能与晋国扩张有关:
晋国在春秋时期逐步吞并周边小国(如赤狄潞氏),矢国作为关中诸侯难逃此命运。

 

2.后续影响
姓氏传承:
矢国宗室后裔可能建立虞国(今山西平陆),史称“矢氏”分支。

文化遗存:
《散氏盘》铭文成为研究西周土地契约与政治博弈的重要文物,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陕西周至、宝鸡地区可能存有矢国遗址,但需更多考古证据支持

 
 
【其它阅读】

=====

矢国(shǐ guó)夨国(zè guó)商代建立 西周姜姓诸侯国诸 (约公元前16世纪—前8世纪)‌

2025年9月26日 17:08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公元前    三 姜姓诸侯国    矢国(shǐ guó)夨国(zè guó)商代建立 西周姜姓诸侯国诸 (约公元前16世纪—前8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