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帝刘彧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南北朝
全名:刘彧
别名:宋明帝、宋太宗
字:休炳
谥号:明皇帝
庙号:太宗
年号:
泰始(465年十二月初七.466年1月9日~471年十二月底)
泰豫(472年1月26日正月初一—5月10日.四月十七日卒~十二月底,刘昱十八日继位沿用至十二月)
民族族群:汉族
籍贯:彭城郡彭城县(位于今江苏省徐州市)
出生地:丹阳郡建康县(今江苏南京)
出生:439年12月9日(元嘉十六年十月十八日)
逝世:472年5月10日(泰豫元年四月十七日)
逝世地:建康宫景福殿 (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
在位:466年1月9日~472年5月10日卒
前任:宋前废帝刘子业
继任:宋后废帝刘昱
主要成就:平定“义嘉之乱”
主要作品:《江左以来文章志》
陵墓:高宁陵
个人简介
刘彧(公元439年~公元472年),字休炳,小字荣期,祖籍徐州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他是南朝宋的第七位皇帝,宋武帝刘裕之孙,宋文帝刘义隆的第十一个儿子,同时也是宋孝武帝刘骏的异母弟弟,其生母为沈容姬。 刘彧幼年时,生母沈容姬便已去世,他由路惠男抚养长大。早年被封为淮阳王,之后改封湘东王。在仕途上,他曾历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秘书监、中护军、侍中兼卫尉以及领军将军等。在宋前废帝刘子业即位后,刘彧出任南豫州刺史。
景和元年(公元465年),刘彧发动政变,成功诛杀了刘子业,并随后登基称帝。 刘彧执政初期,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局势。他不仅平定了刘子勋及其他方镇势力的叛乱,还努力稳定了国家秩序。然而,这些战争严重耗损了国力,使得北魏趁机侵占了山东与淮北地区,进一步削弱了南朝宋的疆域与实力。此外,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防止孝武帝刘骏诸子及其他宗室成员夺位,刘彧采取了极端手段,大肆屠杀皇亲宗室及功臣名将,这直接导致了统治阶层力量的急剧衰退,也使得南朝宋自此走向衰败。在此背景下,萧道成逐渐崛起,最终为南朝齐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泰豫元年(公元472年),刘彧因病去世,享年三十四岁。死后被追尊谥号为“明皇帝”,庙号“太宗”。除了政治上的作为外,刘彧还是一位热爱文学创作的皇帝。他曾亲自撰写《江左以来文章志》,并续写了卫瓘所注的《论语》二卷,展现了他在文化领域的深厚造诣。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刘彧出生于元嘉十六年(439年),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与气质。十岁时,他受封为淮阳王,食邑二千户,这一荣誉不仅彰显了其家族地位的重要性,也预示了他未来在政治舞台上的不凡表现。到了元嘉二十九年(452年),他又被改封为湘东王,这一系列的封爵变动,体现了他在皇室中的重要性逐步提升。 泰初元年(453年),孝武帝刘骏即位后,由于刘彧的生母沈容姬已经过世,年仅十五岁的刘彧便由刘骏的生母路太后抚养长大。在这段特殊的成长经历中,刘彧对路太后怀有深深的敬爱之情,时常亲自服侍太后的起居生活,尤其是在太后身体不适时,他更是悉心照料医药之事,因此深得路太后的特别宠爱。这种亲密的关系,使得刘彧在朝中获得了更多的信任与支持。 尽管刘骏对宗室诸弟多存猜忌之心,但唯独对刘彧格外亲近。在他的统治期间,刘彧先后历任秘书监、中护军、侍中兼卫尉以及领军将军等要职,这些职位不仅是权力的重要象征,更意味着他对国家政务的深度参与。此外,刘骏还赋予了刘彧部分京师兵权,并让他参与到机要事务之中,充分展现了对他的信任与倚重。 少年时期的刘彧,不仅外貌俊俏,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宋书·明帝纪》中曾记载:“少而和令,风姿端雅”,这八个字精准地描绘了他年轻时温文尔雅的形象。同时,他还酷爱读书,醉心于文学创作,在藩王时期便撰写了《江左以来文章志》,并续写了卫瓘所注的《论语》二卷,这两部作品流传至今,成为后人研究当时文化的重要资料。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刘彧因缺乏运动而逐渐变得肥胖,这使得他在军事才能方面稍显不足,虽然文采斐然,但在武略上却稍逊一筹。 综观刘彧的一生,无论是早年的文学成就,还是后来的政治作为,都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兼具才情与智慧的人物。他的经历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成长轨迹,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南朝历史的独特视角。
杀侄自立
大明八年,即公元464年,孝武帝刘骏不幸病逝,其子刘子业继位成为前废帝。然而,这位年轻的皇帝性格极为凶暴残忍,统治期间引发了诸多动荡与不安。 继位后不久,刘子业便开始了一系列血腥的清洗行动。他首先杀害了自己的叔祖父刘义恭,并因猜忌之心迫使叔父刘昶投降北魏。除此之外,他还把多位叔父,如刘彧、刘休仁等人软禁于宫中。在软禁期间,刘子业不仅对他们肆意殴打侮辱,更秘密计划除掉其中一些人。尤其是对于身体较为肥胖的刘彧,刘子业更是蔑称其为“猪王”,以此来羞辱他。 面对如此险恶的局面,刘彧决定采取行动以自救。他派遣自己的亲信阮佃夫去结交刘子业身边的侍卫寿寂之等人,共同策划了一场政变。最终,在精心筹备下,他们成功先发制人,将刘子业杀死。随后,在弟弟刘休仁的支持与拥立之下,刘彧顺利登基称帝,并改元泰始,正式开启了新的统治时期。 为了稳固自己的皇权,刘彧即位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下令处死了刘子业的弟弟刘子尚以及姐姐刘楚玉,同时牢牢掌控住了京师的兵权,从而确保了政权的稳定过渡。这一系列果断而迅速的举措,使得刘彧得以在复杂的权力斗争中站稳脚跟,继续推进国家的发展。
义嘉之难
在刘彧废黜并杀害刘子业的前一个月,由于刘子业执政期间昏庸残暴、荒淫无道,使得许多地方官员对他的统治深感不满。其中,江州长史兼行事邓琬尤为愤慨。邓琬自认为深受宋孝武帝的厚恩,因此决定联合新任雍州刺史袁顗,以“废昏立明”为口号,号召四方共同讨伐建康的刘子业,并计划拥立年仅十一岁的江州刺史刘子勋(孝武帝第三子)为新的君主。 然而,在邓琬尚未正式发布檄文之前,刘彧已经抢先一步行动,弑杀了刘子业并自立为帝。尽管如此,一些江州的官吏和将士仍然劝说邓琬承认刘彧的帝位,避免冒险攻打建康。但邓琬却坚持己见,他认为刘彧不仅得位不正,还残忍杀害了孝武帝之子刘子尚,这样的行为使他比刘子业更加容易被讨伐。更重要的是,邓琬希望通过拥立刘子勋,为孝武帝一脉争取正统地位。
泰始二年(公元466年)2月7日,邓琬与袁顗共同拥立刘子勋登基称帝,改元义嘉。 刘子勋即位后,迅速获得了全国各地宗王和方镇的支持与效忠。这一局面使得刘彧政权的号令范围急剧缩小,几乎仅限于建康城方圆百里之内。更为严峻的是,刘子勋及其支持者纷纷谴责刘彧篡夺皇位的行为,从四面八方调兵遣将,向建康发起猛烈进攻。 此时,朝廷内部也呈现出明显的分裂态势:刘彧的弟弟们大多留在中央,全力支持刘彧即位;而孝武帝的儿子们(刘子勋的弟弟们)则多驻守地方,他们虽然年纪尚幼,但在典签的操控下,普遍支持刘子勋对抗刘彧。这种局势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文帝系与孝武帝系之间的激烈内斗,史称“义嘉之难”。这一时期,几乎整个国家都使用了刘子勋所定的“义嘉”年号,显示出刘子勋政权在当时广泛的认可度与影响力。
平乱失土
刘彧政权虽然在领土面积和人口数量上仅占刘子勋政权的极小比例,甚至不到其十分之一,但凭借一支精锐且高效的中央军以及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政策举措,最终成功扭转了局势。他采取的主要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采纳了才干卓著的名士蔡兴宗所提出的宝贵意见;其次,重用了一大批才华横溢、忠诚可靠的武将,如吴喜、沈攸之、张永、刘勔以及后来成为开国功臣的萧道成等人;此外,他还充分放权给自己的兄弟们,例如委任刘休仁等人负责平定各地叛乱,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团队的整体战斗力与协作精神。 刘彧为人宽厚仁慈,在用人方面展现出非凡的气度。当时有不少将领的父兄子弟都曾参与叛军,但他并未因此而对他们有所猜忌或排斥,反而依然信任并任命他们统领禁军。这种以德报怨、用人不疑的态度使得众人心悦诚服,乐于为他效力。于是上下齐心协力,军队士气高昂,战无不胜。
最终,在公元466年底,刘彧成功消灭了刘子勋政权,彻底平定了江南与淮南等地,并将孝武帝的所有儿子全部诛杀,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平定叛乱之后,刘彧展现出了极大的宽容之心。对于那些曾经参与叛乱的人,大多给予了赦免,其中不乏有才能者被引荐并重新受到重用,与原来的旧臣属享受同等待遇。然而,这一政策也并非毫无瑕疵。淮北方镇的薛安都等人因受到朝廷内部的猜忌,被迫向北魏求助。结果导致北魏在随后的四年时间里陆续攻占了淮北及山东半岛等战略要地,使刘宋陷入了连绵不断的战争之中,国力大为削弱,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另外,由于刘彧在平定叛乱后对有功之臣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赏,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的士族制度。原本严格的等级秩序变得混乱不堪,清浊不分,官品体系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这对刘宋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奢靡残暴
在与北魏的长期战争中,南朝宋的府库逐渐空虚,朝廷内外各级官员的俸禄也因此中断。然而,在这样的困境下,宋明帝刘彧却依旧过着奢靡无度的生活。他对于任何一件物品的需求,往往都会要求制作多达九十件以供备用,其中正御、御次、副三类各三十件,这种铺张浪费的行为无疑加剧了国家财政的紧张局势。 当时,宦官与宠臣把持朝政,滥用权力,导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百姓不仅要承受沉重的赋税负担,还因战乱频发而生活困苦不堪。据记载,刘彧饮食极为奢华,他喜欢用蜂蜜浸泡鱼肉,一次可以吃下好几升;而食用腊肉时,更是常常多达二百片。
出于对皇权稳定的担忧,刘彧听从宠臣王道隆和阮佃夫的建议,将可能威胁太子刘昱继承皇位的兄弟们一一铲除,包括立下赫赫战功的刘休仁、刘休佑、刘休若等。唯有性格平庸懦弱的刘休范得以幸免。然而,随着这些亲王被清除,朝廷内部权力进一步集中于王道隆和阮佃夫手中。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势肆意受贿,甚至公开卖官鬻爵,积累的财富竟超过了国库本身。 此外,刘彧还杀害了一些可能对太子继位构成威胁的重臣,其中包括功勋卓著的太监寿寂之、名将吴喜以及出身高门的名士王景文(即皇后王贞风的兄长、刘彧的大舅子)。这一系列血腥清洗行动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实力,导致地方军镇与中央之间互不信任,最终引发了各地武将之间的内斗。这也为后来萧道成崛起并篡夺皇位埋下了伏笔。
泰豫元年(472年)四月十七日,刘彧因病去世,享年34岁。他在临终前留下遗诏,托孤于蔡兴宗、袁粲、褚渊、刘勔、沈攸之五人,分别负责掌控朝廷内外的重要区域。同时,他还任命萧道成为卫尉,并参与机要事务。然而,实际上真正掌控宫中内外大权的,却是刘彧最为信任的侧近权臣——王道隆与阮佃夫。他们在刘彧死后继续辅佐新帝刘昱,维持宫廷内外的运作。 同年五月,刘彧被安葬于临沂县莫府山的高宁陵。尽管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皇权的措施,但其奢侈腐败的统治方式以及残酷的政治清洗,不仅加速了南朝宋的衰落,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历史评价】
刘休仁:上得天下,谁之力邪!孝武以诛锄兄弟,子孙灭绝。今复为尔,宋祚其得久乎!
沈约《宋书》:“太宗因易隙之情,据已行之典,翦落洪枝,不得顾虑。既而本根无庇,幼主孤立,神器以势弱倾移,灵命随乐推回改,斯盖履霜有渐,坚冰自至,所由远矣!”
裴子野:“景和(刘子业)申之以淫虐,太宗(刘彧)易之以昏纵,师旅荐兴,边鄙蹙迫,人怀苟且,朝无纪纲,内宠方议其安,外物已睹其败矣。”、“夫噬虎之兽,知爱己子;搏狸之鸟,非护异巢。太宗保字螟蛉,剿拉同气(屠杀兄弟),既迷在原(在原,指兄弟)之天属,未识父子之自然(刘彧抱养他人之子)。宋德告终,非天废也。夫危亡之君,未尝不先弃本枝,妪煦帝孽;推诚嬖狎,疾恶父兄。前乘覆车,后来并辔。借使叔仲有国,犹不先配天;而它人入室,将七庙绝祀;曾是莫怀,甘心剪落。晋武背文明之托(司马炎逼死弟弟司马攸),而覆中州者贾后;太祖弃初宁之誓(刘义隆毒杀弟弟刘义康),而登合殿者元凶(刘劭)。祸福无门,奚其豫择!友于兄弟,不亦安乎!
司马光《资治通鉴》:“帝猜忍奢侈,宋道益衰”、“夫以孝武之骄淫、明帝之猜忍,得保首领以没于牖下,幸矣,其何后之有?”(刘骏、刘彧如此荒淫残暴,自己能免于被杀已经是幸运了,又怎么能保全子孙呢?)
毛泽东:“刘彧据建康,四方皆反。内线作战,以寡对众,以弱敌强。以蔡兴宗为谋主,以刘休若、刘休佑、刘休仁、吴喜、任农夫、张永、萧道成、王道隆、刘勔、沈攸之、黄回、吕安国、张兴世、刘嗣祖诸人为将帅,终于全胜,可谓奇矣。
【轶事典故】
戏宰猪王
前废帝刘子业颇为凶暴,精神失常,他担心叔父造反,将叔父们召回京都囚禁。其中刘彧、刘休仁、刘休佑都长得高大强壮,而且年龄较大,为刘子业所忌惮。刘彧尤其肥胖,刘子业称刘彧为猪王,刘休仁为杀王,刘休佑为贼王,肆意殴打侮辱。他曾让人在地上挖出一个大坑,里面灌上水和泥土,和成稀泥状,然后扒下刘彧的衣服,将他丢入坑中。又让人在坑中安置一个木槽,往槽里倒入剩菜剩饭,命令刘彧吃下。刘子业屡次想杀这三位叔父,多亏刘休仁机智聪明,说笑取悦刘子业,众人才得以保全。
廷尉刘曚的小妾怀孕,刘子业竟然将她迎入后宫,准备把她的孩子立为太子。刘子业让人把刘彧捆到一根粗木棒上,扛到厨房,说是要杀猪。刘休仁笑道:“现在还不是杀猪的时候。等皇太子出生了,我们再杀猪取肝。”刘子业大笑:“好!好!缓几天再杀猪。”第二天,刘休仁向刘子业上奏说:“猪应该好好饲养,这样囚禁的话,猪会变瘦的,肉不好吃。”刘子业这才释放刘彧。不久“太子”出生,刘子业大赦天下,将“杀猪”的事情忘了。刘彧九死一生,登基后却杀了刘休仁、刘休佑等兄弟。
裸体表演
泰始六年(470年)六月,刘彧在宫中举行盛大宴会,观看女子的裸体表演。刘彧这样做可以说冒天下之大不韪,但他是一国之主,谁敢反对,何况大臣们恐怕也不想反对,都巴不得开一回眼界。只有皇后王氏一个人不愿观看,她用扇子将脸遮住了。刘彧怒骂她说:“你这个外戚家的穷乞丐!如今大家同乐,为什么只有你不看?”皇后回答说:“取乐的事很多,怎么能集合姊妹们脱光衣服呢!外戚的娱乐,从来没有这样荒唐的。”刘彧大怒,叫她出去。皇后的哥哥王景文听说这件事,感叹道:“当初妹妹在娘家时,一向平庸懦弱,现在竟然如此刚正!
抱养子女
刘彧曾罹患阳痿,没有生育能力,把各亲王怀孕的妻妾收入后宫,还把自己的嫔妃送给弟弟、大臣,所生的婴儿都抱为自己的子女,然后杀掉婴儿的母亲。子女均非刘彧亲生。
迷信鬼神
刘彧早年性情宽和,得到刘骏的欣赏,即位之初,消灭刘子勋政权,对刘子勋的亲信都予以宽恕,唯才是举。但统治后期残暴猜忌,喜好鬼神,多有忌讳,言语文书需回避的达上千个,违反者必定治罪被杀。他认为“騧”与“祸”相似,把“騧”(guā,黑嘴的黄马)改成“马+瓜”。刘彧认为南苑(皇宫南面的一处花园)不吉利,把南苑借给将军张永,并说:“暂且借给你三百年,到期后再归还吧。”
宣阳门民间称为“白门”,刘彧认为“白门”不祥,非常忌讳。尚书右丞江谧曾误犯,刘彧变色说:“白汝家门”,江谧赶紧磕头认错。
朝廷内外常常担忧触犯忌讳,人人不能自保。宫内禁忌很多,移动床铺和修理墙壁,都要首先祭拜土神,让文人做文祷告,就像大祭祀一样。
兴建寺庙
泰始六年(471年),刘彧下令,把他登基前的王府改建成寺庙,称湘宫寺,装潢修建极为壮观美丽;准备建造十层佛塔,不能成功,于是建造两座五层的佛塔。新安太守巢尚之回到京师,刘彧对他说:“你去过湘宫寺没有?那可是我最大的功德,用了不少钱。”通直散骑侍郎虞愿说:“那不是陛下的钱,那是多少平民卖儿卖女的钱。佛祖如果有灵,也会哭泣哀叹。建造寺庙的罪恶高过佛塔,有什么功德!”在座的人脸色大变,刘彧大怒,命人把虞愿驱逐出殿。虞愿从容不迫地离开,没有恐惧的表情。
【家族成员】
曾祖父:刘翘,东晋郡功曹,追谥宋孝帝。
曾祖母:赵安宗,下邳人,追谥孝穆皇后。
祖父:刘裕,宋武帝
祖母:胡道安,文章太后
父亲:宋文帝刘义隆,刘宋第三位皇帝。
母亲:沈容姬,为宋文帝婕妤,史称宣皇太后。
妻妾:
1.皇后王贞风,谥号明恭皇后,出身琅琊王氏。生女晋陵公主、建安公主,南朝宋灭亡同年去世。 [16]
2.陈妙登。生子刘昱
3.谢修仪。生子刘法良、刘燮
4.陈法容。生子刘准
5.徐婕妤。生子刘跻
6.郑修容。生子刘智井
7.杜修华。生子刘翙
8.泉美人。生子刘友、刘禧
9.徐良人。生子刘赞、刘嵩
儿子:
第一子:宋后废帝刘昱(生卒463年 - 477年
第二子 :刘法良(生卒
第三子: 宋顺帝刘准(生卒467年 - 479年
第四子:
第五子: 东平王刘智井(生卒?- 470年
第六子: 晋熙王刘燮(生卒470年 - 479年
第七子: 邵陵殇王刘友(生卒470年 - 479年
第八子: 江夏王刘跻(生卒470年 - 479年
第九子: 武陵王刘赞(生卒470年 - 478年
第十子: 随阳王刘翙(生卒471年 - 479年
第十一子: 新兴王刘嵩(生卒471年 - 479年
第十二子: 始建王刘禧(生卒471年 - 4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