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
【基本信息】
01. 所处时代:战国时期
02. 中文名:韩国(Hán Guó)
03. 别称:三晋之一(与魏、赵合称)
04. 国号:韩国(周王族诸侯国)
05. 爵位:侯爵(周威烈王册封)
06. 开国君主:韩景侯(韩虔)
07. 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前403年—前375年)→ 新郑(今河南新郑,前375年—前230年)
08. 主要城市:宜阳(冶铁中心)、雍丘(今河南杞县)
09. 政治体制:君主制(申不害变法后强化中央集权)
10. 国土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今河南中部)
11. 存续(前403~前221年)
12. 相邻国家魏、赵、楚、秦、齐
13. 末代君主韩王安(前238年—前230年在位)
【概述】
战国时期的韩国(公元前403年—前230年)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赵并称“三晋”,其国君为姬姓韩氏。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虔为诸侯,标志着韩国的建立。初都设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后因灭郑国而迁都至新郑。韩国以兵器制造著称,所产强弩射程可达800米。申不害于公元前351年推行变法,一度使韩国国力增强。
由于地处四战之地,西临秦、东接魏、南靠楚、北邻赵,国土狭小且资源匮乏,长期处于强敌环伺之中,最终于公元前230年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灭亡的诸侯国。
【国号】
战国时期韩国国号“韩”的由来,
先祖韩万受封: 韩国国君出自姬姓韩氏,其先祖韩万(史称韩武子)为周文王后裔。
封地来源: 韩万作为曲沃桓叔之子,因辅佐晋武公(即曲沃武公)成功取代晋国正统有功,被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
韩原的地名“韩”遂成为其家族称号,后代子孙以“韩”为氏。 至战国时期韩氏正式立国,便沿用古老的氏族名称“韩”作为国号,延续了“以地为氏”的传统。
【历史脉络】
韩国起源于晋国卿族韩氏,先祖韩万因辅佐晋武公有功,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春秋末年,晋国大权逐渐落入韩、赵、魏三家之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虔为诸侯,史称韩景侯,韩国由此立国,定都阳翟(今河南禹州)。
建国初期,韩国积极拓展势力。景侯在位期间,联合魏、赵共同伐楚,兵至桑丘,展现其军事影响力。文侯时期,攻取郑国阳城(今河南登封),征伐宋国直至彭城(今江苏徐州),并进军齐国至桑丘(今山东济南),国力显著增强。
哀侯时,韩国灭掉郑国,并于公元前375年迁都新郑(今河南新郑),疆域达到极盛。昭侯执政期间,任用法家名臣申不害推行“术治”改革,强化君主集权,整顿官吏体系,使韩国政治清明,国力步入巅峰,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韩国地处中原腹地,西临强秦,南接楚国,北连赵国,东靠魏国,四面受敌,战略空间极为有限。自秦崛起后,韩国首当其冲。公元前307年,秦国夺取宜阳,切断韩国本土与上党地区的联系;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中,秦将白起歼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韩国主力几乎覆灭;公元前262年,秦占野王,韩国被迫割让上党,引发长平之战,进一步削弱国力。
公元前230年,秦国内史腾率军攻破新郑,韩王安投降,韩国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灭亡的诸侯国,享国173年。 尽管韩国是战国七雄中领土最小者,但其冶铁技术发达,兵器制造精良,素有“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之誉,尤以“韩弩八石”闻名列国,在军事工业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最终因地理劣势与强秦持续压迫而走向覆亡。
【政治】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虔为诸侯,标志着韩国立国。其前身可追溯至晋国韩氏家族,通过晋阳之战联合赵、魏灭智伯,逐步积累实力,最终完成从卿族到独立诸侯的转型。然而韩国地处中原腹地,西邻强秦,南接楚国,北连赵,东靠魏,四战之地使其战略空间受限,外交上长期处于多方制衡之中。
建國初期,政局不稳。韩景侯时期法令混乱,治理体系尚未健全;韩烈侯时发生聂政刺相国韩侠累事件,暴露出权臣争斗的严重问题;韩文侯虽积极对外扩张,攻郑取城、伐宋略地,国力一度上升,但内部治理未能根本改善。
转折点出现在韩昭侯任用申不害推行变法(公元前363年起)。以“术治”为核心,强调君主集权与官吏考核,整顿吏治,抑制贵族特权,并依托韩国先进的冶铁技术发展军工,打造“强弓劲弩”,提升军力。变法期间,韩国实现“小康之治”,国力达至鼎盛。然而“术治”过度依赖君主个人能力,缺乏制度化延续机制,申不害与韩昭侯相继去世后,改革成果迅速瓦解。
后期韩国在外交上屡陷被动。五国相王结盟抗秦失败,函谷关之战惨败;宜阳失守使国土被分割;伊阙之战中韩魏联军遭白起重创,主力尽丧,沦为秦国附庸。末期韩桓惠王派郑国入秦修渠欲行“疲秦之计”,反助秦国富强。
至公元前230年,韩王安割地求存无效,秦将内史腾攻破新郑,韩国成为六国中首个灭亡的诸侯。 其衰亡根源在于地缘劣势、制度短视与强秦东扩的综合作用,虽有短暂改革振兴,终难逆转型势。
【社会】
韩国由晋国韩氏卿族发展而来,公元前403年正式受封为诸侯,建立起以王权为核心的宗法等级社会,形成了族权与政权紧密结合的封建体制。
在阶层构成上,韩国社会以王室与宗室贵族为统治核心,韩氏先祖因功受封,逐步从晋国卿大夫演变为独立君主。卿大夫阶层延续晋制,如申不害、韩非子等家族在政坛具有重要影响。韩昭侯任用申不害推行“术治”改革,建立“见功而赏、因能授官”的官僚考核体系,开创了早期系统化人事管理制度,行政效率显著提升,较西方文官制度早约1800年。
中间阶层中,士人集团尤为突出,法家思想在韩国广泛传播,韩非子等思想家深刻影响国家治理。手工业者地位较高,韩国以兵器制造著称,宜阳铁山资源丰富,新郑考古发现大型冶铁高炉与青铜作坊,表明其已实现兵器标准化生产,弩机制造实行“三证合一”质量管控。
商人阶层依托中原交通优势,虽史料记载有限,但在三晋经济圈中应具一定影响力。 基层以农民为主体,承担赋税与兵役,申不害改革可能包含重农政策。
存在宾客、食客等依附人口,体现封君制度下的人身依附关系,奴隶制度亦未完全消亡,战俘与罪犯多沦为奴。
韩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特点包括:实行封君食封制,封君对封邑享有土地支配权;冶铁业高度发达,技术领先列国;推行“术治”,强化君主集权;广纳客卿,吸纳人才参与治理。
随着历史发展,韩国社会经历从卿族到诸侯的转型,申不害变法推动社会整合,使韩国一度“国治兵强”。
后期面对秦国压力,尝试通过郑国渠等策略应对,但终因国力衰微而走向终结。
【军事】
战国七雄中,韩国虽国力相对较弱,但凭借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独特的战略定位,在早期展现出不容忽视的军事实力。其武器制造技术尤为突出,被誉为“天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所制之弩射程可达八百米之外,威力惊人,“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成为当时远程打击的核心装备。
考古发现显示,韩国在新郑设有大型冶铁作坊,弩机生产已实现标准化与质量管控,采用“三证合一”的管理体系,确保兵器性能稳定可靠。在前307年的宜阳之战中,尽管最终失守,但韩国弩兵给秦军造成了重大伤亡,充分体现了其远程火力的威慑力。
韩国还以锋利兵器著称,其剑“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可轻易斩穿坚固铠甲,代表了战国冷兵器锻造的最高水平。依托宜阳铁山等丰富矿产资源,韩国建立起完整的兵器研发与制造体系,不仅满足本国军队需求,更成为列国争相采购的战略物资,具备较强的军备输出能力。
在军事战略方面,韩国早期积极参与三晋联盟。公元前400年,韩景侯联合魏、赵攻楚至桑丘,展现协同作战能力。韩文侯时期,通过征伐郑、宋、齐等国,一度拓展疆域,实现短暂强盛。韩昭侯任用申不害推行“术治”改革,强化中央集权,建立以功绩为核心的军官考核制度,提升指挥效率,并结合冶铁优势整训精锐部队,实现“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的局面。
由于地缘劣势严重制约其发展。韩国地处中原腹地,西临强秦,南接楚国,北连赵,东靠魏,四面受敌,战略纵深狭窄。在173年间经历大小战事三十余次,长期处于战争消耗状态。
关键战役如宜阳之战(前307年)和伊阙之战(前293年)接连惨败,尤其是伊阙之战中韩魏联军被白起全歼,主力尽丧,自此沦为秦国附庸。 后期因制度依赖君主个人能力,“术治”难以持续,继任者平庸导致改革成果瓦解。外交上屡屡失误,如“郑国渠事件”本欲疲秦,反助秦国增强国力;多次献地求和仍难逃灭亡命运。先进军工体系最终为秦所用,加速自身覆亡。
韩国的兴衰,折射出小国在强国博弈中技术优势难以弥补战略与制度短板的历史教训。
【战争】
自公元前403年正式立国,至公元前230年被秦国灭亡,历经百余年战乱纷争。其战争史既展现了小国在强邻环伺下的生存挣扎,也折射出战国时代兼并统一的历史大势。
战国初期,韩国与魏国关系复杂。公元前354年,魏国伐赵,韩国审时度势,未直接出兵救援,体现了其基于地缘安全的务实外交策略。
公元前341年,魏国转而攻韩,韩昭侯组织抵抗,虽最终战败,但其顽强抵抗为齐、赵等国联合抗魏创造了契机,彰显了韩国在列国博弈中的战略价值。 韩国与秦国的冲突贯穿中后期。
公元前312年,秦发动宜阳之战,集中兵力突破防线,攻占韩国战略重镇宜阳,迫使韩国割地求和,国力大损,逐步沦为秦国附庸。
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中,韩魏联军24万被秦将白起全歼,韩国精锐损失殆尽,军事实力严重削弱。此后,上党之争引发秦赵长平之战,虽主战场不在韩国,但因其郡守冯亭降赵,成为导火索,间接导致赵国惨败,韩国加速衰落。
最终在公元前230年,秦将王翦率大军进攻,韩国虽全力抵抗,仍难挡强秦攻势,首都新郑陷落,韩王安被俘,韩国成为七雄中首个灭亡之国。
韩国与郑国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拉锯战,最终以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突袭灭郑告终。此役使韩国领土倍增,迁都新郑后掌控中原经济要道,冶铁兴盛,铸行“锐角布”货币,影响力显著提升。
韩国积极参与诸侯纷争,曾与赵、魏组成三晋联盟共谋扩张,也参与苏秦合纵抗秦,以及前284年联合燕、赵、魏、秦伐齐,但未能获取实质利益。
韩国战争具有鲜明特点:地处四战之地,西临秦魏,南接楚,北靠赵,地缘劣势使其长期处于防御态势;虽以“强弓劲弩出自韩”著称,远程武器领先列国,但国土狭小、人口有限,战略纵深不足;申不害推行“术治”变法曾带来短暂强盛,却因外部干扰未能深入完成。
韩国的兴亡启示深刻:地缘格局制约发展空间,制度建设决定国家韧性,技术优势难以弥补战略短板,外交摇摆终致孤立无援。其命运正是战国时代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真实写照。
【疆域】
韩国是七国中面积最小的诸侯国,其疆域范围主要集中在今山西省东南部与河南省中部地区,存续时间为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30年。在长达一百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韩国的疆域经历了从初步确立、短暂扩张到逐步萎缩的过程。
一、核心统治区域
韩国的统治中心早期位于今山西南部,初都平阳(今山西临汾),控制晋国故地南部,具备一定的政治与军事基础。后随着战略重心南移,迁都至宜阳(今河南宜阳),进一步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掌控。其在河南的核心区域包括阳翟(今河南禹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及其周边地带,涵盖今天的许昌、平顶山、漯河等地区。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国,将都城迁至新郑,兼并郑国故地,疆域向南扩展至河南中部,达到历史鼎盛时期。
二、地理格局与邻国关系
韩国地处中原腹地,四面强敌环伺,形成了典型的“四战之地”局面。北与魏国、赵国接壤,边界延伸至山西南部与河北交界地带;西邻秦国,以函谷关以东的河南西部为界,长期承受秦军东进的压力;南接楚国,边界达河南南部与湖北交界区域,屡受楚国北侵威胁;东连宋国与齐国,面临来自东方势力的潜在挑战;东南方向原与郑国相邻,灭郑后疆域得以南扩,但并未获得稳固的战略缓冲。
三、疆域特点与局限性
韩国国土面积不足十万平方公里,远小于秦国约百万、楚国约一百五十万及赵国约二十万平方公里的规模,地狭人稠,发展空间有限。其次,缺乏战略纵深,核心区域深陷中原平原,周围少有高山大河等天然屏障,难以抵御来自多个方向的同时进攻,极易陷入多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尽管如此,韩国也具备一定资源优势,尤其以宜阳铁山(今河南宜阳)为核心的冶铁业极为发达,使其成为战国时期重要的兵器制造中心,素有“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之誉。然而,军事技术的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领土扩张的成果。
四、历史变迁与最终覆灭
韩国在三家分晋后初步确立疆域,以阳翟为都,政局相对稳定。公元前375年灭郑,迁都新郑,实现短暂扩张,进入全盛期。但自战国中后期起,在秦国持续东扩、魏国挤压南部、楚国北犯的多重压力下,韩国逐渐丧失山西南部要地上党等地,领土不断缩水,最终仅保有河南中部一隅。公元前230年,秦军攻破韩都新郑,韩国灭亡,秦国设颍川郡,其原有疆域完全并入秦版图,标志着韩国作为独立诸侯国的历史终结。
【经济】
韩国经济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时代特征。尽管国土狭小、地处中原“四战之地”,但韩国凭借资源禀赋与技术创新,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农业方面,韩国依托宜阳铁山等矿产资源,较早实现了农具的铁器化。考古发现显示,韩国铁制农具种类齐全,广泛应用于耕作与开垦,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韩国重视水利建设,虽未有如秦国都江堰或郑国渠般宏大的工程,但在局部地区修建了灌溉系统,有效保障了农田用水,促进了农业的稳定发展。
韩国核心区域位于土地肥沃的中原腹地,具备良好的耕作条件,然而受限于疆域狭小,粮食产量总体有限,难以支撑大规模人口与长期战争消耗。
手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是韩国经济最突出的亮点。韩国拥有宜阳铁山等丰富矿藏,成为战国时期三大冶铁中心之一,与赵国邯郸、楚国宛城齐名。依托强大的冶铁能力,韩国以兵器制造闻名天下,素有“天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的美誉。
其弩机射程可达八百米,威力惊人,“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军工技术。在新郑设立的大型官营冶铁作坊,已实现标准化生产,并建立了“三证合一”的质量控制体系,体现了高度组织化的制造业水平。
制陶业也颇具规模,新郑故城出土的官营与私营制陶遗址及带有陶文标记的器物,表明该行业已形成规范化生产和品牌意识。 商业方面,韩国虽处战乱频仍之地,却因地处中原交通枢纽而商贸活跃。阳翟(今河南禹州)是重要的贸易中心,孕育了吕不韦这样的商业巨贾。
新郑、阳翟等城市兼具政治与商业功能,构成了区域性的市场网络。韩国积极参与诸侯国间的商品交换,输入粮食与基本物资,输出铁器、农具和兵器,展现出较强的外向型经济特征。
考古发现的韩币铸币遗址也证明,韩国已建立起较为成熟的货币经济体系,市场交易趋于规范化。
【文化】
韩国文化起源于周王室同姓的姬姓韩氏,其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的古韩国后裔。韩氏先祖韩万为曲沃桓叔之子,因辅佐曲沃武公灭晋有功,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自此以韩为氏,奠定了韩国深厚的宗族文化根基。这一血脉传承不仅强化了贵族世系的正统性,也赋予韩国独特的文化认同与历史使命感。
在政治文化方面,韩国以“术治”著称。韩昭侯时期任用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推行变法,主张“循功劳,视次第”的官吏考核制度,强调君主对臣下的掌控与监督,建立起高效且集权的官僚体系。这一治理模式虽重权术,但也提升了国家行政效率,成为战国时期重要的政治实践之一。
韩国在晋国六卿纷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生存智慧,善于通过联姻、结盟稳固地位。立国后与赵、魏结成“三晋同盟”,凭借集体力量抵御齐、楚等强国威胁,展现出灵活务实的外交文化。
思想领域,韩国是法家学说的重要发源地。贵族出身的韩非集法家之大成,著有《韩非子》,系统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尽管其变法主张未被韩王采纳,但其思想深刻影响了秦汉以后的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基石。
工艺技术上,韩国以先进的冶铁和兵器制造闻名天下,素有“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的美誉。考古发现证实,新郑设有大规模冶铁作坊,弩机生产已实现标准化与质量管控,甚至采用“三证合一”的管理体系,代表了当时制造业的最高水平。
社会层面,韩国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商业繁荣,商人往来列国,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其文化既承袭中原礼乐传统,又融合周边民族元素,呈现出多元共生的特征。
【后裔去向】
韩国灭亡后,其王室后裔为躲避秦朝追捕,纷纷改姓避祸,其中主要一支沿用“韩”姓,成为韩国公族血脉延续的重要标志。秦始皇将韩国宗室后裔集中安置于颍川郡(今河南禹州),由此形成著名的颍川韩氏,这一支系成为后世韩姓的主要源头之一。
末代韩王韩安被迁至郢陈(今湖北江陵),以切断其与旧地的联系。公元前226年,韩国旧贵族在新郑发动反秦叛乱,虽史载不详,但普遍认为与韩王安有一定关联,最终他受牵连而亡。
韩姓子孙逐渐繁衍发展,在秦末汉初崭露头角,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据传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韩信即为韩王安后裔,其卓越军功进一步提升了韩氏家族的历史地位。两汉时期,韩姓形成颍川、南阳两大郡望,成为望族代表。
随着时代变迁,韩姓族人逐步向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甘肃、河北、北京等地迁徙扩散。 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韩国王室后裔的血脉通过改姓与迁徙不断延续,奠定了今日韩姓在全国的分布格局。目前,韩姓为中国第26大姓,人口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苏和辽宁三省,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记忆。
【名人录】
1. 韩非(约前280年-前233年),韩国贵族,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2. 申不害(约前385年-前337年),韩国相国,法家"术治"派代表3
3. 暴鸢(生卒年不详),韩国名将
4. 韩昭侯(?-前333年),韩国君主(前362年-前333年在位)
5. 聂政(生卒年不详),战国四大刺客之一
6. 郑国(约前3世纪人),韩国水工,后入秦
7.韩娥(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著名歌手,,尤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典故闻名
【出土文物】
一、阳翟时期(公元前403年-前375年)
1.阳翟城址遗存
1950-1960年代:河南禹州市(古阳翟)发现韩国早期都城遗址,出土陶器残片和建筑遗迹。
1980年代:禹州瓦店遗址发掘,出土战国早期韩国风格陶器。
2.宜阳地区遗存
1970年代:河南宜阳出土韩国早期青铜兵器,证实宜阳为韩国重要军事重镇
2003年:宜阳韩都故城遗址发掘,发现韩国早期城墙遗迹和宫殿基址
二、新郑时期(公元前375年-前230年)
1.新郑郑韩故城
1923年:首次发现韩国墓葬,出土青铜器和陶器。
1950-60年代: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进行系统发掘,发现韩国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
1971-1975年:新郑县(今新郑市)出土韩国青铜礼器,包括鼎、簋、壶等。
1990年代:新郑战国墓地发掘,出土大量韩国墓葬及随葬品。
2000年后:新郑故城考古持续,发现韩国大型冶铁作坊和制陶遗址。
2.韩国兵器出土
1970-80年代:河南新郑、登封等地出土韩国强弩和青铜剑,印证"天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的说法。
1997年:河南新郑战国墓葬出土韩国弩机残件。
3.韩都手工业遗存。
2005年:新郑发现韩国大型冶铁遗址,出土冶铁炉残迹、铁渣、铁器。
2010年:新郑韩国官营制陶作坊遗址发掘,出土大量韩国风格陶器。
4.韩国贵族墓葬
1950-70年代:河南新郑、禹州等地发现韩国贵族墓葬,出土青铜礼器、玉器等。
1990年代:河南新郑胡庄韩国贵族墓地发掘,出土大量精美随葬品。
三、韩国其他地区遗存
1.上党地区。
1960-70年代:山西长子、屯留等地出土韩国风格青铜器和陶器,证实韩国对上党地区的控制。
1985年:山西长子县出土韩国青铜壶,刻有铭文。
2.韩国与秦、魏交界地区。
1980年代:河南三门峡地区出土韩国与秦、魏交界的军事设施遗存。
2000年后:河南灵宝等地发现韩国防御工事遗址。
【史料记载】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典籍,其中详细记述了韩国先祖作为晋国卿族的发展历程: 韩氏起源:记载韩万为曲沃桓叔之庶子,辅佐曲沃武公取代晋侯嫡系,奠定韩氏根基。 韩厥义举:记述韩厥(韩献子)在“赵氏孤儿”事件中挺身而出,保护赵武,彰显韩氏忠义品格。 晋国政争:通过骊姬之乱等事件,反映韩氏在晋国内部权力演变中的逐步崛起。
《史记·韩世家》 系统梳理韩国兴衰脉络: 完整世系:自韩万受封于韩原,经韩虔正式立国,至韩王安亡国,共载十一世君主事迹。 关键战役:详述宜阳之战、伊阙之战等决定韩国命运的重大军事冲突。 地理范围:明确指出韩国疆域以山西南部与河南中部为核心区域。
《战国策》多角度呈现韩国的政治与军事活动: 申不害变法:记录韩昭侯任用申不害推行“术治”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其成效。 外交策略:记载韩国参与“五国相王”合纵抗秦,以及郑国渠事件中的外交博弈。 战争实况:生动描述伊阙之战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被秦军全歼的惨烈经过。
《韩非子》 作为韩国宗室贵族韩非所著,该书蕴含深刻的政治智慧: “法、术、势”理论:提出以法治为核心、术治为手段、势治为基础的政治哲学体系,源于对韩国治国实践的总结与反思。
存韩主张:书中《存韩》篇体现韩非对韩国存亡命运的深切忧思与战略建议。
其他相关典籍
1. 《资治通鉴》:在战国纪事中详载韩国灭亡过程,尤以秦灭韩的战略部署为重点。
2. 《水经注》:地理文献中提及韩国都城阳翟、新郑的具体位置与水系关系。
3. 《汉书·地理志》:记载韩国故地在汉代的行政区划沿革与归属变化。
【君主世系】
先祖:
【二十三世】04.周武王姬发
【二十四世】唐叔虞,晋国始祖
【三十二世】晋穆侯姬费王(或作弗生、晞王)晋国第9任国君(前811年-前785年在位),其子曲沃桓叔(成师)是晋国“曲沃代翼”事件的始作俑者。
【三十三世】曲沃桓叔(成师)
【三十四世】1 韩武子 韩万(曲沃桓叔的庶子,被封于韩
【三十五世】2 韩赇伯 韩赇伯,第二任宗主
【三十六世】3 韩定伯 韩简
4 韩子舆 韩舆
5 韩献子 韩厥
6 韩宣子 韩起 ?—前514年
7 韩贞子 韩须 前514年—?
8 韩简子 韩不信
9 韩庄子 韩庚
10 韩康子 韩虎 ?—前425年 (前453年,与赵 、魏灭智伯瑶,三分智地)
11 韩武子 韩启章 前424年—前409年 16
12 韩景侯 韩虔 前408年—前400年 9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侯
13 韩烈侯 韩取 前399年—前387年 13 又作韩武侯
14 韩文侯 韩猷 前386年—前377年 10
15 韩哀侯 韩屯蒙 前376年—前374年 3
16 韩懿侯 韩若山 前374年—前363年 12 又作韩共侯、韩庄侯
17 韩昭侯 韩武 前362年—前333年 26 又作韩昭僖侯、韩昭厘侯
18 韩宣惠王 韩康 前332年—前312年 21 前323年称王,又作韩宣王、韩威侯
19 韩襄王 韩仓 前311年—前296年 16 又作韩襄哀王、韩悼襄王
20 韩厘王 韩咎 前295年—前273年 23
21 韩桓惠王 韩然 前272年—前239年 34 又作韩惠王
22 (韩废王) 韩安 前238年—前230年 9 前230年,秦灭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