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崧高



《诗经》目录  305篇

《诗经·大雅·崧高》
‌‌第一章‌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
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维申及甫,维周之翰。
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第二章‌
申伯,王缀之事。
于邑于谢,南国是式。
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
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第三章‌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
因是谢人,以作尔庸。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
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第四章‌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
有傲其城,寝庙既成。
既成藐藐,王锡申伯。
四牡,钩膺濯濯。


‌第五章‌
王遣申伯,路车乘马。
我图尔居,莫如南土。
锡尔介圭,以作尔宝。
往王舅,南土是保。


‌第六章‌
申伯信迈,王饯于鄙。
申伯还南,谢于诚归。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
以峙其粮,式其行。


‌第七章‌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
徒御咩咩,周邦咸喜。
戎有良翰,不显申伯。
王之元舅,文武是宪。


‌第八章‌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
揉此万邦,闻于四国。
吉甫作诵,其诗孔硕。
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本诗创作于周宣王时期

          作者为宣王的重要辅臣尹吉甫。全诗旨在歌颂申伯——周宣王的母舅,受命于王室、受封于南土,并肩负起镇抚南国、稳定边疆的重大使命。作为一篇典型的颂诗,其内容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蕴含深厚的政治与历史意义。 全诗围绕申伯的政治地位、受封过程及其治绩展开,突出其作为“周之翰”——即周室中流砥柱的重要角色。

          申伯被封于谢邑(今河南南阳),这一封地的授予不仅是王室对其个人德行与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南土地区进行有效统治与管理的战略安排。

 

在主旨表达上

          诗歌开篇即以“崧高维岳”起兴,以高山之巍峨象征申伯的尊贵与威望,赋予其“维周之翰”的神圣使命,彰显其地位之尊崇。随后详述周王命召伯为申伯营建城邑、划分土地,并赐予路车、介圭等重要礼器,显示出此次封赏的庄重与隆重,体现王室对申伯的高度信任与倚重。 在治理南国方面,申伯以“柔惠且直”的德行赢得民心,不仅安抚万邦,还成为南方诸侯的楷模,为周王室在南方的统治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德政与能力,使南土得以长治久安,也为周室在楚国崛起背景下的边疆防御提供了有力支撑。

 

艺术角度来看

         全诗结构严谨,共八章,每章八句,层次分明,叙事清晰,从申伯受封到其治理南国的过程娓娓道来,展现了由政治决策到实际成效的完整脉络。语言上多用叠词如“藐藐”“濯濯”,以及排比句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与颂扬气势,使整篇作品更具庄重典雅的礼赞风格。

 

从历史意义来看

             这首诗不仅记录了申伯受封的史实,也反映了西周晚期王室通过分封宗亲来强化边疆控制的政治策略。申伯南迁实为周室应对楚国扩张、稳固南方局势的重要布局。然而,随着楚国势力的不断北上,南申国最终成为楚国扩张的牺牲品,这段历史也见证了周王室由盛转衰的现实背景。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是一篇文辞典雅的颂歌,更是一份记录西周晚期政治格局与边疆治理的历史文献,具有极高的文学与史学价值。

 
【其它阅读】

=====

《诗经·大雅·崧高》原文

2025年9月2日 12:37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工作记录    诗经    《诗经·大雅·崧高》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