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帝萧鸾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南北朝
全名:萧鸾
别名:萧景栖、萧玄度、齐明帝
字:景栖、玄度(小字)
谥号:明皇帝
封号:西昌侯、宣城郡公、宣城王(即位前)
庙号:高宗
年号:
1.建武(494年十月二十二-498年四月初二)
2.永泰(498年5月8日四月初二~499年1月27日农历498年十二月三十)
498年9月1日七月三十.东昏侯萧宝卷即位沿用永泰,次年改元。
民族族群:汉族
生卒:452年~498年9月1日
在位时间:494年12月5日 ~ 498年9月1日
前任:齐海陵恭王萧昭文
继任:齐东昏侯萧宝卷
籍贯:南兰陵郡兰陵县(位于今江苏省常州市)
陵墓:兴安陵(位于云阳镇三城北。兴安陵现在只剩下两个石刻,南为麒麟,基本完整。
个人简介
萧鸾(452年-498年9月1日),即齐明帝,字景栖,小字玄度,出生于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是南朝齐的第五任皇帝(494年12月5日-498年9月1日在位)。他是齐高帝萧道成的侄子,始安贞王萧道生的次子。 萧鸾自幼父母双亡,由三叔萧道成抚养长大,并受到如同亲生子般的关怀与教育。在南朝宋末年,他初入仕途,担任安吉县令,后升迁为淮南、宣城二郡太守。南朝齐建立后,萧鸾因家族关系及个人才能被封为西昌侯,出任郢州刺史。在齐武帝时期,他逐渐崭露头角,官至侍中、左仆射、右卫将军等要职,成为朝廷重臣。 萧鸾在齐武帝去世后接受遗诏辅政,随后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连续废黜并杀害了郁林王萧昭业和海陵王萧昭文,最终于公元494年自立为帝,登上帝位。然而,他的统治时期并不太平,屡遭北魏侵犯,在新野、南阳、义阳等地的战事中多有不利。由于其皇位得来不正,内心充满疑虑与不安,导致他在位期间大肆屠戮萧道成、萧赜子孙,以巩固自己的权力。
永泰元年(498年9月1日),萧鸾病逝,享年四十七岁。他死后被追谥为“明”,庙号为“高宗”,葬于兴安陵。
【人物生平】
早年任职
萧鸾的早年经历颇为坎坷,他少年时便失去了父亲,幸而得到了叔父萧道成的悉心抚养。萧道成对萧鸾关怀备至,视如己出,为他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支持。 在刘宋泰豫元年(472年),萧鸾被任命为安吉令,在任期间以严格的管理风格闻名于世。随后,他又被提拔为武陵王左常侍,不过他并未前往就职。
元徽二年(474年),他接受了永世县令一职。
升明二年(478年),他被委任为邵陵王(刘友)的安南将军记室参军,然而依旧没有赴任。此后,他的官职逐步提升,先后担任宁朔将军、淮南太守、宣城太守等职务,并且进号为辅国将军。 齐高帝即位之后,萧鸾开始在朝廷中崭露头角。他首先担任了侍中这一重要职位,并被封为西昌侯。
建元二年(480年),他被授予使持节之职,监督郢州及司州义阳地区的军事事务,同时担任冠军将军和郢州刺史,后来又晋升为征虏将军。 齐武帝萧赜继位后,萧鸾的仕途更加顺畅。他先是转任度支尚书,随后又担任右军将军。
永明元年(483年),他再度出任侍中,并成为骁骑将军,不久后又转为散骑常侍与左卫将军。永明二年(484年),他被重新任命为征虏将军,并兼任吴兴太守。永明四年(486年),他进一步升迁为中领军,同时还继续担任散骑常侍。
永明五年(487年),他再次获得使持节之职,负责监督豫州、郢州西阳、司州汝南等地的军事事务,同时担任右将军与豫州刺史。
永明七年(489年),他被提拔为尚书右仆射。永明八年(490年),他加领卫尉一职。永明十年(492年),他转任尚书左仆射。
永明十一年(493年),他最终担任了右卫将军这一要职。 萧鸾的一生宦海沉浮,但始终勤勉尽责,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领导力,为当时的社会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辅政篡位
永明十一年(493年)七月,齐武帝萧赜驾崩。临终之际,他任命萧鸾为侍中、尚书令,负责辅佐皇太孙萧昭业登基为帝。不久之后,萧鸾又被加封为镇军将军,并赐予班剑二十人,成为朝廷实际的决策者,无论大小政事皆由他裁决。 萧昭业继位后,生活荒淫无度,大肆挥霍国库资源,朝政陷入混乱。
在辅政大臣中,萧烨虽颇受器重,但因政治经验不足,遇事往往推诿让步;而另一位重要人物萧子良则因受到怀疑,被迫退出政坛,不再参与政务。面对皇帝的胡作非为,萧鸾决定与萧衍商议废黜萧昭业之事。他认为世祖的儿子大多无能,唯独随王萧子隆才华出众,建议尽早将其召回朝廷以便掌控局势。于是,萧鸾先将萧子隆的两名亲信调入朝中任职,二人欣然赴京。随后,他又召萧子隆担任抚军将军,进一步削弱其在外的势力。为了消除潜在威胁,萧鸾还派萧衍以宁朔将军的身份坐镇寿阳,以防豫州刺史崔慧景——这位两朝元老可能发动反抗。然而,崔慧景却误以为自己得罪了萧鸾,主动身穿白衣出迎,萧衍安抚其情绪后,与他一同返回城内。
解决了外部隐患后,萧鸾开始着手清除内部反对力量。他巧妙地诱使萧坦之和萧谌为其效力,指使萧坦之上奏请萧昭业处死杨珉。当何皇后哭诉“杨郎年少无罪”时,萧坦之趁机下手,尽管何皇后向萧昭业求援并签发赦免诏书,但杨珉的人头早已落地。何皇后悲痛欲绝,日夜哭泣。萧鸾趁机唆使萧坦之买通内侍,诬陷是徐龙驹杀害了杨珉。何皇后信以为真,恳求萧昭业惩治徐龙驹,在内外压力下,徐龙驹最终被杀。 直阁将军周奉叔依仗自身勇猛,经常凌辱公卿贵族。他率领二十名持刀卫士随行出入,世人议论纷纷:“周郎刀,不识君。”萧昭业试图调任他为青州刺史,周奉叔闻讯后手持武器质问,但萧鸾从容应对,成功化解了他的怒气。
就在周奉叔准备离开时,却被骗入尚书省,门口埋伏的壮士一拥而上,将其击杀。事后,萧鸾向皇帝汇报此事,获得批准。 溧阳县令杜文谦曾劝綦母珍之采取行动:“若不早做打算,我们很快就会被杀光。你可在宫内诛杀萧谌,我愿在外除掉萧鸾,即便失败,也能留下些许名声。”然而,綦母珍之并未响应,最终被萧鸾捕杀,罪名是谋反,杜文谦也因此丧命。
隆昌元年(494年)七月二十日,萧鸾命令萧谌、萧坦之等人在办公楼内诛杀了曹道刚、朱隆之等心腹大臣,随后率兵从尚书省进入云龙门。王晏、徐孝嗣、萧坦之、陈显达、王广之、沈文季等人都跟随其入宫。当时,萧昭业正在寿昌殿,得知变故后,急忙派人关闭内殿各房阁,并让太监爬上兴光楼观察情况。太监回来报告说:“看到一名身穿军装的人,身后跟随数百全副武装的士兵,正站在西楼下。”不久,萧谌领兵率先入宫,截断寿昌阁的退路。萧昭业慌忙逃至爱姬徐氏的房间,拔剑自刎未遂,便用帛布缠绕脖子,乘小车逃离延德殿。萧谌进入殿内时,宫中的宿卫将士原本准备抵抗,但在听到萧谌声称“我们找的是皇帝,与你们无关”后,便放下武器。当他们看到萧昭业走出西弄时,仍想奋力反击,但萧昭业却默不作声。最终,萧昭业被杀,年仅二十二岁。他的尸体被装上小车送往徐龙驹府宅,按照王礼进行安葬。萧昭业的余党也被尽数肃清。 次日,即七月二十一日,萧鸾以皇太后王宝明的名义发布诏书,追贬萧昭业为郁陵王,并提议立新安王萧昭文为皇帝。七月二十五日,萧昭文正式即位,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延兴。同时,萧鸾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并晋封为宣城郡公,所有文武官员均获升迁两级。
延兴元年(494年)十月,萧鸾进一步晋升为太傅,兼任大将军及扬州牧,享受特殊礼遇,并被封为宣城王。此时,虽然萧昭文身居帝位,但实际上朝政完全掌握在萧鸾手中。甚至连萧昭文的日常起居饮食都需要得到萧鸾的许可。有一次,萧昭文想要食用蒸鱼菜,但太官令以未接到萧鸾命令为由拒绝提供。同年十月初十日,萧鸾再次以皇太后的名义颁布诏书,以萧昭文年幼多病、不懂政事为由,废黜其皇帝之位,降封为海陵王,同时让萧鸾入宫继位。
建武元年(494年)十月二十二日,萧鸾以齐高帝第三子的身份登上帝位,是为齐明帝。至此,齐国政权正式落入萧鸾之手。
屠戮宗室
萧鸾即位后,对同宗产生了深深的猜忌。他极为信任典签,并命令他们监视每一位王侯的言行举止。在其执政期间,更是大肆屠杀同宗,尤其是萧道成与萧赜的子孙几乎被他诛灭殆尽。 齐明帝在每次杀害藩王时,都会在夜间派遣军队包围目标住所。士兵们翻墙破门而入,伴随着喝喊声闯进屋内,将藩王全家的财产全部查封没收。 江夏王萧锋是一位德才兼备之人。
有一次,萧鸾曾对他说:“始安王萧遥光极有才干,可以委以重任。”萧锋听后回答道:“萧遥光对于殿下您而言,就如同殿下您对于高皇帝一样。他能够卫护宗庙,安定社稷,确实值得寄予厚望。”萧锋这一番话点破了萧鸾的心事,使得萧鸾大惊失色。等到萧鸾开始大规模屠戮诸位藩王时,萧锋派人给萧鸾送去了一封信,在信中嘲讽、责斥他的行为。这使得萧鸾对萧锋产生了极大的恐惧,不敢亲自前往萧锋的住所去抓捕他。于是,萧鸾让萧锋在太庙中兼任祠官之职,随后在夜里派兵前往庙中捕获他。当萧锋从太庙中出来进入自己的车中时,那些前来杀他的士兵也想上车,但被萧锋拒绝。萧锋凭借自身强大的力量徒手与这些士兵搏斗,打倒了好几个人,最终还是被杀害。
建安王萧子真在面对典签柯令孙的追杀时,吓得钻到床底下藏匿起来。柯令孙用手将他拉出来,萧子真跪地磕头乞求免于一死,甚至表示愿意成为奴仆,但依然难逃被杀害的命运。 巴陵王萧子伦则由中书舍人茹法亮负责执行杀害任务。萧子伦性情英勇果敢,当时担任南兰陵太守,镇守琅邪。琅邪城中有不少守兵,萧鸾担心萧子伦不会轻易就范,便向典签华伯茂询问对策。华伯茂建议道:“大人如果派兵前去收拾他,恐怕不能迅速达成目的。但如果把这件事交给我来办,我一个人就能完成任务。”于是,华伯茂亲自手执掺有毒药的酒,声称是御赐之物,逼迫萧子伦喝下。萧子伦整理好自己的衣服和帽子,走出接受诏书,并对茹法亮说道:“当年,太祖灭宋自立。如今的情况,也是天数所定,难以逃脱。您曾侍奉过武帝,此次受命而来,想必也是身不由己。这杯酒绝非平常饮宴之酒。”说完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中毒身亡,时年十六岁。茹法亮以及周围的人都因他的从容赴死而感动落泪。
齐明帝效仿宋明帝的行为,自翦宗枝,结果适得其反,反而削弱了齐朝的统治基础。在他死后不过数年,南齐便走向灭亡。 萧鸾在位期间长期深居简出,表面上提倡节俭,停止边地向中央的进献,并且暂停了许多工程。然而,私下里他的生活却十分奢侈。 晚年患病 萧鸾晚年病重,极其崇信厌胜之术等道术,甚至将所有的服装都改为红色。他还特意下诏向官府徵求银鱼作为药剂,外界这才得知萧鸾患病的消息。
永泰元年七月三十日(公元498年9月1日),萧鸾病逝,终年四十七岁,谥号为明皇帝,庙号为高宗,葬于兴安陵。
【为政举措】
政治方面:高宗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与卓越的执政才能。他明察秋毫,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各种细微的问题,并且以公正无私的态度依法处理事务。对于那些受到他宠爱的人,他也绝不纵容,而是严格加以制约,确保朝廷内部的公正性。在他的治理下,群臣纷纷肃清贪污腐败行为,整个官场呈现出一片清明廉洁的景象。
经济领域:高宗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致力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并惠及百姓。他注重提拔出身低微但有才能的人才,摒弃浮华奢侈之风,例如规定官员出行时不得使用象征地位的四幅伞,以此倡导节俭之风。此外,他还果断罢免了世祖时期建造的新林苑,将这片土地归还给普通百姓耕种,使更多人受益。同时,他也废止了文帝设立的太子东田项目,并将其相关资产出售,所得款项用于国库充实。不仅如此,就连皇帝出行所用的车舟上装饰的金银饰品也被悉数剔除下来,尽数送交国库以充作公用经费。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高宗厉行节约的决心,也为国家积累了更多的财富资源。
【军事】
抵御北魏南征:永泰元年(公元498年),北魏孝文帝元宏下令从冀、定、瀛、相、济五州征调二十万兵卒,大举向南进发,展开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南伐行动。据史书记载,此次出征的军队多达三十六路,声势浩大,号称百万之众,气势汹汹而来。 孝文帝亲率大军直逼襄阳,彭城王元勰等将领率领的多支军队相继而至,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压力。北魏军队抵达赭阳后,孝文帝留下部分将领继续攻城,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迅速南下,目标直指宛城,并于当夜成功攻克宛城外城。
齐南阳太守房伯玉凭借内城坚守不屈,使得北魏军队一时难以得手。 随后,孝文帝将攻打南阳的任务交给咸阳王元禧等人,自己则带领主力部队前往新野。然而,在新野,他们遭遇了齐新野太守刘思忌的顽强抵抗。尽管北魏军队人数众多,但面对齐军的坚韧防守,直到十月仍未取得突破。 与此同时,南齐明帝紧急派遣大将崔慧景率领两万多步骑兵增援襄阳,试图遏制北魏的攻势。
战局在十一月发生了变化,南齐的韩秀芳等十五位将领投降了北魏,这为北魏在沔水以北地区赢得了一次关键性胜利。 战争进入第二年,即公元499年三月,北魏终于成功攻占了南齐雍州的南阳、新野、南乡等郡。在这场战斗中,南齐新野太守刘思忌不幸阵亡,而南阳太守房伯玉在长时间的坚守后被迫投降。紧接着,北魏军队在邓城再次取得重大胜利,大败由崔慧景和萧衍率领的南齐军队,斩杀及俘虏敌军达二万余人。 乘胜追击的孝文帝随即率领十万大军围攻樊城,南齐雍州刺史曹虎选择紧闭城门,采取坚守策略。
在涡阳一役中,北魏军队遭遇惨败,一万多名士兵被杀,三千多人被俘,损失军资器械和财物无数。为了挽回颓势,北魏紧急调动十余万步骑兵支援涡阳,这才迫使南齐军队撤退。
九月,北魏方面得知南齐明帝去世的消息,孝文帝遂以“礼不伐丧”为由,颁布诏书宣布撤军,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南征之战。
【历史评价】
《南齐书》:“高宗以支庶篡历,据犹子而为论,一朝到此,诚非素心,遗寄所当,谅不获免。夫戕夷之事,怀抱多端,或出自雄忍,或生乎畏慑。令同财之亲,在我而先弃;进引之爱,量物其必违。疑怯既深,猜似外入,流涕行诛,非云义举,事苟求安,能无内愧?既而自树本根,枝胤孤弱,贻厥不昌,终覆宗社。若令压纽之徵,必委天命,盘庚之祀,亦继阳甲,杖运推公,夫何讥尔!赞曰:“高宗傍起,宗国之庆。慕名俭德,垂文法令。兢兢小心,察察吏政。沔阳失土,南风不竞。
胡三省:“王莽、司马师、萧鸾,同是心也。有天下者,其戒之哉!
虞世南:“《左传》云:‘天生季氏,以贰鲁室。’ 时命所钟,为日久矣。高、武诸子,跗萼相辉,皆处藩扦,并分茅社。宗枝磐石。非无秀令。明帝猜忌之心,虑在身后,诛斩吞噬,兰艾同焚。委重东昏,冀延七百。与夫宋之孝武,异代同规。岂知亡秦者胡,非曰人事。宝卷之字,冥数已彰。斯盖假手扫除,以为后代镕范者也。
【史书记载】
《南齐书·卷六·本纪第六》】
《南史·卷五·齐本纪下第五》】
《资治通鉴·齐纪·齐纪五》(卷139年~141年)
【亲属成员】
祖父:齐宣帝萧承之
父亲:始安贞王萧道生
妻妾:
正室:刘皇后,出身士族“彭城刘氏”,谥号“敬”。(皇后名讳惠端)
妾室:袁贵妃,出身士族“陈郡袁氏”。
妾室:殷贵嫔,出身士族“陈郡殷氏”。
妾室:管淑妃。
妾室:许淑媛,出身士族“高阳许氏”。
儿子:
长子:巴陵王萧宝义,母殷贵嫔,谥号为隐。
次子:东昏侯萧宝卷,母敬皇后。
三子:江夏王萧宝玄,母敬皇后。
四子:名不详,早夭。
五子:庐陵王萧宝源,母袁贵妃。
六子: 鄱阳王萧宝夤,母敬皇后。
七子:名不详,早夭。
八子 :齐和帝萧宝融,母敬皇后。
九子 :邵陵王萧宝攸,母管淑妃。
十子 :晋熙王萧宝嵩,母殷贵嫔。
十一子: 桂阳王萧宝贞,母许淑媛。
女儿:山阴公主,嫁给徐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