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宝夤(寅)



527年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南北朝
本名:萧宝夤(寅)
字:智亮
主要成就:在关中自称大齐皇帝
主要作品:《考功表》

年号:隆绪(527年12月3日农历十月二十五~528年2月24日农历正月十九)
官职:尚书令、车骑将军、雍州牧
封爵:豫章王-鄱阳王-齐郡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建康
生卒·:487年~530年


【个人简介】

    萧宝夤(487年—530年),字智亮,是南朝齐明帝萧鸾的第六子。他自幼聪慧,才识出众,在齐室宗亲中颇具声望。早年曾有齐国官员与百姓拥戴其取代兄长萧宝卷(即东昏侯)皇位之举,虽事败未成,但最终得以赦免。 梁武帝萧衍攻入建康后,萧宝夤因身份显赫而受到封爵,被任命为鄱阳王。

        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年),他逃亡至寿春,时年十六岁。经多方核实确认身份后,被迎入洛阳,受到礼遇,受封为齐王,并任命为镇东将军、东扬州刺史。此后,他统率军队多次参与对南朝梁的作战,屡立战功,逐渐在北魏政权中崭露头角。

      孝明帝正光初年(约520年前后),萧宝夤升任尚书左仆射,处理政务条理清晰、井然有序,声誉日益上升,成为朝廷倚重的大臣之一。

       孝昌初年(525年左右),他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之衔,晋升为大都督,统领大军进入关中地区,讨伐叛乱势力莫折念生与万俟丑奴。战争持续多年,胜负交替,局势复杂多变。 随着战局胶着,萧宝夤渐感朝廷对其产生猜忌与怀疑。

     孝昌三年(527年),正值北魏孝明帝元诩在位期间,他心怀忧惧,遂起异志,杀死南平王元仲冏,公然举兵反叛,自立为帝,国号仍称“大齐”,改元“隆绪”。然而,这场叛乱并未持久,很快便遭到北魏中央军队的围剿与镇压。 战败之后,萧宝夤与妻子南阳公主率领残部百余人在夜色掩护下从城中后门突围而出,渡过渭桥,投奔另一支反叛势力——万俟丑奴的军队。万俟丑奴任命他为太傅,希图借助其声望巩固自身地位。 然而,好景不长。

       永安三年(530年),北魏军队最终击败万俟丑奴,萧宝夤亦被俘获。他被押解回洛阳后,由朝廷下令赐死,结束了其充满波折与传奇色彩的一生。 萧宝夤一生经历南北政权更迭,几度沉浮,从皇族子弟到封疆大吏,再到叛军首领,其命运折射出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权力争夺激烈的历史背景。


【人物生平】
早期事迹

        萧宝夤,又作萧宝寅,为南朝齐明帝萧鸾第六子,与东昏侯萧宝卷同母所生。作为皇室子弟,他自幼便受到重视,在齐明帝登基后不久即受封为建安王,时为建武元年(公元494年)。

      建武二年(公元495年),萧宝夤被任命为北中郎将,出镇琅邪城,开始参与地方军政事务。次年,即建武三年(公元496年),他又出任持节之使,并担任都督江州军事、南中郎将及江州刺史等要职,进一步积累政治与军事经验。

     永泰元年(公元498年),其兄萧宝卷继位称帝,改元永元。萧宝夤亦随之获得重用,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郢司二州军事、征虏将军、郢州刺史。不久之后,又被加封为前将军,地位愈加显赫。

        永元二年(公元500年),朝廷多次调动萧宝夤的职务。先是征召他入京担任抚军,统领石头城军事,但因局势动荡,未及到任。至中兴元年(公元501年),他再次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负责镇守石头城,成为京城外围的重要军事统帅。 同年三月,萧衍起兵讨伐萧宝卷,拥立南康王萧宝融为帝,是为齐和帝。此时,萧衍任命萧宝夤为使持节、都督南徐兖二州军事、卫将军、南徐州刺史。与此同时,萧宝卷也试图拉拢萧宝夤,任命其为使持节、都督荆益宁雍梁南北秦七州军事、荆州刺史,希冀其效忠。 七月,雍州刺史张欣泰、前南谯太守王灵秀等人于新亭举兵,图谋废黜萧宝卷。当日起事者前往石头城,由王灵秀亲自率人将萧宝夤迎上马车,意图以其名义号召众人。途中行至杜姥宅时,天色已晚,城门紧闭,守军误以为来者为敌,遂向城下放箭。叛军见势不妙,纷纷溃散,弃萧宝夤而去。

         失去依靠的萧宝夤流亡三日,最终身穿戎装前往草市尉司自首。萧宝卷得知此事后,召其入宫问话。面对兄长,萧宝夤痛哭陈情:“当日不知何人强行将我推上车驾,一时身不由己,实非有意参与。”萧宝卷听罢大笑,不仅未加罪责,反而恢复了他的爵位与待遇,可见兄弟之情尚存。 这段经历反映了南朝齐末期政局动荡、权臣纷起的历史背景,也展现了萧宝夤在乱世中的无奈与生存智慧。
 

 

逃亡北魏

       中兴二年(公元502年),宣德太后临朝听政,执掌国事,并对宗室成员进行重新封赏,改封萧宝夤为鄱阳王。然而不久之后,萧衍篡夺南齐政权,建立梁朝,并对前朝宗室大加诛戮。面对日益逼近的杀机,萧衍又将矛头指向尚在京城的萧宝夤,派人严密看管其居所,意图加以清除。 危急关头,萧宝夤在身边忠仆与心腹的协助下,成功逃离险境。他依靠太监颜文智以及随从麻拱、黄神的帮助,在一个深夜悄然出逃。

         为了不被察觉,他换上粗布衣衫,脱去鞋履,赤足奔逃至江边,登上事先准备好的小船,连夜渡江。 天亮时分,守卫才发现萧宝夤已经失踪,立即追至江边,但此时萧宝夤已顺流而下。他机智地假扮成钓鱼人,顺水漂流十余里,成功避开追兵的盘查,最终抵达长江西岸,躲入当地百姓华文荣家中。华文荣与其叔侄三人对萧宝夤深怀同情,将其藏匿于山涧之中,并租来驴子供其代步,昼伏夜行,护送其前往寿春(今安徽寿县)东城戍堡。 戍主杜元伦识得萧宝夤身份后,确认其为南朝宗室之子,遂以礼相待,并将此事上报扬州刺史、任城王元澄。元澄得知后,立即派遣车马与侍卫前来迎接萧宝夤,将其安置妥当。

       彼时萧宝夤年仅十六岁,因一路奔波逃亡,形容憔悴、衣衫褴褛,见到他的人都误以为是被掠卖的奴仆。然而咸阳王元澄却对他礼遇有加,视若贵宾。更依照丧兄之礼,为他备办齐衰丧服,并亲率属僚前去吊唁,表达哀思。萧宝夤亦恪守礼仪,举止合度,仿佛真如居君父之丧一般,尽显皇族风范与深厚教养。

 

请兵南伐

        北魏景明四年(公元503年),萧宝夤历经艰险,终于抵达北魏都城洛阳。他身披丧服,跪伏皇宫门前,向北魏朝廷陈情,请求出兵讨伐梁朝,以复南齐宗室之仇。他情绪激昂,悲愤难抑,整夜恸哭不止,直至次日清晨,即便风雨交加,也未曾离去,令在场之人无不为之动容。 恰在此时,原梁朝江州刺史陈伯之叛梁归魏,并同样请求北魏出兵南伐。于是,北魏宣武帝召集八坐及门下诸大臣,共同商议是否出兵之事。

            同年四月,北魏正式任命萧宝夤为都督东扬等三州诸军事、镇东将军、扬州刺史,封丹阳公,假齐王之号,驻守东城;同时任命陈伯之为都督淮南诸军事、平南将军、江州刺史,驻守阳石(今安徽霍丘)。朝廷决定于秋冬之际大举南伐,以图进取江南。 萧宝夤接受任命后,获赐五百虎贲精兵,并自行招募壮勇数千人,组建起一支忠诚可靠的军队。他任命颜文智、华文荣等昔日护送自己逃亡的忠臣为军中主将,既表感恩,亦寄厚望。 萧宝夤为人沉稳持重、性情端方,虽身处异国,仍能从容应对各种政务与人事。自受命南伐以来,面对朝廷贵臣与地方显要的托付与问询,他皆能妥善应答,言辞得体,理据充分,展现出非凡的政治素养与领袖气质。

 

 


屡攻南梁
         萧宝夤,字智亮,南朝齐宗室后裔,早年投奔北魏,历经数朝,屡建战功,是一位兼具军事才能与政治抱负的重要将领。其生平事迹在北魏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在对抗南梁、镇守边疆等方面表现突出。 正始元年(504年),萧宝夤奉命行军至汝阴,因东城失守,遂屯驻于寿春栖贤寺。此时正值梁将姜庆真率军入侵北魏,围攻寿春,占据外城。形势危急之际,萧宝夤身披铠甲,亲率部下奋勇出击,自四更苦战至申时,虽终因兵力寡弱、援军未至而被迫退守金城,但其英勇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不久之后,他再度领军从相国东门出战,奋力拼杀,最终成功击退梁军。七月,凯旋归京,被改封为梁郡公,以表彰其忠勇之功。

        正始三年(506年),中山王元英奉旨南征,萧宝夤主动请缨随军出征,获任命为使持节、镇东将军。他与元英并肩作战,多次击败梁军,乘胜追击,兵锋直指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进一步巩固了北魏在南方的战略优势。

        正始四年(507年),由于淮河汛期水势暴涨,冲毁军营及防线,萧宝夤与元英不得不仓促撤军,士卒伤亡惨重。事后,有关部门指责其未能坚守东桥要地,致使大军溃败,建议处以极刑。幸赖宣武帝念其“因难投诚”之初衷,加之过往功绩,特赦其死罪,仅罢免官职、削去爵位,保留性命。

     永平四年(511年),卢昶攻克梁朝朐山戍所,并留琅琊戍主傅文骥镇守。不久后,梁武帝萧衍遣军来攻,傅文骥告急,卢昶率军救援。朝廷遂任命萧宝夤为使持节、假安南将军、别将,前去驰援,并受卢昶节制。尽管此役卢昶大败,唯独萧宝夤保全部队安然回师,展现了其卓越的统兵能力。

        延昌元年(512年),萧宝夤出任安东将军、瀛州刺史,并恢复齐王爵位;

        延昌四年(515年),改任抚军将军、冀州刺史。在此期间,沙门法庆起兵作乱,自称“大乘”,声势浩大。萧宝夤奉命讨伐,虽初期失利,但在朝廷军队支援下,最终成功平定叛乱。随后,胡太后临朝听政,将其召回京城。 此后,南梁方面又起波澜。梁武帝派遣将领康绚在浮山筑堤堰蓄水,意图引淮河水灌淹扬州、徐州,造成严重威胁。萧宝夤再次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东讨诸军事、镇东将军,率军迎敌,再封梁郡公。

        熙平元年(516年),梁军完成浮山堰工程,淮水泛滥,扬州、徐州岌岌可危。萧宝夤果断决策,在堤堰上游开凿新渠,引导洪水流入淮泽,有效缓解了水患压力。 不仅如此,他还派出轻车将军刘智文、虎威将军刘延宗夜渡淮河,焚毁梁军营寨,连破三座堡垒,斩杀梁朝直阁将军王升明,极大地鼓舞了北魏将士士气。

       当梁军垣孟孙、张僧副部渡河进攻统军吕叵时,萧宝夤又迅速调遣府司马元达、统军魏续年予以反击,成功击退敌军,因此进授左光禄大夫、殿中尚书。 随后,萧宝夤派军主周恭叔深入淮南,焚毁徐州刺史张豹子等十一座营寨,取得辉煌战绩,旋即率军返京,被任命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荆州、东洛三州诸军事、卫将军、荆州刺史。然因其未赴任,复拜为殿中尚书。 值得一提的是,在浮山堰对峙期间,梁武帝曾致信劝降,许以高官厚禄,然萧宝夤坚贞不屈,始终心怀故国,立志报仇雪耻,复兴齐国。因此,回朝之后,他多次请求出镇边疆,以图建功立业。

        神龟二年(519年),萧宝夤如愿以偿,被任命为都督徐南兖二州诸军事、车骑将军、徐州刺史。他在任期间,兴办学馆,广纳士族子弟,讲习经义,弘扬儒学,同时勤勉理政,体恤民情,深受当地官员与百姓爱戴。

       正光二年(521年),萧宝夤被征召入京,拜为车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成为中枢重臣。

       正光五年(524年),南梁将领裴邃、虞鸿再度率军侵犯扬州。萧宝夤临危受命,担任都督徐州东道诸军事,统领众将出征御敌。扬州刺史长孙稚在战斗中大破梁军,斩杀虞鸿,稳定了边境局势。 综观萧宝夤一生,其忠勇善战、谋略超群,既有将帅之才,亦具治世之能,是北魏时期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材。他不仅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也在地方治理中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深受朝廷倚重,也为后人所称颂。
 


征讨关中
       当时,秦州(今甘肃天水一带)爆发了莫折大提领导的叛乱。他起兵攻城略地,生擒太守李彦,并自立为王,号为“秦王”,建立政权,意图割据一方。不久之后,莫折大提去世,其第四子莫折念生继位,自称“天子”,设立百官,延续其父之志。为了扩张势力,莫折念生派遣其弟莫折天生率军东进陇东地区。 莫折天生迅速攻陷岐州(今陕西凤翔),进而侵犯雍州,并在黑水一带屯兵驻守,形成对北魏西部边疆的重大威胁。面对日益严峻的局势,北魏朝廷深感忧虑,遂任命萧宝夤为开府仪同三司、西道行台、大都督,统领军队西征,以平定叛乱。

       孝昌元年(公元525年),萧宝夤与大都督崔延伯联手,大破莫折天生所部,乘胜追击至小陇地区。然而,由于部下在战后肆意掠夺百姓财物,错失进一步扩大战果的良机,导致陇中地区的交通再度受阻,局势复趋紧张。不久之后,萧宝夤又奉命讨伐高平贼帅万俟丑奴。两军在安定交战,胜负难分,战局胶着。

       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天水人吕伯度背叛莫折念生,投靠另一支反叛势力胡琛部。胡琛任命吕伯度为大都督,并假封其为“秦王”,拨给兵马,令其攻打秦州。吕伯度多次击败莫折念生,占据显亲县(今甘肃省秦安县),并暗中联络北魏军队,转而对抗胡琛。在多重压力之下,莫折念生被迫向萧宝夤投降。北魏朝廷随即册封吕伯度为抚军将军、泾州刺史、平秦郡公,以示嘉奖。同时,大都督元修义率军驻扎于陇口,却未再继续西进。 然而,好景不长,莫折念生再次起兵反叛,吕伯度亦被万俟丑奴杀害,致使叛军势力更加强盛,萧宝夤一时难以有效遏制。此后,萧宝夤被调回朝中,任命为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令,并代理大将军之职,负责朝廷中枢事务。

        孝昌三年(公元527年),萧宝夤因功勋卓著,进封为司空。然而,此时因长期征战,将士疲惫,加之战略失误,导致其部遭遇重大失败,不得不撤军返回。回到雍州后,萧宝夤暂驻长安,整顿残部,收容溃散士兵。但不久后,因战败责任,被削职为民。 同年四月,朝廷再度启用萧宝夤,任命其为征西将军、雍州刺史、假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西讨大都督,全面节制关西地区的军事事务。随后,叛将杜粲杀害莫折念生,归顺北魏,并投奔萧宝夤麾下。萧宝夤因此功绩,再次升迁,被授予散骑常侍、车骑将军、尚书令等要职,成为北魏晚期举足轻重的军事统帅之一。
 


举兵反叛
        当时,山东、关西等地接连发生叛乱,局势动荡不安。朝廷派出的官军屡战屡败,不仅未能平定叛乱,反而使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百姓忧惧不安。萧宝夤因多年带兵出征,军费消耗巨大,加之战局不利,心中忧虑重重。他担心一旦兵败,会遭到朝廷猜忌,甚至被降罪问责,因而内心愈发不安。 不久之后,朝廷任命御史中尉郦道元为关中大使,前往安抚地方。萧宝夤误以为这是朝廷有意削弱其势力,甚至是借机铲除自己,于是向谋士柳楷请教应对之策。柳楷劝说道:“大王乃是齐明帝之子,身份尊贵,如今起兵自保,正合天意。民间早有歌谣流传:‘鸾生十子九子毈,一子不毈关中乱。’周武王亦曾依靠十位能臣平定天下,所谓‘乱’即是治理之意。大王理应掌控关中,安定一方,何须犹豫?”听罢此言,萧宝夤疑虑稍解,遂暗中派遣部将郭子恢,在阴盘驿杀害郦道元,并对外谎称其死于叛军之手。

          不久,萧宝夤又杀害南平王元仲冏,正式举兵反叛,自称“大齐皇帝”,改年号为“隆绪”。他派遣郭子恢进攻潼关,另命张始荣围困华州(今陕西省华县),试图扩大势力范围。然而,此举引发朝廷震怒,都督长史毛遐起兵讨伐萧宝夤,并成功击杀奉命前来征讨的大将军卢祖迁。此时,萧宝夤正在南郊举行祭天仪式,听闻卢祖迁战败身亡的消息后,惊慌失措,未及整顿军队便仓促回城,狼狈不堪。

      孝昌四年(公元528年),萧宝夤命令侯终德率军讨伐毛遐。然而,此时郭子恢、张始荣两路兵马已先后被官军击败,侯终德也遭重创,军心动摇。在形势急转直下的情况下,侯终德竟率军回袭萧宝夤。当侯终德行至白门时,萧宝夤方才察觉,匆忙出兵迎战,却惨遭失败,被迫退守城内。 走投无路之下,萧宝夤只得与妻子南阳公主率领残部百余骑从后门逃出,渡过渭桥,投奔叛军首领万俟丑奴。万俟丑奴任命其为太傅,暂得栖身之所。

 

受俘赐死

       永安三年(公元530年),都督尔朱天光派遣贺拔岳率军击败万俟丑奴,并追击擒获万俟丑奴与萧宝夤,将二人押送京师。北魏孝庄帝下令将他们安置于阊阖门外的都街上示众,京城百姓纷纷前来围观,持续三日之久。 此时,吏部尚书李神俊与黄门侍郎高道穆皆与萧宝夤素有交情,便上奏请求赦免其罪,认为其反叛行为发生在前朝(即孝明帝时期),希望孝庄帝能够网开一面。恰逢应诏官员王道习入宫觐见,孝庄帝便询问他对此事的看法。王道习答道:“臣在外只听闻陛下不愿杀萧宝夤。”孝庄帝追问缘由,王道习进一步解释:“人们都说李尚书和高黄门与萧宝夤私交甚笃,又是陛下身边的近臣,必能保其性命。但若说萧宝夤反叛是在前朝,尚可宽恕,那么他在兵败之后仍出任万俟丑奴的太傅,这难道不是在陛下当政之时所犯之罪吗?如果不惩治这样的贼臣,王法还如何施行?”孝庄帝元子攸闻言,深感其言有理,遂下令在太仆寺的驼牛署赐死萧宝夤。

        临刑之际,李神俊携酒前来与萧宝夤诀别,望着昔日故人不禁泪下。而萧宝夤神情坦然,毫无惧色,只是淡淡说道:“我不过是顺应天命而已,遗憾的是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节操。”南阳公主带着家人前来告别,悲痛欲绝,哭声哀婉。而萧宝夤直至生命尽头,始终面色如常,镇定自若。

 

 


【史书记载】
《南齐书·卷五十·列传第三十一》 
《魏书·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 
《南史·卷四十四·列传第三十四》 
《北史·卷二十九·列传第十七》

【人物评价】
        宣武帝元恪:萧宝夤深识机运,归诚有道,冒险履屯,投命绛阙,微子、陈韩亦曷以过也。 
      魏收:萧宝夤虽少羁流,而志性雅重,过期犹绝酒肉,惨形悴色,蔬食粗衣,未尝嬉笑。② 宝夤初自黑水,终至平凉,与贼相对,数年攻击,贼亦惮之。关中保全,宝夤之力矣。刘昶猜疑惧祸,萧夤亡破之余,并潜骸窜影,委命上国。俱称晓了,咸当任遇,虽有枕戈之志,终无鞭墓之诚。昶诸子尫疏,丧其家业。宝夤背恩忘义,枭獍其心。此亦戎夷彯狡轻薄之常事也。天重其罪,鬼覆其门。至于母子兄弟还相歼灭,抑是积恶之义云。
        王夫之:①借敌兵以讨贼者之亡人家国也,快一朝之忿而流祸无穷,诞实作俑,司马楚之、刘昶、萧宝寅相继以逞,而可许之为忠乎?国之将亡,惧内逼而逃之夷,自司马国璠兄弟始。楚之、休之相继以走归姚兴,刘昶、萧宝寅因以受王封于拓拔氏,日导之以南侵,于家为败类,于国为匪人,于物类为禽虫,偷视息于人闲,恣其忿戾以侥幸,分豺虎之余食,而犹自号曰忠孝,鬼神其赦之乎? 
       蔡东藩:萧宝夤避难奔魏,乞师魏阙,效申包胥秦庭之哭,似乎忠臣孝子之所为;然观后来之叛魏称帝,则无非借忠孝之名,觊一时之富贵耳。史称其伏阙终日,风雨不移,拜命前夕,恸哭达旦,过期尚悴色麄衣,未尝嬉笑者,皆伪态也。 [29]萧宝夤事魏已久,封王爵,拜尚书令,魏之待宝夤也,不为不优。即一再免官,亦由宝夤之丧师致罪,非魏之过事苛求也。况旋黜旋用,宠眷不衰,彼乃妄思称尊,构兵叛魏,其视杜洛周、葛荣、万俟丑奴辈,固不可同日语矣。杜葛等未受魏恩,揭竿为乱,史笔不得谓之非贼,况宝夤乎!

【轶事典故】
      北魏朝廷将南阳长公主赐给萧宝夤为妻,并赏给夫妻二人一千匹丝绸。南阳长公主很有妇德,尽心尽力地伺候萧宝夤,以至于萧宝夤每次进屋的时候,南阳长公主都要站起身来迎接他。自从嫁给萧宝夤后,除非公主的母亲生了重病,否则公主从不回宫探望母亲。

【个人作品】
《全后魏文》收录有其文四篇:《考功表》、《论萧正德来降表》、《奏不许陈仲儒再造乐器》、《陈兵事启》 

【家族成员】家族情况
曾祖:萧承之,齐宣帝
祖父:萧道生,始安贞王
祖母:王氏,恭太后
父亲:萧鸾,齐明帝。
母亲:刘惠瑞,南齐明敬皇后。
(兄长)
1.萧宝义,巴陵郡王。
2.萧宝卷,南齐皇帝,废为东昏侯。
3.萧宝玄,江夏郡王
4.萧宝源,庐陵郡王。
(弟弟)
1.(早夭)
2.
萧宝融,南齐和帝。
3.萧宝攸,邵陵郡王。
4.萧宝嵩,晋熙郡王。
5.萧宝贞,桂阳郡王。
姐妹:山阴公主,嫁枝江县公徐孝嗣三子徐况。
妻子:南阳公主,北魏孝文帝之女,屡次责骂幼子萧凯之妻长孙氏,被萧凯弑杀。
(儿子)
1.萧烈,娶建德公主,拜驸马都尉,与萧宝夤一同被赐死。
2.萧权,被弟弟萧凯失手射死。
3.萧凯,在妻子长孙氏的唆使下弑杀母亲,被车裂。

【其他阅读】
=======
 

萧宝夤(xiāo bǎo yín)~南北朝北魏叛领(527年~528年在位)

2023年10月20日 23:53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标题    南北朝    北魏    萧宝夤(xiāo bǎo yín)~南北朝北魏叛领(527年~528年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