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蓼国
东蓼国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重要诸侯国,历史沿革
文献依据: 《左传·文公五年》记载“楚公子燮灭蓼”
杜预注称“蓼国在安丰县”(今河南固始),明确其姬姓渊源。
上海博物馆藏“翏生𪾔”铭文记载“翏生”随周厉王征伐淮夷,印证西周时期姬姓蓼国的存在。
【基本信息】
01. 所处时代: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约公元前1046世纪—前622年)
02. 中文名:东蓼国
03. 别称:缪国(部分文献记载)
04. 国号:蓼(Liǎo)
05. 爵位:侯爵(姬姓诸侯国,西周分封体系)
06. 开国君主:伯廖?(周文王之子,但缺乏直接史料佐证)《左传》《史记》等核心文献未明确记载东蓼国君主世系。
07. 首都:今河南固始县高墩子
08. 主要城市:固始(今河南)、霍邱(今安徽)
09. 政治体制: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受周王室节制
10. 国土面积:约覆盖今河南固始县东北部及安徽霍邱县一带
11. 存续:约公元前7世纪末~前622年(被楚公子燮所灭)
12. 相邻国家:楚国、江国、蒋国等淮河流域诸侯国
13. 末代君主:
补充说明:
族姓争议:东蓼国为姬姓,与己姓蓼国(祝融后裔)不同,后者位于唐河县,早于西周分封的东蓼国
灭亡背景:西蓼国灭亡后,部分蓼人东迁至固始、霍邱重建东蓼国,成为楚扩张的早期目标,就是说?两个东蓼国,同在固始县,同年被楚灭。
【概述】
东蓼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开国君主为周文王后裔伯廖??,属于“汉阳诸姬”防御体系,地理范围以今河南固始县为中心。其分封时间约为公元前11世纪末,正值周武王或周成王时期,与鲁、卫等姬姓诸侯国同期受封。
存续与灭亡方面,东蓼国于公元前622年在楚穆王在位期间被楚公子燮所灭,立国约四百年。《左传·文公五年》明确记载了其灭亡事件,杜预注释称“蓼国在安丰县”,即今河南固始一带。 考古发现亦提供了有力佐证。固始蓼城岗遗址出土了西周时期的城址及青铜器,如“蓼子盏”,印证了该国的地望与存续年代。上海博物馆藏“翏生𪾔”铭文记载了西周厉王时期“翏生”征伐淮夷之事,进一步证实姬姓蓼国在当时已存在并参与军事活动。
需注意的是,东蓼国与己姓的西蓼国不同。西蓼国于公元前701年被楚国所灭,部分遗民东迁至固始一带重建,仍称“东蓼”,此东蓼国为西蓼(前701年灭于楚)灭亡后的延续,最终同样被楚国吞并。,二者族姓不同,起源独立,不可混淆。
东蓼国为西周初期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延续至春秋中期,历史脉络清晰,文献记载与考古成果相互印证,具有充分的历史可信度。
1.东蓼国:为西周初期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前622年被楚公子燮所灭。
2.东蓼国:西蓼前701年灭,遗民东迁至固始重建,前639/635/622年被楚公子燮所灭。两国 同地。
【历史脉络】
东蓼国的历史脉络修正与补充
一、国名与族姓 东蓼国,又称缪国,为西周时期分封的姬姓诸侯国。文献中“蓼”与“缪”存在异写现象,属同音通假或传抄差异。该国源于周王室宗亲分封制度,始封君为伯廖,系周文王后裔,立国于公元前11世纪末,存续至公元前622年。
二、地理与疆域 核心区域位于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北部及安徽省霍邱县一带,都城据考在固始县高墩子遗址。地处淮河上游,是中原文化与江淮文化交汇的重要过渡地带,在周王朝经略南方的战略布局中具有关键地位。
三、历史沿革关键节点
分封背景:
西周初年,为加强对淮夷地区的控制,周王室分封伯廖于东南要地,建立东蓼国。
其与己姓西蓼国(今河南唐河)
偃姓舒蓼国(今安徽舒城)并存,形成地域上的三蓼格局,共同维系周王朝对南土的影响力。
灭亡与后续:公元前622年,楚国公子夑率军灭东蓼国,其地并入楚国行政体系。部分遗民以国为氏,演变为廖姓的重要来源之一,延续至今。
四、学术争议与补充 关于伯廖的身份,学界有不同观点:一说为其为周文王之子;另一说认为是文王后世子孙,目前尚无确凿考古证据定论。 东蓼国与西蓼国的关系亦存争议,有观点认为东蓼为西蓼于公元前700年被灭后,遗民东迁重建之政权,但此说仍需更多史料与考古发现佐证。
五、文化遗存
固始县高墩子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墓葬等遗存,为研究东蓼国的社会结构、礼制形态与文化特征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建议持续关注该遗址的系统性考古工作,进一步明确其与东蓼国之间的对应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