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国



上古】【三皇】【五帝】【夏朝】【商朝】【周朝】【牧誓八国】【姬姓诸侯国】【子姓诸侯国】【异姓诸侯国秦朝

 

【基本信息‌】
‌01. 所处时代‌:西周至春秋时期
‌02. 中文名‌:郯国(Tán Guó)‌
‌03. 别称‌:炎国(古称,后加“邑”演变为郯国)‌
‌04. 国号‌:郯(嬴姓诸侯国)‌
‌05. 爵位‌:子爵(推测,周代低等诸侯国)‌
‌06. 开国君主‌:少昊后裔炎族首领(具体名讳无考)‌
‌07. 首都‌:郯城(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
‌08. 主要城市‌:无明确记载,以郯城为中心‌
‌09. 政治体制‌:君主制(附属于周王室)‌
‌10. 国土面积‌:无明确记载,属泗上小诸侯国‌
‌11. 存续‌:约前11世纪—前414年(灭于越国)‌
‌12. 相邻国家‌:鲁国、莒国、齐国等泗上诸侯国‌‌
13. 末代君主‌:郯子鸪(春秋时期国君,孔子曾向其求学)‌

 

郯国历史脉络梳理
一、起源与族源(前11世纪—西周初年)
1.商代立国
时间与背景:约前11世纪(商王武丁时期),商王武丁封其子于炎地(今山东临沂市郯城县),建立侯国,称“炎国”。
族源:郯国为少昊氏后裔(东夷族群),属嬴姓或己姓(文献存在争议)。《左传》记载郯子自述“吾祖少昊”,明确其与少昊氏的关联。
2.周初归属
周武王分封:周灭商后,周武王将炎国封给微子启(商纣王长兄,商王帝乙长子),归附于宋国管辖,保留子爵爵位。
地位演变:炎国从商代侯国降为周代子爵国,沦为宋国附庸,封地缩小(约今郯城县范围)。

 

二、政治发展与周边关系(西周至春秋末期)
1.西周至春秋初期:附庸与沉寂
周公东征影响:周公姬旦东征平定三监之乱后,郯国降服于周王朝,但因地处山东与江淮交界,文献记载极少,仅两件青铜器(令簋、召尊)可窥端倪。
地理与附庸:郯国位于鲁国东北、莒国西北,长期依附于鲁国,成为鲁国与东夷势力之间的缓冲国。
2.春秋中后期:周旋于大国之间
与莒国冲突(前605年):郯国与莒国爆发矛盾,齐国与鲁国出面调停,最终鲁国出兵讨伐莒国,占领其向地(原向国之地),体现郯国与鲁国的友好关系。
孔子师郯(前525年):郯国国君郯子以“鸟名官”典故闻名,孔子曾专程拜访求教,感叹“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留下“问官倾盖”典故,反映郯国文化影响力。
依附吴国(春秋末期):吴国崛起后,郯国一度归附吴国,后被鲁国联合晋国、邾国争回。公元前485年,郯国随鲁、吴伐齐,体现其在大国博弈中的被动地位。

 

三、灭亡与遗民(前414年)
1.灭国事件
越国扩张:战国初期(前414年),越王朱勾率军攻灭郯国,末代君主郯子鸪被俘,领土并入越国。
争议:部分文献提及“楚灭郯”,但主流观点以《竹书纪年》记载“越灭郯”为主。
2.姓氏与文化遗存
郯姓起源:郯国遗民以国为氏,形成“郯”姓一支。
文化象征:
郯国故城遗址(今郯城县城北)保留城墙遗迹,周长4670米,残墙高4米,出土石斧、陶片等文物。
“鹿乳奉亲”典故:郯子幼时为父母取鹿乳治眼疾,体现孝道文化。
郯子庙、郯子林等遗迹,以及3000年树龄的银杏树,佐证郯国历史

 

《春秋》记载前605年郯莒冲突
《春秋·宣公四年》记载:"四年春王正月,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

 

 

二、《水经注·沂水》对郯国故城的描述
‌原文节选‌:"沂水又南迳郯县故城西,城周回里余,在鲁之东偏。郯子之国,少昊之后也。城中有台,谓之郯子台。"

 

 

三、清华简《系年》关于吴郯关系的记载
第19章:"吴王阖闾既胜楚,乃北兼郯、邾之地,东伐越,至于甬东。"

 
【其它阅读】

=====

郯国(tán‌ guó‌)周朝嬴姓诸侯国 少昊氏后裔(伯益支系)封国(约前11世纪—前414年)‌

2025年9月26日 14:20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公元前    八 嬴姓‌诸侯国    郯国(tán‌ guó‌)周朝嬴姓诸侯国 少昊氏后裔(伯益支系)封国(约前11世纪—前4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