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帝拓跋濬
【基本信息】
所处时期:南北朝
全名:拓跋濬
别名:拓跋浚
字:乌雷
谥号:文成皇帝
封号:世嫡皇孙(即位前)
庙号:高宗
年号:
1.兴安(452年十月初三.10月31日-454年七月)
2.兴光(454年七月-455年六月)
3.太安(455年六月-459年十二月)
4.和平(460年正月-465年6月20日)
在位时间:452年10月31日-465年6月20日
民族族群:鲜卑族(拓跋)
出生地:代郡平城(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
生卒:440年8月4日~465年6月20日
逝世地:太华殿(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
主要成就:息兵养民、诛杀宗爱、平定叛乱、改革官制、减轻民负、建云冈石窟
前任:北魏南安隐王拓跋余
继任:北魏显祖献文皇帝拓跋弘
陵墓:云中金陵 (山西省朔州市的右玉县和山西省大同市的左云县交界处的马头山、西坡等地
个人简介
拓跋濬(公元440年8月4日-公元465年6月20日),字乌雷,出生于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是鲜卑族的重要人物之一。作为北魏王朝的第五位皇帝(公元452年10月31日-公元465年6月20日在位),他是太武帝拓跋焘的孙子,景穆帝拓跋晃的长子,其母为恭皇后郁久闾氏。 拓跋濬自幼聪慧过人,思维敏捷且见识非凡,风度翩翩,气质不凡。
正平二年(公元452年)三月,中常侍宗爱发动政变,弑杀了太武帝拓跋焘,并拥立南安王拓跋余即位。然而同年十月,拓跋余也遭遇刺杀。在此动荡局势下,拓跋濬被推举为帝,正式登基,改元号为兴安。 在他统治期间,国家经历了从内乱到稳定的转变。他不仅成功平定了内部的叛乱,还积极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致力于恢复和发展民生经济。同时,他还对官制进行了改革,以提高行政效率和治理水平。此外,他对宗教文化也表现出极大的包容与支持,尤其在佛教方面,他下令恢复因历史原因一度遭到打压的佛教活动,并开始修建著名的云冈石窟,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宗教文化的繁荣,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和平六年五月癸卯日(公元465年6月20日),文成帝拓跋濬因病驾崩,享年仅二十六岁。他去世后,被追谥为“文成皇帝”,庙号“高宗”,安葬于云中金陵。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
太平真君元年六月丁丑日(公元440年8月4日),北魏皇室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新生命——拓跋濬,他出生于东宫。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与敏锐,深得祖父太武帝拓跋焘的喜爱。因此,他常常陪伴在太武帝左右,并被尊称为“世嫡皇孙”。 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年仅五岁的拓跋濬随同太武帝进行北巡。途中,恰逢一位酋帅准备对一名奴隶施以刑罚。拓跋濬心怀仁慈,对酋帅说道:“今日既然遇到了我,您应当将这名奴隶释放。”酋帅听从了他的建议,解除了奴隶的绑缚。此事传至太武帝耳中,他感慨道:“此子虽年幼,却已颇具天子之风范。”对这位年少的皇孙表现出极大的惊奇与赞赏。 随着年龄的增长,拓跋濬逐渐展现出卓越的风度与智慧。成年后的他不仅仪态非凡,更在朝廷的重大政事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常参与商议并作出关键决定,为北魏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被立为帝
正平二年(公元452年)三月,北魏王朝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中常侍宗爱谋反,弑杀了太武帝,并拥立南安王拓跋余为帝。然而,同年十月,宗爱再次发动阴谋,在拓跋余祭祀宗庙之际,指使小黄门贾周等人于夜色中将其杀害。局势动荡不安,国家面临危机。 在此危急关头,殿中尚书长孙渴侯与尚书陆丽等忠臣果断采取行动,共同拥立拓跋濬为帝。十月初三,拓跋濬于永安前殿正式登基即位,宣布大赦天下,并改元兴安,成为北魏的第四任皇帝,史称文成帝。 文成帝继位后,迅速展开了一系列整顿措施。他果断诛杀了罪魁祸首宗爱、贾周等人,并对他们施以极刑,灭其三族,以此昭示正义,肃清朝纲。 兴安元年(公元452年)十一月初九,文成帝追谥其父景穆太子拓跋晃为景穆皇帝,追封母亲闾氏为恭皇后,同时尊奉乳母常氏为保太后,彰显了他对家族血脉的敬重以及对养育之恩的感恩之情。
文治武功
北魏在太武帝统治时期,虽然疆域不断扩张,但连年的征战使得国力消耗殆尽,朝廷内外矛盾重重,百姓生活困苦不堪。面对这样的局面,文成帝继承皇位后,采取了一系列仁政措施,致力于恢复民生和社会秩序。 他依据季节变化调整政策,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同时,他尽量减少高压手段,推行怀柔统治,安抚远近民众,力求化解内部纷争,稳定社会局势。在他的治理下,民心逐渐安定,北魏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英年早逝
和平六年五月癸卯日(公元465年6月20日),一代明君文成帝因病驾崩于太华殿,享年仅二十六岁。这一噩耗令举国哀恸不已。 同年六月丙寅日(7月13日),朝廷为其上谥号“文成皇帝”,庙号“高宗”。八月,文成帝被隆重安葬于云中金陵。尽管英年早逝,但文成帝在位期间所推行的仁政及对国家的贡献,使其名垂青史,成为北魏历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人物之一。
【为政举措】
文成帝的统治时期是一个充满挑战与变革的时代。这一阶段的政治局势复杂多变,民族矛盾尤为突出,尤其是鲜卑贵族与汉族平民之间的对立情绪愈发明显。 文成帝继位后,深感社会矛盾的尖锐性,多次颁布诏令,试图遏制鲜卑贵族的腐败行为。然而,由于朝廷百官长期腐化,权力体系已经深陷泥沼,这些诏令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结果,百姓的生活困境未能得到缓解,反抗情绪逐渐高涨,各地的民变此起彼伏,对北魏的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 与此同时,文成帝在位期间,北魏内部的政治斗争也异常激烈。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文成帝不得不采取强硬手段,处死了一批涉嫌谋反的大臣。然而,这种高压政策并未彻底平息内部的权力争夺,反而使得谋权夺位的阴谋接连不断,进一步加剧了朝廷的动荡。
兴安元年(452年)十一月,陇西地区的屠各族首领王景文公然反叛,直接挑战朝廷权威。面对这一危机,文成帝迅速做出反应,命令统万城镇守将领、南阳王拓跋惠寿以及外都大官于洛拔率军讨伐,并成功平定了此次叛乱。 兴安二年(453年),北魏王朝再次遭遇一系列严重的内乱事件。二月十三日,司空、京兆王杜元宝因谋反被处死;建宁王拓跋崇及其子济南王元丽因受杜元宝拉拢而卷入叛乱,最终也被文成帝赐死。同年七月,濮阳王闾若文与征西大将军、永昌王拓跋仁密谋造反。文成帝果断下令,在长安赐死拓跋仁,同时诛杀闾若文。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规模不等的谋反事件,无不反映出北魏王朝内部的混乱局面。 为了改善治理状况,文成帝在行政改革方面也做出了积极尝试。
兴安二年(452年)正月,他下令增设驾部尚书、右士尚书等职位,以优化官僚体系。
太安三年(457年)五月,又将各部护军改称为太守,进一步完善地方行政制度。 除了政治和军事上的努力,文成帝还非常关注民生问题。
和平二年(461年),他亲自巡游天下,深入民间,接见年高德劭的长者,详细了解百姓的疾苦。随后,他颁布了一项重要诏令:凡是家中有年满八十岁老人的,可以免除其一个儿子的从军义务。这一举措不仅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民心,为北魏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太安四年,即公元458年,文成帝亲自率领规模庞大的军队,向柔然发动了强大的军事攻势。此次出征,共计十万骑兵与十五万辆战车,在广袤的大地上浩浩荡荡地行进。魏军一路披荆斩棘,成功穿越大沙漠,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队伍绵延千里,气势恢宏,景象蔚为壮观。 面对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柔然处罗可汗郁久闾吐贺真自知难以抗衡,不得不选择远远逃离,以保全自身实力。与此同时,柔然的其他部族也纷纷作出反应。其中,别部统帅乌朱驾颓等人带领着数千个帐落(帐落是游牧民族的一种聚居形式,众多帐幕聚集在一起,形似村落)向北魏投降,表达了归顺之意。 文成帝此番征战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了纪念这一辉煌的战绩,他在柔然之地刻石立碑,详细记录下此次战功,以此昭告后人。完成这一切之后,文成帝率领大军凯旋而归,班师回朝,结束了这次意义非凡的远征。
在文成帝的统治时期,国家推行了一项以和平为核心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北魏与南朝刘宋以及北方众多部落之间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外交关系。通过这种友好往来,各方不仅实现了商贾互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还有效减少了战争的发生,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享受安定祥和的生活环境。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文成帝致力于国家长治久安、民生幸福美满的卓越智慧与远见卓识。
文成帝初年,北魏依然沿用了原有的法律条文。这些法律条文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对国家的治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到了太安四年(公元458年)正月初一这一天,文成帝颁布了一项重要的禁酒令。当时社会连年丰收,但随之而来的是官民因酗酒而导致的各种诉讼和议论执政的现象日益增多。这种现象引起了文成帝的极大不满。因此,他下令全面禁止酿酒、卖酒以及饮酒的行为,并且规定违犯者将被处以死刑。然而,考虑到实际情况,在遇到喜事或丧事时,可以暂时解除禁令,但必须严格限定时间。 为了更好地监督这项法令的执行,文成帝增设了内外候官这一职位。这些官员专门负责监察朝廷内外官员是否遵守禁酒令。由于权力过大,候官们常常身着便服在各个官府之间穿梭,暗中探求百官的过失。一旦发现有违反禁令的官员,便会严加讯问并予以惩治。相关部门对犯禁的官员采取严厉的拷打措施,而这些官员在遭受拷打后往往相互诬告,导致专擅弹劾不敬罪名的情况屡见不鲜。此外,对于贪污达到二丈布帛的官员,文成帝规定必须处以死刑。同时,他还增加了七十九章新的律令,其中涉及满门诛杀的刑罚有十三种,大辟罪三十五种,徒刑罪六十二种。 到了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末期,文成帝采纳了冀州刺史源贺的建议。源贺认为,除了那些犯下大逆不道或者杀人重罪的人之外,其余的死罪犯人可以免除死刑,改为贬谪到边疆进行戍守。这一政策的实施,体现了文成帝在法律执行上更加注重人性化和实际效果的态度。
在北魏太武帝在位期间,曾经颁布了一道灭佛的诏令,这一举措使得佛教遭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打击。然而,随着文成帝的继位,佛教的命运迎来了转机。在兴安元年(公元452年),文成帝下令复兴佛教,为佛教的再次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其逐渐从之前的浩劫中恢复过来。 到了兴安二年(公元453年),文成帝进一步推动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下令开始建造云冈石窟。这一壮丽的工程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佛教信仰的虔诚,也成为后世研究北魏时期宗教、艺术与文化的重要宝库。云冈石窟的开凿,标志着佛教在北魏时期的全面复兴,并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魏收《魏书·卷五·帝纪第五》
李延寿《北史·卷二·魏本纪第二》
拓跋焘:“此儿虽小,欲以天子自处。
魏收《魏书》:“世祖经略四方,内颇虚耗。既而国衅时艰,朝野楚楚。高宗兴时消息,静以镇之,养威布德,怀缉中外。自非机悟深裕,矜济为心,亦何能若此!可谓有君人之度矣。
李延寿《北史》:“文成属太武之后,内颇虚耗,既而国衅时艰,朝野楚楚。帝与时消息,静以镇之。养威布德,怀缉中外,自非机悟深裕,矜济为心,亦何能若此?可谓有君人之度矣。”
【家族成员】
祖父:太武帝 拓跋焘
祖母:敬哀皇后 贺氏
父亲:景穆皇帝 拓跋晃
母亲:恭皇后(闾皇后) 郁久闾氏
(后妃)
皇后:
1.文明皇后冯氏,初封贵人,父冯朗,孝文废皇后及孝文幽皇后之姑母。
2.文成元皇后李氏,顿丘王李峻之妹,初封贵人,后追封皇后。生献文帝拓跋弘。
妃嫔:
1.慕容夫人,燕成武帝慕容垂玄孙女,赵王慕容麟曾孙女,后燕散骑常侍慕容根孙女,北魏使持节、平西将军、秦益二州刺史、沛郡公慕容带之女,后宫三夫人之首,魏文成帝死后改嫁使持节、侍中、徐州诸军事、开府、徐州剌史、济阴康王元郁
2.李夫人,生安乐厉王拓跋长乐
3.曹夫人,生广川庄王拓跋略。
4.沮渠夫人,生齐郡顺王拓跋简。
5.乙夫人,生河间孝王拓跋若
6.悦夫人,生安丰匡王拓跋猛
7.玄夫人,生韩哀王拓跋安平
8.夫人于仙姬,西域于阗国公主。
9.嫔耿寿姬,建中将军、魏郡太守耿绍之女
10.耿嫔,东汉大将军、新兴侯耿况后裔,后燕使持节、镇东将军、幽州刺史耿诞孙女,北魏威远将军、博陵郡太守耿乐之女。
儿子:
1.魏献文帝 拓跋弘 454年 - 476年 文成元皇后李氏
2.安乐厉王 拓跋长乐 ? - 479年 李夫人
3.广川庄王 拓跋略 ? - 480年 曹夫人
4.齐郡顺王 拓跋简 460年 - 499年 沮渠夫人
5.河间孝王 拓跋若 生卒年不详 乙夫人
6.安丰匡王 拓跋猛 ? - 489年 悦夫人
7.韩哀王 拓跋安平 生卒年不详 玄夫人
女儿:西河公主,皇兴三年(469)嫁薛初古拔