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静帝元善见
【基本信息】
所处时代南北朝(东魏)
全名:元善见
谥号:孝静皇帝
封号:中山王(禅位后)
都城:邺(主体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南的漳河岸畔,范围大致在临漳县西(邺北城、邺南城等)和河南安阳市北郊(曹操高陵)一带。)
年号:
1.天平(534年11月8日农历十月十七~538年2月20日农历正月初六)
2.元象(538年2月21日农历正月初七~539年12月8日农历十一月十三)
3.兴和(539年12月9日农历十一月十四~543年3月21日农历二月初一)
《资治通鉴:十月,癸亥,以新宫成,大赦,改元兴和,疑误。》
4.武定(543年3月22日农历二月初二~550年6月7日农历五月初八),五月初十,齐(北齐)王(高洋)即皇帝位于南郊,大赦,改元天保
《资治通鉴:春,正月,壬戌,东魏大赦,改元武定,疑误。》
民族族群:鲜卑族
出生地:洛阳
生卒:524年~552年1月21日
安葬地:漳西山岗
在位时间:534年 至 550年
前任:北魏孝武皇帝元修
继任:北齐显祖文宣皇帝高洋
【个人简介】
元善见(524年—552年1月21日),河南洛阳人(今河南省洛阳市),鲜卑族,是东魏的开国皇帝。他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曾孙,清河文宣王元亶之子,母亲为清河王妃胡智。 元善见自幼出身皇室,身份尊贵,然时局动荡,命运多舛。
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元修因与权臣高欢不和,被迫逃离洛阳,前往长安。此事件标志着北魏政权的分裂,也开启了东魏的历史篇章。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大丞相高欢拥立年仅十一岁的元善见为帝,改元天平,并将都城由洛阳迁至邺城,史称“东魏”。初期朝政由其父清河王元亶与高欢共同辅佐,但实权主要掌握在高欢手中。 随着高欢去世,其长子高澄继掌大权,继续主导朝政。虽然元善见名义上为一国之君,但实际上始终处于权臣控制之下,政治地位日益削弱。
武定八年(公元550年),迫于压力,元善见禅位于高欢次子高洋,结束长达十六年的傀儡统治,被降封为中山王,东魏至此灭亡,北齐建立。
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十二月,元善见被北齐文宣帝高洋以毒酒赐死,年仅二十八岁。其死后被追谥为“孝静皇帝”,葬于漳西山岗,留下了短暂而悲怆的一生。 作为东魏唯一一位皇帝,元善见虽未真正掌握实权,但其即位与退位标志着北朝政治格局的重大转变。他的命运折射出那个时代权力更迭的残酷与无奈,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历史镜鉴。
【人物生平】
清河世子
孝静帝元善见,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曾孙,清河文献王元怿之孙,清河文宣王元亶的嫡长子,其母为清河王妃胡氏。出身皇室贵胄,血脉尊崇,自幼便承载着家族的期望与时代的重任。
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元善见初任通直散骑侍郎,步入仕途。同年八月,因其身份显赫且受时局影响,被迅速提拔为骠骑大将军,并获封开府仪同三司,地位显赫,权势日隆。 就在这一年,北魏政局发生剧变。孝武帝元修与当时掌握朝政的权臣高欢之间矛盾激化,最终决裂。孝武帝被迫离开都城洛阳,西逃至关中,投奔另一实力派人物宇文泰。
皇帝出走,国不可一日无主,高欢遂任命清河王元亶为大司马,总揽朝政事务。 然而,元亶虽有继位之望,却未能展现应有的谦逊与智慧。他尚未正式登基称帝,便已开始以帝王之礼自居,出入皆设警跸,举止骄横,态度专断,令人心生不满。尤其其性格刚愎自用,行事独断专行,引起高欢的极大反感。 高欢认为元亶难当大任,遂决定另择新君。考虑到元亶之子元善见年少聪慧、出身正统,更具可塑性,于是废黜元亶,改立其子元善见为帝,以此稳定局势。
同年十月十七日,元善见在洛阳城东北举行即位大典,正式登基称帝,宣布大赦天下,并将年号改为“天平”,寓意拨乱反正、安定社稷,标志着一个新的政治时期的开始。
傀儡皇帝
由于权臣高欢在孝武帝元修在位期间未能妥善处理君臣关系,导致两人关系紧张,最终分道扬镳。因此,高欢在拥立新君元善见之后,为了挽回自身声誉、稳定政局,对这位年幼的新皇帝表现得格外恭敬与尊重。他在朝堂之上始终以礼相待,从不越雷池一步,使得元善见得以在位十余年间安享太平盛世,过着荣华富贵的帝王生活。 每逢宫廷宴会,高欢都会亲自跪地向元善见敬酒祝寿,态度诚恳,举止谦恭;当元善见外出巡视或参加典礼时,他则步行随行,手捧香炉,寸步不离地侍奉左右。这种近乎极致的尊崇姿态,不仅体现了他对皇权表面的维护,也在无形中为群臣树立了榜样。受其影响,朝廷百官也纷纷效仿,对皇帝保持高度礼敬,从而维持了一个表面上风平浪静、秩序井然的政治环境。
天平四年(公元538年),元善见有意将高欢的次女立为皇后。面对这一提议,高欢最初再三推辞,表现出谦逊之态,表示不敢以私亲而乱国法。然而,元善见心意已决,坚持要迎娶高氏为后。
兴和元年(公元539年)五月,元善见如愿以偿,正式迎娶了高欢的女儿,完成了这场象征着皇权与权臣之间密切联系的政治联姻。
武定五年(公元547年),高欢去世,其长子高澄继承父志,继续掌控东魏政权。起初,高澄与元善见之间的关系尚属融洽。早在高澄为世子之时,便迎娶了元善见的妹妹元仲华为妻。元仲华在生下高澄的儿子高孝琬后,元善见亲自前往高澄府邸祝贺,并慷慨赐予上万匹锦缎作为贺礼。再加上其他权贵大臣们的厚赠,这些礼品数量之多,竟堆满了整整十间房屋,足见当时双方关系之亲密。 然而,随着高澄逐步掌握大权,局势逐渐发生变化。他开始不满于仅仅做一位权臣,内心萌生了取而代之的野心。在他看来,东魏江山实为高家所打,理应由高氏子孙称帝。于是,他与元善见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关系日趋恶化。昔日的亲情与政治联盟逐渐被权力斗争所取代,东魏朝廷内部暗流涌动,一场新的政治风暴正悄然酝酿之中。
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四月,正值南朝梁国侯景之乱爆发之际,东魏大将军高澄趁机出兵攻占了萧梁的多座城池,声势日盛。为了安抚这位权臣,当时的东魏皇帝元善见被迫封高澄为相国、齐王,并赐予他“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殊礼,几乎等同于赋予其准帝王的身份。 元善见虽身为天子,却始终处于高澄的严密控制之下。有一次,他在邺城东郊狩猎时策马疾驰,监卫都督在后面大声呼喊:“陛下请慢些骑马,大将军可是在看着呢!”这一句话道尽了当时皇权的无力与屈辱。
面对如此压抑的处境,元善见试图通过巴结高澄的心腹崔季舒来改善自己的政治地位。他甚至直言不讳地对崔季舒说:“你就是我的奶妈。”然而,这种低声下气的讨好方式,在崔季舒看来不过是一种滑稽而徒劳的举动,引来的只是轻蔑和嘲笑。 高澄对元善见的态度极其轻视。他曾写信给崔季舒,语气中满是不屑地问道:“那个傻子现在怎么样了?他痴傻的症状有没有好一些?”可见他对皇帝的极度鄙夷。 一次,高澄陪伴元善见饮酒时,举杯劝酒道:“臣高澄,请陛下饮此杯。”
元善见突然勃然大怒,厉声斥责道:“自古以来,哪有不亡国的王朝?朕又能如何!”这突如其来的发难让原本就性格暴躁的高澄极为不满,他当即冷笑着说:“朕,朕,狗脚朕!”随即命令崔季舒上前打了元善见三拳。元善见被打得呆若木鸡,既不敢反抗,也无从辩解,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羞辱。 事后,元善见背诵起谢灵运的诗句:“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与不甘。大臣荀济听出了其中的隐喻,便联合华山王元大器、元瑾等人密谋助君铲除高澄。然而,元善见虽有志向,却缺乏实际才干。
几经思索之后,他竟想出一个荒唐的“妙计”——通过挖掘地道直通邺城北部的高澄府邸,意图实施刺杀。然而,这样的计划不仅工程浩大、难以实现,而且很快就被发现:地道尚未挖成,仅至千秋门附近时,守门士兵便听到了地下传来的动静,立刻上报高澄。 得知此事后,高澄怒不可遏,带兵闯入皇宫质问元善见:“我们父子两代忠心耿耿,屡建奇功,何曾对不起陛下?一定是你身边的人怂恿你做出这种大逆不道之事!”随后,他下令将胡夫人和李嫔当场处死。元善见强作镇定,冷冷回应:“是你图谋不轨,与我何干?我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又怎会在意几个女人的性命!”话音刚落,高澄竟伏地痛哭,向皇帝叩首谢罪。两人最终相对而坐,一同饮酒至深夜,似乎暂时缓和了矛盾。
三天之后,高澄还是决定将元善见幽禁于含章堂,并将参与谋划的荀济、元瑾、元大器三人投入大锅中烹杀,以此震慑朝廷内外的反对势力。 不久之后,武定七年九月,高澄在东柏堂突遭刺客袭击身亡。消息传来,元善见欣喜若狂,激动地说:“高澄之死真是天意!如今终于轮到朕掌权了!”正当他满怀希望之时,高澄之弟高洋率领二百名士兵进入昭阳殿觐见元善见,说道:“臣高洋,家中突发变故,需前往晋阳处理。”言毕,行礼而去。元善见顿时惊愕不已,望着高洋离去的背影喃喃自语:“此人恐怕比高澄更难对付,朕不知何时便会命丧其手。
这段历史充分展现了元善见在权力夹缝中的无奈与挣扎,也揭示了当时政局的复杂与残酷。作为一位身处乱世的皇帝,他虽有抱负却难展宏图,虽怀忠义却无能为力,最终也只能在命运的洪流中随波逐流。
禅位高洋
武定八年(公元550年)五月,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将皇位禅让给北齐的实际掌权者高洋。高洋在登基称帝之后,表面上对元善见保持了一定的礼遇,封其为中山王,赐予一万户的食邑。在封地之中,元善见仍可悬挂象征天子身份的旌旗,沿用原有年号发布文书,并且无需向高洋称臣;其三位皇子亦皆被封为县公,各得食邑一千户,并于中山之地设立魏室宗庙,以示对其前朝皇室身份的尊重。 此外,元善见的皇后高氏也被高洋册封为太原长公主,进一步体现出初期对旧皇室的优待政策。退位后的元善见虽已无实权,但在生活上尚属安定。他每日与妻子饮酒赋诗,借文酒遣怀,以此排解心中郁结,度过了相对平静的一段时光。 高洋即位后多次外出巡幸,也时常邀请元善见随行左右,表面维持着一种君臣之间的体面关系。然而,随着北齐政权逐渐稳固,高洋对于前朝皇室的态度也开始发生变化。
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十二月初十日(即公元552年1月21日),高洋假意设宴款待元善见,暗中却在其饮食中下毒。毫无防备的元善见饮下毒酒,中毒身亡。随后,高洋下令将其三名儿子一并处死,彻底断绝了东魏皇室的血脉继承。 不仅如此,不久之后,高洋又下令掘开元善见的陵墓,将其棺木取出并抛入漳河之中,意图从肉体到灵魂都彻底抹去这位前朝皇帝的存在痕迹。这一系列行为标志着高洋对前朝残余势力由宽容转向残酷镇压的转变,也为北齐初期的政治清洗拉开了序幕。
魏收《魏书·卷十二·帝纪第十二》
李延寿《北史·卷五·魏本纪第五》
《魏书》:“帝好文学,美容仪。力能挟石狮子以逾墙,射无不中。嘉辰宴会,多命群臣赋诗,从容沉雅,有孝文风。
《北史》:①“帝好文,美容仪。力能挟石狮子以逾墙,射无不中。嘉辰宴会,多命群臣赋诗。从容沉雅,有孝文风。”②“静、恭运终天禄,高蹈唐、虞,各得其时也。
【家庭成员】
曾祖父: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曾祖母: 罗夫人
祖父 : 清河文献王元怿
父亲: 清河文宣王元亶
母亲: 清河王妃胡智
后妃: 皇后 高皇后,高欢次女
妃嫔: 嫔李氏,后为北齐武成帝高湛妃
儿子: 太子元长仁等三人,一同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