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蓼国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牧誓八国】【姬姓诸侯国】【子姓诸侯国】【异姓诸侯国秦朝

 

【基本信息】

01.所处时代:春秋时期
02.中文名:舒蓼国‌
03.别称:舒蓼(史书多称“舒蓼”)‌
04.国号:舒蓼,属群舒诸国之一‌
05.爵位:子爵(周武王分封皋陶后裔时赐爵)‌
06.开国君主:舒应(45世)(偃姓,
【十世】‌皋陶35世孙)‌
07.首都:今安徽省舒城县一带‌
08.主要城市:群舒诸国多分布于江淮之间(今安徽舒城、庐江、巢县等地)‌
09.政治体制:诸侯国体制
10.国土面积:推测为小型方国
11.存续:约公元前657年首次被徐国所灭,后复国;公元前601年最终被楚庄王所灭‌
12.相邻国家:群舒诸国(如舒庸、舒鸠等)、楚国、吴国‌
13.末代君主:

《左传·文公十二年》(前615年)载楚令尹成嘉俘获舒国君主,但未提具体名字

舒蓼最终亡于楚庄王时期(前601年),君主信息散佚

 

【概述】

        舒蓼国(公元前657年—前601年)是春秋时期江淮流域的偃姓方国,为“群舒”政治联盟的重要成员。其地理位置位于今安徽省舒城县一带,与舒庸、舒鸠等国同为周武王分封皋陶后裔所建立的诸侯国。 

      是皋陶的直系后裔,舒蓼国以偃姓立国,公族后代以国名“舒”为氏,成为后世舒姓的主要起源。 存续历程如下: 公元前657年首次被徐国所灭,后得以复国; 春秋中期(公元前601年)最终为楚庄王所灭,标志着楚国势力进一步深入淮河流域。

 

【国号】

    舒蓼国国号来由考据

一、“舒”字的渊源

1. 地理标识 “舒”作为国号的核心用字,源于江淮地区的古地名“舒地”,即今安徽庐江、舒城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皋陶后裔于舒地,建立诸侯国,“舒”由此成为地理与政治的双重标识。

 

2. 族姓关联 舒姓出自偃姓,为皋陶后裔。国号“舒”体现了族姓与封地的紧密结合。舒国为群舒诸国中的核心政权,其国号不仅代表地域统治,也成为后世舒姓的重要来源。

 

【历史脉络】

   舒蓼国是属偃姓诸侯,先祖可追溯至上古东夷部族首领皋陶,是颛顼后裔。西周初,周武王为巩固东方统治,分封皋陶后裔于今安徽舒城、庐江一带,建立群舒诸国。

  “舒”指其地理位于江淮之间的舒地,“蓼”则体现其与河南固始一带的偃姓蓼国有同源关系。 春秋早期,群舒诸国依附于强大的徐国(嬴姓,今江苏徐州),处于徐国势力影响之下。

   公元前645年,楚国与徐国爆发娄林之战,群舒乘势脱离徐国控制,实现复国。此后,舒蓼虽名义上臣服于楚国,成为其附庸,但仍保持一定政治独立性,并积极参与区域联盟,形成以舒城为中心的江淮方国集团,在文化上融合中原、楚、吴及本土淮夷元素。

   考古发现如舒城出土的“窃曲纹鹿首铜尊”及凤凰嘴遗址青铜器,均展现出鲜明的文化交融特征。 随着楚国东扩战略推进,群舒屡次反叛。

   公元前615年,楚令尹成嘉俘虏舒国君主;至公元前601年,楚庄王以“群舒背叛”为由出兵灭舒蓼,将其领土纳入楚国版图,标志着楚势力正式深入淮河中游地区。舒蓼灭亡后,遗民以国为姓,成为后世舒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地望安徽舒城亦被视作舒姓郡望——巨鹿郡的重要发源地。

   群舒体系中,舒蓼与舒庸、舒鸠等国并列,构成松散的政治联盟。

    学术界对“徐舒同源”尚有争议,部分学者认为群舒为徐国分支,但更多证据支持其为独立分封的偃姓方国。

   《左传》和《史记》记载与近年考古成果,舒蓼的历史地位得以逐步厘清,是研究先秦江淮政治格局与文化交融的重要个案。

 

【政治】

    舒蓼在早期享有相对独立的政治地位,与舒庸、舒鸠等同宗同源的诸侯国共同构成松散的“群舒”联合体。这一联盟虽无统一政权结构,但因血缘相近、文化相通,在春秋时期频繁协同行动,形成区域性的政治力量。

       外部关系方面,舒蓼国的地缘位置使其长期处于大国博弈的夹缝之中。春秋初期,徐国(嬴姓,位于今江苏徐州)势力强盛,于公元前657年攻灭舒蓼,使其一度亡国。随着楚国与徐国矛盾激化,前645年爆发“娄林之战”,徐国战败衰落,舒蓼趁势复国。

       舒蓼转而依附日益崛起的楚国,成为其名义上的附庸。 尽管表面上臣服于楚,舒蓼仍多次参与群舒诸国联合反叛楚国的行动,如公元前615年的群舒叛乱。这种摇摆政策反映了小国在强国压迫下的生存策略。与此同时,晋国为牵制楚国,派遣楚国叛臣申公巫臣于公元前584年出使吴国,传授车战技艺,推动吴国军事崛起。

       吴国逐渐介入江淮事务,舒庸等群舒国家曾引导吴军袭击楚国巢城(前574年),显示出群舒在吴楚争霸中的战略作用。 舒蓼的独立空间最终被压缩殆尽。

    公元前601年,楚庄王以“群舒背叛”为由,发兵讨伐并彻底灭亡舒蓼。此役不仅终结了舒蓼国长达数百年的历史,也标志着楚国正式将江淮中游地区纳入版图,进一步巩固其在东部的战略布局。

 

【社会】

          舒蓼国皋陶后裔所建,以血缘宗法为基础构建起独特的社会与政治体系。作为群舒诸国之一,舒蓼与舒庸、舒鸠等同宗之国同源共祖,共享偃姓宗族认同,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统治阶层。

        公族以“舒”为氏,掌握国家政权,国君称“舒子”,体现了典型的族姓政治特征。尽管群舒各国在宗族上同根同源,但在政治上保持相对独立,未形成统一集权国家。

       舒蓼国是“群舒”政治联盟的重要成员,与周边同姓诸侯国构成松散的联合体。这一联盟具有类似联邦制的特征,各国在保持自治的同时,基于共同的宗族渊源维持协作关系。历史上曾多次联合抗楚,如公元前615年群舒叛楚事件,显示出一定的政治协同能力。

         联盟缺乏统一的军事指挥系统,难以长期抗衡强邻楚国,最终在楚国持续扩张中逐一被吞并。 经济方面,舒蓼地处江淮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农业以稻作为主。

      考古发现表明其手工业特别是青铜铸造业已达到较高水平。舒城出土的“窃曲纹鹿首铜尊”和“龙首提梁铜盉”不仅工艺精湛,且纹饰融合了中原周文化的窃曲纹与楚地流行的蟠虺纹,反映出舒蓼在文化与技术上的多元交流,可能通过贸易或外交渠道吸收外来文明成果。

      社会阶层结构清晰,上层由偃姓公族垄断权力,平民则主要从事农业与手工业生产。奴隶制度可能存在,来源或为战争俘获或债务所困,但尚无直接文献佐证。

     军事上,舒蓼早期依附徐国,受其节制;公元前645年脱离徐国控制后获得有限独立,但仍需向楚国纳贡称臣。为求自保,曾于公元前601年参与吴国主导的反楚行动,体现其灵活甚至摇摆的外交策略。

       文化层面,舒蓼呈现出显著的多元融合特征。本土淮夷文化根基深厚,凤凰嘴遗址出土器物展现出鲜明的地方风格,同时广泛吸收中原礼乐文明与楚、吴地区文化元素。

       宗教方面重视祖先崇拜,奉皋陶为始祖,祭祀活动强化宗族凝聚力。国君可能兼具政教双重职能,后世所见蓼山神祠即为祭祀东蓼国君的遗存,暗示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军事】

       公元前7世纪,舒蓼便因国力薄弱而依附于徐国。公元前657年,徐国出兵攻灭舒蓼,使其成为其附庸。然而至公元前645年,在楚国与徐国爆发“娄林之战”之际,舒蓼趁势复国,摆脱徐国控制,开启了新的外交与军事转向。

    复国后,舒蓼名义上臣服于日益强盛的楚国,成为其附庸国,但在一定程度上仍保有政治与军事上的有限自主权。然而这种依附关系并不稳固。公元前615年,群舒诸国联合反叛楚国,楚令尹成嘉率军镇压,俘虏舒国君主,显示出楚国对江淮小国的强力控制。至公元前601年,楚庄王以“群舒背叛”为由再度出兵,彻底灭亡舒蓼,重新划定江淮地区的势力版图。

     此役标志着楚国势力正式深入淮河中游,也宣告舒蓼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终结。 春秋中后期,随着晋吴结盟对抗楚国,部分群舒国家开始与吴国接触。

      公元前574年,舒庸国曾引导吴军围攻楚国巢城,反映出群舒在吴楚争霸中的战略支点作用。作为群舒一员,舒蓼很可能也在类似军事行动中提供地理情报或后勤支持。

 

【战争】

一、与楚国的核心战争

公元前601年,楚国发动了对群舒的决定性战役~楚灭舒蓼之战。此战发生于周定王六年,楚庄王以“群舒屡次叛离”为由,亲率大军征讨以舒蓼为核心的群舒诸国。此前,群舒曾在公元前615年和前613年两次背弃楚国,引发楚国强烈反弹。此次出兵不仅是一次军事惩戒,更是楚国巩固江淮势力的战略举措。楚军势如破竹,迅速攻灭舒蓼,将其领土完全纳入楚国版图,并重新划定江淮地区的疆域边界。

   战后,楚国还与吴、越两国达成政治联盟,进一步稳固了在东南方向的战略布局。此役标志着舒蓼国彻底灭亡,也象征着楚国势力正式深入淮河中游地区,成功瓦解了长期存在的群舒联盟体系。 早在公元前615年,群舒便已显露反楚倾向。

   周顷王四年,舒蓼、舒国等联合起兵叛楚,楚国派令尹成嘉率军镇压,俘获舒国与宗国君主,并围攻战略要地巢国。然而此时楚国内部政局动荡,爆发权力纷争,导致军事行动未能全面展开。尽管如此,此次事件充分暴露了群舒与楚国之间深刻的矛盾,也为日后楚国彻底消灭舒蓼埋下了伏笔。

 

二、与徐国的早期战争

公元前657年,徐国发动对舒蓼的进攻,史称“徐灭舒蓼”。当时正值周惠王二十年,楚国北上参与中原争霸,与齐桓公形成对峙之势,引起齐国强烈不满。作为楚国附庸的徐国(嬴姓,位于今江苏徐州),为配合楚国战略、削弱群舒势力,趁机攻灭舒蓼。这是舒蓼国历史上首次亡国。直至公元前645年,在诸侯格局变动的背景下,舒蓼得以复国,但其政治独立性已大为削弱。

 

三、群舒联盟参与的晋楚争霸战争

公元前548年,即周灵王二十四年,爆发了著名的舒鸠之战。舒鸠国受吴国策动叛楚投吴,楚国令尹子木奉命出征。楚军分左右两路推进,吴军试图穿插分割,切断楚军联系,但最终陷入楚军预设伏击圈,惨遭大败。楚军乘胜攻灭舒鸠,进一步巩固了对江淮流域的控制。虽然史料未明确记载舒蓼直接参战,但作为群舒的重要成员,其政治取向与舒鸠高度一致,极有可能参与了类似的抗楚行动。

 

四、军事特征与战略困境

舒蓼国地处晋、楚、吴三大强国夹缝之中,其外交与军事策略呈现出明显的依附性与反复性。早期依附徐国,复国后转而臣服楚国,后期又倾向联合吴国以抗衡楚人,反映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困境。其自身缺乏独立且强大的军事力量,只能通过灵活站队谋求存续空间。

        考古发现亦印证了这一历史背景。舒城出土的“窃曲纹鹿首铜尊”等青铜器,融合中原礼制与楚文化元素,展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汇。群舒青铜器上常见的蟠虺纹饰,明显受到楚地风格影响,暗示其在军事与政治上对楚国的依附关系。

 

【疆域】

一、地理位置与核心区域

舒蓼国是春秋时期“群舒”诸国之一,位于今安徽省中部的舒城县一带,为群舒文化的核心分布区。其地理坐标大致处于北纬31°01′至31°34′,东经116°26′至117°15′之间,地处大别山东麓、巢湖之滨,兼具山地屏障与水路通达之利。这一区域自西周至春秋时期即为群舒各部族聚居地,历史悠久。

汉代设舒县,唐代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正式置舒城县,沿用至今,显示出该地长期作为区域政治与文化中心的地位。 舒蓼国与舒庸、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同属嬴姓皋陶后裔所建的群舒诸侯国体系,共同分布于江淮之间,形成一个具有相同文化渊源和政治互动的地缘集团。这些小国虽各自独立,但在面对楚、吴等大国扩张时往往联合自保,体现出密切的族群联系与地缘依存关系。

《左传·文公十二年》杜预注:“群舒,偃姓,舒庸、舒鸠之属
《世本·氏姓篇》:“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偃姓,皋陶之后

 

二、疆域范围与边界

群舒整体分布北起淮河南岸,南抵长江以北,西至霍山以东,东达巢湖以西,覆盖今安徽中部广大丘陵与平原交错地带,其中心区域以舒城、庐江为核心,地势平缓、土地肥沃,适宜农耕与聚落发展。 舒蓼国的具体疆域主要集中于今舒城县西部及霍邱县西北部地区,尤以舒城县城关镇西南一带为其政治与文化中心。

考古发现为此提供了重要佐证:舒城凤凰嘴遗址、河口春秋墓葬群出土的青铜器,如兽首鼎、龙首提梁铜盉等,具有鲜明的群舒文化特征,不仅印证了该地区在春秋时期的文明程度,也间接确认了舒蓼国的实际控制范围。

《左传·僖公三年》:“徐人取舒”,杜预注:“舒国名,偃姓,舒城西南有龙舒
《左传·文公十二年》:“群舒叛楚”,孔颖达疏:“群舒在江淮之间

 

三、与周边政权及地理环境的关系

   春秋时期,舒蓼国地处吴、楚交锋前沿,地缘位置极为敏感。早期曾依附于同为嬴姓的徐国,寻求庇护;后随着徐国衰落,转而周旋于楚、吴两大强国之间。长期受楚国军事压迫,最终于公元前601年被楚庄王所灭,成为楚国东进战略的重要一环。

   春秋中后期,吴国崛起于东南,群舒诸国多与其结盟抗楚,舒蓼亦可能参与其中,发挥过一定的军事协同作用。《左传·文公十二年》),其灭亡时间存在争议,主流观点为前601年楚庄王东征所为,但亦有学者认为其延续至战国初期。

   地理上,舒蓼国坐落于江淮丘陵向平原过渡地带,境内河网密布,杭埠河、丰乐河等主要河流流经全境,古称龙舒水的杭埠河流域更是其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发达的水系既便利交通与灌溉,又构成天然防御屏障,为农业发展和人口聚集创造了良好条件。

 

《春秋左传注·文公十二年》载舒蓼为群舒分支
《春秋左传注·宣公八年》载楚庄王灭舒蓼

 

 

【经济】

一、农业经济

舒蓼国地处江淮平原,位于今安徽舒城一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具备优越的农耕条件。杭埠河、丰乐河等主要河流贯穿全境,形成了发达的水系网络,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尽管目前未见大型水利工程的明确记载,但得益于密集的河网分布,当地自然灌溉系统较为完善,农业基础稳固。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逐步推广使用,显著提升了耕作效率。牛耕技术也开始普及,改变了传统人力耕作模式,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在耕作方式上,当地已采用垄作法等较为先进的农业技术,体现了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应用水平的提升。

 

二、手工业经济

舒蓼国手工业以青铜铸造业最为突出。考古发现表明,在舒城凤凰嘴、河口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器,如兽首鼎、龙首提梁铜盉、窃曲纹鹿首尊等,器型丰富、工艺精湛。这些青铜器组合完整,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被学术界称为“群舒青铜器”,是研究群舒文化的重要实物依据。

群舒青铜器融合了中原礼器形制与楚文化元素,展现出强烈的文化交融特征。其独特造型,如“牛形盆口”“横铉遗制”等,成为群舒文化的标志性符号。除青铜铸造外,陶器制作也有一定发展,相关遗存虽较少,但仍可窥见当时手工业的多样性。此外,纺织、木器加工等传统手工业可能普遍存在,但由于缺乏直接考古证据,尚待进一步发掘证实。

 

三、贸易与交通

舒蓼国位于江淮之间,北接淮河,南临长江,西靠大别山,东近巢湖,处于吴楚争霸的前沿地带,也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这一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区域交通枢纽和经济往来要冲。

境内河网密布,杭埠河(古称龙舒水)等天然水道构成便捷的水上运输网络,极大促进了物资流通与区域间经贸交流。 凭借地理优势,舒蓼与周边诸侯国如楚、吴等保持密切联系,青铜器风格的多元融合即反映了跨区域文化交流与经济互动的频繁。同时,作为淮夷文化圈的一部分,舒蓼与周边小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经济文化共同体,共同参与区域分工与资源交换。

 

四、经济地位与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淮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淮南,而群舒所处的江淮之间区域经济相对发达,农业与手工业均有可观成就。然而作为中小诸侯国,其整体经济实力仍无法与中原大国相比,且在政治和经济上可能依附于徐、楚、吴等强国。在大国争霸背景下,其经济资源易受战争波及,发展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文化】

     舒蓼国青铜器遗存展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出土器物以兽首鼎、曲柄盉为典型,构成独特的“群舒青铜器”风格。兽首鼎造型别致,鼎体一侧铸有兽首,双目凸出,犄角挺立,鼎盖设钮,兼具祭祀与实用功能。

   考古发现鼎内残留鱼羊骨骼,推测用于宗庙祭祀或贵族宴飨。曲柄盉形制罕见,流与鋬呈直角布局,柄部修长且常见断裂痕迹,应为隔热设计;顶端饰以龙首,融合实用性与艺术美感,充分展现群舒工匠的巧思与工艺水平。

   纹饰与工艺方面,群舒青铜器融合中原地区的窃曲纹、蟠螭纹与楚文化的蟠虺纹,体现多元文化交汇的特征。虽器物体量较小,但铸造精细,如兽首鼎的兽首与器身采用连铸技术,反映出高超的青铜冶铸能力。

   群舒文化植根于江淮土著文明,同时吸收周文化、东夷、楚及吴越文化元素,形成“承中原之制,融楚吴之风”的独特面貌。龙虎纹鼓座等礼器既具中原礼制特征,又融入楚地装饰风格,是文化交融的典型例证。

   族群认同方面,群舒自认皋陶后裔,重视祖先崇拜,兽首鼎等礼器可能用于宗族祭祀,强化血缘认同。龙虎图腾的广泛使用,象征权威与守护,延续华夏文明的精神传统。 群舒青铜器注重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曲柄盉长柄设计便于握持防烫,兽首鼎平盖带钮利于密封固定,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而兽首造型生动萌趣,反映审美趋向世俗化,凸显群舒文化的独特气质。

 

 

【后裔去向】

 一、先秦至秦汉时期

以安徽庐江为中心

1. 早期聚居地

舒蓼国后裔最初以安徽庐江为繁衍中心,即古舒国故地。春秋战国时期,舒姓活动范围主要集中于江淮地区,今安徽中部一带。

2. 秦汉时期向北方扩散

随着秦汉统一,部分舒姓族人迁居长安,即今陕西西安,逐渐形成北方望族。长安作为全国政治与经济中心,推动舒姓在北方发展壮大,后世遂以“京兆郡”为郡望。

 

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南迁与融合

1. 两晋南北朝

避乱南迁 社会动荡促使北方舒姓大量南迁,进入江南地区,与当地舒姓融合,逐步发展为南方大姓之一。与此同时,北方仍有支系在河北巨鹿郡兴起,形成“钜鹿望”。

2. 唐代

南迁持续 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加剧北方战乱,进一步推动舒姓族人南迁,南方成为主要聚居区域。

 

三、宋元明清

遍布全国,南方为主

1. 两宋时期

播迁至江南诸省 舒姓广泛分布于浙江、江西、安徽等江南省份,人口持续增长,宗族体系日趋完善。

2. 元明清

南方大扩展 福建、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等地均见舒姓定居,分布范围不断扩大。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中,山西舒姓被分迁至湖北、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地,参与中原重建。

3. 现代分布

当今舒姓位列全国第178位,人口约97万,主要集中在四川、江西、湖南、湖北四省,约占全国舒姓人口的83%。

 

【名人】

舒乙(春秋时期),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将领
舒明(古代),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和历史学家
舒婉(古代),中国古代著名音乐家和舞蹈家
舒邵兄弟(东汉),东汉义士,以忠孝著称
舒亶(唐代)唐代诗人,作品流传于世
舒敬忠(清代),清代名将,参与军事活动
老舍(舒庆春),现代著名作家,满族舒姓代表
舒同,中国著名书法家,创“舒体”书法

 

【出土文物】

文物出土时间

一、1980年:舒城九里墩春秋墓(核心发现)

时间节点:1980年9月 地点:安徽省舒城县孔集镇九里墩村窑厂

文物详情: 龙虎纹四环铜鼓座, 1980年,窑厂工人在取土过程中意外发现春秋时期墓葬,考古部门随即开展抢救性发掘。 出土的铜鼓座直径80厘米、残高29厘米,重达47公斤,外壁口沿铸有190字铭文。 最初定为三级文物,后因铭文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被重新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兽首鼎、龙首提梁铜盉, 同墓出土的群舒青铜器,融合中原与楚文化元素,风格独特。 铭文中提及“余之玄孙公”,佐证该墓为舒国国君家族墓葬。

 

二、1970年代末

舒城盗墓案关联文物

时间节点:1970年代末 事件:舒城县公安机关破获一起盗墓案件,成功追回一批被盗文物。

文物详情: 青铜龙虎大建鼓座, 因墓葬曾多次遭盗扰,文物损毁严重,初定为三级文物。 后续清理过程中发现器身外壁铭文,内容涉及舒国世系与历史,学术价值重大,文物等级得以重新认定。

 

三、2001年

郧阳区五峰乡肖家河春秋墓(关联群舒文化)

时间节点:2001年3月 地点:湖北省郧阳区五峰乡肖家河村

文物详情: 铜盘、铜匜, 器物铭文记载“唐子中濒儿”,确认为唐国贵族所用礼器。 虽非舒蓼国直接遗存,但出土地属群舒文化辐射区域,体现春秋时期江淮诸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地缘联系。

 

四、其他相关发现

舒城凤凰嘴、河口遗址, 自20世纪以来经多次考古调查与发掘,出土大量群舒风格青铜器,如兽首鼎、窃曲纹鹿首铜尊等。 遗存年代集中于春秋时期,具体发掘年份未详,但均属于舒蓼国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料记载】

一、先秦文献

《左传·文公十二年》记载“群舒叛楚”,杜预注:“群舒,偃姓,舒庸、舒鸠之属”。舒蓼作为群舒之一,间接反映其与楚国的矛盾关系。

《左传·宣公八年》明确记载“楚庄王伐灭舒蓼”,为舒蓼国灭亡的直接文献依据。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提及群舒为楚所灭,进一步印证舒蓼在楚国东扩进程中的历史命运。

 

《世本·氏姓篇》载:“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偃姓,皋陶之后”。明确指出舒蓼为偃姓诸侯国,系皋陶后裔,与舒姓起源密切相关。

 

二、汉代至唐代姓氏与地理著作

1. 《姓氏考略》 记载:“舒姓源自偃姓,周武王封皋陶之后于舒,春秋时舒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间接说明舒蓼作为舒姓分支的重要渊源之一。

2. 《左传正义》 孔颖达疏解《左传》时指出“群舒在江淮之间”,为舒蓼国地理分布提供了重要佐证。

 

三、现代学术研究与考古发现

1. 《徐舒源流初探》(陈秉新) 通过分析舒城九里墩墓出土青铜器铭文(如龙虎纹鼓座),探讨群舒与徐国的文化关联,间接揭示舒蓼国的历史脉络。

2. 《左传·文公十二年》杜预注“群舒,偃姓”,为舒蓼国族属来源提供关键文献支持。

 
 
【其它阅读】

=====

舒蓼国(shū liǎo guó‌)偃姓方国 皋陶后裔所建 舒姓始祖(约公元前657年~前601年)

2025年9月23日 11:49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公元前    十五、偃姓诸侯国    舒蓼国(shū liǎo guó‌)偃姓方国 皋陶后裔所建 舒姓始祖(约公元前657年~前6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